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世界近现代史上册知识点讲解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12:21

高二历史世界近现代史上册知识点讲解

第一章  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

第二节  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

一、新航路的开辟

(一)        原因:

1、经济根源  2、社会根源  3、商业危机  4、精神动力

(二)条件:1、生产力发展,知识的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2、西葡中央集权的加强。

(三)概况

1488

(葡)迪亚士

好望角

1492

(西)意大利人哥伦布

美洲

1497—1498

(葡)达*迦马

印度

1519—1522

(西)葡萄牙人麦哲伦

环球

(四)影响

1、引起“商业革命”

(1)贸易范围扩大(2)地区联系加强(3)世界市场出现(4)贸易中心转移

(5)商业地位变换(意—葡、锡、尼、英)

2、引起“价格革命”

(1)影响3种人: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取暴利;封建主势力衰落;劳动人民贫困

(2)壮大3个国:英、荷、法。

结论:两个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3、其他影响

(1)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2)打破了世界各国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联系,影响的整体

(3)欧洲国家开始殖民扩张

二、早期殖民扩张

1、国家:西班牙、葡萄牙

2、条件:(1)最先开辟新航路(2)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3、方向:葡萄牙:非洲、亚洲;西班牙:美洲

4、特点:葡萄牙:垄断商路、建立商站、欺诈性贸易

         西班牙:掠夺

5、地域:葡萄牙:略

西班牙:除巴西以外的中南美洲、菲律宾

6、罪恶:掠夺金银财富、屠杀土著居民、非美奴隶贸易

7、影响:(1)对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2)对东方(亚非美):灾难、贫困。欧洲加紧政治控制和渗透,加强经济剥削和掠夺;殖民地区文化、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3)对世界:世界日益成为相互联系,影响的整体。

 

第三节  文艺复兴

一、意大利文艺复兴

时间:14—17世纪

性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原因:1、封建神学的各种传统观念占统治地位

2、资本主义萌芽成为物质基础

3、形成中的资产阶级要维护自身利益

4、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积淀浓厚

5、人才聚集,名人辈出等

指导思想:人文主义

1、含义: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要求把人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2、评价:(1)促进人们思想解放、文化科学事业发展、人们探索冒险精神(2)过分推崇,造成个人私欲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成就:

但丁——《神曲》              乔托——“欧洲绘画之父”

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  薄伽丘——《十日谈》

美术三杰(鼎盛时期)          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米开朗基罗——《大卫》        拉菲尔——《西斯廷圣母》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二、西欧文艺复兴

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

法国——拉伯雷的《巨人传》

德意志——伊拉斯谟的《愚人颂》

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

三、文艺复兴时期科学

(一)产生条件

1、文艺复兴的深入,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科学态度、注重实践、全新思维)

2、生产经验的积累,技术能力的提高

(二)主要成就

1、天文学

(1)哥白尼(波兰):太阳中心说

(2)开普勒(德):发现行星运行规律

(3)伽利略(意):自制望远镜,证实日心说;近代实验科学奠基人。

2、科学思想

(1)布鲁诺

(2)培根

 

 

第二章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

1、为什么革命:①手工工场兴起。②圈地运动。③都铎王朝(1485-1603)的统治。④斯图亚特王朝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根本原因)2、谁来革命:新兴资产阶级的形成。3、以何发动革命。4、何事引发:1638年,苏格兰人民起义。

二、过程:

(一)开始标志:1640年11月,查理一世被迫召开议会

(二)内战时期(1642~1649)

1642年查理一世讨伐议会,挑起内战。纳西比战役和马斯顿荒原战役。

1649年1月处死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

(三)共和国时期(1649~1660)——克伦威尔统治

1、对内:(1)发展工商业;(2)厉行清教;(3)“护国主”,多次解散议会,军事独裁者。

2、对外:(1)征服爱尔兰和苏特格兰;(2)维护英国海外贸易利益。

(四)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1660—1688)

1、背景:克伦威尔死后,政局混乱。

2、表现: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旧封建势力妥协。

3、目的:巩固统治秩序,保存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4、变化:(1)查理二世反攻倒算;(2)英政坛发生变化,形成两党。(辉格:自由党。托利:保守党——撒切尔夫人,丘吉尔)(3)詹姆士二世企图恢复天主教。

5、结果:

1688年 光荣革命(结束标志)

三、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权利法案》

(一)目的:以法律形式限制王权

(二)结果:君主立宪制形成。

四、历史意义

1、国内:(1)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2)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确立开辟了道路。

