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略高度看待汉语汉字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4:44:47
文/王达三
转贴自:儒教复兴网
比利时自6月10日全国大选完毕迄今已近半年,却迟迟未能组成新政府。个中缘由,除地区发展失衡、政党政见分歧、民众诉求不一等原因外,语言文字的不同也是罪魁祸首之一,甚至已危及到比利时的国家统一。
比利时总人口1000余万,北部的弗兰德区人口约600万,大部分居民讲荷兰语;南部的瓦隆区人口约340万,大部分居民讲法语。最新民调显示,分别有四成三的荷语区民众和五分之一的法语区民众赞成比利时“分家”。目前,比利时赞成“分家”的人正在热议捷克和斯洛伐克“和平分家”的经验以供指比利时参考,而支持统一的人则走上街头游行示威。有意思的是,就在比利时因组阁和“分家”等问题举国乱成一锅粥的时候,荷兰的民调显示,45%的荷兰人赞同弗兰德区并入荷兰;而法国的民调则显示,54%的法国人希望瓦隆区加入法国。这对那些主张国家统一的比利时人来说,可谓是内忧外患。
世界上因语言文字差异而造成国家分裂隐患的还不止比利时一家。英国北爱尔兰地区和苏格兰地区与英国“分家”的呼声,西班牙巴斯克地区持续有年的闹独立、搞恐怖,语言文字的因素或隐或现。最明显的例子是加拿大的魁北克,不但要分裂出加拿大,而且内部还要分裂成英裔区和法裔区,原因是两区民众分别讲英语和法语。美国是个移民国家,众多语言文字使美国保守主义人士也有很深的“魁北克忧虑”,以至于近来美国频频采取措施强化对新移民的英语同化。当然,因为语言文字相同而促进民族和国家统一的也不在少数,比如东西德国、南北也门的统一等。从长远来看,韩国和朝鲜也有可能走向统一,而一个天然的、有利的因素正是双方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字。
众多事实告诉我们,语言文字的功能绝不仅仅在于交流和书写,还关乎民族认同和国家统一。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也说:“语言是存在的家。”这个“存在”不仅指“现象”,还指“精神”;这个“家”不仅指“现象”所在的“场所”,还指“精神”寄寓的“家园”。19世纪力主意大利统一的民族解放运动领袖马志尼深谙语言文字的重要性,他斩钉截铁地说:“凡是说意大利语的地方,就是意大利人民的家园。”很明显,共同的语言文字有助于形成共同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历史记忆、民族情感等,亦即有助于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而这,正是促进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前提条件之一。
不妨看看十九世纪流亡国外的俄国大文豪屠格涅夫在《俄罗斯语言》一文中的一段话:“在疑惑不安的日子里,在痛苦地思念着我祖国命运的日子里,给我鼓舞和支持的,只有你啊,伟大的、有力的、真挚的、自由的俄罗斯语言!要是没有它,谁能看见故乡的一切,谁不悲痛欲绝呢?然而,这样一种语言如果不是属于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不可置信的啊!”正是因为语言文字与民族认同和国家统一的强相关性,使得历来的侵略者都采用“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龚自珍语)的手段,对殖民区大力进行语言文字同化工作。法国小说家都德在《最后一课》中描写的德国占领法国阿尔萨斯和洛林后对法国人进行德国语言文字教育的画面,世人并不陌生;而日本占领东三省尤其是台湾后同样对中国人进行日本语言文字教育的历史,中国人至今犹有切肤之痛。
(二)
古代中国的地域已经非常广袤,而且诸侯林立、民族众多,如果各地都自说自的语言,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政令的颁行,所以早在夏商周时期就有了统一的、标准的语言发音。比如,在《诗经》的“风、雅、颂”三部分中,“雅”和“颂”要用“雅言”来吟唱。《论语》上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雅言”就是当时统一的普通话或标准话,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国语”。秦始皇一统中国后,又做到了“书同文”,即文字的统一。但他还没有搞“话同音”,所以中国直到现在还有很多的方言。然而,各地发音虽有不同,但文字却是统一的,这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香港已故儒商安子介曾说文字统一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而以笔者意见,实是第一大发明。
但是,汉语汉字自近代以来就命运多舛,即使在今天也是危机重重。一些地方电台、电视台的方言节目无所约束,国人国语水平堪忧;书面文体由文言文变成白话文导致许多人根本就不懂甚至不看文言文,遑论写文言文了;已经销声多年的汉字拉丁拼音化呼声近来重新抬头,理由是与“国际接轨”;人们重视英语的程度远过于汉语,而大量英文词汇的涌入则严重污染了汉语汉字的纯洁性和神圣性。特别是汉字的由繁入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普及识字率,但不良后果也很严重:一则使汉字变形走意,比如“愛”成了没有“心”的“爱”;二则识繁难度增大,从而使国人和古典文本产生疏离;三则繁简并行于世,“中华文化圈”各说各话、各用各字——中国大陆使用简体字,台港澳、新加坡以及一些海外中文媒体使用繁体字,而日本、韩国、越南等国早已把汉字抛在脑后了。
