【世界近现代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34:25
(1500—2007年)
世界近代史部分
概念:世界近代史是一部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向帝国主义过渡,并形成世界体系的历史,同时也是民族解放运动兴起、发展,社会主义运动逐步壮大,人类科技进步的历史。
时间范围:1500年前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主要特点:资本主义生产和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并战胜封建主义形成世界体系,即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三条线索: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反抗侵略或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
资本主义同封建主义的矛盾
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四大矛盾:资本主义国家同殖民地国家或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
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
阶段特征:手工工场时代
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时限:1500年前后—1640年
资本主义首先在意大利萌芽,然后在西欧国家出现
特征: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限:1640年—19世纪初
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北美开始确立
特征   启蒙运动影响欧洲,也影响美国等国
早期民族解放运动在美洲兴起
蒸汽时代:时限:19世纪初—19世纪70年代
工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特征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资本主义世界
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形成一股进步的历史潮流   体系初步形成
民族解放运动重心转移带亚洲
电气时代:时限: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资本主
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即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义世界
特征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组织性强,以合法斗争、经济斗争和有组织的斗争为主  体系最
民族解放运动席卷亚、非、拉三大洲                                  终形成
一、工场手工业时代的东西方世界
(1500年—19世纪初)
【阶段特征】资本主义产生并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主要表现:
政治领域:1566—1581年,西北欧发生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尼德兰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荷兰。接着,欧美国家出现了英、美、法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欧洲大陆主要封建国家进行了改革。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使三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欧洲大陆主要封建国家进行改革,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由此可见,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资产阶级革命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击封建统治,推动资产阶级国家时代的到来。
经济领域: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在意大利和西北欧等地出现;新航路开辟导致的商业革命、价格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之后,资本主义更深更广地兴起和发展起来。
思想领域:资产阶级发起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展了反封建斗争,特别是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套政治构想,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科技领域:以天文学革命为开端的近代自然科学兴起;产生了近代实验科学。
对外关系:新航路的开辟和随之而来的西欧早期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进行了原始资本积累,并开拓了市场。17世纪初开始,英、法、荷等欧洲国家加紧了殖民扩张,并开始了殖民争霸战争,英国先后打败了荷兰和法国,至18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英国和欧洲封建国家干涉法国大革命,以及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知识链接】
⑴1500年前后的中国处于明朝后期,19世纪初的中国处于清朝的前期,因此,1500年前后至19世纪初,中国处于明清时期(1840年前),此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尽管当时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并发展成为独立的手工工场,但始终在萌芽中徘徊,整个生产并未能进入手工工场时代。由此可见,这一时期,中西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东方中国走向衰落,西方国家走向强盛”已盛现实。中国作为亚洲典型的封建国家,在政治、经济、思想和对外关系方面的落后状况典型反映了当时的东方世界,“落后就要挨打”将成为当时世界的唯一选项。
⑵主要着眼于从生产力的发展看待世界近代史的发展变化和重大历史事件。奴隶贸易、圈地运动和西进运动等影响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从感情和道德的角度看,三者都是残忍的,血腥的;从生产力的角度看,三者都是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进步历史事件:奴隶贸易为资本主义发展准备了资金和劳动力;圈地运动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在农村,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西进运动将美国东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推广到西部地区。着眼于从生产力的发展来看待上述事件,无疑其积极作用占主导地位。
⑶资本主义制度同封建主义制度相比的优越性:政治上:开启了从人治社会向法制社会的过渡,提供了比封建社会更为广泛的民主环境,扩大了社会的统治基础。经济上:比封建社会为更多的人提供了相对平等的机会,更能调动个人从事经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可以更有效地配置生产资料,使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文化上:在更大的范围内,允许多元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在“人”的领域:它不同于封建社会以血缘关系和宗族制度来泯灭人性和扼杀人性,而是为人性的张扬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问题突破】
1、 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的内涵
商业革命:首先是指欧洲市场的变革。这一方面是说市场在扩大,欧、亚、非、美四大陆间市场联系的形成和加强;另一方面也是说商路和贸易中心的改变,即由地中海东部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地区的商业垄断地位被西班牙、葡萄牙取代,随后西、葡又被英国、尼德兰取代。其次是指商品种类增多和人类眼界开阔,乃至商品观念、消费观念的变化,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的引种,改变着人们的粮食生产结构,咖啡的引入,改变着欧洲人的消费方式和文化特点,而烟草的传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价格革命:主要是指因美洲白银和黄金大量流入欧洲而引起的欧洲市场金银价格下降、物价上涨等一系列连锁反应。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与货币的价值成正比。因此,随着货币贬值,欧洲传统的封建贵族的财富大量减少,甚至破产;从事工商业的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日益增长,传统的经济关系被打破了。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2、价格革命的含义及影响
含义:价格革命是指“物价猛涨”。新航路开辟后,由于西、葡等国殖民者的掠夺,大量贵重金属涌如欧洲,造成金银价格下降,物价上涨,因此被称为价格革命。
影响:受价格革命的影响,各阶级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①制造商品和销售商品的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一方面付出贬值的货币工资,另一方面高价出售商品,获取了暴利;②那些按传统经营方式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主,因货币贬值而使实际收入减少,日益衰落;③靠土地收入的农民和固定工资收入的雇佣工人(即劳动人民),因通货膨胀日益贫困化。这一切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但是,价格革命对西班牙和葡萄牙所起是作用却不同。下面以西班牙为例作一说明:①面临农产品的价格猛涨,西班牙封建贵族只是一味加强封建剥削,城市中的行会继续控制着手工业生产,这造成西班牙国内工农业生产难以发展。②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推行称霸欧洲的政策,将巨额财富用于军事和政治活动。③西班牙贵族为了追求奢侈生活,大肆挥霍,这就造成从美洲殖民地运回的金银很快转到其他国家的供货商和债权人手中的局面。因此,西班牙进行的殖民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他人做嫁衣,它从殖民地掠夺的财富,并未被自己国内的工商业所吸收,而是展转流入英法等国后才转化为资本。
3、关于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的开辟促成了东西文明的汇合,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西欧人对黄金的追求直接反映了资产阶级对货币的贪婪追求。从本质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于资本原始积累的迫切要求,这是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动力。
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被西方史学家称为“扩张的时代”、“发现的时代”、“勘察的时代”。西班牙、葡萄牙早期殖民者表面上是封建国王的代表,但在客观上代表的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殖民扩张、殖民掠夺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来源。
西班牙、葡萄牙早期殖民扩张活动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对其破坏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革命性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其罪恶的一面必须痛加鞭打、深刻揭露。
4、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不同点
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的开辟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二者有共同之处,但也有明显的不同。
从时间上看:郑和下西洋比欧洲的达·迦马、麦哲伦和哥伦布的航海早半个世纪。
从规模、航海次数、航队规模和数量、船员配备方面看,外国是无法与中国比拟的。这说明,中国人有足够的能力和胆略征服海洋的。
从时代背景看:郑和下西洋时中国尚未产生资本主义萌芽,自然经济决定了郑和下西洋远航不带有扩张性、掠夺性。而西方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时,欧洲商品经济已很发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开放性和扩张性,决定了新航路开辟后,它对原料和商品两个市场追求的最大化,必然要以全世界为经济活动的舞台。
从目的上看: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宣扬国威;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主要形式是贡赐贸易;以和平友好为主要形式。而西欧航海家的航海冒险,主要是出于经济目的,侵占海外殖民地,掠夺财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性质。
从影响和后果来看,郑和下西洋增强了中国和亚非国家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还恢复了朝贡关系。赏赐式的贸易是违背经济规律的,对中国新的经济形态产生未起到直接作用。这种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政府造成了巨大负担。后来因国力衰退而终止。而西欧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同时,其规模、影响越来越大,为后来大规模的殖民扩张打下了基础。
5、人文主义及人文主义精神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人文主义的核心是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人性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征和基本属性。人道主义是关于人的本质、使命、地位、价值和个性发展的思想和理论。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是反对专制教权的有力思想武器,它冲破了中世纪教会统治下的以神为中心的思想束缚,主张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并支配着自然;追求快乐是人的天然权利和社会发展动因。直到19世纪,人文主义始终是资产阶级建立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思想武器。但人文主义也有其局限性,它把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特性看作全人类普遍的人性,掩盖了资产阶级和人民的对立。
人文主义精神,即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文学作品及政治哲学著作中表现的时代精神。其主要特点有:重视现世生活,藐视关于来世或天堂的虚无缥缈的神话;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反对消极的无所作为的人生态度;重视科学实验,反对先验论;强调发展个性,反对基督教之禁锢人性;富有探求精神。人文主义精神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推动了人类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6、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的异同
相同点:①背景上:都是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统治产生矛盾,适应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斗争需要而产生的。②过程上:都在兴后,迅速波及欧洲许多国家。③主要内容上:都提出和传播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主张和观点。④性质上:都是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的反封建斗争,都是思想解放运动。⑤影响上:都起了思想解放作用,都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武器。⑥在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上,都有利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不同点:①背景上:启蒙运动时,资本主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矛盾加深,反封建斗争更加深入。②进程上:文艺复兴运动发源于意大利。启蒙运动发源于荷兰和英国;启蒙运动波及和影响的范围更广。③主要内容上:文艺复兴运动着重宣传人文主义,启蒙运动则强调人的理性和天赋人权等思想。④影响上:启蒙运动所起的思想解放作用更大,为资产阶级革命作的思想准备更直接、更深入。⑤在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上: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是文艺复兴的重要成就,而启蒙运动则是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兴起的。⑥启蒙运动在更高水平上和更科学的基础上进行。⑦在指导思想上: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而启蒙运动则以理性主义为指导思想。
7、欧洲文艺复兴和中国新文化运动中,资产阶级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及原因是什么?由此得出何种启事?
