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办主任:中国发展火了孔子学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07:10
http://www.huanqiu.com    来源:环球网    2007-12-04 17:10
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汉办”,许琳是这里的主任,她告诉记者,国际上的孔子学院,去年年底的数字是100多所,而到今年的现在,准确的数字是209所,遍布世界64个国家,其中,有五六十所是已经签了协议,但学校还没有开张的。在世界各地已经开课的孔子学院中,上正式课程学习汉语的目前有4万6千人左右。
语言是文化的衣裳。许琳说,在国际上办汉语学校,自然有传播中国文化的作用,但对“文化”的概念不同的理解太多,从实践中看,说白了就是让外国人逐渐了解中国,而像这样长期的事业,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任务,要是求全责备,想把一件事情设计完美了再去做,那基本上就等于不做。
许琳将孔子学院现在的工作打了个比方,说那就像是在战争年代,一个战役打完,连战场都来不及清理,下一仗就又开打了。在孔子学院总部,大家不得不日以继夜地干活,既要按照北京时间工作,又要按照世界其它地方的时间和外方联系沟通,一年下来,全体人员的加班总和将近9万个小时,相当于每个人都多上了一倍的班。
为什么?中国持续迅速地发展,成果非常惊人,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急剧增加,国际地位大大提升,国际上对了解中国有强烈的饥渴感,自然地出现了学习汉语的巨大需求,也就是说,中国正好赶上了这个时机。许琳说,根本不是我们去推外国人学汉语,而是中国发展、中国机会烧热的了解中国的需求拽着我们飞速地建孔子学院。
现在,世界各地每天要求建孔子学院的申请实在是太多了,用许琳的话说,这里已经尽可能在压着了,结果一年还是签了一百多所。有的申请,你不签确实说不过去。关键在于,要看到这种挡不住的需求后面,反应出来的实质是什么?英国有个特色学校委员会(SSAT),它有3000多个英国的中学会员单位,他的负责人跟许琳说,他们做过调查,英国稍有一点远见的家庭都认识到,现在10岁的英国孩子,长大工作以后没有一个可以不和中国打交道的。还是在英国,四十八家集团的老总来中国访问,到教育部指名道姓要认识汉办的人,说他的儿子现在在中国,这个老总要他的儿子学汉语,他儿子说不用,公司基层的工作都是中国人在外面做,而公司高层的人在一起,就算是中国人,也都讲英语,老总说,正是因为这样才更需要学习汉语,中国人会英语就能懂英国人,而英国人不懂汉语就不懂中国人!
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常务副校长对许琳说,像早稻田这样的私立大学,要办孔子学院完全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在以后的经济一体化时代,日本人会早上去上海上班,晚上回东京睡觉,我们的学生需要学会汉语。
在埃及,规定只有本国人才能在埃及的景点做导游,而会中文的导游,拿的工资比会法语的导游多一倍。许琳到埃及,看到一个导游拿着汉办指定的某套汉语教材中的一本,还是复印件的,一路在学,许琳跟他聊起来后才知道,那是他托在北京语言大学留学的朋友特地复印的,而且只有这一本,他央求许琳一定给他邮寄一套外国人学汉语的教材。而在开罗大学的孔子学院,招生的信息刚在校内网上公布,光校内的学生报名的就有2万多人。
许琳还谈到她在加拿大的一段经历,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亚洲研究中心主任是一个日语专家,这位老人在办公室和许琳见面的时候特地拿出了一个暖水瓶,外面是竹编的外罩,很老的那种,他说,过去几十年间,他对中国唯一的印象就来自于这个暖水瓶,除此之外,作为一个东亚研究的学者,他对中国都没有什么直接的了解。这个热水瓶是他35年前在英国买的,当时,这个英国青年在国内学日语,妻子怀孕了,需要常备热水饮用,但是欧洲人没有喝热水的习惯,周围的商店里没有热水瓶卖,看他非常着急的样子,他住处旁边小商店里的老板说:"如果你一定要,我的仓库里有一个,中国人喝热水,是中国生产的。"老板拿来了这个竹壳暖水瓶,特地嘱咐,瓶底有一个Made in Hongkong的标签,千万小心不要弄掉了,当时英国的法律是不允许英国商店出售共产党中国的商品的,老板是从香港进的货,专门用那张标签盖住了 Made in China的字样。
许琳说,西方人很长时间都对中国知道的很少,应该看到,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西方对中国的封锁非常有效。在孔子学院的实际工作中发现,非常多的外国人知道的中国人只有两个姓孙的--孙逸仙和孙悟空。