2、国际:(1)反映了世界的要求和趋势(推翻、建立、发展);(2)对欧洲及世界其他地区都有广泛的影响(政治、经济、思想)。

 

第四节 欧洲的启蒙运动

 一、时间:17、18世纪

二、背景:①封建专制制度成为西欧国家资产阶级力量发展的严重障碍。②自然科学的发展。

三、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四、内容:一用、二批、三消灭、三追求。

五、主要人物:

(一)英国(发源地、早期代表)

霍布斯(代表资产阶级上层利益)

观点:(1)社会契约创造君权国家;(2)人民授予君权;(3)人民绝对服从民选君权;(4)支持专制王权,可以干涉私有财产;(5)宗教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评论:提出最基本的启蒙思想,又带有明显封建落后意识。

2、洛克

修正霍布斯观点:

(1)国家政权不应干涉私有财产

(2)主君主立宪制,权力分属议会、君主。

(二)法国

地位:启蒙运动中心

原因:资本主义发展到较高程度,封建专制制度严重。

代表:

1、伏尔泰:(1)评价天主教会,但主张信仰上帝。(2)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

2、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提出三权分立原则;(2)权力制约与平衡。

3、卢梭:(1)“社会契约”论;(2)“人民主权”说。

4、狄德罗百科全书派。

六、影响:

(一)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影响;

(二)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三)世界其他地区的影响;

 

第五节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一、法国大革命背景:(一)为什么革命:法国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二)谁来革命:法国封建等级制度森严。(三)怎样发动革命:启蒙思想的理论准备。

(四)何事引发:三级会议召开

二、过程:

(一)第一阶段:初步改造时期(1789、7——1792、8)

1、开始标志: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陷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

2、机构:制宪会议(最高行政、立法机关)

3、掌权:1789年7月,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的君主立宪派上台。

4、改造方法:立法

5、措施:(1)八月法令(进步、局限)、(2)《人权宣言》(人权、法制)、(3)《1792年颁布宪法》(政体、选举)

6、处境:(1)经济困难,政治斗争尖锐;(2)普奥干涉,闯入法国境内。

7、挽救:(1)宣战:1792年4月,法国对奥地利宣战。(2)义勇军。(3)起义(1792年8月10日)。

(二)第二阶段:发展时期(1792、8——1783、6)

1、机构:国民公会

2、掌权:代表工商业大资产阶级的吉伦特派执政。

措施:

(1)1792年9月,法军赢得瓦尔密战役的胜利。

(2)实行普选制

(3)进一步改造封建土地制度

(4)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5)处死国王。

4、处境:(1)王党暴乱,物价高涨;(2)反法同盟。

5、挽救:1793年6月,巴黎人民发动第三次武装起义。

(三)第三阶段:高潮时期(1793、6——1794、7)

1、机构:国民公会

2、掌权: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雅各宾派上台。

3、措施:实行经济,政治,军事方面的恐怖政策。

4、分裂;

5、结束: 1794年7月27日,热月政变,大革命结束。

三、意义:1、规模;2、作用;(3)成果;(4)影响。

四、法兰西第一帝国

(一)背景:

热月党人(督政府)的统治

(二)夺权:雾月政变

(三)称帝:1804年12月

(四)统治:

1、对内:(1)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2)改革财政,创办银行,鼓励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3)颁布民法典(4)发展教育鼓励科研。

2、对外:(1)前期:卫国革命行动;(2)后期:争霸、侵略战争。

(五)覆灭:

1、原因:国内经济困难;欧洲民族觉醒;军事战以失败。

2、标志:1814

第六节 美国的建立

美国建立的背景

(一)为什么革命:1、美利坚民族形成;2、英国压制殖民地经济。(二)谁来革命:美利坚民族。(三)以何发动革命:启蒙思想。(三)什么事引发:波士顿倾茶事件。

二、过程:

(一)开始:1775年4月,来克星顿枪声。(标志)

(二)建军:5月,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委任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

(三)独立: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英属北美殖民地正式宣布独立。

(四)转折:1777年,美军取得萨拉托加大捷。

(五)胜利:1781年10月,北美英军主力在约克镇投降,战争结束。

 (六)结束: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三、共和政体的确立:

1787年美国制定宪法

1、政体:共和政体

2、理论基础:三权分立学说

3、评价:一定民主性;明显局限性。

(二)联邦政府成立: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美利坚合众国第一任总统,组成了第一届联邦政府。

