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生”心理问题和教育对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1:04:56
“后进生”心理问题和教育对策
钱昭平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却是很难的,说难,并不是难在面向普通学生,更不是难在面向优秀学生,而是难在面向我们通常所说的“后进生”。笔者认为,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认识“后进生问题”、解决“后进生问题”,而在“后进生”问题上非常值得重视的,或者说非常值得共同探讨的是——
1.什么样的学生被人们称为“后进生”;
2.“后进生”的心理有哪些特征;
3.“后进生”心理形成的原因,特别是学校教育的原因是什么;
4.针对“后进生”的心理问题,学校教育有哪些对策。
后进生是怎样的学生
我们面对这样一种现实,即我们的教育对象中存在着一批被人们(教师、家长、社会上其他人士)称作为后进生的学生,对“后进生”这一概念持不同看法的人很多,由于大家对这类学生看的角度、认识的程度不尽相同,表达的方式不尽相同,所以有着许多不同称法:差生、后进生、学业不良学生、学习困难学生、难教儿童、“其才能未被开发的人”(吕型伟语),还可以举出很多的说法,不一而足。这些说法当中,“后进生”最直截了当,也见诸报端、文件。
对于这些称呼,我们可以再作讨论,但客观事实是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着这样一部分学生——
他们智力基本正常,具有一定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有正常的心理活动,有各自的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但是,他们的学习成绩不良,其中有一部分还伴有反社会化行为倾向,如思想意识不健康,行为上有旷课逃学、称王称霸、打架偷窃等违纪、违法问题,为了区别于一般学业不良的后进生,习惯上把这一部分学生称作“双差生”。
那么一所学校里到底有多少后进生呢?由于各所学校情况不同,对“后进生”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有很大的主观性:因此,后进生的人数难以作一种精确的统计,但一般认为“学业不良”的后进生在初中学生中占的比例为10%-20%,双差生约占2%左右。不管怎样,可以这样认为,后进生是普遍存在的,这个事实一直在困扰着教师、家长和学生本人,使得教师和家长焦虑不安,特别引起教育工作者关注的是,一些后进生厌学、恐学,其中有一部分向着弃学发展,极少数还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当然违法犯罪的青少年学生中也有学业良好的,但所占比例极小),至于联想到他们作为“后进生”的经历,会在他们心灵上留下什么创伤,会对他们今后的人生产生什么影响时,则更令人不安。应该说,对这一类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一直是普通中小学德育工作、教学工作的难点,也是教育工作者平时比较重视的一项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教师并没有放弃对他们的教育,在他们身上也花费了很多精力,然而往往事倍功半。问题出在哪里呢?据笔者长期观察了解,在对“后进生”的教育过程中,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对这些学生缺少科学的分析,其中包括对他们的成长经历、所处环境、生理心理特征进行分析,而是统称他们为“坏学生”、“蹩脚学生”、“差生”,在教育中“大呼窿”、一刀切,未能在教育中很好地遵循“因材施教”和“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的原则”。打一个比方,就像一个医生给病人看病,不问病史、不看病情、不找病因,光知道这是病人就开药方,这样不能取得好的治疗效果(甚至没病看出病来)是很自然的了。
后进生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每个后进生都有自己特殊的个性,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一般可粗略地把他们分为智力型和非智力型两种。从对无锡市工读学校学生分析来看,IQ值在80以下的智力型后进生约占20%,这类学生记忆力差,不善于观察、想象,缺乏有意注意力,学习容易疲劳,思维速度慢,他们在学习上花的时间和精力较其他学生多,但成绩却远远不如别人,而大部分后进生属非智力型后进生,他们并不笨(笔者曾对一所初中的十名“校级后进生”作过分析,其中有九人智商IQ值在90以上,有四人达到110-120),他们高起兴来,或者在某种压力下,能表现出他们较高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水平,但他们对学习却不感兴趣,有的懒惰,有的自卑,有的凭高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的与教师对立、“横竖横”,这些学生人数虽然不多,但是对班集体,对他人影响极大。这一类后进生如不加以控制、转化,必然为学校的规范和纪律所不容,很有可能进一步发展到旷课、逃学、弃学,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后进生的心理特征分析
“后进生”的特征并不是用一个“差”能简单概括的,我们一般所说的“双差生”,除了学业不良之外,在行为上还存在着反社会化倾向和越轨行为,对这类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这样作些分析:
⒈意志薄弱,缺乏自制能力,他们也想搞好学习,但缺乏持久性,对于学习上感兴趣的内容能表现得异常活跃,而对学习起来困难较大的抽象、枯燥的知识便提不起精神来,这类学生的具体表现为:贪玩,玩时精力旺盛(看武打录像可以看个通宵),学习怕动脑筋,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特别是缺乏持久的“有意注意”。他们感情脆弱,容易冲动,头脑一发热,什么后果都不考虑,常常是下决心痛改前非,不久又故态复萌(因此常被一些教师认为是“欺骗老师”)。
⒉重感情,渴望友谊和抚爱,尤其看重和老师的交情,但又对老师敬而远之,畏而疏之。由于他们常给老师、班级带来麻烦,因此他们心理上也常有压抑感和苦闷感。他们常把江湖义气当友谊,他们为帮助朋友,不惜违纪,不考虑自己的利害得失,如果那个老师对他好,他一定不会忘记。由于他们重感情而又往往得不到老师、家长的关心,因此常为了寻求心理补偿,而产生不良结交,走上违纪、违法的道路。
⒊有强烈的甚至扭曲的自尊需要,爱表现自己,爱出风头,抖威风,他们有时为了表现自己而不惜欺侮同学,顶撞老师,公然违纪。自尊的另一面是自卑,自卑的学生实质上“自尊心”特别强而且性格内向,他们有的可能是学习一开始时掉了队,日积月累,积重难返,丧失了信心,有的可能是由于一两次考试失败,甚至只是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遭到嘲笑、奚落,形成心理创伤,产生了自卫心理,自卫心理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为了防止再度出错,避免别人的嘲讽,便常保持沉默,来保护自己的尊严,进取热情锐减,长此以往,愈加自卑。
⒋有强烈的逆反心理。他们的问题主要出在情感上,这类学生智力一般不错,也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就是存心不好好学,非常任性,有时“横竖横”,老师让这样,他偏要那样,学习成绩时好时坏,时起时落,最终落伍。实践中我们常看到这类学生并不是对每门功课,对每个老师都是这样。造成学生在学习上的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或教育中的不公正,这使学生产生意义障碍,形成了逆反心理,他们对老师有了意见后,想用不好好学来报复老师,也就是学生经常讲的:“你这样对我,我就不好好学你教的课”。
“后进生”所具有的这些心理特点无论如何是我们寻找预防和转化“后进生”的对策时必须加以考虑的。当我们作出“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承诺”时,更需要我们来帮助、关心、爱护这一类学生,更需要我们透过他们的行为来研究他们的心理,采取科学的教育对策,更有效地实施教育。
后进生的心理问题是怎样产生的
后进生的心理问题是复杂的,这种“复杂”,是与使他们成为后进生的那些复杂的原因有直接关系的。苏霍姆林斯基对“难教儿童”作这样分析:每一个难教儿童都具有自己特殊的、跟其他儿童不一样的个性,他们有各自的特点,有各自偏离常规的情况和原因,以及各自受教育的经历。当我们在谈论防差、转差时,首先要搞清后进生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后进生的心理问题是和后进生一起产生的,我们可以从后进生的形成的分析中较全面地来认识后进生的心理问题的由来。那么后进生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在不正确的教育思想影响下,什么时候有了学生和分数,什么时候就开始有了后进生,后进生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出现了。说实在的,一年级功课要求低,孩子们都不笨,60分以下几乎没有,老师们似乎习惯于学生中有“左中右”的正态分布,于是80分甚至90分以下就算不及格,如果大家都掌握了,便再加深,直到一部分学生显示出“差”也就是区分出“后进生”来为止。天真烂漫的孩子,欢天喜地地带着全家人的祝愿跨进校门,没过几年,其中一些孩子就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后进生,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据笔者多年来接触的后进生的情况来看,原因不外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和学生本人四个方面。(见图)
学生致差因果图
社会环境                                                     学校教育
│                                  │
城市化的负面─┤                  教育思想不端正─┤
效应          │                                  ├─德育工作存在
├─社区风气        教师思想、业务─┤  偏差
社会转型期的各│ 差               素质低          ├─教育环境、设
种社会问题  ─┤                  中小学教育脱节─┤  施条件差
├─存在不良伙伴                    │             后进生形成
────────┼─────────────────┼──────>   的
缺乏管教  │                          体质差─┤             原    因
或管教过度─┤                                  ├─心理素质差
家庭结构  ├─期望过高或过低        智力偏差─┤
不良或残缺─┤                                  ├─特别兴趣干扰
├─家长行为失范      学习动机不足─┤
│                                  ├─学习不得法
│                                  │
家庭教育                                                          学生本人