许琳说,汉语教学,其实在孔子学院中也就是一半的工作。在非常多的地方,人们是把孔子学院当作小中国来看待的,几乎天天都有很多的当地人到孔子学院来看看中国和中国人个什么样的,那就是一个窗口。他们对中国真的不了解,需求各种各样:社区里有人买了中国的商品,像什么高压锅、中国鞋之类的,看不懂中文说明,就会拿到孔子学院来问上面写的是什么;有人打算到中国去旅游,也会先到孔子学院来咨询应该去些什么地方,为什么要去哪里,哪些地方有哪些好的特产;还有人要到中国办事,临时来学几句简单的打招呼的话,问问在中国需要注意些什么,有哪些忌讳,好避免因为言行的误会把事情办砸;还有不少学生,想学汉语,但是不知道好学不好学,也没有想好学了干什么,在不少西方国家的大学里,得学分不光功课要过关,也需要交钱,比如一门的学分需要300美元,一些学生就会先到孔子学院来学学看;另外,孔子学院还经常在社区里举办诸如中国电影周、文化节这样的活动……至于像在泰国这样的地方,很多人到孔子学院来学汉语,正儿八经的目的就是为了就业。
平均3天新办1所孔子学院的速度在正常情况下确实显得不可思议,不仅在国际上有很多不理解、不接受的声音,在国内也有很多批评。不少批评指出孔子学院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毛病。许琳说,发展这么快,缺点、毛病肯定是免不了的,但是要做这件事,必须有承受能力,有韧性,而且只有在发展的实践过程中才能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许琳说:如果要谈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准备不足,不光是汉办,广义来看,中国的方方面面其实都没有准备好,因为形势发展太快,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料,我们自己对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认识与中国在世界上的实际份量有着很大的落差,同时,我们的对外文化传播和汉语国际教育也没有适应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是,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难道就应该错失这种千载难逢的机会吗?真的错过了,以后再费九牛二虎之力都很难做到。许琳强调,因为国内外有点批评的声音就要停下来,本身就是观念上准备不足的一个重要表现。
许琳还指出,在国内教育、国际教育衔接环节上,也存在着很多准备不足的情况。比如,往国外的孔子学院派汉语教师,好的教师都不愿意去,结果,不少派出去的人不是理想的人,像有些人自己的汉语发音都不标准。为什么会这样?国内教师要评优评级,要发表学术文章、出科研成果……而一出去到孔子学院教书,可就什么都耽误了,一步差,步步差。再说出国教汉语的报酬,比起政府在外的工作人员,待遇要低很多,还不如在国内教书的收入多,这样一来,有能力的教师还有多少愿意出去的!而实际上,是没有好教师吗?不是。起码海外有5000万以上的华人,有超过100万的留学生,一定能选出人来。
然而,按现行政策,还只能由国内的高校来往海外的孔子学院派教师,孔子学院自己并没有一支职业的国际汉语教师队伍。据许琳介绍,英国文化委员会自己有7000多人的职业教师,专门教非英语国家的人学习英语;法国的法语联盟也有3000多人的职业教师队伍,所以,今后孔子学院总部必须要自己来管理和派遣教师,只要按质论价、绩效挂钩,一定能锻炼出一批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
国际汉语教学的教材和教学方法不适合外国人,这也是准备不足的老问题了。许琳说,怎么改?就得在海外直接的汉语教学中摸索出来,在实践中学习、消化、运用其它国家文化推广的理念和方法。我们看到过很多国外学校的教学,把那么难的汉语学习变得很有趣,让学生一点也不感觉难,这不是国内的专家坐在书斋里批评研究能出来的。反观我们国内的很多汉语老师,如果规定他们不许给学生布置作业,不许要求学生一个字要抄写很多遍,他们几乎就不知道该怎么教了,而我们在国外看到的很多很好的教师其实就是已经多年定居国外的留学生,道理其实很简单,就得在真教实练中提高。
许琳很坦白地表示,在如此火热的国际汉语学习需求中,我们不去教汉语,也照样会有其它人会去教,那我们也就失去了让外国人了解今天中国的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因为大陆办的孔子学院,让外国人了解到的是中国大陆当下的状态,要是靠学过汉语的外国人,或者类似于ABC(生长在美国的华裔)来教汉语,那可就是另外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