 四、评价

1、性质:北美独立战争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2、结果:建立了近代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

3、意义:

(1)性质:

(2)作用:

(3)影响: 

第七节 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一、拉美独立运动的历史背景:

(一)为什么革命:1、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①政治压制:残暴的封建专制统治。②经济遏制:征收重,抑制发展。)2、拉丁美洲的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

(二)以何来发动革命:随着启蒙思想的传播,殖民地人民的民主意识日益增长。

(三)有利的国际环境:法国大革命爆发,西班牙,葡萄牙不断衰落,美国独立。

二、过程:

(一)海地革命——揭开序幕

1、时间:1791—1804年

2、领导:杜桑·卢维杜尔

3、对象:法国

4、结果:成为拉丁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

(二)第一阶段(1810—1815年)

1、墨西哥独立运动

(1)领导:伊达尔哥

(2)标志:多洛雷斯呼声

2、结果: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以后,西班牙王室复辟。到1815年运动转入低潮。

(三)第二阶段(1816—1826年)

1、西属殖民地独立

(1)北部——玻利瓦尔

 解放: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大哥伦比亚共和国;最终击败西班牙军队。

(2)南部——圣马丁

解放:阿根廷,智利,秘鲁首府

2、墨西哥和巴西独立

三、意义

建立了一系列新兴国家;

2、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3、配合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

 

对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几点规律性认识

1、根本原因:工场手工业时期蓬勃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受到腐朽的封建制度(或殖民统治)的严重阻碍。新兴资本主义经济要突破陈旧的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

2、主要任务(目的):推翻封建王朝(或殖民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可以说完全意义上的反封建斗争。

3、领导阶级和主力:新兴资产阶级领导,占主导地位的是大资产阶级;农民和城市平民为主体的人民大众是革命的主力。

4、从经过看:(1)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舆论准备。发生较早的资产阶级革命,与宗教改革联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清教为旗帜,较后发生的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抛弃了宗教外衣,与启蒙运动直接相连,高举“理性”旗帜,以启蒙思想为理论武器。(2)由于封建统治者(或殖民统治者)势力强大,采用暴力压制资产阶级的要求,镇压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因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无一例外采取起义、革命战争的暴力方式来夺取政权,然后利用政权运用法律形式奠定治国原则。(3)革命道路曲折:英、法资产阶级革命都发生了封建复辟和反复辟的斗争;美国则进行过反对英国卷土重来的第二次反英战争。

      5、结果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确立了资本主义所有制,但未彻底实现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手工工场时期的生产力还不足以改造整个国内社会,也无力改变整个世界的面貌,因而这一时期建立的资本主义国家很少(英国、荷兰、法国在一百多年后才建立。从整个欧洲看,并没有彻底改变封建势力大于资本主义势力的整体格局,这从拿破仑战争最终失败,维也纳体系建立来看),资本主义制度还不健全完善。这是因为建立起全面完整的资本主义社会,只有在工业革命之后建立起完全意义的资本主义基础时才能真正实现。

阶段特征

1、总体特征: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是这一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成长(通过革命和改革以及殖民扩张)成为主要特征,资本主义发展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

2、各社会领域特征

(1)政治领域:通过革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通过改革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但欧洲政治格局仍处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尚未真正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处于革命、渐变的时代)。

(2)经济领域:手工工场仍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组织形式,重商主义是各国举行的经济政策,英国开始实行机器生产,进行工业革命(18世纪晚期)。

(3)国际关系特征:一方面西欧国家殖民扩张加剧,殖民战争不断;另一方面宗主国和殖民地的矛盾趋于尖锐,美洲通过民族独立战争改变了欧洲的殖民格局。

(4)思想文化领域特征:以理性主义为核心,源于英国,遍及欧洲,以法国为中心的启蒙运动开展,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反对专制王权、宗教神权,不仅影响了欧美及亚洲人民的民主斗争,还为未来资本主义社会确立了政治构想,作了物质准备。

 

第三章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第一节 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一、英国工业革命

(一)原因:

1、政治基础: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2、雇佣劳动力:推行圈地运动。

3、生产技术:手工工场时期的积累。

4、资本积累:海外贸易、殖民掠夺积累。

5、市场扩大:最大殖民国家。

6、环境:岛国。远离欧洲大陆。

(二)定义:大机器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是生产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过程。

(三)经过

(1733年,机械师凯伊发明了飞梭。)

1、序幕:176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开始标志)