态度:欧洲文艺复兴和中国新文化运动都是资产阶级文化运动,都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但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明显不同。①欧洲文艺复兴借助传统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文化;②中国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批判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文化。
原因:①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资产阶级刚刚兴起,资产阶级处于成长时期,力量相对弱小,无力与封建神学发生正面冲突,借助传统文化,便于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封建神学力量强大,并且理论依据都是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十分繁荣,借助传统文化,有利于反对封建神学。②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已经登上政治舞台,并且不断壮大,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要求在思想文化领域打破封建正统思想的束缚;中国民族危机深重,对北洋军阀的尊孔复古,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不能容忍,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批判上,容易产生偏激情绪。
启示: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历史遗产,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都是不恰当的,应当注意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
8、文艺复兴运动的巨大历史贡献
文艺复兴运动是在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这一历史变革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内进行的一场反封建反神学的思想文化运动。它不仅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也是欧洲各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其巨大贡献在于:
⑴打破了欧洲思想文化界在中世纪封建文化和宗教神学高压下的局面,摧毁了教会的精神独裁统治,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人民的反封建斗争,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灭亡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兴起。
⑵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无比灿烂的思想文化,为后来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开拓了广阔前景。
⑶为近代欧洲自然科学的兴起提供了必要条件,为近代欧洲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
9、17、18世纪英法两国解决土地问题的道路及各自产生的影响有何不同?有人认为:英国的道路是保守的,不值得肯定;法国的道路是彻底的,富有革命性,应高度肯定。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道路及影响:①英国通过圈地运动,强行让农民与土地分离,为资本主义市场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改变了英国在农村的生产关系,是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②法国将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农村公有土地按人口分配。这在当时调动了农民革命积极性,暂时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但形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小农经济,造成了后来工业劳动力的缺乏和新机器、新技术的发明和推广困难等,使法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并成为19世纪晚期法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看待:主要看是否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英国虽然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却为资本主义发展扫请了道路,应予以肯定。法国虽然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但保留了小农经济,长期困扰资本主义发展,不能说明其彻底的,不能过于肯定。
10、英国都铎王朝时期,封建王权和资产阶级结成联盟的原因是什么?斯图亚特王朝时期,双方转为敌对关系的原因是什么?综合上述内容,作何评介?
英国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都是封建王朝,但是,英国资产阶级和前者结盟,在后者统治时期转为敌对关系,其原因在:
结盟的原因:①双方都反对地方割据势力。王权需要加强专制和中央集权,资产阶级要求统一的国内市场。②双方都希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王权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资产阶级力量较弱,需要得到王权保护。③双方都希望殖民扩张,拓展海外贸易。王权希望增加财富,获取金银;资产阶级要求扩大国外市场。
敌对的原因:①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与财富相适应的政治权利。②斯图亚特王朝在政治上奉行“君权神授”,厉行专制,经常触犯资产阶级的利益;实行宗教专制,严厉对待“非国教徒”,造成了政治上的紧张局面。
所作的评价:都铎王朝时期,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促使封建王朝自身发生变化,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的发展,体现了王权的进步性。而斯图亚特王朝时期,封建专制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和社会进步的障碍。
1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建立资本主义何种政体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有益尝试?试简要分析。
1640—1688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历时48年,在探索建立何种国家政体,巩固国家政权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共和政体的尝试:1648年,英国内战结束,1649年1月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接着宣布废除君主制。在这种形式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选择建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专政的共和国(1649—1660年)。共和国时期,先是出现了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后出现了政局的混乱。“独裁”和“混乱”都是暂时现象,都不是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所追求的。
君主立宪制政体的确立:①1660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企图通过资产阶级君主制,维护革命的基本胜利成果,于是,斯图亚特王朝复辟。②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反攻倒算,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极为不满,1688年发生了光荣革命,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被推翻。总结经验教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更深刻地认识到制定法律、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于是,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在英国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探索国家政体方面走过了从共和制到君主立宪制的曲折历程,实践证明,君主立宪制符合英国的国情。英国首先开始和完成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就是例证。
1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⑴当时整个世界特别是欧洲,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主要要求就是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统治,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⑵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创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议会政治的先河,为许多国家的资产阶级所仿效和改造,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
⑶英国资产阶级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极大发展,使英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在“世界工厂”的地位,并使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
⑷英国启蒙思想家的先进思想向欧洲特别是法国、北美及世界各地传播,并被进一步改造成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资产阶级和民主人士进行反封建专制、反阶级压迫、反民族压迫的锐利的思想武器,更有着不可低估的历史作用。
⑸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真正开始。
⑹由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还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从阶级力量对比来看,封建势力还大于资本主义势力,资产阶级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业资产阶级,所以,在革命过程中出现了复辟倒退。
1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特点及形成原因
革命过程:议会斗争(1940—1642);国内战争(1642—1649);克伦威尔独裁统治(1649—1660);王朝复辟(1660—1688);“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结果:1689年通过的《权利法案》使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在英国逐渐形成。
特点:①长期性、曲折性( 几经反复)。②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领导。③披着宗教外衣进行,打着清教徒革命的旗号。
原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手工业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是领导者,在斗争取得进展时,由于其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其革命具有保守性和妥协性,导致人民与之矛盾加深而削弱其统治权力,从而使得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具有长期性和曲折性。〔分析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首先要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中找出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同封建制度的矛盾的尖锐化。其次,要分析封建统治的某种危机(导火线、直接原因)。另外,还包括革命时机的成熟、思想条件、政党、领导力量等因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的经济发展情况:地理位置→海上活动(贸易、掠夺)→资本市场→资本主义→劳动力市场→“圈地运动”〕
14、关于对“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解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早期”指手工工场时期,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确立的自由、平等、人权等原则否定了封建的君权、神权和等级制度;选举权、议会制、内阁制、三权分立等否定了专制独裁,也否定了世袭制和终身制。这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重大胜利,但是,这些制度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是西方社会的历史选择,并非超阶级的、适用于世界各国人民的。当今某些西方国家企图把自己的制度和价值观念强加给别国人民。借此干涉他国内政,推行霸权主义,这是应当受到谴责和批判的。
15、如何认识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
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是有条件的。克伦威尔死后,英国政局动荡,高级军官争权夺利,无法建立稳定的新政权。资产阶级考虑到当时还没有像克伦威尔这样的人物以及君权主义传统的影响,为了维持社会秩序、保护革命成果(既得经济政治利益),于是在附加以妥协条件的基础上由斯图亚特王朝重建政权。这里的“复辟”是指政权又重新回到原来的统治者手中,并不表明整个社会经济又退回到封建制度之下。复辟是双方妥协的产物,复辟王朝是资产阶级的政权的变通形式。更重要的是复辟后王权的来源已今非昔比。过去以君权神授作为王权合法性、权威性的最基本根据,现在国王的权力是议会授予。议会还有权决定王位继承人。但是,查理二世和詹姆士二世却竭力要恢复天主教,这样就危及了所有反对天主教及获得了天主教土地的人们的利益。辉格党和托利党都反对天主教并是革命中的既得利益者,因此他们很快取得一致,发动了光荣革命。
16、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认识
美国1787年宪法既是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的第一次伟大实践,又是三权分立思想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它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至今继续生效。1787年宪法具有明显的进步性。
⑴宪法规定美国为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拥有强有力的权力,有利于维护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统治,维护美国国家利益。
⑵宪法规定国家立法、行政、司法三种职权相互独立又彼此约束,,有利于防止权力的过分集中和暴政的出现。这种严格的平衡机制给美国带来长期稳定的政治局面,使美国成为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关键因素。
⑶宪法确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制,政府由民主选举产生,不仅从根本上否定了专制,也把主权在民的理论付诸实践,但1787年宪法同时也存在明显的阶级局限,如允许奴隶制存在,不承认黑人和印地安人拥有与白人同等的公民权,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违背了《独立宣言》中人人生而平等的原则。
17、关于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分析
北美独立战争的起因是美利坚民族与宗主国英国之间的矛盾;战争的对象是英国殖民者;战争的目的是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战争的结果是摆脱了英国的殖民枷锁,赢得了民族独立,所以说北美独立战争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
北美独立战争的另一起因是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英国殖民压迫之间的矛盾;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阶级;战争的结果又为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所以说北美独立战争又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一般来说,资产阶级革命的对象是封建主义,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封建制度,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殊性在于,其中心任务是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政治上的独立。这是由于英属北美殖民地基本上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商品经济,阻碍其发展是的关键点是英国殖民经济,所以资产阶级革命最本质的特征是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独立战争使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所以,美国独立战争既是民族解放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
18、法国大革命中所体现的古代向近代社会转型的三个主要特征
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法国制宪议会颁布的《人权宣言》中,提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性,维护了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绝对私有制”。商品经济中须遵循“等价交换”和“买卖自由”原则,体现在政治上就形成“自由、民主、人权”等口号。《人权宣言》正是以法律的形式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法治取代人治。①《人权宣言》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确立了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以君主为代表的贵族特权。②法制是近代社会的基本特征。议会、内阁、法院的设立,体现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权力制衡关系。由主权在君向主权在民的转变,法治取代人治的过程,是历史的伟大进步。
公民取代臣民。这是由主权在君向主权在民转变的必然结果,是对人的一种解放。人们意识到自身的价值和作用后,会更加懂得自我完善和提高。人是历史的主体,人的主动性的发挥使社会更加充满活力。
19、君主立宪派对法国进行的初步改造及评价
⑴“八月法令”:宣布取消教会和贵族特权,没收教会财产、取消关卡等。这些法令在原则上废除了封建制度,在法律上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它是改造封建旧制度的第一步,具有重大意义,但法令没有废除封建地租和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⑵《人权宣言》:它宣称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都是不可侵犯的人权;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它以主权在民代替了主权在君。以自由、平等代替了专制、等级,以法制保障人权,体现了摧毁君主专制的要求,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同时又从本阶级利益出发,承认了财产的不平等,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⑶1791年宪法:它概括了制宪议会已发布的各项反封建法令,规定了法国的国家性质和体制——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它是法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国家根本大法。但宪法规定按照公民的纳税额来确定选举权,并根据其划分出“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这显然违背了权利平等原则与《人权宣言》中“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条款,但比起按出身门第分配权利的封建原则仍然是进步的。
总之,大资产阶级运用立法手段,在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各方面对旧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根本性的改造,为创立资本主义社会的规范作出了很大贡献,基本上实现了革命的目的,应予以充分肯定。
20、如何正确认识拿破仑战争
拿破仑战争是指从拿破仑•波拿巴上台执政到1815年滑铁卢战役期间法国与其他国家进行的一系列战争。
