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鸣不平 - 坤玲子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38:29



致谢:

本文多处参考了简又文先生的《太平天国史》和史式先生的《太平天国史实
考》及史式先生主编的《太平天国大辞典》,在此深表感谢!

第一章

石达开是广西贵县人,在他十六、十七岁的时候,就广传豪杰之誉,因此当
时已经豪杰云集的拜上帝会的首领洪冯亲自前去拜访,双方在救国救民的志向上
一拍即合,于是石加入拜上帝会。在太平天国自己的史书里,这一节被写为“访
石相公”,比喻为刘备三顾茅庐。不过,孔明出山的时候已27岁,石达开这时还
不超过十七岁,真是名副其实的少年英雄。而且,这位石相公的武艺出类拔萃,
也是孔明不能比的。

关于这阶段石达开的传说很多,有说他少年时便能打死老虎,并扬言“他日
推翻满清如缚此虎”。有说他的坐骑是关天培的爱马。甚至有传说他的宝剑是著
名的上古名剑莫邪剑。

石达开在起义前主要负责的是队伍的训练,由于他所在的贵县远里金田和紫
荆山两个大本营,他在这时期对全局的影响有限,加上入会较晚,造成他在起义
核心中地位最低。同样原因,这个时期关于他的记载不多,但有一件很特别。杨
秀清天父下凡后,萧朝会也天兄下凡,他们玩弄了很多把戏打击异己,巩固自己
的地位,(关于这段我日后会再贴),很多时候根本仗势凌人,连洪秀全都不敢
稍有违背。只有一次,当萧朝会以天兄的身份要石退兵时,石竟直言不应退兵,
面对天兄的质问,毫无惧色,并说一切责任身为主帅的自己承担,显示了他卓而
不群的气质。后来杨秀清先后打过洪韦秦,却不敢对石下手,大概这就是一正压
百邪吧。

好多小说都写石与洪宣娇相爱,后来洪为了政治联姻把妹妹嫁给萧,大概大
家都觉得只有石才配得洪宣娇这样的女杰吧。

金田起义时,19岁的石达开封为左军主将,和萧朝会一起先锋开路,在永安,
21岁的石达开被封为翼王。萧朝会战死后,石达开更完全担负起了先锋的重担。
据史载,自永安突围后太平军先后经过大小数百次战役,独石达开所部“未有稍
挫”。他率领着包括老幼妇孺在内才两万人的太平军,在十倍于己的敌军的围追
堵截下,下岳州,克武汉,夺安庆,直捣金陵。

而太平军也在这期间渐渐地壮大了。这其间,值得品位的精彩的战役少说也
有几十次,充份显示了石达开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更留下“石达开单骑下当涂”
这样的传奇故事和大量民谣。最著名的战役有三次。

一是萧朝会战死,长沙久攻不下,粮草弹药将尽,而十万之敌形成合围之势。
石达开引军三千,到水陆洲打粮,几万清军随至,欲断其后路而歼之,反被石达
开层层设伏,一败再败,损兵折将。石达开不但集到了充足的粮草,更重振了低
迷的士气。他在水陆洲开辟了新的据点,为困于长沙城前十万敌军之中的太平军
打开了南下的通途,他们就这样把十万对手甩在身后,一路直下岳州。

二是攻武汉时,石达开利用长江水位随季节的变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利
用江心陆洲架设浮桥!于是一夜之间,千里长江架起三座浮桥,天堑变通途。清
军怎么也想不到,太平军竟能在一夜之间飞跃长江天险。就这样为攻克武汉三镇
做好了充份准备。

三是攻克金陵的战役,攻城战不象阵地战可以三言两语讲清,但清代金陵城
是史上最坚固的,而太平军攻城之速也是史所仅有,指挥者的精心部署绝对是重
要原因。城墙炸开后身为统帅的石达开一马当先杀散敌军打开城门,有民谣为证:
石达开,真好样,夺采石,勇无当,一马踏进南京城,太平天国第一王!这个时
石达开22岁。

