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教学过程管理初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2:49:34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了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富有个性,显现出蓬勃生机,为推进素质教育总结和积累了经验。如何稳定和发展这来之不易可喜局面,巩固和发展取得的经验与成果,推进课程改革深化与发展。探索并建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过程管理规范,使已取得的经验得到提升,阶段性的成果得到物化和发展,将成功的经验及成果纳入教学常规,势在必行。经几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建立了我地初中数学教学过程管理规范。
一、 基本理念
(一)“以学生为本”是实施新课程的核心。学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对象,作为生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人,《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数学学习有必要的统一性、规范性。数学教学应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同时,学生作为具有主动性生命的人,这种主动性能够使人不断地“更新”,不断地超越自我。《标准》要求在数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育和激发学生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学生具有“未完成性”,在他们身上蕴藏着极丰富的潜能,存在着广阔地发展空间。《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在数学上获得最充分地发展。
(二)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是数学教育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让学生在经历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取的数学经验和发展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交流、合作、反思能力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提供的数学学习素材(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给学生以充分时空,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使数学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
(四)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实施新课程教学的关键。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功组织者,有效引导者与真诚合作者。教师的成功组织必须使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营造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还应是学生学习的有效引导者,多途径激发学生发现、提出数学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数学问题探究,启迪数学思维,点拨数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人生。同时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真诚合作者,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学习数学活动中与学生平等式的交流,合作式的参与学习,参与中促进教学相长。
(五)有效的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教师教育水平的重要手段。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避免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数学教学评价要在价值取向上坚持发展性,在评价内容上关注全面性,在评价对象上既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在评价的主体上体现多元性,在评价的方式上体现多样性。
(六)校本研究是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水平和能力的有效形式。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以及专业研究人员构成校本研究的核心。教师个人的反思是校本研究的基础;教师同伴或集体的互助是校本研究的重点;教研组、备课组研究功能发挥的程度影响着新课程实施的水平。专业人员的引领对校本研究的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发挥学校研究功能,才能促进教师的整体提高,才能有效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二、教学各环节的基本要求及规范
(一) 专业学习
教师对专业理论与专业知识的学习,是提升专业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推进数学新课程的教学改革,数学教师应加强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了解大众数学、建构主义课堂、新的教学论等基本理论原理;了解当今数学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学科改革的方向;学习并把握《数学课程标准》;钻研并熟悉新课标下的本学段全套数学教材;参与各级业务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课标、教材、教法等);参与或主持学校数学课程培训和研究的各项活动,不断提高理论素养、数学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
(二) 学科备课
1.教学计划与要求
(1)制定两种教学计划。一是学期教学计划,分学期制定;二是学年(或毕业)复习教学计划。
(2)要做到“两个了解”:一是了解国家、上级部门有关学科教学规范及精神(包括课程计划);二是了解学校对数学学科教学的规划与要求。“三个熟悉”:一是熟悉义教《数学课程标准》;二是熟悉任教学段的数学教材;三是熟悉任教学生的基本情况。
(3)学期计划的主要内容。①教材分析及学期数学教学目标分析;②学生情况分析(包括数学学习基础及相关情况);③落实教学目标,全面提高数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措施;④教学进度及教学活动安排;
(4)复习计划的主要内容。①复习教学目标;②阶段教学回顾与现状分析;③主要措施与复习安排。
2.备课要求
(1)数学备课主体分两级备课,即单元备课与课时备课,要求进行课前备课与课后反思。
(2)理解并把握《数学课程标准》关于7-9年级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阶段目标及内容标准;研究并熟悉教材相关内容的编写思想、特点、体例、呈现方式,例、习题的编排意图,难易度、层次;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及经验基础,学习态度与方法;明确学生的数学学习难在哪里?为什么难?怎样破难?