更为令人担忧的是,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利用电脑处理文字工作,敲打键盘代替了握笔书写、拼音字母代替了笔画顺序,从而没有了汉字书写,没有了信函、书札、笔记、草稿等。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电脑的普及,早晚会有一天,所有的中国人将不再会握笔写字,遑论传承书法艺术了!在网络时代,年轻人还热衷于使用“3Q”(一个颇为流行的网络语言,相当于Thank you)等“火星文字”,这和传统汉语汉字更是相去十万八千里了;而沉溺网络、自我封闭,无疑也会导致汉语交流功能的退化。
当然,并不是汉语汉字的工作一无是处,毕竟持续多年的推广普通话取得了一些成效,而伴随着中国的崛起,汉语汉字的国际影响力开始显现。但就总体而言,我们自己重视母语和汉字的情况却不容乐观:人们不再识繁体字,不再写文言文,不再读经典名著,不但说着不古不今、不中不西的语言,而且菲薄道德、懈怠礼仪、漠视传统。这些不良现象,不但危及中国的文化传承和文明特色,也关乎中国人的民族认同和国家统一。比如,早年台湾称繁体字为“正体字”,意在表明台湾坚守中国文化正统,如今则意在表明台湾文化和大陆文化的差异,成为“文化台独”的一个由头。台湾弱化国语教育而把“客家话”或“闽南话”称为“台语”加以推行,同样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三)
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待。无论如何,拯救汉语汉字已是迫在眉睫。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对于我们来说,“我说汉语故汉语在,我写汉字故汉字在。”笔者在此尝试性提出几条建议以期引起有识者的重视和讨论:
其一,加强保护和纯洁汉语言文字力度。亲近和保护母语是绝大多数民族和国家的通行做法。比如,法国规定法产商品的商标必须使用法文,韩国主张“立志于国语发展和国语文化创造”,俄罗斯甚至把保护母语纳入了国家安全战略。我们要在全社会树立以“说我汉语,写我汉字”为荣的观念;培育和营造亲近与保护汉语汉字的环境氛围;继续加大普通话推广力度;建立健全“小学→中学→大学”语文课程体系;规范汉语发音汉字书写;走出英语崇拜弱化英语学习;降低外文污染保护汉语纯洁,等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就提出“学习母语是一种权利”,并把每年的2月21日作为“世界母语日”,建议中国把每年2月21日确立为“中华母语节”。
其二,实行繁简并用文白并行的双轨制。鉴于推行简体字和白话文已有不少年头,短期内完全恢复繁体字和撰写文言文,既不可能也无必要。但可考虑采用繁简并用、文白并行的双轨制。比如,加大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比例至50%;各文本原是繁体字的则繁体之,原是简体字的则简体之;今人的学术著作,应允许在自愿的基础上使用繁体字印刷出版;在一些民间活动、文化活动、华人活动中,应允许使用繁体字,等等。这样做的目的是使人们做到“识繁用简、读文写白”,使传统和现代有机融合在一起。朗诵经典和古诗词可使人们亲近和熟悉文言文与繁体字,建议以每年夏历三月三(传统风筝节,孩子们的节日)为“中华诵读节”。
其三,引导国人勤练书法重展书法魅力。中国古代历来重视书法教育,三尺蒙童入私塾即要“日课三千”,直到民国时期的小学还有“习字课”。如今,电脑的使用已经使人们懒得握笔写字,大中小学早已没有必修的习字课,家长们宁可让孩子修英语、音乐、舞蹈、美术等所谓特长,也不愿把孩子学书法。相比之下,日本倒是很重视汉字书法教育,每五、六个日本人中就有一个练过书法,正式场合下日本人都会用毛笔写信签名。我们有必要告诫人们尽量减少使用电脑打字而多握笔写字,大中小学有必要设置习字课。写字练字的目的不仅是传承书法艺术,更主要是传承汉语汉字和中国文化,建议以每年夏历九月九(传统重阳节,老人们的节日)为“中华书法节”。
其四,推进全民读书运动重建书香社会。网络时代人们的阅读呈网络化、碎片化、快餐化趋势,而阅读纸面文本和传统经典的机会则越来越少。网络阅读使人的阅读支离破碎,使人变得浮躁喧哗;不阅读传统经典则使人们的精神游荡无根、散乱无绪。各个民族和国家都很重视经典阅读,比如俄罗斯三岁的孩子就会朗诵普希金的诗,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就是美国式的经典教育,《源氏物语》在日本几乎是每家一册。所以,我们有必要引导人们不能沉溺于网络,鼓励人们在闲暇时刻捧书阅读、潜心阅读,特别是要阅读传统经典,使中国成为一个油墨飘溢、书墨飘香的社会。建议以夏历十二月八日(传统腊八节,寒冬正是读书好时节)为“中华阅读节”。
其五,引领国际汉语汉字规范统一活动。汉语推广的成效已见诸于孔子学院的迅猛发展,但国际上汉字的规范和统一还因繁简之争而存在很大困难。依笔者意见,如果有助于促进台海两岸统一、增进海内外交流合作、重建文化中国和提升中国软实力,则中国大陆宜放弃简体字“一尊独大”的心理,或考虑恢复繁体字,或采用繁简双轨制,至少是要引领和推动国际汉字的规范活动和统一进程。正如孟子所说:“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须知,在全球化时代,中国争取的应是整个天下,而不是中国自身,汉语要像英语一样成为国际性语言,就必须做到汉字的统一。建议推动设置一个“国际汉语汉字节”。
总之,汉语汉字关乎文化传承、文明特色,关乎民族认同和国家统一,关乎民族复兴和中国崛起,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对待汉语汉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