2、部门:棉纺织—采煤—冶金—交通[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成的汽船试航成功。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1825年试航成功)。]

3、动力: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气机投入使用。

4、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

5、完成:1840年前后,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二、工业革命的扩展

(一)法国

1、开始:18世纪末19世纪初,纺织业开始。

2、加速:19世纪20年代起。

3、完成:19世纪中期。

4、阻碍:(1)小农经济,(2)中小企业长期大量存在,(3)高利贷资本发达,(4)与英国殖民战争失败。

(二)美国(18世纪晚期—19世纪中期)

1、条件:(1)国内资源丰富,(2)市场广阔,(3)国际环境优越,少受战争之害,(4)大量外国移民涌入,提供了劳动力,还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5)旧传统和习惯势力较弱。

2、特点:采用和推广了机器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方法。

(三)德意志

1、开始:19世纪早期

2、存在问题: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

3、完成:19世纪70年代

(四)俄国(19世纪中期—19世纪80年代)

(五)日本(19世纪中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三、影响:

(一)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1、生产领域: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资产阶级力量逐渐超过封建势力。结束商业资本控制工业资本局面)。

2、经济理论:自由主义。

3、通过改革和革命,逐渐建立、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4、开始近代城市化进程

(二)阶级结构(工人运动角度分析):社会日益分裂成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三)世界格局(从民族解放运动角度分析)1、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2、东方从属于西方。3、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猛烈冲击着旧思想和旧制度。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背景

1、经济前提: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经济危机爆发,矛盾暴露。

2、阶级基础:三大工人运动。

3、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工人群众。

4、理论来源: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二)标志: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

(三)主要内容: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三)意义:1、标志诞生。2、科学理论。3、蓬勃开展。

二、第一国际的成立

(一)背景:

1、客观:(1)19世纪50、60年代资本主义发展、工人队伍壮大。(2)1857年, ,工人运动兴起,逐渐走向联合。

2、主观:马恩总结经经验,深入理论研究。

(二)成立:

1、时间:1864;2、地点:英国伦敦;3、名称:“国际工人协会”(史称“第一国际”)4、性质:新的国际工人组织,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产物。

(三)意义:推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

三、巴黎公社

(一)背景:普法战争失败,临时政府卖国反动。

(二)直接原因:政府军偷袭蒙马特尔和梭蒙高地。

(三)经过:3月18日革命--巴黎公社成立--5月失败。

(四)措施:

1、政权建设:(1)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2)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公职人员。

2、社会经济:(1)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2)监督铁路运输和军需生产;(3)限制公社职员最高薪金。

四、失败原因:

1、  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造成后来财政拮据;

2、没有同外省的革命者取得联系,更没有发动广大农民,孤军奋战。

五、意义:

1、  伟大尝试。

2、  宝贵财富。

3、  永垂史册。

 

第四节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一、俄国1861年改革

(一)背景

1、为什么改:(1)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与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度的矛盾(劳动力;市场;资金。)。*(2)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2、何事引发:(导火索)克里米亚战争失败

(二)目的:为了挽救统治危机。

(三)方式:自上而下的。

(四)性质:资产阶级改革

(五)内容

1、农奴在法律上人身自由。

2、农奴可以赎买(价格高于实际地价)份地。

(六)结果:

1、废除了农奴制,有利资本主义发展(转折点)。

2、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

*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是通过农奴起义表达出来的——李永祥

二、美国内战(1861~1865年)

(一)美国领土迅速扩张,“西进运动”(独立后~19世纪中期)

 1、领土扩张

(1)手段:赎买、颠覆、入侵

(2)对象:法、西、英、俄、墨

(3)地区:(见图,略)

(4)结果:从大西洋沿岸扩至太平洋沿岸

2、西进运动

(1)印第安人被屠杀、驱逐

(2)西部得到开发,促进经济发展

(二)原因:

1、南北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

(1)形式:北: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南:奴隶种植园经济

(2)矛盾:原料、市场、关税、开发领土。

2、废奴运动高涨(甚至发动武装起义),南北矛盾日益尖锐。

3、导火索:林肯当选。

[1、why:南北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

2、who:北方工商业资产阶级(领导),人民群众(包括黑人奴隶)主力军

3、直接原因:林肯当选。]

(二)过程

1、爆发:1861年,南方挑起

2、初期:北方失利

3、转折:两个法令

4、主动:1863年,葛底斯堡战役

5、胜利:1865年。

(三)意义

1、性质:资产阶级革命

2、进步性:维护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起飞铺平了道路。

3、局限性:没有彻底消除种族歧视。

(五)胜负原因分析

1、北方工业经济实力雄厚,人口众多,废除奴隶制和维护国家统一是人心所向,是社会进步的要求。

2、南方固守落后的奴隶制,制造国家分裂,又悖历史潮流,不得人心。

三、德意志统一

(一)历史背景

1、为什么要统一?

