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办主任也成了上访人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1:25:49
信访办主任也成了上访人员(2009-11-03 11:53:26) 标签:房产 船闸 拆迁协议 拆迁户 吴宗明 桂平市 杂谈  分类:一塌糊涂

信访办主任住宅被强制拆迁 依靠上访维权未果


    来源:《小康》杂志    

     一个信访主任的上访之路

    一位在政法系统工作了多年,从信访办主任位置上退休的老干部却走上了上访之路   

    2009年8月,广西桂平骄阳似火。住在被强制拆迁户临时搭建起来的简易棚里的人们燥热难耐。   

    因为与当地政府的拆迁补偿条件谈不拢,共有30多户居民至今没有签署拆迁协议,这些人最后被强制拆迁出来。而他们居住条件普遍较差,基本生活条件无法保障。   

    吴宗明家是其中的一户。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这位桂平市原信访办主任走上了上访维权之路。“有时候想想,觉得也挺可笑的,信访办主任上访。”吴宗明自嘲,“然而,除此之外我已没有更好的办法。”   

    突变的回迁方案   

    2002年,吴宗明从桂平市信访办主任退下来,原本安度晚年的他因为一次拆迁开始了不平静的生活。    

    2007年,属于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项目的西江航运干线桂平二线船闸工程要开工建设,吴宗明家的四层半小楼房刚好在征地范围内。   

    “这是个好事情。”一开始,吴宗明和周围的乡亲一样,很支持二线船闸工程的建设,大家对未来拆迁之后的生活也充满期待。“2006年桂平市政府与广西西江航运建设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西江航运公司”)签有征地、拆迁协议,征地拆迁费用有1亿元,拆迁户一共约260多户,这样估算下来,每家的安置成本平均摊到40万左右,想来安置也不会差。”   

    根据拆迁指挥部公示的回迁安置区域规划,将划分两个安置点进行安置,第一回建点计划安置154户,第二回建点计划安置111户。规划的安置区里,学校、商场、公共空间等配套设施齐全。“甚至当时还有人说政府要建好了房子,我们直接住过去就可以了”,吴宗明拿出当时公示的方案,“我们都对当时的安置设计很满意。”   

    在《建设西江航运干线桂平二线船闸工程告被征地拆迁农户书》中,桂平市委、市政府表示,“要将桂平二线船闸工程建设成利国利民的‘阳光工程’……成为依法征地的样板工程。”   

    “然而,谁也没想到最后实施的回迁方案变化却这么大!”吴宗明和乡亲们都很意外。   

    2007年3月5日,桂平市人民政府通过了《项目建设征收征用土地和地上附属物具体补偿方案》。根据该方案,吴宗明他们实际获得的补偿标准是,混合(砖)结构每平方最高补偿330元,砖(石)木结构每平方补偿20~160元不等。而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专项征地拆迁补偿标准文件《桂发改法规 [2005]190号》的规定:混合(砖)结构每平方补偿400元,砖(石)木结构每平方补偿280元。   

    “按照桂平市的这种补偿方式,一些房子修得比较好的农户就要自己贴钱才能在新回迁地上盖同样的房子。”   

    吴宗明家的四层半小楼房市场评估价为38.7万,工程拆迁补偿却只有25万元,“而按现在的建材和人工成本,盖一套同样的房子我还要自己补十好几万。”在记者走访的30多户人家里,他们也普遍反映自己的补偿款过低不足以盖回原来规模的房子。

     “更重要的是最初给我们看的拆迁安置方案也变了。原来给我们回迁安置的两个地块,现在只把第二回建点给农民盖房子,一个民房紧挨着一个民房,原来的配套设施、公共空间全泡汤了。另一个回迁安置地块却被挪作他用,据说是搞商业开发去了。”   

    “把所有的被拆迁户都挤压到第二回建点进行安置,极大地侵害了被拆迁农民的合法权益。《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规定:凡涉及改变土地使用方向,规模、重大布局等原则性修改,必须报批准征地机关批准。目前我们也没有看到任何更改的文件。”吴宗明他们很愤怒。   

    被拆迁户黄永辉对《小康》说:他已经营了二十多年的大米厂、桐油厂,两厂生产机械投资为50多万元。每年为国家创造财税收入10多万元,安排 40多人就业,年工资支出40多万元,现两厂全部被征收。“安置补偿部门没有安排好工厂生产条件,就叫拆迁,又没有调查实际损失给以补偿,造成工厂倒闭停产,损失惨重,至今还没有得到合理的补偿安置答复。”   

    因为觉得拆迁补偿标准过低,很多人都没有在拆迁协议上签字,包括吴宗明(房主登记为其儿子吴显宇)在内。   

    2008年7月1日,吴宗明发现自己在电力公司上班的儿子吴显宇没去上班,就问原因。吴显宇说,单位领导接到王家委电话通知不准去单位上班,让他回来协助拆迁工作,去拆迁指挥部报到。吴显宇到了拆迁指挥部,问怎么配合拆迁工作。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王家委告诉他,把拆迁协议签了就可以回去上班。   

    当时遇到这种情况的不止吴显宇一个。原桂平市南木镇政府副镇长谭敬贤对《小康》说:“当时公职人员普遍受到了‘关照’。”谭敬贤家的四层半楼房在2009年1月7日被强制拆迁。“在强制拆迁前,我被政府相关部门四次‘动员’签字拆迁,第一次是由纪委传去进行所谓的拆迁动员;第二次是由组织部、人事局联合‘动员’拆迁;第三次是由纪检、监察机关继续‘动员’。最后一次,组织部领导宣布:今天是最后通牒,三天内签字,否则进行组织处理。”如今已是政府一般工作人员的谭对《小康》说。   

