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然中春笋长大了——儿时乡村田园生活追忆之七 独行陇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1:57:48
悄然中春笋长大了
——儿时乡村田园生活追忆之七
周日清晨,闲坐阳台,悠然地享受着春日里暖暖的阳光。
忽然传来熟悉的朗朗读书声,邻居家正在上小学一年级的小明开始背诵课文了。昨日下午,小明放学回家在楼前碰到我,说今日一早要背诵老师新教的课文《春笋》。虽然心有所知,今天小明的第一声朗诵,仍生生有一种无名的冲动,驱使我屏住呼吸倾听着,生怕漏掉一个词、一个字——
“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 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它们迎着春风,在阳光中笑,在春雨里长。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
听着,听着,只觉得读书声渐渐远去,远去,而我,像是进入了另外一个时空……
儿时春天的江海大地,风暖日丽,柔嫩的绿柳随风荡漾,金黄的油菜花飞舞蔓延,似乎在诉说着丝丝的渴望。屋后沉寂了一个冬天的竹园里,在阳光的润泽下,渐渐生动起来,被春雷和春雨唤醒了的笋芽,一个个如跳动的音符蹿出来,昂首身旁的“父辈”们,展示着顽强向上的生命的真谛。
我和弟弟们每天都要去竹林,看看春笋又长多高了。有一次,我把从舅舅那儿学来的一个谜语说给弟弟们猜:“小时层层包,大时节节高。初生当菜吃,长成把担挑。”小弟生性机灵,我一说完,他就猜出来了:“就是竹子呀!”
每次去竹林才玩了一会儿,都会传来母亲的呼唤:“快出来吧,不要把笋芽儿踩着了!再过几天就可以给你们做春笋豆腐炖螺儿了。”虽然母亲用我们最爱吃的美味引诱我们,可我们总是老大不高兴,嘴里嘟嘟囔囔,不理解母亲为什么那么爱竹、那么护笋。
春笋长成了青青的嫩竹,春天又冒出了一个个笋芽,我们长大、上学了,直至后来读了诗圣杜甫的一首诗,才明白了当年母亲的良苦用心。
那是一首《咏春笋》,只有四句、三十二个字:“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在我的印象中,杜甫一生经历了太多的苦难,背负着太重的社会责任感,以至于为人、作诗过于严肃、深沉,读他的诗比如“三吏”、“三别”,总有一种沉重感、压抑感,不像他的老大哥、诗仙李白,狂放豪爽,胸襟浩渺,都他的诗比如“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总给人于“雄浑之中,多少闲雅”。可读起杜甫这首《咏春笋》,忽然觉得他竟然还是一个“老顽童”。因为园内春笋丛生,生怕行人来客踩踏,居然“柴门密掩”,以致“客至不迎”。多么可爱的老先生!相信别人读起来,也会忍俊不禁。
古代的文人雅士多爱竹,著名的诗人几乎都有咏竹的佳句,晋有“竹林七贤”,唐有“竹溪六逸”。苏东坡以竹为友,曾写下“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的诗句。我的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农妇,她爱竹当然不是“附庸风雅”,但也绝不是文人雅士们眼中的“俗人”。每年家中竹林里冒出来的春笋,除一小部分嫩笋食用外,大部分留而成材,以作家居农用。母亲之爱竹是对未来居家生活富裕的期盼,母亲之护笋是对子女儿孙博大的母爱呀!
春笋特别鲜嫩味美,常被冠以“春天第一鲜”、“素食第一品”、“春天的菜王”等美誉。公元1079年苏东坡被贬黄州(仅湖北黄冈)。黄州三面临江,素来以产竹著称,附近又有著名的武昌鱼。初到黄州的苏东坡于风尘仆仆之中,见江波而思鱼美,见修竹而羡笋香,赋诗一首《初到黄州》,其中有一联:“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借以抒发自己在逆境中乐观超旷的胸襟、寻求生活的乐趣,冀望自己的一生命永远充满活力。
敝开诗人的人生际遇不谈,这两句诗恰也合长江下游江海绕郭、鱼美笋香的南通。春风三月里,“鲜笋趁鲥鱼”,能够吃到这样绝配的美味佳肴,即使是城里人也是一种绝色的享受,可对儿时居乡下的我,这样的肴馔连听都没听说过,但能吃上母亲做的“春笋豆腐炖螺蛳”,我们就很满足了。
“春笋豆腐炖螺蛳”,是竹林里第一批春笋上桌,全家尝鲜的第一味菜,也是母亲最拿手的美食。那一天,父亲早早起来,取下搁在房梁上的三角形趟网,带着弟弟到河滩趟螺蛳,我跟着母亲去竹园挖春笋。不一会,父亲满载而归,螺蛳和小鱼小虾装满了一铜盆。母亲把螺蛳洗净煮熟,挑出螺肉备用,父亲又给我一角钱,到村头供销社买来两方豆腐。
看着母亲在灶前忙碌的身影,锅盖边不时冒出诱人的香味,馋的我们直咽口水。中午,全家人围坐八仙桌,享受着春天里第一场温馨的“河鲜盛宴”,主菜就是春笋豆腐炖螺蛳、春韭爆炒小鱼虾。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脆嫩甘鲜、爽口清新、味道鲜美、天天食之也不腻的春笋豆腐炖螺蛳,余香不绝,常留嘴边,心里竹林的记忆、春笋的记忆、春天迷人的记忆、乡村山野的记忆、儿时成长的记忆,母亲厨艺的记忆,挥之不去,相伴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