第二章

建都金陵后,石达开是诸王中唯一力主全力北伐的,而其他几人不是贪图小
天堂的安乐就是过于乐观地估计了形势,结果只派两万人北伐,错过了这个最好
的统一全国的时机。此时清庭已乱了方寸,区区两万人就能直捣直隶,如果以金
陵为根据地,全力北伐,成功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而夺取北京后再身处畿府之地
挥师南下,统一全国指日可待。后来团练都起来了,再北伐就越来越难了。

定都后,统治集团开始迅速腐朽,石达开是唯一独善其身的人,也是他赢得
爱戴的原因。

太平军中男女接触限制极严,夫妻说几句话都可能被置罪,而洪杨韦自己却
开始广纳美女,杨秀清甚至为了小妾而动辄杀人。这三个王府的所谓女官,同时
也是待选,一入侯门深似海,随时可能成为王府主人的妃子。洪秀全更给他的女
官们制定了无数清规戒律,象说话不准把头抬得过高什么的,动不动就仗刑。而
石达开自己没有主动地选过一次美女,杨秀清曾多次送美女到翼王府上都被他婉
拒。他的几位侧妃也是在连续推辞几次后才勉强接受的。而且石达开自24岁出镇
安庆后几乎一直争战在外,哪有时间和心情顾及女色呢?更值得一提的是,翼王
府是唯一的女官可以自由出入的王府,难怪当时有外国人感叹,只有翼王府的女
官才是真正有和男人一样的地位的天朝官员!此外,石达开在执行男女限制这项
规定上也比较通融,他的部队中只要不是通奸或者违背规定的男婚女假就都不严
究,从没有夫妻见面被杀头这种事发生。太平天国的宗教是十分严酷的,说错一
句话就可能丢命,所到之处到处烧庙,而且凡不是太平天国刻印的书都被称为妖
书,是不能看的。他们对儒家的一切都全盘否定,对知识分子也不够尊重(一定
要接受他们的教义),因此失去了很多读书人。曾国藩就是以卫道为旗帜号召天
下读书人的。只有石达开从来不干烧庙烧书的事,而且非常尊重读书人,甚至常
常亲自去了解他们的意见想法(他可是翼王啊!)。左宗堂就说,石达开不同于
其他“贼”,因为他“不甚理会邪说,以求人才为急,江西才俊多为所得”,曾
国藩更指出,因为石达开的缘故,有些地方即使收复了,也难在几年之内挽回读
书人的心。太平天国为各层官员制定了繁冗的仪仗,一个王出门要上千人,左右
都要回避,石达开也拥有这些,有人因此指他也沦于官僚,但事实是,石达开是
唯一从来没有使用过这些倚仗的王!因此这恰恰证明了他的洁身自好。

在大陆有的小说里,傅善祥本来是被送进翼王府的“美女”,而石达开无意
纳她为妃,反而鼓励她参加女试。结果金殿对策令石达开对的胆识刮目相看,更
生爱慕之心,而傅早落花有意,本来傅是翼府女试的状元,应该到翼王府任职,
没料横里出来个杨秀清根洪秀全要了她去。结果成了杨的妃子兼女官。在这里我
要说一句,电视剧对太平天国有所美化,其实,除了翼王府外其他王府的女官同
时也是待选嫔妃,以傅善祥的美丽和聪颖,是绝不可能在杨秀清府上保得清白的。

关于石达开,人们对他的军事才能知道的比较多。其实他的政治才能也同样
非常出色。进天京后,石达开一面负责天京的城防,建立了著名的望楼制度,另
一方面协助杨秀清处理政务。

此外,有时还担任外交的角色。值得一提的是,有一次一些洋人去太平天国
访问,(其实是探虚实),石达开负责接待。对方提出了一百多个问题和要求,
石达开都给以相应得答复。

其中对方拐着弯地打探太平天国的后勤力量和军事实力,石达开并不点破,
而答复的大意是说我们有上帝的保佑自然有无数的军队和不尽的粮食,使打着上
帝旗号而来的洋人无可反驳,又巧妙地避开了问题,真令人叫绝!