这四个方面的原因之间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学生自身也不是一个被动的客体,而是作为一个积极的主体在其中受到影响并起着作用的,所有这些原因构成了一个“致差”的系统。我们在分析后进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时,既要看到各方面的原因,又要着重分析相关度较大的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教育”的致差原因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当然我们不能产生这样一种误解:后进生都是我们学校教育不当引起的,但我们应当承认,有一部分后进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学校教育有直接联系,笔者称之为“教源性后进生”。据医学刊物介绍,有一种叫“医源性疾病”的,每一百位病人中,有十个左右是医疗造成的,包括诊断错误、用药不当、药物反应、交叉感染等。应当说医务界承认“医源性疾病”是很有勇气的,大家常把后进生比喻为病孩,我们不禁会想:这些落伍的后进生有多少是由于学校的教育不当造成的,也就是说后进生中有多少是“教源性后进生”呢?
后进生形成的学校教育原因
一、不正确的教育思想是产生“教源性后进生”的根本原因。在不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的影响下,我们有些同志不顾及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的差异,在考试分数上“高标准、严要求”,而在其他方面却过分宽容。能考高分,哪怕其他方面差,也算是优生;考了低分,哪怕其他方面再好,就叫“后进生”。在不正确的学生观的影响下,我们有些同志偏爱学业基础好、家庭学习条件好、家长素质好的学生,对一些本应特别关心的学习困难学生、有这样那样问题的学生,有意无意地冷落他们,使他们感受不到温暖和关心,导致产生厌恶学习、怨恨老师的情绪,走上放弃甚至抗拒学习的道路。
目前仍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是一种片面的淘汰式教育,为了少数学生的发展(也偏重于智育的发展),而以牺牲多数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健康成长作为代价,由应试教育带来的片面追求升学率、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等弊端已显而易见,而应试教育以一时的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使得一些因各种原因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地位低下,使这些本该受到更多的关心和帮助的学生反而较少得到老师的重视,甚至受到冷落和歧视,导致一些学生厌学、恐学,甚至走上弃学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些青少年学生走上歧途,“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间接原因。
二、简单的教育方法、浮躁的教育态度是产生“教源性后进生”的重要原因。我们有些同志对学生思想上、学习上的问题,在教育处理时不对症下药、循序渐进,而是简单化、求速效。在教育、帮助一些行为习惯差、学业基础差的学生时,缺乏足够的耐心和恒心;对一些不善于学习的学生,只是简单批评“学习方法太差”,至于怎样动用适合其本人情况的学习方法,却缺乏具体的指导;对一些学习情绪低落、态度消极的学生,只是说他们心理上存在问题,却很少去查寻这些心理问题的根源,并给予积极的帮助。教师急于提高质量,常常采取“加班加点的教学”、“管头管脚的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强制执行统一的、但对“后进生”来说是过高的要求,使学生遭受更多的挫折和失败这种外压式的强制教育,把学生视为被动的、消极的教育受体,严重地压抑学生学习内部动力机制的形成和发展。在这种教育下,相当一部分学生自暴自弃,无力去发现自己的优点,发展自己的长处。
我们有些同志不顾及学生身心发展速度上的差异(据研究表明,在身心发展上,有的学生先快后慢、有的先慢后快),对一些发展暂时滞后的学生便叱之为“后进生”。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为了防止一些行为有问题的学生影响同学,不是在班集体中对他们进行积极的帮助,而是采取“孤立”他们的办法,为了促使学生认真学习,不是对他们进行严格要求下的耐心辅导和帮助,而是采用“罚抄”、停课的办法。殊不知,这些“杀手锏”往往一下子就把一个学生打进“后进生”的队伍,效果适得其反。我们的一些教师往往只会看到学生今天的消极,很少去分析、思考其产生的真正原因,而对这些学生采取的一系列“传统的”对策不仅不能转变他们,反而加剧了失败者心态的进一步发展。
至于在教育已经成为“后进生”的学生时,不尊重学生人格,讽刺挖苦,揭老底,说过头话,武断批评,动辄训斥,下“最后通牒”,做过头事、体罚、变相体罚、赶出教室,更是只会把学生推向更差的行列,有百害(且不说有些行为具有违法性)而无一利。
在这些不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态度的影响和作用下,加上社会环境、家庭教育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后进生”的不断产生,后进生的心理问题如此之多之复杂也就不足为奇了。
学校作为教育的专门机构,也有责任对产生后进生的其他原因进行积极的干预。我们的教育工作实践至少告诉我们这样两点:一是我们的教育不当会导致后进生的产生,二是我们的学校教育能在防止后进生的产生、转化现有的后进生上起特别重要的作用。