    “因为签字的少,拆迁工作遭遇强烈反对。时隔不久,拆迁指挥部把补偿标准提高10%。但条件是同意由他们统一搞回建宅基地地基建设。同意的就签字,不同意的10%这部分补偿也得不到手,包括安置过渡费也不给。”吴宗明说,农民只好被迫同意。   

    “更多的问题出现在后期的操作过程中。”吴宗明说,“一方面是公民财产没有得到合理的补偿,另一方面是有些人甚至没有房子或者不具备条件,却弄虚作假、暗箱操作。”   

    未竟的上访路   

    记者采访过程中,很多人把矛头指向了具体负责操作拆迁安置工作的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桂平市办公室副主任、市法制办主任王家委。   

    当地几十户人家给记者的一份签字并按了红手印的材料显示:2007年4月15日上午召开的桂平二线船闸工程首期拆迁户会议上,王家委说:“工程征地拆迁问题,你们必须按指挥部规定的时间签字拆迁。你们找律师、找记者都没有用,我们都可以摆平。你们想得到更多的补偿是做梦。”“这些钱我们宁愿给法院用,也不给你们。这个工程是我们政府承包的,肯定要有得赚。”

     2009年7月10日下午,记者来到拆迁安置指挥部办公室欲就拆迁过程中了解到的相关问题向王家委求证,王家委以“工作太忙,没有时间”为由,拒绝了记者的采访。   

    2008年7月,广西自治区交通厅领导到桂平检查二线船闸工作进展,黄永辉他们认为这是反映情况的难得机会,于是决定在二线船闸边必经的路边等厅里来的领导。   

    此时,有人打电话通知他们去市建设办,说那儿有人接待。“到了之后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我们万没有想到他们用了调虎离山之计。”黄永辉说,“建设办的人说领导太忙,但可以把交通厅领导的电话留给你们,随后联系反映情况。”但后来他们发现号码是假的,根本打不通。   

    之后,吴宗明和黄永辉决定亲自到区交通厅上访看看究竟怎么回事。而这也正式开始了他的上访之路。   

    这一次的上访是有收获的。交通厅给他们找来了该工程的业主,西江航运公司的负责人。从这位负责人这里,他们了解到:根据西江航运公司与桂平市政府签署的有关协议书,西江航运公司给了桂平市政府1亿元的拆迁安置款,该工程的征地拆迁安置工作由桂平市政府负责。   

    “但是政府并没有把钱都用在这上面,只是花了5000多万,其他的安置款哪儿去了?没有人来回答这个问题。”吴宗明说。   

    随后,他们去了自治区纪委、区检察院还有区高级法院,把反映材料一份一份递上去。未果。

    2008年8月,当地的政府领导组织大接访。吴宗明走进了信访办接待室。这是一个他熟悉的地方,他曾经在这里接待过无数的上访人员,但此次的角色恰好调转了过来,他是来上访的。

    “您也来上访?”吴宗明一进门,接待他的一位市委常委认出吴宗明来并惊讶地问。吴宗明说,“我是来反映情况的,请领导帮忙解决。”   

    问题当然没能得到解决。之后,拆迁区发生了一起悲剧。   

    三个月以前,未签协议的拆迁户被强制断电、断水、断路。他们只能就近到二线船闸工地内的水坑中担饮用水、洗衣、洗菜、洗澡。2008年8月 28 日,13岁男孩吴深玲在二线工程运河开发工程地溺水死亡。他的叔叔吴奇森说:“事发当时,施工区没有任何安全警示。事发后,施工方连夜在工地上挂安全警示牌,补拉安全线。至今我侄子尸体不知下落。他的父母也没有见过他一眼。”   

    第二天,他们到市信访办上访,希望政府出面解决问题。信访局方面以主管领导“工作忙,没有时间”为由劝回了他们。   

    “至今为止没有一个领导向死者家属过问此事,也没有得到一分钱赔偿。”吴奇森很愤怒。   

    “我得不得到补偿也都无所谓了。但是这30多户人,现在生活无法保障,实在太惨。而且他们普通话说不好,也说不清楚。”吴宗明觉得他有责任帮他们来理顺这些事情,向上反映。

    “但现在毕竟60多岁,年龄大了,长途坐车、吃饭还是有点吃不消……”

     如今说起当信访办主任的日子,吴宗明依然很自豪。“那时候我一直坚持一个原则:老百姓来上访,不是来给找麻烦的,肯定是没有路走了,信得过你信访局才来。所以,肯定要悉心听取、好好接待。”   

    “当时我们信访局在贵港市是先进,我个人也是先进工作者。”吴宗明很自豪,其任内,曾妥善解决了改制糖厂几百工人集体上访、化解了公交车与专线车矛盾等一些大事件。   

    吴宗明说,他绝没想到,现在自己成了上访人员。   

    2009年8月7日上午,广西自治区纠风办突然通知吴宗明,他们反映到国务院纠纷办的材料收到了,要约他们见面。但匆忙见了一面之后再也没有回音。   

    吴宗明对记者说,“上访可能起不到多大的作用,但这毕竟是法律赋予我们的一个正常的反映情况的渠道。”   

    他觉得,媒体或许会比上访更有效。他说,今后可能将更多地求助媒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