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教授们的经济生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2:15:56
(2009-11-22 07:26:58)转载
标签:文化

民国时教授们有钱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做教师的工资是很高的。当时的月工资,一个普通警察2块银洋,县长20块银洋,而国小老师可以拿到40块银洋,大学教授就更高了。辛亥革命前后的钱玄同、刘半农等人,月收入都在200至300元之间。因此,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郁达夫在北京担任经济学讲师的时候,抱怨自己的月薪只有117元了。
拿两三百银元一个月的薪水,在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为了有一个参照,我们先来看一下当时北京城一般人的生活水准。根据史料记载,1920年左右北京“四口之家,每月12元伙食费,足可维持小康水平”。当时的物价还不是很高:新建的有轨电车路线,以前门天桥为中心,环城一圈,从宣武门到崇文门,车票只要8分钱;1元钱可买8斤猪肉,或者舒舒服服地吃一份一汤三菜的西餐,包括面包、黄油、果酱、咖啡,还有一些小吃;2元钱可买一袋上等面粉;北京城内一座8~10间房的四合院,房租每月只需20元左右。鲁迅一度租住在砖塔胡同61号,三间正房月租金只要8元。当时北大文学院长胡适购置一辆小汽车,耗资500元,只相当于他一个月的薪水。1936年,顾颉刚因为考虑每日往来于城内的北平研究院与西郊燕京大学之间十分不便,也购小汽车一辆,每月支付司机的薪水是20元。
除了工资,民国教授们的福利待遇也是今天的大学教授们所无法比拟的:1931年,清华大学为招聘贤能,除开出月薪300至500元的高工资外,还为教授们提供新式住宅。像闻一多、俞平伯等人居住的清华新南院,是30栋新建的西式砖房,每位教授一栋,除有一个花木葱茏的小院子外,还包括书房、卧室、餐厅、会客室、浴室、储藏室等大小14个房间,电话、热水等生活用具一应俱全。
拿着高薪过着舒坦日子的教授们,的确受益于当时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考虑到当时战乱频仍,国家内外交困的背景,这一点更显得尤为不易。
由于当时国内重视人才,能提供丰厚的报酬,留学生们回到国内担任大学教授等职务的话,收入跟在国外是差不多的。所以在那个时候,像现在留学一去不归的情形并不多。钱钟书的《围城》里面描写留学各国的学生们毕业后马上回到国内工作的情形,就是历史实情的真实写照。
拿外快拿到手软
除了教书的一份薪水而外,教授们还纷纷在报刊上发表言论,著书立说,翻译书籍,拿的稿费也不少,有的甚至超过了教书的收入。
1923年,蔡元培为抗议北洋军阀政府,发表《不合作宣言》,辞去了北京大学校长的职务,举家赴西欧。为了解决生计问题,他接受了商务印书馆的邀约,编写师范和高中所用《哲学纲要》等教科书,同时还为《东方杂志》撰写论文及杂记,每月能够拿到300元的固定收入,这已经和普通大学教授的收入持平了。
正是多了这一重保障,所以很多教授能够毫无顾忌地宣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横眉冷对千夫指”,因为他们就算被大学炒掉也不愁生计。
鲁迅和周作人兄弟就属于很能赚稿费的。1921年周氏兄弟合作翻译了《日本现代小说集》和《现代小说译丛》,每册10万字,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共得稿费1000银元。为了把鲁老太太、朱安以及周建人一家接到北京合住,鲁迅和周作人共同出资,在北京新街口八道湾买下一套大四合院,房价3500银元。这时候,兄弟两人的月收入在600元左右,房价仅相当于他们7个月的工资(不算其他收入)。
据周作人回忆,他在“九一八”事变之前的北平与胡适有过“卖稿的交涉”,所谓交涉其实就是由胡适出面,帮他把翻译稿件推荐给出版商。最后一次是周作人翻译的《希腊拟曲》,共有4万字。译稿由胡适荐给文化基金会的编译委员会,所得稿酬是每千字10元,一共400元。周作人用这笔钱在西郊买了两亩地作为坟地,上面还有三间瓦房。鲁老太太就是葬在那里。
为了更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后来鲁迅干脆辞职做了自由撰稿人。鲁迅是民国的第一批公务员,在教育部任职14年,每月有200多银元的收入。“五四运动”之后,他开始在很多学校兼职授课。从1924年开始,鲁迅的授课和稿费收入开始超过了他在教育部的工资。后来他到了上海,干脆辞去一切公职,专门依靠版税、稿酬和编辑费为生,这时候他每月的收入已经达到了500元以上,可以说是相当富裕了。
教授们每月丰厚的收入,不但能让他们维持家计,还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像鲁迅就很喜欢在经济上帮助青年学生,而顾颉刚则完全用自己的收入成就了一番文化事业。
当时北平学术界流传一句话:“北京城(学术界里)有三个老板,一个是胡老板胡适,一个是傅老板傅斯年,一个是顾老板顾颉刚。”他们三人各自拥有自己的学者队伍,好像形成三个学派。其中,胡适之是北京大学文学院长,又掌握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傅斯年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手里也有雄厚的经费。只有顾颉刚,完全是用自己教书写稿的钱做出的成绩。
顾颉刚在1935年担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历史组主任研究员,月薪400银元。此外他仍兼任燕京大学历史学教授,领取半薪160银元,加上他著述和编辑所得,年收入折算到现在的话,足足有人民币三四十万元,考虑到当时的物价水平,这样高的薪水算相当惊人的了。
宠辱不惊的教授们
拿着这么高的工资,民国教授们的确生活得相当惬意。他们纷纷买房买车,随心所欲地购书,平时常常下馆子、吃茶看戏,看电影。
30年代的北平饭馆,以姓氏命名的美食有三种:张先生豆腐,马先生汤,胡博士鱼。马先生汤为马叙伦首创;胡博士鱼传说就是胡适发明的,做法是用鲤鱼切丁,加三鲜细料熬成鱼羹;至于张先生豆腐则是沙滩一带的名菜,公认美味,1角6分一盘。看戏的话,广和楼戏园门票2角,城南游乐园门票2角,电影院票价也只要1角到2角。最贵的演出,票价可能达到1元。
从上面的叙述中可以看到,无论是下馆子还是看戏,花的钱对教授们的收入来说简直就是九牛一毛。就是教授们偶尔想破费一把,在大馆子请一桌,所费也不多。高级的鱼翅席每桌12元,加酒水小费总共不到20元,每人2元。最高档的粤味“谭家菜”,40元一桌,主菜是每人一碗厚味鱼翅,可供11人入席,这已经属于超级豪华的消费了。
但教授们大多不事奢华。鲁迅的余钱多用来购买中外文书籍报刊。他还喜欢泡中央公园和北海茶座,逛琉璃厂买书籍、碑帖、文物。到了上海以后,他的一大嗜好就是看电影,看完了还喜欢评论,如果把他的评论整理成文,肯定是很棒的影评。
好景并不长。随着抗日战争爆发,战时经济吃紧,教育文化经费被大幅削减。大学和教育机构纷纷迁入内地,随着大学来到昆明、重庆等内地城市的教授们,也开始过上了三餐不继的生活,甚至不得不上街去当衣服、卖糕点贴补家用。但他们仍然坚持教书育人。在学术研究上也作出了很多成就。中国文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骨气,在他们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