⑴拿破仑战争具有双重性质,既有明显的反对外国武装干涉、保卫革命成果的性质,又有强烈的侵略扩张性质。1810年以前所进行的战争,其主导方面是反干涉,因而本质上是欧洲两种社会制度的交锋。它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进一步摧毁了封建旧制度巩固了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传播了法国革命的思想,在客观上有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农民的解放。1810年以后进行的战争,主要表现为侵略性。这一时期拿破仑进行的战争,侵犯了欧洲许多国家的独立,掠夺了各国人民的财产,招致各国人民的反抗。
⑵欧洲大陆封建君主国同法国作战,主要是扑灭法国革命,重建封建秩序;而英国干涉法国革命则是过去两国之间商业战争的继续,正在进行工业革命的英国企图消灭自己的竞争对手。
⑶战争以拿破仑失败而结束,它反映了当时的力量对比关系。在欧洲大陆,封建势力在总体上仍大于资本主义势力;在英法对抗中,英国的力量强于法国,同时,拿破仑对占领地的经济掠夺和军事统治,激发了各国的民族主义,反抗斗争风起云涌,这是拿破仑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
21、启蒙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及对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
主要原因:①西欧资本主义发展。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他们掌握了越来越雄厚的经济实力,但是,当时欧洲大陆的政治却仍是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占统治地位。所以,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首先必须剥去封建制度身上的神圣外衣,以便去触犯它、否定它、摧毁它,于是强调人的价值和权利的思潮兴盛起来,形成了以宣传理性为中心的启蒙运动。这正说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文艺复兴时期,近代自然科学兴起,人们在认识自然和社会方面取得进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新的自然科学理论,十人们越来越相信人类是可以征服自然的,人类社会是可以在人的意志作用下发生改变并不断完善进步的,这为人们的思考和判断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
重大影响:①启蒙思想家们有力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弘扬了资本主义精神和道德伦理,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②启蒙思想家们共同吹响了法国大革命的号角,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动员。被推翻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曾经哀叹:是伏尔泰和卢梭毁灭了法国。③启蒙运动不仅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舆论准备,奠定了思想基础,而且跨越了时空,在更宽广范围和很长的时间里发挥了巨大而深远的作用。首先,它为18世纪的美国独立战争和拉美革命发挥了动员作用,对于美国的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影响重大。美国独立后的政治制度实际上都是启蒙运动的实践。其次,它对19世纪的中国和日本也有深刻的影响,启蒙思想家的著作逐渐被介绍到亚洲,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促进了亚洲社会的进步。如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被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家严复翻译为《法意》,介绍到中国,在思想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鼓励中国的维新志士们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
22、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异同点
相同点:①都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②都注重了人的价值;③都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封建斗争和思想解放运动;④都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世界意义。
不同点:①背景不同: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刚刚萌芽的产物;启蒙运动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②内容不同:文艺复兴主要反对天主教神学思想,启蒙运动不仅把斗争矛头指向天主教,而且把斗争矛头全面指向封建制度,并进一步指出了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文艺复兴提倡“人性”,启蒙运动崇尚“理性”。③方式不同:文艺复兴时许多思想家借用宗教的外衣和古代文化的躯壳,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启蒙运动已褪去神学的外衣,公开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④影响不同:第一,文艺复兴把“人”“人性”从封建神学中解放出来;启蒙运动进一步把“人”从封建专制制度和迷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第二,文艺复兴唤醒了人们的积极进取和创新精神,推动了科学事业的发展,而启蒙运动是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前提下进行的,不仅为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作了思想准备,而且,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谋划了蓝图。
23、欧洲启蒙思想与明末清初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差异
两种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有较大的不同。欧洲启蒙思想产生时,各国重商主义的推行以及大规模的殖民扩张活动已使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中国此时资本主义萌芽因受到封建制度的束缚发展得十分艰难,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仍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两种思想体系有较大的不同:欧洲启蒙思想树起理性的大旗,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王权;提倡权利平等,反对贵族特权;提倡个人自由,反对封建神权。中国的民主思想家也反对专制王权,但对未来社会的设计却没有跳出中国古代理想化的明君加贤臣的统治模式。
两种思想所要反对的封建力量有较大的不同:17—18世纪欧洲封建制度的腐朽已暴露无遗。而中国封建地主阶级因清军入关,而被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使封建社会呈现出较强的生命力。
24、启蒙思想为什么最早发源于英国,而法国却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
发源于英国的原因:17世纪,英国资本主义最发达,在此经济基础之上,英国最早出现启蒙运动;17世纪中期,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启蒙思想家由此产生了。
法国成为中心的原因:18世纪,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高,封建专制制度更加腐朽,封建统治陷于全面危机,社会矛盾更加尖锐,许多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开始在思想文化领域对旧体制发起冲击,众多的启蒙思想家把欧洲的启蒙运动推向高潮,法国因而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
25、拉美革命发生的条件与美国独立战争发生的条件有什么异同
在美国独立战争枪声停寂仅仅10年,加勒比海的海地也发生了独立革命,随后,轰轰烈烈的拉美独立革命狂飙突起┅┅拉美独立革命与美国独立战争的发生条件有着许多相同的地方,也各有着自己的特点。
相同点:①宗主国对殖民地经济进行压制和大肆搜刮是导致殖民地反抗直至争取独立斗争发生的根本原因。②启蒙思想传播使殖民地人民民主意识日益增强。③殖民地经济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不同点:①英属北美殖民地形成了统一的市场,而西属拉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没有形成统一市场,这导致美国13个殖民地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而西属拉美独立后,建立了许多国家。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北美是资本主义英国的殖民地,拉美是封建的西班牙、葡萄牙建立的殖民地。②拉美革命受到美国独立战争鼓舞。③美国独立革命曾经赢得了法国、荷兰等国家的国际支援,国际条件比较好;而西属拉美开始是受益于拿破仑对外战争,冲击了西班牙、葡萄牙。但后来欧洲局势发生变化,西葡殖民势力卷土重来,拉美独立斗争出现波折。④在拉美独立革命中,作为革命的一项内容,废除了黑奴制,典型的是海地;而美国则保存了黑奴制。
26、北美独立战争和拉美独立革命比较
北美独立战争具有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双重特点,本质上是资产阶级革命;拉美独立运动虽也面临上述双重任务,但它在更大程度上只完成了民族革命的任务。北美独立后,英属13个殖民地成立了统一的美利坚合众国;而拉美却建立起一系列独立国家。
北美13个殖民地的宗主国是资本主义的英国,到独立前,殖民地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到发展,13个殖民地之间经济往来频繁,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统一的美利坚民族也开始形成;而拉美殖民地则是处于西班牙(仅巴西一地属于葡萄牙)的统治下,没有形成统一市场和统一民族。北美独立战争是在大陆会议领导下,以《独立宣言》为旗帜而取得胜利的;而拉美则没有统一的领导机构和革命纲领,是各地分别进行和取得胜利的。北美独立前,经济不但自给,有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能够和英国竞争,资本主义发展较充分;而拉美独立运动受外部条件引发的特征比较明显,革命带有早产性质,因而其民主革命的成果打了很大折扣,民主大多流于形式。
27、拉美独立运动的性质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拉美独立运动是继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之后,又一次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巨大冲击的革命战争,它对加速封建欧洲的崩溃,特别是促使西、葡两个殖民帝国的衰落作出了重大贡献。拉美各地独立运动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因素有所增长的情况下酝酿发生的。新兴资产阶级带着自身的政治经济要求参加了斗争。运动的发起是为了铲除制度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以发展民族经济。运动的进程中和新独立国家建立后,绝大部分地区取消了殖民贵族的称号,废除了封建法律、宗教裁判所,消弱了天主教会的某些权势,废除了宗主国的贸易垄断与封建专卖,这些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这说明,拉美人民的斗争,是在欧洲、北美的资产阶级革命影响下的一场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独立运动,是当时世界资产阶级革命浪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8、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受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经济和阶级状况的制约,这一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具有不同于其它时期的特点:
⑴革命只发生在少数资本主义发展比较充分的国家,如英、法、美等国。因为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本主义力量尚未强大到使革命一蹴而就的程度,加之以各国的革命又与当时的国际环境息息相关,革命只能在小范围内爆发。
⑵革命的理论武器是启蒙思想。欧洲启蒙思想家提出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三权分立等学说,为资本主义社会确立了一套构想,为此后各国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⑶它们都属于完全意义上的反封建革命(除美国外)。革命所能做到的仅仅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障碍,此外,并不担负别的什么任务,不会解决人民群众的要求。
⑷革命的领导者是大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法国是自由派贵族,美国是种植园主)。这一时期占主流地位的生活方式是由金融资产阶级控制的工场手工业,因此,大资产阶级是经济实力最强,政治上最成熟的阶级,自然,革命领导权必然落到大资产阶级和与其结盟的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手中。
⑸人民群众是革命的主力。由于人民群众在这个时期与资产阶级有着共同的利益,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既体现了自身的利益,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因此,此时的人民群众自觉不自觉地服从了资产阶级的领导。在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领导下,各阶级形成了反封建的联盟。
⑹革命的过程体现出曲折反复的特点。如果把法国大革命的下线界定到1830年“七月革命”,英国和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中都发生过封建王朝复辟,但历史发展的潮流不可阻挡,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⑺从结果上看,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革命后确立的仅仅是资本主义社会若干的基本原则。
⑻革命基本成功后,掌握政权的是大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即金融资产阶级,经济实力和政治实力相对强大,而且与政府往来密切,又能赢得群众拥护,因此,革命的最终结果是建立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如革命超过了这个范围,则还要退回到正常的轨道上。
29、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
相同点:原因相同:根本原因都是封建专制统治或殖民统治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革命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掌握政权,发展资本主义。时代相同: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均发生在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时代。领导阶级相同:三国的革命都由资产阶级领导。动力相同:人民群众在三国革命中都起了推动作用。结果相同: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都取得了胜利,掌握了政权,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欧美各国革命都有很大影响。
不同点:①原因不完全相同:英国革命是为了要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美国革命是为了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法国革命是要推翻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②领导阶级不完全相同:除了资产阶级领导革命以外,英国还有新贵族;美国还有南方种植园奴隶主阶级;法国还有自由派贵族参加对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③特点不同:英国建立了由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共同执政的君主立宪制度;美国独立战争不仅是资产阶级革命,也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法国大革命则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规模最大的资产阶级革命。④外部环境不同:英国既没遇到外国的武装干涉,也没有出现外国的支持和援助;法国遇到了普、奥、和英国的武装干涉;美国在独立战争期间,得到了法国和荷兰的援助。⑤意义不同:英国革命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开辟了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美国摧毁了英国殖民枷锁,赢得国家独立;法国扫清了国内封建势力,动摇了欧洲其他国家封建制度的基础。
二、工业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阶段特征】总体特征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具体表现:
⑴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在世界范围内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开展起来,战胜了封建势力,确立其世界统治地位。工业革命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工业资产阶级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统治权利,于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蓬勃发展,俄、日、德、意等国都先后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与此同时,资产阶级为开拓国际市场,在全球进行扩张和争夺,把亚非一些国家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⑵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工业革命使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起来,三四十年代登上政治舞台,显示了伟大的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根据时代的需要,通过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使社会主义从空想成为科学,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世界体系的开始形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尖锐,加强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显得格外重要,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的建立,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重要表现。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⑶列强加紧扩张和争夺与民族解放运动。工业革命导致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抢占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在传播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同时,加剧了当地的贫困落后,使民族矛盾尖锐,引发了民族解放运动,亚洲革命风暴就是其中的典型。
【整体感知】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进行工业革命,至19世纪中期,西方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时期。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世界历史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表现在:
经济上:工业革命在各国先后完成,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开始了真正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进程;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经济战胜了封建自然经济,确立了对世界经济的统治地位,1857年第一次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发生,表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政治上:维也纳体系的确立,使欧洲暂时陷入黑暗之中,在1848年欧洲革命的冲击下,维也纳体系最终瓦解,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良运动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思想上:自由主义取代重商主义,成为主要的经济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保守主义、民族主义思潮同时存在,但主流思想是自由主义。
