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耀邦:谷歌与中国之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0:10:37
谷歌与中国之争
马耀邦 原创 | 2010-02-03 11:36 |投票投票人
标签:中国 谷歌
谷歌是一个年收益达220亿美元的美国公司,它是全球搜索引擎市场和网络广告的领导者,与奥巴马政府的关系融洽。毕竟,在奥巴马参选总统时,谷歌主管和职员捐赠给他至少75万美元。在总统选举期间,谷歌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成为奥巴马的一位非正式经济顾问,给予奥巴马大力支持。总统选举之后,施密特是奥巴马政府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的成员之一。施密特也是新美国基金会(New America Foundation)会长,该基金会是一个对华盛顿决策有着重大影响的国家政策研究智库。1
自执政以来,奥巴马任命许多前谷歌主管为其内阁成员。尤为明显的是,前谷歌全球公共政策主管安德鲁·麦克劳林(Andrew McLaughlin)被任命为副技术总监,他将“可以作出损害谷歌竞争对手利益的政策”。1
谷歌成立于1998年,长期以来的主要经营业务是搜索引擎,同时它也很快进入其他各种经营业务,如电信、数字化书籍和发布影像资料等。结果,谷歌的竞争对手不满这个野心勃勃的新参与者对他们商业领域的侵犯。他们的忧虑越来越重,发起大量的调查。1
在华盛顿,互联网监管的一场战斗即将到来,“谷歌支持禁止电信供应商和有线运营商干涉网络上任何内容的政策”。1
在国际上,谷歌也支持自主经营,反对在内容发布上实施任何形式的干预。基于这种原因,它与中国官方产生了冲突。虽然在2005年进入中国市场之时,它同意遵守中国的法律和法规,但谷歌一直没有成为一个信守诺言的好企业公民。中国政府对互联网上色情作品问题的态度非常严肃,他们已经聘用市民,“就低俗内容对网吧实施巡查,阻止未成年人上网”。3谷歌链接到数千家色情网站的事情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据中国新闻通讯社报道,谷歌坚持“为许多淫秽图片、录像和文章提供链接,尽管在2009年1月和4月受到了警告”。22009年6月,谷歌承认,它通过其自身的网站将“大量色情和淫秽资料”传播给中国互联网用户。谷歌官方公开表示道歉,并向中国官员承诺,对相关情况和报道进行改正。2009年6月22日,位于硅谷的谷歌总部勉强发布了一项声明:“我们正着手对我们的服务进行一次彻底地检查,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纠正我们所产生的全部问题。”4
随后,中国于2009年12月对互联网和移动电话色情作品发起新一轮的打击。这与色情作品行业的原产国美国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美国,色情作品的传播不会受到法律的惩罚。结果,这一行业经历了快速的发展。而色情行业的监管法律的自由化则助长了它的发展。
作为一家美国公司,谷歌习惯于在一种不受监管的环境中运营,它自然会发觉在中国的经营存在困难。虽然已经被迫向中国政府和人民表示道歉,但谷歌总是觉得中国“审查制度”的约束程度过高。我们可以合乎情理地推断,基于其与奥巴马政府权力人物之间的联系,谷歌提出要在中国实现自由的互联网准入。
2010年1月8日,并不出人意料的是,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国务院举办了一次为时二小时的宴会,以讨论科技问题。来宾包括谷歌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微博创始人杰克·多尔西(Jack Dorsey)、微软首席研究及战略官员、思科公司主管。讨论的重点是如何将科技作为美国外交的一种工具。希拉里认为,微博、谷歌和You Tube等21世纪科技将成为全世界“促进公民社会发展,反抗暴力和压迫”的有效工具。换句话说,它可以用来策划示威活动,以实现政权更迭,就像2009年伊朗选举的情形一样,或是完成一次颜色革命。5
据一位参与者称,“美国国务院大力支持和鼓励数字化外交”。讨论会最终得出结论,应当全力支持“全球公民编写可以促进这些目标的应用程序”,“确保互联网准入可以随时使用”。5 宴会后,希拉里宣称:“我们正利用一切我们所能使用的方法,实践21世纪的治国之道……开发科技影响力。”5现在看来,数字化外交可能成为奥巴马政府促进美国全球利益的另一种强有力的工具。
同时,美国参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资深共和党议员理查德·卢格(Richard Lugar)在《外交政策》杂志上撰文,称赞微博、youtube等社交网站和移动电话技术支持“基于自由和公民权利的草根运动”的优点。6显然,数字化外交政策得到了两党的一致同意。
美国国务院宴会短短数天之后,在奥巴马政府的强有力支持下,谷歌威胁终止其在中国的经营。在一篇题为“对待中国的新策略”的声明中,谷歌将网络攻击列为退出中国的原因。它暗示,中国政府可能卷入这些网络攻击。它还提出了言论自由的问题,该声明称:“前文提到的攻击和监视,以及在过去一年中企图进一步限制网络言论自由的行为,已经促使我们重新考量在中国展开我们业务的可行性。”7
谷歌的声明立即得到了美国国务院的支持,这并不出人意料。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宣称,美国将向北京发出一个外交照会,“表达我们对这一事件的关注”,并要求中国作出解释。根据华盛顿提供的资料,与谷歌事件不谋而合的是,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也将马上就中国互联网自由问题发表一次演讲。8