学校教育对策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在防差、转差问题上,没有理由责怪、推诿,我们不能等社会风气好了再去转化后进生,也不能等每个家庭都既重视又懂得家庭教育了再去防止后进生的出现,要紧的是,现在我们应该干什么。
一、应该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端正学生观、质量观、师生观,提高对“后进生”转化工作的思想认识。
在这方面大家经常谈,如“学生观”上要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成功的潜能,“人才观”上要承认人才的层次性,“质量观”上要看到优生高分是质量,“后进生”进步也是质量等。“天生我才必有用”,不管学生学业成绩好坏,在教师(不是普通人)眼中,应该看到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力,对于后进生来说,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代表社会来对他们过去由于各种原因而受教育、受关心不足的一种补偿。因此,这里本人想着重说的是,教师在教育转化“后进生”时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
“后进生”的“差”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产生“后进生”的原因很多,有社会的原因,有家庭的原因,也有学校教育的原因(当然也有学生本人的原因),他们刚上学的时候并不是“后进生”,这些年幼的孩童,往往由于各种并不是自己的过错的原因,而一步步走向“后进生”的行列,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许多应该得到的教育没有得到,许多应该得到的关心、爱护、帮助没有得到;许多对于他们的年龄来说不应该得到的却得到了:挨批评,写检查,作检讨,班内孤立,甚至被当众体罚。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转化这些并不讨人喜欢的学生时,应该树立这样的思想:我是教师,我是受社会委派来弥补这些“后进生”过去受教育的不足的,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像医生对待病人那样,去研究他们,去为他们制定教育方案,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去用极大的耐心期待着他们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去为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而高兴,也才会“爱”这些需要爱又缺少爱的孩子。在转变“后进生”上,作了努力,未必马上能看到成果(这是教师最伤脑筋的),但如果我们不作努力呢?我们应该具有这样一种起码的思想认识:我们现在之所以要这样去做,是因为教育转化“后进生”是我们的社会责任和职业使命。
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育工作者要“换位”思考,我们要从满足“后进生”正当的心理需求角度来思考改进我们的教育。
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不是光考虑我现在要教你什么,怎样教你,而是先要考虑学生需要我教他什么,需要我怎样去教他。然后我们就会考虑:怎样才能不使他们惧学、厌学,怎样满足他们的合理的心理需求,怎样帮助他们克服已存在的不良习惯,不良心理,怎样与这样的学生建立好师生关系,怎样让他们在学习上取得成功,……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有实效,才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二、建设良好班集体,为“后进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创设良好的微环境。班集体建设的成功实践表明,一个优良的班集体就是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优化的微环境,一个在某些方面暂时落后的学生在这种充满健康、融洽、友好气氛又不乏纪律、规范、帮助的环境中学习、生活,能产生强烈的安全感、满足感、幸福感和责任感,容易形成积极的社会态度和价值观。班集体中富有鼓舞力量的目标有助于“后进生”产生进步的动力,在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中,暂时落后的学生会感到温暖,得到友爱,消除思想顾虑,增强上进心,即使是一些“学业不良”的学生也不容易走上厌学、弃学的道路;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后进生”得到较多的帮助,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也能较好地抑制学生与外界的不良交往;有效的管理机制有助于“后进生”约束自己的言行,在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中,学生会受到来自集体的压力,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容易克制自己的不良行为动机;丰富多采的集体活动有助于“后进生”改变自己不利的角色地位。从我市班集体建设的实践来看,凡是一些班集体建设开展得好的班级,后进生少,后进生转化率高,这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对一个“后进生”来说,还有什么比遇到一个好老师、来到一个好集体更幸运的呢?因此,建设一个优良的班集体也是实施心理教育所不可缺少的。