国际关系: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国家为开拓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加紧在全球进行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运动:19世纪三四十年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理论登上历史舞台。《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一国际成立和巴黎公社革命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
【线索梳理】
经济方面:资本主义经济战胜封建自然经济,确立了对世界经济的统治地位。
⑴1840年前后,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获得了世界工业的垄断地位。
⑵19世纪20年代起,法国工业革命得到较快发展,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法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工业国家。
⑶19世纪以后,美国工业革命得到迅速发展,19世纪中期,美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东北部工业发展迅速。
⑷19世纪早期,德意志一向地区也开始了工业革命,普鲁士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经济发达。
总之,19世纪中期,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经济取得了对世界经济的统治地位,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中心。
政治方面:资本主义战胜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⑴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西班牙、意大利、希腊、法国七月革命、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阅读内容)。
⑵1848年欧洲革命:法国二月革命,奥地利和普鲁士的资产阶级革命、东南欧民族解放运动(阅读内容)。
⑶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德意统一、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这些国家或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或为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至此,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已经出现,于是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工人运动方面:工人运动兴起和发展。
⑴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及法国工人“六月起义”。
⑵19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及第一国际的成立。
⑶19世纪70年代:巴黎公社的诞生。
民族解放运动方面:欧洲和亚洲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
⑴新式的欧洲民族解放运动。①表现:19世纪早期希腊、比利时的独立;19世纪中期东南欧的民族独立运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德意志、意大利的统一。②特征:将民族独立与发展资本主义结合起来,是当时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③影响:打击了殖民统治,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了障碍。
⑵旧式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①表现:爪哇人民反荷起义;阿富汗人民反英起义;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起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②特征:革命对象:将反对殖民主义与反对封建统治相结合;革命任务: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领导者:由亚洲各国的下层民众或封建王公领导;结果:由于反动势力的强大及自身的阶级局限性,基本以失败告终。③影响:沉重打击了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
对外关系方面:资本主义列强加紧了在全球的扩张和争夺。
⑴背景:工业革命的发展促使新兴的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工业革命增强料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为扩张和争夺提供了物质条件。
⑵概况:①扩张:俄国采用武装侵略的扩张方式不断侵略、吞并周边国家;英国用刀抢火炮和廉价商品,在世界其他地区大肆扩张,加紧了对印度、中国、澳大利亚、埃及等国家的侵略;法国、美国也加紧了对外扩张。②争夺:19世纪中期,为了争夺海外殖民地和欧洲霸权,资本主义列强之间展开激烈角逐。
⑶影响:①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扩张,促进料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②造成了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贫穷落后,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③在被侵略征服的地区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猛烈冲击了这些地区落后的社会体制,促成了资本世界体系的形成。④至民政多激化了殖民国家间的矛盾,导致局部性国际战争的爆发,如:1854—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⑤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并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料全球一体化进程。
【问题突破】
1、工业革命的条件及其影响。
工业革命的发生必须具备政治、资金、劳动力、市场、技术等各方面的条件。英国具备了这些条件,首先发生了工业革命。当时,各国主要从英国进口机器,本国发明很少,由此导致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英国是世界格局的中心。
海外市场的空前扩大是诱发英国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为了满足国内外市场越来越大的需求,就必须提高生产能力,除了改造设备外还要对劳动组织进行改造,从而形成工厂制,为以后大工业生产奠定了组织基础。“圈地运动”的合法化,不但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劳动力和原料,也扩大了国内市场。另外,市场观念还培养了发财的欲望和惟利是图的精神,这种心态是触发工业革命的精神动因。市场的扩大推动了对工场手工业的技术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技术改造的热潮,工业革命到来了。
工业革命是工业化的起点,它引发了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使人类开始脱离长久以来的传统农业社会,迈进工业化、技术化、城市化的工业社会,推动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的进程。仅数十年时间,以农业和乡村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就变成了工业和城市为主体的经济体制。整个国家向城市化迈进,工业产值远远超过农业产值,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
工业文明刺激了人们发挥更大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它改变了人们的传统习惯和价值取向。它也伴随者破产和压榨,导致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过大分化、大改组,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同金融资产阶级相比,具有更强的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更关注世界市场、政府的政策,改革的要求更强烈。工业无产阶级即产业工人,他们居住于城市,没有小块土地没有封建色彩。他们为争取本阶级的利益和社会地位而起来斗争,形成新的工人运动潮流,又推动意识形态领域中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另外,在工业资本主义大潮中,金融资产阶级也开始向工业投资,统治者实行有利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
工业革命对整个世界起着很大的改造作用。提高工业产量,扩大海外市场成为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当务之急。于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这又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2、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而非法、美两国。
两个前提和四个条件决定的。第一个前提是社会稳定,战乱和社会动荡都回破坏经济发展。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影响了法国工业革命进程。第二个前提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和调整,较早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四个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要素:第一是科技条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第二是市场条件,资本主义经济是活跃开放的商品经济,市场是其发展的生命线,资本主义列强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争夺商品和资本市场的过程。第三是资本条件,这是制约经济发展规模的关键因素。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积累是建立在残酷压榨和掠夺国内人民的基础上的,如英国的圈地运动、美国的西进运动等是压榨国内人民;贩卖黑奴、抢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是掠夺外国人民。另外,吸引外资和贷款也是主要的资本解决方式。第四是自由劳动力条件,资本主义生产主要是雇佣劳动,大量自由劳动力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英国通过圈地运动不仅积累了资本,而且造就了充沛的自由劳动力大军。法国大革命期间划分小块土地给农民,结果小农经济大量存在,自由劳动力不足,限制了法国经济发展。
3、英、法、美、德四国的工业革命各自的特点
英国:发生最早,18世纪60年代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此后扩展到其它行业,使英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国家,并影响到了其它国家工业革命的开展。
法国:开始于18世纪末,由于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期间社会动荡,中小企业和小农经济长期大量存在,高利贷资本主义发达等因素影响,工业革命的发展受到一定阻碍。
美国:开始于18世纪晚期,在资源、市场、劳动力和技术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工业革命发展迅速,并涌现出许多新发明。
德国:开始于19世纪早期,局部地区突出,但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4、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改革运动和自由资本主义
自由主义既是一种论理学说,又是一种社会运动,19世纪首先产生于英国,其代表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作为一种理论,自由主义主张自由经营、自由竟争、自由贸易,要求政府决策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想适应,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活动,否定重商主义。作为一种社会运动,自由主义主张资产阶级要参与政权,如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如法国二月革命主张自由、平等、博爱等等。自由主义成为工业革命后19世纪欧洲社会思潮的主流。
自由资本主义就是以竞争为特征的资本主义,自由竟争是指资本可以不受限制地在各个行业或部门自由地运转,这种自由竟争必然导致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19世纪70年代后逐渐产生了垄断。
5、工业革命的主要影响
工业革命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对人类社会的各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广泛建立。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基础。①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的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进一步巩固;法国的资产阶级最终战胜了复辟势力;美国的工业资产阶级战胜了种植园主。②工业革命还促发了俄国的改革以及德意志、意大利的统一,使这些国家实现了社会形态的转变。③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的确立。
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①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这是机器普及,机器大工业迅速排挤取代工场手工业、手工作坊以及家庭手工业的必然结果。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成为资产阶级的主导部分。伴随着大机器工业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日益雄厚,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逐步上升,工人运动兴起。②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近代工业社会开始取代长期以来传统的农业社会。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
世界格局的变化:①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大机器工业加工的是来自遥远地区的原料。而产品大量行销海外。以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为媒介,世界各地向着有机联系的方向发展,相互关系日益密切。②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由于在世界经济中的统治地位,成为世界的霸主。③东方从属于西方。从根本上改变了中世纪东西贸易往来中以东方为主的状况。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在资本主义的生产中,东方处于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从属地位。这种变化一方面加剧了东方的落后贫困,另一方面也冲击了它的旧思想和旧制度。
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工业革命机器的广泛使用和普及,工厂大量出现,煤作为机器动力的能源被广泛地使用,大量的污水排放和煤烟等使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6、如何理解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
巴黎公社的失败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当时法国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程度和经济状况所决定的。
①当时的法国处于两次工业革命之间,虽已经进入蒸汽时代,但机器大工业为数不多,中小企业、小农经济大量存在,企业经营分散,工业资本和劳动力相对缺乏,国内市场狭小,实际上工业化程度不高,这表明资本主义发展还未成熟,资本主义生产力还有很大发展潜力,而且资本主义制度刚刚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还处于上升阶段;②革命的爆发,是由于外部的偶然因素,即普法战争中法国的惨败激化了巴黎工人对国防政府腐朽统治的不满而爆发的,即巴黎公社的爆发不是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人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这就决定了其失败的必然性。
7、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内战的异同点
相同点:①性质相同:两场战争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②主力相同:美国广大的人民都是革命的主力军。③影响相同:都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了道路;都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不同点:①原因不同:独立战争是因为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发展;南北战争则是由于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冲突,奴隶制存废成为矛盾的焦点。②对象不同:独立战争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具有民族解放的性质;南北战争反对奴隶制种植园主叛乱,具有维护统一的性质。③建立政权不同:独立战争后,建立了资产阶级和种植园奴隶主阶级的联合专政;南北战争确立了资产阶级在全国的一元化统治。
8、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比较
相同点:①历史背景:国家分裂;工业革命的开展使资本主义发展;普鲁士、撒丁王国都具有优势。②性质:以王朝战争和国家统一为形式的资产阶级革命。③统一道路: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与灵活的外交活动相结合推进统一。④统一中心:德意志以普鲁士为中心,意大利以撒丁王国为中心。⑤都有一个核心人物:德意志是俾斯麦;意大利是加富尔。⑥影响相同:都完成了国家统一,但都保留了大量的旧的残余势力。
不同点:①人民作用:意大利统一中以加里波第为代表的人民革命对统一进程起了重大影响;德意志主要依靠王朝政府的力量完成统一。②战争特点:意大利统一中的王朝战争具有浓厚的民族解放的色彩。③国际环境:意大利统一进程与欧洲的国际斗争密切相关,充分利用了国际条件。④影响:德意志统一改变了欧洲国家关系格局,同时继承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成为欧洲最富有侵略性的国家。
9、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比较
条件不同:前者是资本主义手工业的发展及早期资产阶级的壮大;后者是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工业资产阶级的兴起。
任务不同:前者是推翻封建统治,确立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后者是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障碍。
领导和主力不同:前者是资产阶级、新贵族为领导力量,工人、农民、手工业者是主力;后者工业资产阶级为领导力量,工业无产阶级是主力军。
方式不同:前者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后者通过三种途径(革命、改革、统一战争)
结果不同:前者推翻封建统治,资本主义制度在少数国家确立;后者清除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障碍,资本主义制度在更多的国家确立。
10、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
相同点:①背景相同:都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向西方学习。②目的相同:富国强兵,巩固统治。③影响相同:两国都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军队和学堂。
不同点:①领导力量不同:洋务运动的领导者是地主阶级的洋务派;明治维新是由封建阶层中分化出来的中下级武士领导的。②国内政治环境不同:中国的洋务运动是由个别热心洋务的地方实力派分别进行的,缺乏必要的组织和统一领导;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在推翻幕府统治后,在明治政府领导下有组织的进行的。③具体内容不同:洋务运动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和文化教育;明治维新则从政治体制到经济、文化、军事、教育,全面展开,且行之有效。④结果不同:中国洋务运动失败,日本明治维新成功。⑤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不同:洋务运动受到顽固守旧势力的阻饶,并且是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只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最终因封建统治的腐朽而失败。日本明治维新通过倒幕运动扫除了改革的障碍,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对封建制度进行了全面冲击,获得成功。
