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的真相----饮食养生中“气”的学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3:52:09
养生的真相----饮食养生中“气”的学问
(2009-09-08 15:05:23)转载
标签:气
养生的根本
饮食

分类:健康
饮食养生作为一种最贴近日常生活又没有任何副作用的养生方法,正日益成为街头巷尾谈论的话题。不同的体质吃什么食物,不同的食物有什么不同的特性,是寒是热,是补是泄,越来越多引起人们的关注。仔细分析一下不难发现,这些养生理念几乎毫无例外站在营养学或中医的角度,讲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讲补脏腑与食物的关系等等,然而却唯独把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中最精华的、关于饮食与“气”的关系环节忽视掉了,没能从“气”的角度去揭示饮食养生与人体生命力的关系,从而从本质上揭示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那么从“气”的角度我们该如何分析和看待饮食养生呢?
1、新鲜的食物“气”好:因为保留了食物本身的生命力
2、自然野生的食物“气”好:因为接受自然之气充足,且没有人为的影响,所以气的质量好,接受原始
上游之气多,对人的生命力有促进作用
3、植物比动物的气细
肉类食物人吃后消化吸收慢,实际是因为它的气粗,人食用后要把它的气转化为自己的气,为自己
所用,可是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比较“费劲”,如果转化不好,就会把人本身的气变粗。比如:人变
胖就容易出现“三高”,就是因为气粗、气的流通与渗透变得困难,出现代谢性疾病(由肥胖、高血
压、高血糖和血脂水平异常等具有其三就可断定是“代谢综合症”)这就是为什么佛家讲究吃素以
养生,是有它的道理的。
但是很多人都会有吃肉以后身体有劲、精力旺盛脑力充足的感觉,这又该如何解释呢?这是因为肉食
中的气虽然比较粗,但是比起五谷杂粮来气的量也比较足。只要是自身转化能力强,能化成自己的
气,就会使自身的气变得充足,所以气足神旺。但是如果化的不好,头脑就会有昏沉感,反而脑子反
应慢。所以肉可以吃,但一定不能以肉为主。
4、植物身上生命力旺盛的地方气好
比如种子,自古以来人类的主要食物就是五谷杂粮,这些都是植物的种子,俗语称果仁,如麦仁、花
生仁、核桃仁等。“仁者爱人”象征的是爱、生命力、源发点和全息性。种子要把整个植物的信息与
生命力遗传下去,所以当小麦倒伏时会快速灌浆,使得种子成熟,当种子逢水逢土时就会生根发
芽,释放它的生命力。
5、动物的气在多动的地方
比如猪蹄、猪耳,鸡爪、鸡翅等,这些地方在动物活着时经常运动,气就经常向这里走,生命力旺
盛,所以气足,食用口感也好,有嚼头;吃鱼有个谚语:冬吃头、夏吃尾、春秋吃分水,这也是按照
鱼的生活习性说的,冬天鱼动的少,气多在头上,夏天鱼多动,气在尾巴上,春秋鱼游戏多用两边的
分水,故气在分水处,所以古人的说法是有他的道理的。
6、取象比类,吃啥补啥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天人合一,在自然界中找相像类似的食物来补充对应的气,比如吃核桃可以补充脑
子的气,因为核桃仁长得非常像人的脑子;吃动物的哪一脏就补对应脏的气,比如吃鸡胗可以补胃
气;骨折了要喝骨头汤以助骨头的气,促进骨骼的愈合等,中医里也有许多这样的应用。
7、当心里出现特别想吃的东西时,说明身体需要这种食物的气
这个比较微妙,生活中有时会出现这种情况,此时只要不是饮食习惯的原因,那么就试着满足自己的
直觉需求,说不定身体正缺少此气,这是人自己身体的感觉智慧,不是靠思维逻辑得出来的结论,
生活中可以多去观察。
8、每天的饮食尽量多味,一般不少于三味
内脏占五行,五行有五味,酸、甜、苦、辛、咸,每一味入一脏(酸入肝、甜入脾、苦入心、辛入
肺、咸入肾)能营养五脏,对五脏的营养既不能缺也不能过,不然皆可使人致病,所以饮食不能只好
一味,而应该“五味俱全”,这样可以使得内脏之气不出现偏盛偏衰,更趋于中和,也使情绪更稳
定,有利于内脏的健康。
9、饮食有节,不落偏颇
被尊为“医书始祖”的《黄帝内经》说“饮食有节”“无使过之”。要尽量按时用餐,勿过饥过饱、
过肥腻、过热过冷等,任何形式的过都对身体增加负担,增加了消化成本,造成气的消耗。
10、酒不及乱
按照孔子的要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惟酒无量不及乱”,吃的要精,烹调要细,饮酒要
做到三不乱,即醉酒乱语为乱神;酒后身热为乱气;酒后脸红为乱血,这都会对身体的气造成
影响。当然如果饮酒适量,对身体无害。
北宋大理学家程颐说:“至于饮食之道,也是外气涵养之道”,饮食也是把外面的气涵养到身体里的方法,还说“涵养需用敬”,涵养是包容滋养存蓄润涵的意思,就是要用恭敬去养,在庙里吃饭前要先诵经,就是用诚敬、感恩的心来接受外面的大自然的气,返回真实的自己,以养自己的身心。
养生的根本在气,既然黄帝内经说“百病生于气”,我们就 “百病消于气”,中医用气,武术用气,气功用气,不论用什么方法,只要从气上入手,就抓住了生命活动的根本,就一定能祛病强身,颐养心神,优化生命。
让我们的身心高度和谐自洽,能倾听自己的心声,能与自然相通相融,能与虚空大气相呼吸,能洞世间万象,能与万物同观。
总之,只有关爱生命,生命才会关爱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