分裂局面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市场、国际竞争)。

2、谁来统一?

普鲁士具有优势

(1)资本主义经济发达

(2)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

(3)民族万众一心,统一决心坚定

(4)统治阶级实力雄厚

3、怎样统一?(统一的方针)

(1)“铁血政策”;

(2)灵活外交。

(二)统一过程(三次王朝战争)

1、1864:普+奥—丹麦

2、1866:普—奥

(1)决定性战役:萨多瓦战役

(2)结果:北德意志同盟

3、1870:普—法

(1)决定性战役:色当战役

(2)结果:统一完成(1871,威廉一世称帝)

(三)重大影响

1、铺平道路

2、改变欧洲格局

3、军国主义传统

四、意大利统一(略)

五、日本明治维新

(一)背景(德川幕府统治)

1、基本国情:封建落后、闭关自守——幕府统治危机的根源

2、社会危机——幕府统治危机的表现

(1)政治上:人民反抗、大名割据、武士不满

(2)经济上: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实力增强——资本主义因素不断增长

(3)对外关系上:列强入侵

3、武装倒幕(转折关键)

(1)原因:内忧外患;鉴于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受辱教训

(2)领导:中下级武士

(3)结果:摧毁幕府统治,建立明治政府

(二)过程

1、目的:(1)巩固天皇新政权;(2)学习西方,建立近代化独立国家

2、措施

(1)政治:废藩置县;身份平等。(2)经济:土地私有。引进技术。扫除障碍。扶植发展。(3)军事:征兵制。(4)文化:“文明开化”:改造封建文化,发展近代教育。

(三)评价

1、成功原因:(1)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2)幕府统治被推翻;(3)改革措施全面、行之有效;(4)国际环境相对宽松。

2、结果:(1)社会形态更替;(2)摆脱民族危机;(3)封建残余(天皇、武士,土地私有);(4)军国主义。

 

第五节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世界市场:是指在世界范围内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市场的总和。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指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体系,即资本主义经济形式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包括先进的资本主义的经济类型,也包括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经济类型。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殖民体系,也叫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指的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受帝国主义压迫剥削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的体系。

一、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

(一)、原因:

1、扩张的必要性

2、扩张的可能性

(二)主要方式:武装侵略和经济侵略

(三)概况

1、英国

(1)目的:满足工业资产阶级需要

(2)手段:武装侵略与商品输出相结合

(3)结果:亚洲——占:印度(19世纪中)、新加坡;侵:缅甸、阿富汗、伊朗、中国。大洋洲——占澳大利亚、新西兰。非洲——侵埃及。美洲——拉美(经济侵略)

2、法国  

(1)非洲:占阿尔及利亚;向埃及、突尼斯渗透;(2)亚洲——侵中国、印度支那。

3、美国

侵中国、日本,侵拉美。

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包括三部分: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建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

(一)条件:

1、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世界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2、列强扩张,建立一系列殖民地、半殖民地。

3、先进交通运输工具的使用。

4、列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侵略。

(二)初步形成*:19世纪中后期

(三)影响

1、进一步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列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给当地人民带来灾难;

3、客观上有利于被侵略地区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4、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区间的相互联系。

 *初步形成而非“完全形成”是因为这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尚待完备;世界还有许多地区还未纳入资本主义发展体系之中。

 

第六节   亚洲革命风暴

一、原因

(一)欧洲列强殖民侵略(为什么革命?)

1、范围:殖民地:菲律宾、印尼、新加坡、印度;半殖民地:土耳其、中国、伊朗。

 2、目标:掠夺原料、抢占市场

3、方式:武装侵略与商品输出相结合

4、危害:亚非拉被征服地区经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附庸。

(二)谁来革命?