石达开政治才能的集中体现是安庆易制。大家知道,由于太平天国一味实行
那个绝对平均主义的[ 天朝田亩制度] ,使农民抵触情绪很强,生产没有积极性,
到后来天京都要“全城食粥”,甚至在有些城市发生了百姓聚重抢粮太平军去镇
压的事,前线供给也非常困难,可以说土地问题已变成比战场更重要的决定太平
天国命运的大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会彻底失去民心,而且直接会面临全国的粮
荒,并最终影响战局。当此之际石达开受命开府安庆,寻找解决之道。

石达开到安庆后,就开始深入民间,从农民,商人,知识分子那里了解真实
的情况,并命人详细调查相关数据,他一面亲自为领救济粥的百姓执勺,一面和
他们谈天。经过一段时间的明查暗访,制定了真正可行的“照旧完粮纳税制度”,
这个制度在历来的封建税制基础上做了大量有利于“耕者有其田”的修改,同时
又可以为国库保证充份的税收,同时他还制定了很多保护鼓励正常商业贸易的政
策,很多外国人的笔记上都说,石达开治下,遵纪守法的商人的利益都可以得到
保障,商业的繁荣也非清领地可比。结果仅三月时间,安庆就“大治,颂声雀起”,
接着石达开将安庆的改革情况上报推广,一年后太平天国国库大丰,百姓也都安
居乐业。当年天试的题目就是“翼化似春风”,很多与试者可以说是在真心诚意
地赞美石达开的出色政绩。

有学者说安庆易制是石达开把太平天国从灭亡的边缘拯救了回来,这绝不过
份,一个农民起义政权,要是不能找到得到农民拥带又可行的土地政策,那根本
拖不了十几年。虽然自古以来的起义者都以土地政策为号召,但到了太平天国这
个问题才真正摆到面前。23岁的石达开可以说是做了一个前无古人的成功尝试。
接下来,他就要从军事上再一次拯救天国的命运了

第三章

在这个时候,西征军遇到了曾国藩率领的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湘军的顽强阻
击,在半年时间里,几乎所有的太平军将领都败于湘军,包括韦俊陈玉成等,几
十次战役的一败再败,不但两年征战所得得而复失,而且损失了几乎所有的战船。
曾国藩几乎完全控制了长江,连天京对外的通路都被切断了。难怪一向谨慎的曾
会在奏折上说三月可下金陵。当此际,石达开临危受命,在到前线前,他的安庆
易制解决了后顾之忧,争分夺秒督造的火炮则为战斗提供了保证。他在前线先是
出人意料地后撤,表面看是后退,其实为扭转战局赢得了宝贵时间。他清楚地看
到,九江城的得失是关键,于是一面一偏师吸引敌军,延缓九江决战的时间,一
面全力巩固九江城防。等曾国藩醒悟过来,九江已固若金汤了。湘军攻九江不下,
想了很多从别处突破防线的办法,不料石达开早抢先一部,结果派出的部队不断
钻进石达开的口袋里。

接下来,石达开对于敌军的挑衅不与理会,偏在夜间不断派出小部队骚扰,
一触即退,及而复来(称惊营),几个月下来对手已没了直下金陵的气势,“再
而衰三而竭”了。而曾国藩也渐渐麻痹,以为太平军是不敢出战,于是石达开利
用对方粮草紧张,曾国藩轻敌,以及对方自以为装备精粮,急于向皇帝表功(汉
人遭猜疑),还有敌军的急躁心理,设计以运粮船引敌追入洞庭湖口,封其退路,
使火力精良但行动不便的大船和轻快灵便却需要火力掩护的舢板(小船)无法相
互掩护,结果一火尽千帆,差点活捉曾国藩。而曾国藩寄希望的其它部队纷纷被
击溃,许多求援信根本直接送入石达开手中。清方不但士兵装备损失惨重,而且
十几位高级将领战死。

接下来石达开并分三路欲收复武汉,但其中一路没有如期到达,这时他注意
到由于清军全力防备武汉,曾国藩在江西的老剿空虚,于是将计就计,突然回师
江西,数日之内闯关夺寨,切断了曾国藩所在南昌城的一切外援。面对太平军的
重重包围,困守孤城的曾国藩写下遗嘱,只等城破殉节了。

年仅24/25 岁的石达开指挥的这一系列战役,面对装备精良的湘军,经过一
年多数百次大小战役的较量,其间更有无数次斗智,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为天国
扩展了大块疆域,更使千里长江置于太平军控制中,难怪曾国藩说此后“闻春风
之怒号则绕屋旁惶,见贼帆驶于江上则寸心欲碎。”

就在城破在即的时候,石达开收到东王的加急文书:天京告急,要他立即回
师!如果是一般的命令,石达开可以先破南昌,可是都城告急,怎能不回师?即
使不回师,士气也必受影响,说不定还会有更坏的变化。石达开只有长叹,放虎
归山,后患无穷了!