11、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高潮的时代特征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新高潮。这股在工业革命推动或影响下的进步潮流,为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扫除了障碍,其总体时代特征可概括为:
是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深入开展在政治领域内的反映。在工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前提下,旧的上层建筑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是出现这次革命和改革浪潮的根本原因。1848年欧洲革命的影响、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的广泛传播,又进一步推动了革命和改革的出现。
革命和改革范围广,涉及欧、美、亚三大洲。如欧洲的俄国1961年改革、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美洲的美国的南北战争,亚洲的日本明治维新等。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得以确立。
具有多样化特征。如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方式多样化,有通过改革的方式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俄国和日本,通过统一战争的方式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德国和意大利,通过战争方式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美国等。又如革命和改革的对象多样化,有封建农奴制度,封建专制制度,也有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还有手工工场时期的上层建筑等。
革命和改革的内容具有丰富性特征。如美国南北战争既维护了联邦统一,又解决了土地问题,还废除了奴隶制度等;又日本明治维新涉及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再如德意志统一的过程,同时也是取得欧洲统治地位的过程等。
革命和改革都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是本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奠定了当前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如当前世界发达国家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就是通过这次革命或改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了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坚实基础。
1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特点
英、 美、法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革命前这些国家的资本主义都有发展,资产阶级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要求夺取政权,建立资产阶级专政,以改变无权的政治地位,在人民推动下,资产阶级成为运动的领导者和发动者。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由于资产阶级、新贵族领导的,议会与国王的斗争贯穿始终,几经反复,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这是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它书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美国人民通过独立战争,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开辟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领导的这次革命,既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又是一次民族独立运动,独立后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制。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内战,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确立了资产阶级在美国的完整统治。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影响最大的一次,启蒙思想对革命的发动起了动员作用,人民群众在革命中起了重要作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革命手段摧毁了封建制度,冲击和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基础,以后又经历了七月革命,1848年革命、9月4日革命,几经反复,到19世纪后期确立了共和制。
俄国、日本、德意志、意大利等国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或王朝战争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由于这些国家的资本主义起步较晚或发展缓慢,资产阶级的力量比较弱小,又不敢发动人民群众进行自下而上的革命,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集团的改革或改良上。俄国的改革以废除奴隶制为目标,扫清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要障碍;而日本则实施了一系列资产阶级的改革。但两国在改革后保留了各自的沙皇制和天皇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德意志以三次王朝战争,最终建立了德意志帝国,意大利自上而下地以多种形式完成了统一,两国完成统一后,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但都存在封建残余。
13、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
根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的必然结果。
途径:①欧美和日本等一些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运动使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②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亚非拉美各国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
含义:经济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以1857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发生为标志);政治上━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以19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为标志);国际关系上━亚非拉广大地区沦为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庸国,成为他们经济上的附庸(以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为标志)。
评价: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国际经济关系,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对亚非拉落后地区的经济掠夺上,但客观上加速了落后地区经济旧制度的解体。
1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开始形成: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也引起了殖民侵略的扩大。15—18世纪,早期的殖民侵略使世界市场形成并不断扩大,英国在17—18世纪先后战胜了荷兰和法国,取得了世界殖民大国的地位,拥有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初步形成:随着海外市场的扩大,工场手工业生产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发生了工业革命,并扩展到美、法、德、俄、日等许多国家。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促使资本主义工业国带世界各地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把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其经济附庸,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就证明了世界市场的存在。
最终形成: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已牢牢地取得世界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和征服世界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再度急剧扩大,迫使生产领域进一步相应变革,工业革命进入新的时期,促使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各国争先恐后争夺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以便为本国经济发展获得更多市场,世界差不多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5、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殖民掠夺方式的改变及影响
变化:由赤裸裸的抢劫掠夺转变为继续保留直接掠夺外,将商品输出放在首位。
工业革命前,西方国家商业资产阶级占优势,资本主义生产还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还不能用机器制造大量物美价廉的商品同东方的商品竞争,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的传统商品,仍在欧洲市场畅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殖民掠夺方式是:依靠暴力公开抢掠、垄断贸易、走私鸦片等,其掠夺带有明显的资本积累时期的特点。
工业革命后,随着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英、美、法、德、俄等国迫切要求抢占更多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殖民者打着“自由贸易”的旗号,用炮舰和廉价商品打开了亚洲许多国家的大门,把这些国家变成了倾销商品的市场和掠夺原料的产地。
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对殖民地半殖民地:①造成了亚非拉广大地区的长期贫穷和落后。②瓦解了当地落后的经济政治体制,传播了先进的文化和思想观念,从而客观上起到在世界范围内促进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③引起了被奴役被掠夺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反抗斗争。④将亚非拉落后国家和地区强行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对世界: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相互联系。
16、亚洲革命风暴的时代特征
⑴革命目标更明确,斗争锋芒直指殖民者,要求推翻殖民统治,恢复民族独立。革命范围广,遍布亚洲感主要地区。革命规模大,有五次大的起义:爪哇人民反对荷兰殖民起义,阿富汗反英大起义,伊朗巴布教徒起义,印度民族大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运动等。
⑵封建统治者或受西方宗教思想影响的农民领袖领导了这次革命风暴。如印度民族大起义的领导者是封建王公。
⑶具有反侵略和反封建的双重性质。民族矛盾为社会最主要矛盾的国家,起义的反殖民主义性质更明显,如印度民族大起义;阶级矛盾为社会最主要矛盾的国家,起义的反封建主义性质更明显,如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等。但基本上都具有反殖民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双重性质。
⑷具有初步的国际意义,各国起义间开始出现初步的相互影响、相互配合的局面。如印度民族大起义一定程度上牵制了英国殖民者对中国的侵略和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干涉等。
⑸虽然起义都失败了,但起义打击了西方殖民者和当地封建势力,表现了亚洲人民不畏强暴,要求改变现状的决心和勇气。
17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的西方各国经济
史实: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英、法、美、德等过先后进行了工业革命,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获得了世界工业的垄断地位;19世纪20年代起,法国工业革命得到较快的发展,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完成,法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工业国家;19世纪初以后,美国工业革命得到迅速发展,19世纪中期,美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东北部工业发展迅速;19世纪早期,德意志一些地区也开始了工业革命,其中普鲁士资本主义发展最为迅速,经济发达。
特征:⑴从经济状况上看,这一时期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最终战胜封建经济,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地位,各国工业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巨大发展。⑵从经济模式上看,工厂制度取代手工工场成为基本的生产和管理模式,工业产值居主导地位。⑶产业结构方面,农业经济在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断缩小,第二、三产业成为各国新的经济增长点。⑷经济格局方面,由于英国工业资本主义最发达,拥有的殖民地最多,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掌握了世界工业的垄断地位。⑸从经济体系上看,由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及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
影响:各国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各国工业资产阶级自由主义革命和改革的兴起,也推动了各国工人运动的兴起,并进而影响到欧洲社会政治思想的演变,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兴起。
19、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
史实:工业革命使各国社会经济和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为排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不断发起革命和改革运动,使19世纪的历史高潮迭起,主要分为三次浪潮:⑴19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⑵1848年欧洲革命;⑶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
特征:⑴革命任务方面:这一时期各国革命和改革的根本使命是为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排除障碍,具体而言,主要有三种类型,俄、日两要求推翻反动的封建专制制度,法美等国要求改变工场手工业时期落后的上层建筑,德、意两国要求结束各自的封建割据状态及殖民压迫等。⑵领导力量,大多数国家的各革命和改革运动是在工业资产阶级领导和影响下进行的,无产阶级在革命中起了主力军的作用。⑶方式上,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呈多样化的特征,法、美通过革命的方式进行,俄、日走资产阶级改革的道路,而德、意则通过完成国家统一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⑷结局方面,资产阶级已基本经完成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基本确立。
影响:摧垮了维也纳体系,冲击了欧洲的封建秩序,推动料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清料道路。
20、19世纪中期的民族解放运动
史实:这一时期的民族解放运动,主要包括两部分:欧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和亚洲的革命风暴。
特征:⑴民族解放运动的中心已经发生了转移,由拉美转移到欧洲和亚洲。如欧洲在这一时期爆发了希腊反对奥斯曼帝国统治的民族解放战争(1821—1829年),意大利的统一战争(1859—1870年)等。亚洲这一时期也爆发了五次大规模的民族起义。
⑵民族解放运动的性质复杂。具体分为两类,一类是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性质,反映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的政治要求;另一类是亚洲反殖民主义、反封建主义的旧式革命性质,没有先进生产关系的支撑,也就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
⑶民族运动的方式多样。有武装起义的方式,如印度民族大起义,匈牙利1848年起义等;也有统一的方式,如意大利统一等;还有王朝战争的方式,如意大利统一过程中发生的撒丁王国联合法国对奥地利的战争等。其中,以爆发革命的方式为主。
⑷指导思想和理论复杂。有反映资产阶级愿望的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如欧洲民族解放运动的指导思想等;也有传统的宗教思想,如伊朗巴布教徒起义的指导思想等;还有外国宗教思想与本国农民阶级思想相结合的思想,如太平天国的指导思想才等。
影响:只有少数国家获得民族独立,如希腊、统一后的意大利等国。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都因国内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而失败了,但打击了异族的统治者,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1、19世纪中期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史实:⑴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及法国工人“六月起义”。⑵19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及第一国际的成立。⑶19世纪70年代,巴黎公社的诞生。
特征: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阶级结构,形成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这一时期工人运动的特点是暴力斗争、自发性斗争和政治斗争为主。当时资产阶级沿用传统经营方式,以剥削绝对剩余价值为主,工人处境十分悲惨,因此斗争多带有暴力性质。当时工人还没有充分组织起来,这个阶段后期,虽然组织程度大为提高,但仍有自发性的特点,如巴黎公社,没有事先计划,属于自发性和偶然性的行动。另外,当时工人运动以政治斗争为主,如巴黎公社直接夺取政权。这是由于各国的政治民主化改革尚未充分开展,工人将争取政治权利当作改善处境和提高地位的途径。巴黎公社是19世纪国际工人运动的总结,它体现了以往工人运动的特点,同时还创造了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经验。
这个时期工人运动大都以失败告终,分析其原因,主要有:第一,自发分散的暴力斗争很难取得胜利;第二,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社会主义毕竟诞生不久,在欧洲也只是社会主义流派之一,没有取得主导地位;第三,当时历史的主流是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工人运动的客观历史作用还是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辅助力量,并未达到铲除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
影响:客观上成为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辅助理论,推动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三、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东西方世界
(19世纪7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阶段特征】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主要表现:
经济方面: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基本定型。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造成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生产和资本的集中程度越来越高,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局部变化,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垄断应运而生。在垄断组织发展过程中,作为超大型企业,更有财力购进先进设备,更有力量提高科研水平,更科学地对企业进行管理。在垄断形成过程中进行的兼并,都是设备先进、管理得当的企业吞并落后的企业,体现了优胜劣汰的趋势,因此,垄断组织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于是,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手段,以垄断为组织形式便成为一种经济模式,表明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经济定型。
政治方面: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基本定型。经济发展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这就使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更加健全,代议民主制、政党政治和公民自由,作为现代意义的资本主义政治模式确定了下来。与此相反,俄、日、德等国仍沿着专制主义方向发展,但只是暂时现象。
国际共运方面:社会主义运动新发展。19世纪晚期,欧美工人运动逐渐走向高潮,工人阶级政党和组织纷纷建立。为适应联合斗争的需要,第二国际成立。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不断发展,形成布尔什维主义,列宁主义诞生。此时期的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新变化:①斗争的组织性加强;②主要斗争手段从政治斗争转为经济斗争;③由暴力斗争转为合法斗争;④各国工人阶级政党建立;⑤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⑤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从法国先后转移到德国、俄国。
民族运动方面:新型的民族解放运动兴起。这一时期,由于一些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资本主义生产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发展,从而为世界民族运动注入了新的内容。除去在一些地区(例如非洲、朝鲜)继续着旧式民族运动外,一种新型的、具有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方向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运动兴起。运动的领导权掌握在民族资产阶级和转向资产阶级一方的开明贵族地主手中。这股历史潮流在亚洲表现得最为突出。19世纪末,新型民族运动多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性质,20世纪初则多为资产阶级革命性质。
国际关系方面:世界被瓜分完毕,出现了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列强将世界领土瓜分完毕,这给个被压迫国家和地区人民带来了极大灾难,但同时也使整个世界进一步资本主义化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各国争夺和重新划分殖民地的斗争日趋激烈,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链接中国】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新危机;1917年,孙中山领导了护法运动。在这跨越两个世纪近五十年的电气时代,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主要包括:
列强的侵华:①军事上,先后发动了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和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②政治上,强迫清政府先后签定了1885年的《中法新约》、1895年的《马关条约》和1901年的《辛丑条约》;与袁世凯北洋政府签定了《二十一条》。③经济上,以甲午中日战争为界,对华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演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并进而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④文化上,加强了对华的宗教侵略。
民族的抗争:①军事上,清朝爱国官兵和义和团坚决抵抗外国列强对华军事侵略。②政治上,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为维护民主共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先后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③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历经初步发展和进一步发展等,“实业救国”成为一股进步思潮。④文化上,先后出现了维新思想,革命思想的传播和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
【单元综述】
19世纪70年代以后,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至20世纪初,世界历史进一步发生着巨大变化,具体表现在:
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但是,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与此同时,亚洲社会开始发生新的变化,民族资本主义逐渐兴起。
国际关系:垄断组织的出现促使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矛盾重重,终于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民族解放运动: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亚、非、拉美各国人民掀起了反抗斗争的新高潮。其中,“亚洲的觉醒”表明这一时期的民族解放运动发生了新的变化。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社会主义运动进一步发展,20世纪初,列宁主义的诞生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自然科学:欧洲的自然科学迅速发展,并取得了巨大成就。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前进。
【问题突破】
1、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⑴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最主要条件和必要原因是资产阶级革命在英国的确立和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于1870年后的重要条件和必要原因是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⑵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开始于英国,“一枝独绣”;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百花齐放”。
⑶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发明者大多数是学者和科学家,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⑷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从棉纺织业开始,以轻工业为主,并以蒸汽机的使用为标志,确立了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第二次工业革命从重工业开始,侧重于重工业和基础工业,以电力的应用为标志,并形成了垄断组织,以产业结构的巨大调整告终。
⑸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明的交通工具是以蒸汽机为动力的火车和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交通工具主要是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和飞机。
⑹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创了机器大工业,使工场手工业成为过去,资本主义取得统治地位;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大机器工业内部进行,它使资本主义从自由竟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
⑺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英国从农业社会中脱颖而出,凭借廉价的纺织品横行天下,称霸世界,被誉为“世界工厂”;第二次工业革命,首先从美、德开始,它们以新兴钢铁、石油、电气、化工、航空业震撼了世界。美德工业经过这些变革,远远走在英法前面。
⑻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兴起的工业部门,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都得到了技术改造,焕发了更强的生命力。
⑼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使世界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⑽第一次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使两大阶级对立普遍存在于西方世界,并更趋向明显和激烈。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⑴对生产力的影响: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⑵对生产领域的影响:形成了以科技为依托,以垄断组织为形式的生产经营模式。关于垄断组织:①它既是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社会化超大型企业,又是某一行业独占生产和市场的经济联合体。②它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型工业部门,由于其复杂多样的制造程序和巨额资金的需求,都要求改变独家经营的生产组织形式,进行联合生产,所以出现了新的经营联合体,进而形成了一系列的生产——销售体系,即垄断组织。③它的产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⑶对社会制度的影响:经济决定政治,随着经济上垄断组织的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更加健全和成熟,人们的公民意识增强。
⑷对侵略方式的影响:国际垄断集团要求从政治上瓜分世界,致使殖民侵略进入到瓜分世界和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⑸对世界格局的影响:英国的核心地位开始动摇,重新瓜分世界导致矛盾加剧,国际力量对比的格局发生变化,最终酿成第一次世界大战。
⑹对生活方式的影响:大大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在衣食住行方面,人们的社会竞争和政治参与意识增强。
⑺对环境的影响:石油等资源的大量开发和利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3、对垄断组织的认识
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垄断组织成了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尽管垄断组织作为独占生产与市场的经济联合体,必然会导致停滞和腐朽的趋势,但它的出现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其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就客观条件和影响而言,垄断组织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它不但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其次,从主观动机来看,是为了调节生产,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实质上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最后,托拉斯等高级形式的垄断组织,对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提高劳动效率也具有更为有利的条件。
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在经济上开始成熟的一个新阶段,也意味着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剥削性和侵略性的加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垄断组织之垄断市场、价格,势必降低广大居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垄断组织的形成,意味着加强对劳动人民的掠夺。
第二、垄断组织资本的形成,就是大生产吞并小生产的结果,期间充满了暴力、欺\ 诈的行为及种种卑鄙丑恶的手法。
第三、垄断的形成,推动了殖民扩张,出现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有更多的国家、地区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第四、垄断组织的形成,伴随着食利者阶层的出现,成为游手好闲的寄生阶层。
第五、垄断资本是战争的根源,殖民扩张必然导致争霸,不可避免地发生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即是表现。
4、美德两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和启示
共同原因:①政治稳定:美国经过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德国通过王朝战争实现了国家统一。②国内市场:美国西部领土的开发,扩大了国内市场;德国国家统一的完成,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③资金;大量欧洲资本涌入内战后的美国;普法战争后法国的赔款,为德国的经济发展补充了必要的资金。④技术:美国和德国采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成果。⑤资源: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德国获得来自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矿藏。⑥对外关系:美国无强邻;德国经过普法战争后,在欧洲大陆暂时占上风。
启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是:政治稳定,国内市场广阔,资金和资源充足,重视科技,还有稳定的国际环境。
5、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阶段不同类型国家发展的异同点分析。
经济: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呈现出三种类型:一是经济迅速发展的美国和德国。美德两国都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政治前提和条件,都有充足的发展经济的资本、资金和市场条件,都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二是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的英国和法国。两国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企业设备陈旧,又都不愿意采用新技术和更新设备。另外,大量的资本投资在非生产领域,或者在投在国外。三是经济发展较快,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的俄国和日本。主要原因在于两国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
政治:第二次工业革命造成的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表现出两类不同的趋势。
一类是美英法等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发展较为充分。这些国家都经过里激烈的资产阶级革命,对封建主义制度、传统打击、消灭的比较彻底,是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化进程得到顺利发展的条件。美、英两国是典型的两党制国家。法国维护了共和政体,这就有效地保护了资本主义在政治上稳定。
另一类是封建专制色彩较浓的德、俄、日等国,在政治上较多的保留了旧的封建残余,奉行专制主义和高压政策,并逐渐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德国具有军国主义传统的容克地主是帝国政权中的领导力量,军国主义精神渗透到各个政治领域;俄国以沙皇专制为特征的整个官僚机构和官吏队伍一直完整保留,成为专制主义政治的中枢,对内的专制主义和对外的军国主义是19世纪末俄国政策的主要特征,表现出浓厚的军事封建性;日本在进入帝国主义时期的特点,可简单概括为:垄断、专制、侵略三为一体。
6、垄断时代民族解放运动的原因、性质和特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民族解放运动与亚洲革命风暴相比有很大不同,由旧式的农民战争转变为新式的民族民主运动。
原因:⑴帝国主义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给东方国家的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破坏的同时,也在客观上促进了东方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生产和发展,尤其是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使这一地区的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⑵伴随着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思想文化的传入,一批受西方影响或接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开始摆脱旧思想、旧传统的束缚,要求用西方的模式改革现状。资产阶级最初的改良运动和后来的革命运动,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民主运动。在民族资本主义诞生前的民族运动,是旧式的民族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后其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论是最初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还是后来的革命运动,都属于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民族民主运动。
特点:⑴运动的领导者不再仅仅是农民或封建王公,而主要是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的领导作用主要是通过资产阶级的政治团体或革命政党来实现。⑵有比较明确的政治纲领。⑶在政治上要求摆脱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从属地位,争取国家的完全独立。⑷经济上要求摆脱外国资本主义控制,进一步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建立资本主义社会。这种新型民族运动的兴起,是近代民族运动的转折点。
7、亚洲革命风暴与亚洲觉醒有何异同
相同之处:背景和任务:①两次民族解放运动都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兴起的。②都具有时代特点:前者各国反殖反封建,后者各国反帝反封建。
性质:两次革命都具有反殖反封建的双重性质。
影响:①都沉重地打击了殖民统治,②都积累了革命斗争经验,③都相互支援。
不同之处:
背景:①所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不同:前者是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后者处于垄断阶段;②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手段有别:由主要是商品输出变为主要是资本输出。③两个时期亚洲国家发展有别:19世纪中期,亚洲国家基本没有产生新的领导阶级和革命纲领;19世纪末,亚洲国家产生了民族资产阶级,有了新的实现近代化的纲领。
性质:前者属于旧式的民族解放运动,后者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领导力量:前者是农民领袖或封建王公;后者更多是民族资产阶级。
结果:前者基本上被镇压下去;后者虽然失败,但传播了民主思想,并有一定成果。
地位:前者是亚洲各国人民民族解放运动的第一次高潮;后者开创了亚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时期。
8、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给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带来了哪些新变化?这些新变化对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和欧美工人运动产生了哪些影响?