下层人民与一些上层人士。

二、性质:反殖反封双重性

三、主要事件

1、爪哇人民反对荷兰殖民者起义(失败)

2、阿富汗人民反英斗争(英撤出)

3、伊朗巴布教徒起义

(1)原因:英俄侵略;本国统治腐朽

(2)特点:利用宗教,建根据地,实行平分财产和共餐制度

(3)结果:失败

4、印度民族大起义(1857~59年)

(1)背景:高压统治;土兵反映情绪高涨。

(2)爆发:1857年密拉特事件

(3)发展:占德里、成立领导机构。形成占西等中心。地方王公成为领导者。

(4)意义:性质、展现了、打击了、遏制了。

阶段特征

1、经济:(1)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2)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3)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经济。(4)广大亚非拉国家和地区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附庸。(5)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政治:(1)维也纳体系建立,欧洲一度处于反动的黑暗之中。(2)在工业革命壮大资产阶级物质力量和法国大革命激励资产阶级精神动力之下,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改革和统一运动风起云涌,使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统治地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3)无产阶级诞生,以自发、分散的经济斗争目标为主的工人运动在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成立后走向了自觉地、团结联合的、经济和政治斗争向结合的国家社会主义运动新阶段。(4)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思潮并存,自由主义成为主流。

3、国际关系:(1)资本主义列强全球扩张,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2)宗主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尖锐,民族解放运动掀起高潮。

 

第四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第一节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一、背景

1、政治保障: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2、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

3、资本条件:大机器生产以及对殖民地的商品输出和掠夺,积累了大量的资金。

4、科技条件:自然科学突破性的进展。

5、市场条件:世界市场的出现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二、主要成就

(一)最突出的成就:电力的广泛应用

1、发明:1866年德国 西门子 发电机

2、 影响:(1)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2)产生新兴工业——电力工业。(3)有利净化工业环境。

(二)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

1、发明:(1)70、80年代出现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2)90年代柴油机创制成功。(3)德国 卡尔•本茨 内燃机驱动的汽车 (4)飞机。

2、影响:(1)缩短原料、商品运转周期。(2)推动石油开采业的发展。(3)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化工业的产生。

(三)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1、发明:(1)19世纪70年代 美国 贝尔 电话 ;(2)90年代 意大利 马可尼 无线电报  

2、影响: 都为迅速传递信息提供方便.世界各地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

(四)化学工业的建立

1、发明、发现:(1)从煤炭中提取氨、苯、染料。(2)1867年 诺贝尔 炸药 ;(3) 80年代 改良制造无烟火药的技术.

2、影响: 大大促进军事工业的发展,塑料、人造纤维等开始投入生产和实际应用.

三、特点:1)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坚实的科学基础.

 (2)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几个先进的国家几乎同时进行。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一国的范围,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3)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多数国家形成了两次工业革命在时间上的交叉

四、影响

一、对发生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国家

(一)生产力极大发展

(二)垄断组织的形成

[1、时间:19世纪晚期

2、原因:1、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的发展;2、自由竞争推动。

3、形成: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4、形式:卡特尔、辛迪加(主要在流通领域)、托拉斯(突出生产领域)

5、认识(1)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的发展。(2)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三)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者。

(四)形成垄断国家集团,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加强对外侵略扩张。

(五)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二、对国际格局

(一)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确立

(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完全形成

(三)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性加剧

三、对社会主义运动

(一)合法斗争为主

(二)列宁主义诞生

第二节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总的特征

(一)高速发展(原因):1、资本主义制度广泛建立;2、第二次工业革命;3、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建立。

(二)不平衡:1、表现:列强工业产量的位次变化。2、影响:导致政治不平衡,引发矛盾和战争。

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情况

国名

经济状况

主要原因

帝国主义特征

美国

(1)工业发展最迅速

(2)工业产量:19世纪末第一

(3)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国家

(1)幅员辽阔,地理环境优越,资源丰富;(2)西部领土的开发;(3)源源而来的欧亚人民;(4)政治相对稳定:(5)奴隶制废除。

托拉斯

德国

经济飞速发展,工业发展速度仅次于美国

(1)市场(2)资金(3)矿藏(3)技术与设备

容克资产阶级

英国

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失去世界工业的垄断地位,工业生产退居第三。

(1)设备陈旧;(2)资本外输;(4)拥有广大殖民地。

殖民

法国

相对缓慢,降至第四

(1)农民贫困;(2)小企业;(3)割地赔款;(4)大量资本投入在信贷领域,且多投资国外。

高利贷

俄国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仍十分落后

(1)废除农奴制的改革;(2)开展工业革命。(3)封建残余。

军事封建

日本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1)明治维新;(2)政府的推动;(3)军事手段取得市场和原料产地。