(3)收集、整理、精选相关的数学学习素材(观察、视听、操作、阅读等背景材料),选择、配置相应辅助教学手段(教具、媒体)。
(4)单元备课要求:分章进行,可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针对班级学生实际,再进行部分调整。
(5)课时备课的具体要求:①根据教学进度安排,进行三类课程的备课,即基础性课程(包括新学课,复习课、评讲课)、拓展性课程(应用性或活动性课)、综合性课程(课题学习课)等课型的备课;②超前备课1~2课时;③课案要求学习目标(包括知识技能目标与过程性目标)明确,数学活动过程设计(数学问题的提出、理解、形成、应用、拓展过程)明晰,学习活动方式设计得当,评价调控处理适度。
3.备课要素
(1)单元备课要素:①单元学习目标;②单元教材及学情分析;③相关内容教学回顾;④单元教学课时计划及活动安排。
(2)课时备课要素:①背景分析;②学习目标;③教学过程;④教学反思。
(三) 教课
1.课堂教学要求
(1)教学目标的实施符合《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符合学生的心理基础、特征与认知水平,体现全面性和发展性。
(2)提供丰富、恰当的学习资源、素材,运用的教学媒体有助建构自主学习的课堂。
(3)有序的学习组织.建构明晰的“数学化”过程和学习认知过程。
(4)合理有效的学习指导。合理创设数学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恰如其分地启发、点拨,唤起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探究数学规律与方法;因势利导的引发、指导学生进行数学应用与拓展。
(5)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与调控。多途径、多方式、多主体、有针对性地实施过程评价;机智地化解学生学习中的疑难,学习活动时空调控适度。
(6)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参与面广。探究过程中,思维活动有一定深度。课堂气氛活跃、宽松、融洽,教学目标有效达成。
(7)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分类指导,所有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8)数学学科语言准确、简练、富有逻辑;板书简明、合理;正确有效使用教学媒体。
2.课堂教学方式
(1)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是在教师指导或引导下,由学生自主探索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合作式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学应结合数学具体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结合教学实际,可选用或探索不同的教学方式。
(2)课题学习课和实践活动课应更多地体现探索性和研究性,把数学与社会生活或其它学科知识联系起来,采用“明确问题──确定探究方向──组织探究──收集资料──得出结论──考虑决策”等步骤组织学生的学习探索。
(四) 批辅
1.作业布置紧扣《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精选习题,难度适当,份量适中,关注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2.作业避免单一解答题型,关注观察、操作、收集、调查等实践性方面的数学问题及开放、探索性数学问题的探讨。体现弹性要求,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作业要求。
3.“批、查、评、补”有机结合。凡统一布置的作业必须批改,可尝试教师指导下的部分学生的作业或作业中的部分由学生自行批改或互批,从批改中查找教学薄弱环节,并作好记载。有针对性地进行评讲和矫正,并采取适当措施进行补习与个别辅导。
4.批改正确,批符、批语规范、准确;富有激励性,体现人文关怀。
5.有计划地进行优秀作业或数学实践成果的展评。(每学期1-2次)
6.拟定学科辅导计划,多途径辅导学困生,建立学生之间的帮辅小组,促进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协作与交流。
7.教师在参与学生数学学习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有余力或学有困难学生的学习的指导。
8.有计划组织数学实践与兴趣活动,建立兴趣活动组,通过讲座、办刊、竞赛、游戏等多种途径进行数学学习辅导。
(五) 学习评价
1.学习评价的要求
(1)确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目标。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也要关注他们在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过程中数学思考、问题解决、综合应用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数学兴趣和信心)。终结评价应分别从数学学业水平与数学综合素质两方面定量和定性评价。