新变化:①资本主义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形成垄断组织。②由于对新技术的态度不同,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德、日发展迅速,而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等国家发展缓慢,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了新的不平衡。③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侵略由原来的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对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①帝国主义加紧对侵略,使亚洲国家民族矛盾尖锐,民族解放运动高涨。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亚洲国家生产并发展起来,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政治舞台,成为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阶级,运动的性质也由旧式的民族解放运动转变为成为资产阶级革命。
对欧美工人运动的影响:①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人阶级的队伍进一步壮大,各国独立独立工人政党纷纷建立。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从法国先后转移到德国和俄国。②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得到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主要以合法的斗争形式维护自身利益。
9、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和影响
帝国主义列强力量的消长:欧洲的衰落和美国、日本的兴起。
欧洲四个大帝国在战争中被摧毁,代之而兴的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出现,以及德意志共和国、奥地利共和国、波兰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匈牙利共和国等一系列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
英法虽然是战胜国,但在战争中被严重地削弱了。从表面上看,英帝国的疆域更加扩大,但各自治领的离心力日益增强,英帝国终于改组为英联邦;英国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地位早在1913年已经让位于美国,英国海上霸主地位一去不复返了。战后,法国一度是欧洲大陆上最强的国家,但它想长远压制德国的企图却遭到英美的反对与破坏,并丧失了在赔款问题上的主动权,其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一战前夕已经兴起的美国和日本却利用战争时机大大发展了自己的力量。战争中,美国接受了各国的大批定货,出口猛增和扩大带动了经济的急剧发展,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一战也使日本获得了异乎寻常的发生机遇,它利用战争的天赐良机,几乎独占了中国的东北,并加紧向英法荷的殖民地进行经济渗透,短短几年内日本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战争引起了一系列革命:
一方面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胜利以及在俄国革命影响下一系列无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爆发,德国十一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匈牙利无产阶级革命震撼了欧洲;另一方面,“帝国主义战争也唤醒了东方,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了国际生活”,中国的五四运动,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等,说明“在当代革命中,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对象而参与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
国际关系新格局的出现:
19世纪的国际关系格局是欧洲列强统治世界,欧洲一直是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战后随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国际关系中心舞台由欧洲向两侧转移,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严重动摇。
世界现代史部分
(1917—2008)
概念:世界现代史是资本主义社会继续发展,社会主义胜利并不断壮大,曲折发展,两大制度激烈斗争,又相互并存,及相互竞争,又互相借鉴的历史;同时又是民族主义胜利,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第三世界走向崛起的历史;也是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区域化的历史。
①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主   ②社会主义由一国到多国,在曲折中发展。
要   ③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共存,互相对抗,互相竞争。
特   ④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与发展,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
点   ⑤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
①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
主   ②殖民地、半殖民地、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同殖民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
要   ③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矛   ④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盾   ⑤社会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⑥第三世界国家间的矛盾
阶段特征:
第一时期:时限:1917——1945年
特征: ①一战后的调整阶段(1918—1929):战后各国实力发生变化,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各国进入和平稳定发展时期。
②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1917—1945):是社会主义制度由理论到实践时期,世界革命运动和亚非民族解放运动进入新时期;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特点是反对法西斯侵略。
③“二战”从酝酿到爆发阶段(1929—1939):30年代大危机引发西方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由此形成法西斯主义和绥靖主义两股潮流,再加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导致二战爆发,最后以法西斯同盟的失败而结束;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民族解放运动以反法西斯侵略为主。
第二时期:时限:1945年二战结束至2008年
特征: ①以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同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冷战共处并导致苏联解体。
②东欧剧变,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并呈现探索适合本国国情道路的趋势。
③雅尔塔体系从形成到瓦解。世界格局酝酿着新的组合和调整。
④民族解放运动取得胜利,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第三世界兴起。
⑤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和发展,对社会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
⑥9·11事件后,反恐怖斗争成为各国认定的共同目标。
四、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东西方世界
(1917—1939年)
【阶段特征】两种社会制度竞争共处;世界局势由缓和到动荡并导致世界大战。
具体表现:
国际关系方面:①国际局势:战后初期形成英法为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年代进入相对稳定时期;30年代世界局势剧烈动荡,逐步走向大战。②主要矛盾:英法德在欧洲、美日在亚太、美英在全球的矛盾、30年代法西斯主义与反法西斯主义之间的矛盾。③国际局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动摇、和瓦解。④两种制度由国家竞争对立到发展共处。⑤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意日法西斯扩张、鼎盛和覆灭。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方面:①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密切结合;③统一的世界性共产党建立,社会主义运动新发展。
民族解放运动方面:①呈现出多种类型和不同道路;②30年代与反法西斯斗争相结合;③部分国家革命斗争取得胜利,殖民体系开始瓦解。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方面:①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定型,自由资本主义逐步被国家干预政策代替;②美日崛起、英法削弱,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问题突破】
1、十月革命的特点
从理论的角度看: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国取得胜利的学说,并通过十月革命的实践,使俄国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下,在经济落后的情况下取得了功能胜利。
从革命的道路看:十月革命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展到只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
从革命的阶段性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形成了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的革命。
从革命实现的方式看: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
2、比较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的异同
相同点:①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推翻资产阶级反动统治的革命斗争;②背景都是大规模战争,分别是普法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③都是以武装起义的形式夺取政权,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不同点:①巴黎公社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十月革命是在以列宁为领导的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进行的。②巴黎公社没有得到农民的广泛支持,只有无产阶级孤军奋战;十月革命,俄国有自己的革命同盟军——农村的广大农民。③革命取得胜利以后的措施不同:巴黎公社没有立即向凡尔赛的敌人发动进攻,给敌人以喘息机会;十月革命胜利以后,新政权坚决镇压反革命叛乱,对各种反动势力和外国武装干涉力量毫不手。④巴黎公社只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尝试;十月革命成功地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3、苏联(苏俄)探索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三种模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①背景:十月革命刚刚胜利,国内外反动势力妄图扼杀革命;帝国主义战争已经使俄国经济几乎崩溃。②内容:余粮收集制、工业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和强制劳动。③评价: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财力、物力,保障了军事胜利。但它迫于当时恶劣环境而实行的暂时措施,而并非社会主义的必经阶段,更不带有普遍意义,在实践中弊端很多,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使工农联盟瀕于瓦解,国民经济面临崩溃。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路线。
新经济政策:①背景:无产阶级专政巩固,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列宁等领导人试图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探索失败;人民日益不满,甚至引发了政治危机。②内容: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恢复了商品贸易;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实行按劳分配。③实质;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和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通过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缓和工农矛盾,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④评价:它的实施使俄国很快恢复到战前的发展水平,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成功探索;它是过渡政策,不可能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策略。
斯大林模式:①背景:随着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有绝对支配地位,苏联发生了重大变化。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创立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②特点:经济体制特点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政治体制的特点: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乏群众监督,忽视民主和法制。③评价:积极性:它的产生和苏联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也符合当时国际形势的需要,比较有利于宏观调控经济,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起过积极作用。消极性;它不可能具体调整各个经济部门复杂多变的关系,缺乏竞争;也极大地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其弊端日益显露,并成为苏联社会前进的障碍。同时,苏联模式 极大地影响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成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历史根源;在该体制下改革举步维艰,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4、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义革命道路的不同
不同:俄国是工人阶级武装夺取中心城市,革命势力由城市向农村扩展,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中国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原因:①俄国是帝国主义国家,革命的主力是工人、士兵,多集中在大城市;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决策;二月革命胜利后,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使俄国国内各种矛盾激化,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临时政府前线失利,后方空虚,城市成为革命的爆发地。②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方割据严重,农村成为反动势力统治最薄弱的环节;中国是农业国,无产阶级力量相对薄弱,但广大农民与无产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是革命的同盟军;中共以城市为目标的起义受到挫折,毛泽东总结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认识:无产阶级革命是以暴力为基础,走什么样的道路则需要根据国情决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和冒险主义。
5、比较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的异同
相同点:①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推翻资产阶级反动统治的革命斗争;②背景都是大规模的战争;③都是以武装起义的形式夺取政权,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不同点:①巴黎公社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十月革命是在以列宁为领导的比较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进行的。②巴黎公社没有取得农民的广泛支持,只有无产阶级孤军奋战;十月革命,俄国无产阶级有自己的革命同盟军——农村的广大农民。③革命取得胜利以后的措施不同:巴黎公社没有立即向凡尔赛的资产阶级反革命巢穴发动进攻,给敌人以喘息的机会;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坚决镇压反革命,对各种反动势力和外国武装干涉毫不手软。④巴黎公社只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尝试;十月革命成功地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6、十月革命后30年代苏俄经济政策的转变
⑴苏维埃政府成立后,苏维埃政权接管银行、铁路,对企业开始实行工人监督,后来将大企业收归国有;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⑵1918年夏至1921年初,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要点包括:实行余粮收集制;把大中型企业全都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取消一切商品贸易,一切生活用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⑶1921年3月开始,推行新经济政策,其要点包括:在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佣劳工。在工业方面,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在流通方面,由最初实行的产品交换转为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
⑷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经过三个五年计划,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⑸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规定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此后,新经济政策逐渐取消。
⑹1928年起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7、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权在1918—1921年国内战争期间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战争结束后,鉴于形势的变化,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重新考虑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于1921年提出并实施了新经济政策。两种政策都是无产阶级政权实施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性质,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对立。
目的方面:前者是集中力量应付战争,后来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后则者是恢复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内容方面:前者取消商品和货币,按照共产主义原则分配产品;后者则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以此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
成效方面:前者有利于集中力量战胜敌人,但在战争结束后引起了社会动乱;后者则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事实证明,前者不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后者则是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为俄国人民指明了发展道路,其中的原则和经验对各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事业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两种政策的交替实行说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重新肯定料商品和货币关系的重要作用,采用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8、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确立: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确立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因苏联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影响,这一体制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所言用,成为社会主义的传统体制。