带有军事封建性

*日本侵略扩张

1、大陆政策:目标:台湾—朝鲜—中国—世界

2、侵略朝鲜

(1)1876年--《江华条约》,朝鲜沦为半殖民地

(2)1895年—借中日甲午战争,加紧控制朝鲜

(3)1905年—乘日俄战争,变朝鲜为实际上的殖民地

(4)1910年--《日韩合并条约》,正是吞并朝鲜

3、侵略中国—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三、列强对世界瓜分 

1、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2、.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主义之门体系的最终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世界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

3、.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地区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

第三节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一.亚洲的觉醒 

(一)背景:1、民族危机加深。

2、亚洲社会开始发生新的变化。

(二).重大事件:朝鲜人民的反日斗争;中国的义和团运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伊朗和土耳其的资产阶级革命.

(三)新特点:不仅包括下层人民的发帝反封建起义,也包括知识分子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四)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1、领导阶级:19世纪下半期,印度产生了民族资产阶级。

2、领导组织:印度国民大会党(以民主平等和自治为目标)。

3、领导人物:提拉克(激进派)

4、斗争主派:联合民众;不拘形式;实现独立。

5、高潮标志:1908年孟买工人总罢工。

二. 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

(一)背景:帝国主义瓜分非洲。

(二)主要形式:武装斗争和武装起义

(三)主要事件

1、埃及抗英斗争(1882)

(1)背景:英国控制苏伊士运河(1869年开通);排挤法国势力,单独控制埃及。

(2)领导人:阿*阿拉比

(3)结果:失败,埃及成为英国事实上的殖民地

(4)败因:埃及官僚地主集团动摇和背叛

2、苏丹人民的反英斗争(1881)

(1)领导:马赫迪

(2)特点:宗教色彩,号召“圣战”;规模大;持续近20年。

(3)结果:失败,英国控制苏丹。

3、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1895—1896年)

(1)原因:意大利入侵

(2)特点:在皇帝孟尼利克二世领导下全国各阶层人民共同抗意斗争

(3)结果:胜利,赢得国家独立地位

三. 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

(一)背景

1、  普遍建立独立的共和国;

2、普遍带有封建色彩;

(1)经济上:封建大地产制盛行;(2)政治上:考迪罗体制(大地主独裁专制);(3)文化思想上:天主教会保持传统影响。

3、事实上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

二、突出事例:1910年至1917年发生的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

1、斗争对象:美国支持的迪亚斯独裁政权

2、斗争性质: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

3、主要力量:农民、工人、部分军人、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4、过程:两度推翻反动政权,挫败美国干涉

5、结果:墨西哥制定新宪法

(1)事件:1917年

(2)内容:1、国家拥有土地、河流、矿藏;2、收回外国垄断组织占有的资源;3、拆散大地产;(4)保障工人权利。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宪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民族民主运动有什么共同之处?

1、以政治斗争或武装斗争的形式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2、在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斗争中出现了新的力量——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3、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取得一定的成果。

**怎样看待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民主运动?

1、从运动性质看,旧式的民族运动演变为主流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与革命。

2、从斗争纲领和口号看,描绘出了发展资本主义前景的新蓝图,如印度国大党提出了民权和独立的要求,中国的三民主义,墨西哥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宪法。

3、从参加运动的主要力量看,新的阶级力量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运动的主体,改变了过去以农民为主体的状况,如印度孟买工人政治总罢工。

4、从运动发展的趋势看,经过了从改良到革命的发展过程,如中国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和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

5、出现了新式民族运动为主导,新旧民族运动同时并存的状况,朝鲜义兵运动、中国的义和团运动,非洲人民的反抗斗争没有超过旧民族运动的范畴。

 

第四节  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

一、  十九世纪晚期的欧美工人运动

1、工人运动队伍壮大(原因:经济迅速发展)

2、工人运动走向高潮:(特点:次数多,规模大,影响深。表现:芝加哥争取八小时工作日罢工)

3、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途径:翻译著作,宣传加成长)

4、工人阶级政党和组织建立(德国社会民主党;美国社会主义工党;法国工人党)

5、马、恩指导工人运动(密切联系;理论研究)(马克思于1883年逝世)

二、第二国际的建立(1889年,巴黎)

(一)成立条件(阶级、思想、组织、领导,见上一目)

(二)性质:联合组织。

(三)决议:1、通过每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决议;2、工资工时和劳动保护;3、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4、反对战争反对军国主义;5、反对殖民主义和实行民族自决