谷歌的声明震惊了包括业内人士在内的许多人,如微软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他声称,网络攻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每天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攻击,我觉得其他人也是一样。我们没有见到任何与众不同的事情。”9
谷歌威胁退出中国一事受到西方媒体和人权组织的称赞,他们将其视为英勇的行为,为在中国经营的公司敲响了警钟。然而,他们非常健忘,“谷歌实际上是美国军队和中央情报局情报活动的重要参与者,这些活动包括刑讯、颠覆外国政府、违法的侵略战争以及对一些从未曾攻击美国的国家进行军事占领,从而导致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和其他地区数十万人民的死亡。”10
谷歌与美国中情局的深层密切关系包括向37000名美国间谍提供核心搜索技术。事实上,据前中情局一位官员罗伯特·斯蒂尔(Robert Steele)称,谷歌是“美国中情局的合作伙伴”。谷歌与中情局资助的一家风险投资公司一直保持密切关系。该公司还为美国无人机提供定位技术,美军无人机杀死了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两国的许多平民。他们这样做,完全没有考虑到无辜平民的安全,公然违反了国际法,丝毫不尊重一个国家的主权。
谷歌之友(Google Friends)是另一种专有软件,一直被谷歌用来暗中监视数以百万计的互联网用户。谷歌一方面假装对一些谷歌电子邮件在中国受到攻击表示关注,另一方面又与美国情报部门全面合作,暗中监视国际社会媒体,这非常虚伪。10
在美国国内,在实施2001年美国《爱国者法案》方面,谷歌与美国当局的合作毫无问题。《爱国者法案》赋予美国政府以监视和侦察美国人民的权力。美国情报官员可以进入谷歌电子邮件服务系统,“浏览文件,选出特定词汇,创建作者的档案。”12这是对美国公民隐私的粗野侵犯,违反了基本人权,而这正是谷歌谴责中国政府所做的。但是,在美国,权利和自由的侵犯并没有引发对谷歌首席执行官施密特的任何异议,就像他在一次访谈中公开所宣称的:“我们都应当服从于美国《爱国者法案》,相关当局可以使用全部信息,这是合理的。”13
显然,谷歌在美国的人权侵害现象,没有遭遇非议。谷歌以审查制度作为其退出中国的一种借口,这相当可笑,因为自从它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它就知道中国存在审查制度。事实上,谷歌非常希望扩大在中国的业务,它甚至冒着一场诉讼的风险,雇佣了一位来自微软公司的中国主管。14
不幸的是,在承担大量开支和巨额投资之后,谷歌在中国并没有取得成功,因为5年后,它的市场占有率仅在不到13%徘徊。为了扭转这种趋势,走在其中国国内竞争者行列之前,谷歌诉诸于一种无耻的要求,希望中国政府给予它作为“一个未过滤的搜索引擎”而运行的专有权利。然后,谷歌将得以通过传播淫秽作品,毒害中国青年,同时宣传来自海外的不同政见,破坏中国稳定。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它将使人想起19世纪殖民地时期的“治外法权”,即授予在中国的外国人以特权。更令人吃惊的是,一些西方跨国公司还厚颜无耻地将这种要求,说成是在当代中国经营业务的一种代价。14
更有甚者,2010年1月21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华盛顿发表关于互联网自由的演讲时,也不乏厚颜无耻之举。她谴责中国和伊朗、沙特阿拉伯、越南等其他国家,表示这些国家在过去的一年“对信息自由流动构成严重的威胁”。她宣称,无限制的互联网准入将成为美国外交政策优先考虑的首要议题。她向中国施压,要求中国调查谷歌关于网络攻击的抱怨,强调这种调查应当完全“透明化”。15
希拉里以其惯有的傲慢姿态,采取一种对中国经济利益发出间接威胁的方式,传达了她的信息。她是这样说的:“限制自由获取信息或侵犯互联网用户基本权利的国家面临着使自己与下一个世纪的进步隔绝的风险。”15希拉里一本正经地演练数字化外交,她甚至暗示,美国跨国公司也有可能抛弃中国:“在制定商业决策时,美国公司日益将网络和信息自由视为更重要的考量因素。”15
谷歌就网络攻击一事威胁退出中国市场,这点燃了西方媒体的激情。它再一次验证了中国对西方跨国公司实施无限制市场准入政策的错误。我们越发明显地发现,通过允许谷歌等公司在中国运营,中国年轻一代将被堕落的美国色情文化行业以及机能失调的好莱坞电影和音乐文化所腐化。这与中国的清教徒文化产生了直接的冲突。而且,在美国大型企业的游说之下,希拉里等政客将向中国施加压力和威胁。他们的目的是在中国市场获取特权和取得优势地位。美国的地缘政治目标是,通过数字化外交,实践21世纪的治国之道,以此毁灭中国文化,破坏中国社会的稳定。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21世纪的数字化外交与19世纪的炮舰外交并无多少不同之处,因为二者都是用来为西方跨国公司打开市场的手段。
对中国来说,作出选择应该并不困难。谷歌和其他美国公司退出中国市场应该是令人振奋的消息,它为中国提供了一次契机,中国可以通过对掠夺性的西方跨国公司限制市场准入,扶持本国工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