形成原因: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是内部落后的经济文化基础、外部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的产物,也是斯大林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直接结果。
苏联是一个落后的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国家,外部又有着国际帝国主义的包围,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利用国家权力,集中力量加快经济发展。因此,政治与经济的集中在所难免。但是,这种集中不完全符合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规律,自身存在着一些弊端。
基本认识:第一,苏联模式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且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对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苏联工业化的实现,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二战后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依托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苏联不但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了胜利,成为联合国的发起国之一,而且成为冷战时期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
第二,苏联模式是苏联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本身存在严重的缺陷和弊端。因此,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造成了苏联农业落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肃反扩大化等经济政治失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种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失去了应有的活力,阻碍了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越到后来其消极作用表现得越明显越严重。这就为日后苏联和东欧各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埋下了隐患,成为后来苏东剧变的历史根源。
9、苏联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不同及其原因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
⑴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
⑵苏联的工业化是采取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多投资;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资金是靠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手段集起的。
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⑴社会制度不同。
⑵苏联的工业化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事业,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建设的第一次实验。
⑶起步的经济基础不同: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外部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而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落后,资金十分短缺。
10、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通过战后两次重要国际会议签定的一系列条约建立。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主要调整了国际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和中东地区的矛盾,形成了英法主导下的凡尔赛体系;1921—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主要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形成了美国主导下的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总体性特点:它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实力的基础上通过相互妥协而建立的;英法仍不失欧洲大陆地位,在世界通过操纵国际联盟发挥作用;美国依靠经济实力夺取世界霸权的企图失败,但在拉美进一步巩固了西半球的霸权,在东亚和日本共同占据主导地位;日本在东亚的霸主地位受到削弱。
崩溃:①从1935年开始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大量扩充陆军,积极重建空军,建造军舰。1936年德国军队开进“莱因非军事区”,进一步撕毁了《凡尔赛和约》。②1931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华盛顿体系开始瓦解。③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并于1936年将其吞并,冲击了凡尔赛体系。④1938年,德国占领奥地利;1938年慕尼黑会议,德国侵占苏台德地区;1939年德吞并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⑤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对世界历史发展具有深刻影响:首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维护了近二十年的世界和平,为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客观环境。其次,建立了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安全为目的的国际组织,顺应了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再次,巴黎和会将民族自决原则应用于欧洲,以及华盛顿会议中国山东主权问题的收回,顺应了世界民主化的发展趋势。最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毕竟建立在大国瓜分世界的基础上,带有强权色彩,如未能将民族自决权原则广泛应用到欧洲以外的地区,任意宰割战败国家等,为新的世界动荡埋下了隐患。
11、联合国和国联的异同点
相同点:①都是世界大战的产物。②都声称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为宗旨。③成立之初都曾被大国控制。
不同点:①国联是帝国主义战争的产物;联合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②国联是英法操纵下的国际机构;联合国成立之初为美国所操纵。③国联是维护凡尔塞体系的工具,其维护和平始终是一句空话;联合国的作用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二者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不同。④国联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美国没有参加;联合国包括了所有大国在内。
12、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
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战后帝国主义新的统治秩序。
这个体系没有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政治格局,但美日两国的崛起和争斗给予这一传统格局以严重冲击。
这一体系中,协约国帝国主义列强之间既有为重新瓜分世界进行的激烈争斗,又有为共同利益而进行的勾结。
这一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为资本主义在20年代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奠定了基础。
这一体系是在激烈的争夺之后暂时妥协的产物,它必不可能根本消除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惩罚性的掠夺也必然会加深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随着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必然会导致各种矛盾激化,必将打破暂时的均势,引发新的冲突。
13、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异同点
相同点:在大国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召开的世界性会议;会议签定了带有大国色彩的一系列条约;条约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民族自觉原则,形成了大国主导下的新的世界体系,新的世界体系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
不同点:巴黎和会是一战的战胜国宰割战败国的分赃会议,成立了新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主要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矛盾,形成了凡尔赛体系,英国和法国成为会议的胜利者,干涉苏俄是会议的一个主题。
华盛顿会议是在帝国主义在太平洋地区矛盾激化、世界海军军备竞赛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召开的,它遏制了日本在远东和太平洋的侵略势头,主要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形成了华盛顿体系,美国成为会议的主导者和胜利者。
14、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从根本上分析是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固有矛盾的结果;具体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力得到发展,而生产关系没有发生相应的根本性的变革,加剧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资本主义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问题。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自由放任主义是资本主义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主流,资产阶级也认为它是完美无缺的,并且经济危机可以通过市场自动调节,不需政府干预。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经济发展与这种理论不适应。
国际上分析,进入20世纪世界历史进入现代史时期,现代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整体世界最终形成,世界是一个整体的、互相依存的世界,而经济危机时各国为自己的利益各自为政,以邻为壑,企图将危机转嫁他人,加剧了国际局势的紧张。
这次危机对受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压制的国家德国和日本打击严重,而两国法西斯势力利用人民对国际秩序的不满,建立起法西斯专政,成为欧亚战争策源地。
15、罗斯福新政
背景:①美国经济实力雄厚,是当时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为国家实行改良的办法,全面干预经济提供了条件。②胡佛总统奉行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无力扭转经济危机。人民不满政府的情绪高涨,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迅速改善经济状况。
特点和实质:新政是罗斯福政府运用国家政权力量对国家经济加强全面干预,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反危机的措施。其特点是:尽量避免国有化形式(一定限度内的国有化)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实质是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通过对以往传统经济政策的调整,以维护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
影响: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为克服危机而对传统政策作出的调整。它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第一,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第二,缓和了社会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国家的信心,从而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第三,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的政策,大大加强了美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不仅成为美国现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于其他许多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6、英法美推行的绥靖政策
含义:绥靖政策是二战前30年代英法美等国推行的一种纵容法西斯侵略扩张的政策。
实质:避战自保、牺牲弱小国家利益,纵容侵略,祸水东引。
主要形式:英法的“不干涉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及国联名不副实的制裁等。
主要表现:①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国联未制裁日本,主张把中国东北变成列强共管的殖民地。②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国联未对意禁运石油等重要物资。英控制下的苏伊士运河继续供意军使用。美国推行中立政策,禁止向双方运送武器,实际上有利于意大利。③1936年西班牙爆发内战,德意援助叛军,公开武装干涉。英法采取不抵抗政策,禁止西班牙内战双方购买的武器过境,但对德意向佛朗哥提供武器听之任之。美国继续实行“中立法”。④1938年9月,英、法、德、意签定《慕尼黑协定》,企图祸水东引,绥靖政策达到顶点。⑤二战爆发后,英法对宣而不战的奇怪战争是绥靖政策的继续。
主要原因:英法美极力采取纵容侵略的政策,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根源,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敌视社会主义苏联。①英法尽管是一战的战胜国,但其经济、军事地位却受到了巨大削弱,这种状况使得英法统治集团不敢同德意的侵略扩张针锋相对,而是试图通过满足侵略者部分贪欲来维护自己的既德利益。②大战的残酷性和破坏性,使一部分人谈战色变,极力鼓吹不惜任何代价避免战争的和平主义论调。③30年代的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不便抽身。④英法资产阶级对弱小国家存在固有的鄙视,对社会主义苏联报定本能的仇视。而希特勒投其所好,竭力造成一种惟有共产主义,惟有苏联才是德国敌人的假象。对于美国,中立政策是为了倾销军火,发战争之财。总之,牺牲弱小国家维护自身利益,是推行绥靖政策的根本原因。它竭力想避免战争,却恰恰加速了战争的到来。
危害:助长了法西斯侵略的气焰,使30年代局部的反法西斯战争受挫,暴露了西方大国的软弱,加速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五、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两极格局下的
东西方世界
【阶段特征】本单元的阶段特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英美为首的两极格局形成、发展,美苏争霸,世界局势动动荡不安。随着西欧、日本经济发展和第三世界兴起,世界经济体系和政治格局受到严重冲击。
具体表现
国际关系方面: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意日法西斯疯狂扩张、鼎盛到覆灭;②雅尔塔体系为基础的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美国推行全球霸权政策;③美苏争霸,两大阵营解体,第三世界崛起。
经济方面:①50—70年代处于相对稳定和高速度发展时期,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相继进入“滞胀”状态;②欧、日经济发展尤其突出,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三足鼎立局面。
社会主义方面:①战后出现社会主义高潮,社会主义阵营形成。②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遭遇挫折,中国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的道路。
民族解放运动方面:①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殖民体系完全崩溃;②第三世界崛起,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冲击了世界政治格局。
【问题突破】
1、 二战爆发的原因和特点
原因: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强。经济发展不平衡性表现为一战后英法经济困难重重,而战后的德国利用英法美之间的矛盾,依靠美国的扶植,经济再度超过英法。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为:30年代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而英、法、美继续坚持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其他原因:德、日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被惩治受遏制的地位不满;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战前,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和苏联实行中立自保政策加速了二战爆发。战前,英法美等国极力希望德国进攻苏联,为此执行纵容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使法西斯势力的局部侵略屡屡得手。这无疑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嚣张气焰,加速了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苏联在1939年春夏以后的中立自保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定,意图是约束德国东侵,被西方国家视为祸水西指。此举使德国稳住东线,免除了西侵的后顾之忧,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局部战争逐步演变而成的。从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我国东北,至1935—1936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1939年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再到1939年9月初德国突袭波兰,二战正式爆发,说明德意日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蓄意发动世界战争。
教训:在30年代特定的国际形势下,局部地区的反法西斯势力基本处于孤立少援、被各个击破的境地,未能形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去遏制法西斯发动世界大战的图谋。
2、二战前及二战期间两个同盟的形成、发展情况、结果及原因。
法西斯国家的形成及蹦溃:为了扩大侵略权益,争夺世界霸权,法西斯国家逐步趋向勾结。先是在1936年德意秘密签定协定,形成了“柏林—罗马轴心”,后德日又签定了《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意大利加入,正式结成三国轴心。二战爆发后,三国又于1940年秋正式结成军事侵略同盟。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同盟国开始瓦解;1945年德日相继投降,同盟集团瓦解。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及胜利: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爆发。1941年6月德军突袭苏联,苏的战争爆发;同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法西斯的侵略给全世界人民带来灾难,各国出于自身安全考虑,开始走向联合。首先是美国放弃“中立”政策,加强对英国等国的援助;接着英美首脑大西洋会晤,发表《大西洋宪章》,表达了两国反对纳粹暴政,重建世界和平的决心,同时英美加强了对苏联的援助;1942年初,中、苏、美、英等26国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同盟的形成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改变了双方力量的对比,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二战的胜利。
斗争的结果是以法西斯同盟的失败而告终。
世界反法西斯斗争胜利的原因:①反法西斯同盟及世界人民所进行的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的战争。②反法西斯同盟的力量远远大于法西斯同盟的力量。③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团结协作,互相支援和配合。
3、关于雅尔塔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