(四)作用:推动合法斗争

(五)分化:左、中、右。

(六)后果:修正主义占据上风,一战中许多国家工人党倒向本国帝国主义政府,第二国际因政治分裂而破产。

(一)条件:

1、阶级:70年代,俄国无产阶级开始成为一支独立政治力量

2、思想:80年代,马克思主义在俄国传播(普列汉诺夫)

3、组织:80年代,俄国出现第一批马克思主义小组

4、领导:列宁做了建党准备工作

(二)标志: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召开

(三)评价: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归纳概括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社会主义运动的特点及原因。

1、组织上:各国工人政党广泛建立,1889年第二国际建立。这一时期组织上最突出的成就是1903年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诞生,斗争的组织性加强。

2、政治上:主要斗争特点从政治斗争,暴力斗争转为经济斗争、合法斗争,只有俄国发生了布尔什维克领导的1905年革命。

3、思想上:一方面修正主义思潮泛滥;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

4、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从法国转移到德国,又转移到俄国;国际工人运动从西方向东方扩展。

第五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争的背景

(一)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二)具体原因:

1、三对基本矛盾(焦点:争夺殖民地和霸权)

(1)法德矛盾(2)俄奥矛盾(3)英德矛盾

2、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1)三国同盟(2)三国协约

(三)直接原因:萨拉热窝刺杀事件(1914、6、28)

二、战争的过程

(一)交战国:

(二)性质: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三)战场:

1、西线(英法比——德)具有决定性作用

2、东线(俄——德、奥匈)

(四)进程

1、第一阶段(1914年)

马恩河战役——德军速战计划破产,转入阵地战

2、第二阶段(1915——16)

(1)陆战: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俄军冬线夏季攻势

(2)海战:日德兰海战

(大战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3、第三阶段(1917——18、11)

(1)协约国阵营扩大

(2)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十月革命”,退出战争

(3)同盟国失败

三、战争影响

1、对人类造成巨大物质、精神损失

2、削弱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力量

3、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4、催发战后西方无产阶级革命和东方民族解放运动

 

第五章 17世纪至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

第一节 自然科学

一、  近代数学的建立:

(一)历史转折:常量数学—变量数学(初等数学—高等数学)。这是人类认识上的一次巨大的飞跃。

(二)代表人物及成就:

1、笛卡尔(法)——解析几何学(把变量引进了数学,数形统一)

2、牛顿(英)和莱布尼茨(德)——微积分学(使精密的测量和变量计算有了可能)

二、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

(一)成就:《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二)地位: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对自然规律的理论性概括和综合。

三、电磁学的成就:

(一)吉尔伯特(英)——发表了《论磁学》一书(1600年)

(二)奥斯特(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三)法拉第(英)——实验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1831年)

(四)麦克斯韦(英)——建立了系统的电磁学理论(19世纪60年代)

(五)赫兹(德)——证明了麦克斯韦的理论。(1888年)

电流的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是19世纪电磁学的辉煌成就,它为开辟人类生活的新时代——电的时代创造了条件。

四、化学的进步:

(一)波义耳(英)——英国科学家把严密的实验方法引入化学(17世纪,近代化学创始人)

(二)拉瓦锡(法)——(1)推翻“燃素说”(2)提出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人(化学发展步入正轨)

(三)道尔顿(英)——原子论的创立(标志着近代化学发展时期的开始)

(四)阿伏加德罗(意)——提出了分子的概念

(五)门捷列夫(俄)——发现元素周期律(19世纪60年代末)

五、生物学的巨大进步:

(一)哈维(英)——建立了血液循环学说(17世纪早期)

(二)林奈(瑞典)——制定了对植物的分类法(18世纪)

(三)施来登和施旺(德)——细胞学说确立(19世纪早期)

(四)拉马克(法)——提出生物进化的观点(19世纪早期)

(五)达尔文(英)——确立了进化论(提出生物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原理)(19世纪中期)(细胞学说、进化论、能量守恒定律为19世纪三大发现)

(六)巴斯德(法)——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19世纪60年代)

六、物理学的新时代:

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早期,物理学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1、伦琴(德)——发明“X设线”

2、居里夫人——提炼出镭(发射性元素)

3、爱因斯坦(德)——相对论(E=mc²)

七、科学发展的基本条件

1、资本主义创造的物质文明为基础

2、  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政治体制

3、  思想解放

4、  继承与创新

5、  科学家艰苦探索

八、科学发展的影响

1、  科学是社会生产力,创造物质文明

2、  冲击动摇封建迷信思想

3、  促进世界整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