原来一直对天京进行牵制的江南江北大营利用此时威胁天京,在陈玉成李秀
成的指挥下,江北大营被灭,但江南大营装备精良,部署有方,李秀成和大家商
量后认为没有把握攻下,于是去找杨秀清希望从长计议。杨大怒,说如果不从军
令就斩了他,李只好从命。这段历史是李秀成自己写的,而他后来竟敢在自述中
说这次战役“苦我一人之力”,实在不敢恭维。杨秀清见这些将领都没有把握攻
江南大营,而敌虎视于天京,便决定调石达开回京。石设计攻其必救,将敌精锐
调出,而后分而击之,结果这座被很多将领视为畏途的大营很快被催枯拉朽,几
千座营全毁,主帅自杀。太平天国军事达到了全盛。

第四章

现在来谈谈天京之变吧。关于这段历史有几个著名的谣言,虽然没有任何可
信的凭证,却流传甚广甚至被史家引用。第一个是说杨秀清逼封万岁,洪不得已
请韦石回京诛杨,这个说法流传甚广,但它的出处却是非常不可靠的几本笔记,
每份纪录都漏洞百出。所以其实史学界已渐渐趋于认为根本没有逼封一事了。有
个叫麦高文的美国传教士写过大量关于太平天国的通讯,因为是为政府决策用,
所以相当客观,他的文章加上其它几个外国人的回忆录,再对照石达开在成都的
口供,应该可以确认逼封根本没有其事。第二个谣言说韦杀杨是无诏擅杀,史家
从当时整个事情的进程看认为此说是站不住脚的。第三个说石和韦有过诛杨密议,
这个最荒唐,因为这两人的行踪有大量敌我双方的文书报告为证,谁也没本事串
通各地的太平军和清军联合伪造他们的行踪记录,这个秘议根本没有“做案时间”。

从谣言对谁有利可以看出,谣言很可能出自洪秀全。因为杀杨后很多人不满,
所以造谣说杨逼封,(杨秀清每次下凡都记录在[ 天父圣旨] 中,而逼封这么重
要的事却没有记录,不奇怪么?)。韦的大屠杀不得人心,又无法向回来的石达
开解释,于是杀韦后就说是“擅杀”,后来石达开出走,更可以将责任推到他身
上,说他和韦“秘议”,推卸自己逼走贤才的责任。

下面看看天京事变的过程,特别是洪秀全和石达开在事变中的作为在澄清了
三个谣言后可以这样说,天京事变是由洪秀全一手策划的夺权行动。这位表面不
问政务的天王对杨秀清早已不满,又担心杀杨后韦石会部其后尘,便决定将他们
一起除去。(大陆总将洪秀全作为宣传歌颂的对象,才一再美化他)。当曾国藩
惨败,江南大营被灭,他便认为时机到了,于是先诏回了前线的韦,以激将之发
利用韦的野心对毫无察觉的杨秀清下了毒手。我们注意到石达开离开前线的时间
是天京事变发生后,看来无论洪韦根本就没打算让他参与诛杨。而且石达开真的
是满腔真诚制止内讧才回京的,要不然,为什么不带兵?因为他还要以战局为重,
因为他并不打算自己也和自己人打一仗。石达开见到洪秀全以后,肯定会问杨为
什么被杀,于是洪说杨图谋不轨,这时石达开认为韦昌辉滥杀无辜,要洪秀全治
韦的罪,洪却不同意。这一段是史家没什么争议的。至于洪为什么不同意呢?我
想大概他就是希望韦和石鹬蚌相争吧。石见到韦,指责他滥杀无辜,(这个时候
的石达开的确有点幼稚,手里没有兵,就敢孤身见韦,这也证明他不是个阴谋者。)
这种政治上的幼稚(说不定还是因为对洪秀全有幻想)