(2)探索多形式和多途径的评价方式。避免单一分数分等的评价模式,对学生数学学业水平与综合素质的评价既关注结果,更关注学习过程;既需要实施定量评价,又更多地实施定性评价。①过程评价可采用观察、访谈、问答、作业、论文、报告、口试、笔试、问卷、自我反思、成长袋等多种方式进行。②阶段学业水平评价可采用纸笔测试的方法,实施等级评价的方法评定。评定为A、B、C、D、E、F六个等次。③阶段教学对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评价采用定性评价方法,评定A、B、C、D四个等次。
(3)建构多元的评价主体。学生数学学习评价主体应改变“教师说了算”的评价模式。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评价、学习过程中学习水平的评价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评、学习小组成员或同伴的互评、家长评的多元评价作用,教师在综合他评结论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定。
(4)注重命题与考试评价。①数学试题编制应突出考查数学的核心内容(数学基础知识与技能、数学基本思想与方法、数学基本能力),注重联系实际,关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在考查双基的同时,考查数学思想与方法、数学创新意识、数学应用能力。试题应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有合理的难度和必要的区分度。学校应建立考核、命题、审题的管理制度。②平时测试应根据教学进度随堂进行,不得停课考试。③学期考评可进行期中、期末两次集中性测试(可采用口试、笔试等不同的方式),学业成绩确定可以推迟测试或补测的结果记载。
2.数学学习评价量表
(1)7-9年级数学学习过程评价表(略)
(2)7-9年级数学学习综合素质评价表(略)
(六) 教学研究
1.研究条件与环境
(1)稳定的研究机构。建立数学教研组,在学校教导室的管理、指导下,开展数学教研组工作。在教研组管理下,设立年级数学备课组和课题研究组。
(2)明确的工作职责。教研组接受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承担并完成本学科教科研工作任务;主持校本学科教学研究、管理、指导、服务工作;培养、评选、推荐学科骨干教师;组织校际间学科研究和交流活动。
(3)基本的研究条件。学校数学教研组应有固定的研究活动室;有必备的数学专业及理论书籍、学研资料(要求有一份集体订阅的数学杂志,3-5份教师个人订阅的刊物及有关资料);有规范的教学研究制度,并纳入学校教学管理规范。
2.研究的内容与要求
(1)教学研究计划。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确定的研究内容,有效的研究措施,具体的研究活动安排。
(2)备教研究。①教材研究。通过参与培训、集体研讨,个人学习研究,明确教材的编写理念与思想,熟悉教材的内容体系、特点、体例,把握教材提供的学习方法与途径。②集体备课研究。以备课组为主体,间周进行一次(可根据教学进度调整)。应有确定的内容,有明确要求,有中心发言人,有研究情况记载。③备课管理与研究。加强教师集体和同伴备课的互助与交流,教研组一学期有计划组织2-3次备课检查交流。重视教师教后的自我反思,有针对性的作反思记载。④三类课程(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综合性课程)的课堂教学研究,是学科研究的重点。认真探讨研究三类课程的课堂组织的模式与方法,学生学习的策略与方法,不同课程评价体系与方法。⑤课堂教学研究的途径与管理。建立三课(汇报课、研究课、公开课)研究制度,每位教师一学期上一次汇报课或研究课,教研组一学期组织2-3次研究课或公开课活动。通过说课、听课、评课等活动发挥集体研究的互促、互帮、互进作用。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0节次(每月听课不少于2节次)。在进行同伴切磋的同时,进行自我反思,改进教法,提高教学水平。通过案例研究,强化研究的深刻性,推进教学研究的深化。
(3)课题实验与研究。结合新课程数学教学的实际,每位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提出或选择一个研究课题。有目的、有计划、有实效地进行研究,注重总结研究经验与成果,每学期至少撰写一篇教学经验材料或论文。教研组应有计划、扎实有效的开展研究活动。每月至少组织一次专题研讨活动。重视研究过程管理,抓好经验总结交流,注重成果推广,完善档案建设,接受评估鉴定。
(4)校本课程开发。根据学生数学学习、发展的需要,联系本地、本校及学生的实际,积极开发课程资源。①努力把蕴藏在教师中的特长和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②鼓励学生进行参观、测量、设计、制作、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并将活动的相关内容编辑成校本课程。③调查数学在生活和社会中的实际应用,将其转化为课程资源。④创设、开发数学课题学习及数学活动课程教材,丰富课程资源。
3.说课评价量表(略)
4.课堂教学评价量表(略)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 《走进新课程》,朱慕菊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6-11-20  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