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 中国告别经典的重商主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5:25:46
中国告别经典的重商主义?
来源:英国《金融时报》 星岛环球网 www.singtaonet.com
中国实行经典的重商主义,终于在2006年看到转向的痕迹:减少储蓄、加强消费,重视国际收支平衡,已经开始主导这个国家的经济政策。延承千年的中国古训,终于在现实中遭到尴尬:积谷虽然可以防饥,但过度储蓄未必就是美德。
这个千年美德,已经开始让长期实行“低消费、高积累”的中国消化不良:超过消费的投资储蓄缺口,成为迭创新高的贸易顺差,并通过中央银行的外汇占款,转变成银行系统泛滥的流动性,偏热的固定资产投资因此梅开二度,而资产价格也为卿狂。
“鼓励出口,追求外贸顺差”、“限制资金流出,追求外商直接投资”、“节约用汇、追求外汇储备积累”,以及保持币值低估,中国传统的重商主义,终于在2006年走到了尽头:减少储蓄、加强消费,重视国际收支平衡,已经开始主导这个国家的经济政策。
16、17世纪盛行于英国的重商主义(mercantilism)主要是指这样一种国家发展模式:重储蓄,轻视消费。致力出口,抑制进口,鼓励出超,认定财富的真正源泉是对外贸易,从而达到本国积累货币的目的。从某种意义而言, 重商主义也可被看作是国家主导的一种市场保护主义。
过去一年中,无论是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还是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或是中国各级领导人的讲话,以及各级政府与核心部委出台的文件,国际收支平衡都是经济目标的重中之重。
过去一年中,人民币的汇率也开始踏上升值的通道,美元兑人民币的价格从8.0702元起步,至今升值已逾3%,且没有迹象表明,它将从此止步不前。
过去的一年,中国几度调整出口退税,从钢材出口、到陶瓷、水泥、有色金属,以及木材出口等,出口退税率都频频降低,而与此同时,许多商品的进口关税也在逐步下调,中国长期实行的出口鼓励政策开始松动。
“两税制”的改革也于2006年底送到了立法者的案头: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外商直接投资长期享受的“超国民待遇”将可能寿终正寝,虽然外资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外汇严出宽进的限制也在2006年得到松绑,在这一年,长期酝酿的境外合格投资者QDII也顺利出炉,而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无论是从融资、购汇到地方政府的推动,都成全民共识。
最为瞩目的是,长期被看作中国经济“万里长城”的外汇储备,在攀至万亿高峰,摘下了世界首位的桂冠后,却惹来前所未有的争议,虽然对最理想的外汇储备数量尚无定论,但是外汇储备目前的增长速度已受非议。
当然,重商主义战略的退出,未必就能完全扭转目前中国资金流入的局面。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受中国就业人口继续膨胀、中国居民防御性储蓄的影响,以及加工贸易的长期存在和国际产业链的转移,中国的外贸顺差仍将居高不下。
但是,自由贸易的乘机而入,也对中国未来的战略提出了严峻挑战。过去几十年中,拖动中国经济崛起的两驾马车—改革和开放几乎并驾齐驱,平衡发展,但近几年来,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对外开放的速度似乎开始超过改革步伐,如果未来几年,改革未能追上开放的进度,中国这两驾马车不能均衡发展,最后可能酿至风险。(作者:陈旭敏)
金融时报 中国告别经典的重商主义? 金融时报 中国告别经典的重商主义? 金融时报 中国告别经典的重商主义? 英国《金融时报》2006中国经济回顾--“造富”运动,告别重商主义,大国情结 英国《金融时报》2006中国经济回顾--“造富”运动,告别重商主义,大国情结 美《新闻周刊》:告别自由贸易,召唤重商主义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中国重商主义的威胁 金融时报 选秀:中国年轻人的新“职业” 英国《金融时报》 中国外企的“跳槽一族” 金融时报:西方人眼中的中国茶文化 《金融时报》:中国是美国经济的替罪羊? 英国《金融时报》 中国外企的“跳槽一族” [理论研讨]重商主义与中国,及日韩港台的股市楼市泡沫的必然兴起与必然破灭 英国《金融时报》:中国2010年的七大“印记” - 中国网 英国《金融时报》 中国:泥足巨人 金融时报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第二次的海归浪潮 全球经济失衡下中国新重商主义及其对策 金融时报 中国乐观看待有关增长率的担忧 金融时报 中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经济手段 金融时报 中国的产业政策应该重点关注中小企业 金融时报 慈善义演成为中国白领的“新消遣” 金融时报 麦当劳为中国的肥胖儿童“操心” 英金融时报:颇具嘲讽意味的中国2007富豪榜 英国金融时报 汶川地震:中国形象的嬗变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