三、处理好学生问题。处理学生问题,是防差、转差的关键时刻,学生是进一步还是退一步往往就在此一举,这里也是防止学生心理遭受创伤,帮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要做到“十要十不要”:
一要认真调查研究、周密思考,推迟判断;不要武断下结论,凭主观印象、想象办事。二要正确运用教师集体的力量教育,帮助学生;不要办公室里老师你一言,我一语,对有问题的学生群起而攻之。三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到老师对他的期望,树立自信心;不要不管问题有否联系,就揭老底,揭伤疤,算老帐,算总帐。四要善意帮助学生,保护学生隐私;不要随意在师生中扩散学生错误的情节。五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要因怒而从严,因喜而从宽,因为是后进生就从严,是优生是班干就从宽。六要在教育时说话要留有余地;不要说过头话,轻易下“最后通牒”、“忌语”连篇。七要依法施教,文明施教;不要做过头事,动辄赶学生出教室,甚至体罚、变相体罚学生。八要多做思想工作,心理疏导工作;不要动辄叫学生作检讨,写检查,揪住问题不放。九要对“学生能教育好”充满信心;不要一碰就把学生“送给”班主任,送到政教处,让学生看出你对他没办法。十要把家长当作同盟军,帮助家长,支持家长,共同教育学生;不要学生一有问题,马上就把家长叫到学校来,甚至随意指责、训斥家长,把家长放到自己的对立面去。
四、通过不断帮助学生成功,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不断提高他们自尊自信的水平,逐步转变失败者心态。
后进生真正意义上的转化在于学生内在积极性的调动,他们自尊自信的水平的提高,失败者心态的转变,对此,教师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教师对学生要有积极的期望和要求;教师要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诱导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教师对学生要多作鼓励性评价,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教师要有意识强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品质得到改善。通过不断帮助学生成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内化教育要求,启动和形成学习内部动力机制,这一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深化,学生发现自己并产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机制。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会出现失败,学生个体发展也会出现反复,这就需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争取成功过程中失败与成功的辩证关系,而教师确立“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的教育信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要积极为学生创造各种成功的机会和条件,诱导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潜力。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施鼓励性评价,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出发,发现和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成功,促使学生发现自己,看到自己的力量,找到自己的不足,满怀信心地不断争取成功。重视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力、成就动机培养,促使学生的失败心态转化为成功心理,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机制,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成功者。
防差、转差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具有长期性、广泛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等特点的工程,后进生的心理问题光凭学校教育是解决不好的,但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主动地去解决好这个问题,则是我们学校教育首先要做到的,也是应该做到的。
2003年8月14日
主要参考文献:
1.潘菽:《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2.鲁洁、吴康宁:《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马加乐等:《非智力因数与学校教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4.杨安定等:《世纪之交的工读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5.[美]布卢姆等:《布卢姆掌握学习论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6.《学习困难学生研究》,上海市闸北区教育局,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