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袁世凯仗义任侠 好为他人鸣不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4 13:36:27
摘自:郭剑林,郭晖 著 《翰林总统徐世昌》 2010年1月 出版
阅读提示:袁是豪门巨族之纨绔子弟,嗜酒骑马,日饮数斗,驰骋郊野;其生性仗义任侠,爱才甚笃,并喜欢为他人鸣不平,一向慷慨大方,乐善好施。中州寒士多依之为生,士绅亦为此而拥戴他。故袁与众不同,负一郡之清望。袁确乎大有与众不同之处,关键是思想进取,志向广大。所以,负一郡之清望,恰缘于真才实学,抱负远大!怎么在史学家的笔下“成了个大草包”?【阅读《翰林总统徐世昌》连载】

1873年,徐世昌到沁阳、太康、淮宁诸县分别充当该三县县令之幕友,治理文案或为家馆教师,幸运来了,近代大人物袁世凯遂成徐世昌的总角之交。
袁世凯,字慰庭,号容庵,公元1859年9月16日(清咸丰九年八月二十日)出生于河南省东部一块贫瘠多难的土地——中州——居天下之中的项城县(世人因而称之“袁项城”)北之张营,旋迁入城东袁寨,这里壅塞封闭,灾难频仍。
徐世昌出生于九河要津,通七省舟车,畿辅首邑,蓟北繁华第一城——人杰地灵的天津东门里二道街路南之一处平房内(一般论著误为“河南卫辉府城内曹营街”或“汲县”)。豫津结缘,袁、徐二人联手影响中国深远。袁同徐一样出身名门,官高爵显,幼读史书。其远祖据说可以追溯到东汉之袁绍、袁术兄弟,与徐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徐世昌与袁保中的长子袁世昌仅一姓之差,堪称巧合和有缘。世昌结拜世凯自为兄长,有似天意。徐、袁结义在中国历史上也真是不可多得。袁保恒久历戎机,审于世变,向清廷率先提出的严防日俄有侵占我台湾和东北的领土野心的建议,未雨绸缪,屯田养兵,设立巡抚,不仅为清廷所采纳,而且被世昌所实施,开发东三省,更富戏剧性。徐、袁合议,办理东三省改革、发展和防务事宜,原来是继承保恒洞察力长远之遗愿,事出有因,并非偶然。
同徐世昌家族一样,袁家族代代均有较为强烈的功名欲和办事无不精心力果的家世背景与传统,这对袁世凯、徐世昌二人为什么具有自信、自强、自立的“三自”性格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遗传使他们严谨守住自己命运的每一天,就可以不在命运挑战的关键时刻失败。
1876年,袁世凯科场不第,似不是以往论著所说的“不学无术”,更多的因素是晚清科场的腐败河南学政翟鸿为报复陈州知府吴重熹而取消了项城第一名袁世凯录取资格。(见刘成禺:《世载堂杂记》,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93页。)。他19岁闲居陈州,过着诗酒文人生活,在波平浪静中努力寻找安身与出头的一天。此地乃豫东要冲,为舟车骈会之区,商旅济济,冠盖如云。袁乘其先辈丰厚家产的余荫,有钱有闲,自立门户,慷慨好施,成为文人墨客众望所归的人物。由他解囊捐资而设立了两个文社——“丽泽山房”和“勿欺山房”,自任该两山房“主事”(《容庵弟子记》,第一卷,台湾文海出版社,第4、第6页。),“供给食用”,使陈州一带寒士“多依为生”(张一麟:《心太平室集》,第8卷,第37页。),而“奔走其门者如过江之鲫”(张一麟:《心太平室集》,第8卷,第37页。)。同时,这也是他读书致用的好机会。
1878年,一代枭雄袁世凯闲居陈州(今河南淮阳),开始了他诗酒文人生活。而中州大地人杰地灵,文人学士不乏其人,而文雅客士,不时在袁“山房”会聚,海阔天空,吟诗作赋,谈古论今,社会动荡,难以平定。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切磋时事,关心国家大事,风流一时,极为热闹,传为佳话。袁因此声名大振,陈州太守吴重熹常约为诗友。他们心有所感,意有所适,便吟诗作赋,浅唱低吟,高声朗诵,袁能将《五经》《四书》背得滚瓜烂熟,令人咋舌之对联曰:大泽龙方蛰,中原鹿正肥。
1879年3月,川人李觐候太令署淮宁县知事,慕名特邀徐世昌至署为幕府,治理文案。而徐到任听说:“郡城袁端敏公(袁三甲)祠中有园,暇往游,适巧袁世凯慰廷读书园中,见公(徐世昌)状貌伟然,殷勤按晤,纵谈当世之务,惊以为奇,互相倾服,因委心纳交(《徐世昌年谱》,卷上,《近代史资料》,总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