让他全家为之陪葬(还有翼王府的官员记其家眷)。石达开脱天之幸跳城逃
了出去。接着洪秀全下诏悬赏捉拿石达开。但是出了天京的石达开就是海阔任鱼
跃,天高任鸟飞了。太平军将士并不理会洪的圣旨,而纷纷拥护他。石达开在洪
拒绝诛韦的情况下决定举并讨贼。正在这时,一份加急文书送到他面前

原来,清军利用内讧加紧进攻,各地连连失利,陈玉成在皖北重镇宣城面临
重围,如果宣城丢失就会危及整个安徽,并直接威及天京。陈玉成数道加急文书
向天京求救。可是,天京还有谁顾得这些呢?无奈之下,陈将求救信送到石面前。
此时石必需在讨韦和救陈间做一抉择。

如果他选择讨韦,没有任何人可以指责他,因为他面对不仅是家恨更是国仇,
而且不是他一个人的,而是整个翼王府的。但是石达开还是以大局为重,他一面
发布讨韦檄文,将韦的罪行通告全国,请天王诛韦以谢民愤,一面说服了部署,
挥师救援宣城。宣城大捷的喜讯不仅仅为太平天国赢来了内讧后难得的胜利,更
为天国军民重新点亮了一盏灯,使他们在历经“天父杀天兄”的恶梦后,又看到
了天国的希望。各地的军民开始公开地表示对石打开的拥带和支持,并强烈要求
洪秀全杀韦以正国法。此时石达开的靖难之师也整装待发,于是洪秀全“顺应民
意”,杀了韦昌辉,下迎石达开回京。

纵观整个事件,洪秀全要杀杨就杀杨,要杀韦就杀韦,石达开也是九死一生,
可看出洪始终对全局有着控制能力,根本没有受人胁迫。不然为什么韦要杀石,
悬赏捉拿石的时候不杀韦,一但石达开大兵压境马上就解决了韦呢?我看他是想
利用韦杀了石,然后再杀韦,把杨和石的死都推到韦头上,还可以说自己的所为
都是被迫,反正死无对证。可是没想到石达开不但逃了出去,而且各地军民竟拿
自己的诏书不当回事,而此时石达开恐怕对他的算计已有察觉,他能不忌石达开
么?但是,为了“顺应民意”,他还是摆出欢迎石回京的样子。

石达开回京后,天朝军民合朝同举他提理政务,并要求改“翼”为“义”,
封石达开为“义王”,天王自然“顺应民意”地答应了。他加封石达开的封号是
“圣神电通军主将义王”。“圣神电”是宗教头衔,按太平天国的说法,几个王
都是天神,杨秀清地位最高,为“圣神风”,其他人分别是云师雨师雷师,石达
开是“电师”。现在封“圣神电”,是将他的地位提到杨的地位。“通军主将”
就是全军主将,因避讳“全”改为“通”。不过,年仅26岁的石达开谦虚地表示
自己配不起仁义之王的盛誉,也许是为了避免洪的猜忌,总之他谦辞不受“义王”
封号。

值得一提的是,“电师”本是一个宗教封号,但却因为传教士麦高文的一篇
通讯而从此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这段话是这样写的:“这位青年领袖,作为目
前太平军的中坚人物,各种报道都把他描述成无可非议,他是”勇敢无畏,正直
耿介,英雄侠义“的,可以说是太平军中的培雅得(西班牙民族英雄)他性情温
厚,赢得万众的爱戴,即使那位颇不友好的[ 金陵庶谈] 作者也承认这一点。该
作者为了抵消上述赞扬造成的美好印象,故意贬低他的胆略。正如其他清朝官方
人士以及向我们口述历险经过的外国水手声称的,翼王在太平军中的威望,驳斥
了这种蓄意贬低的说法,不容置疑,他那意味深长的电师的头衔,正表示他在军
事上的雄才大略和性格。

他是一个有教养的人,一个敢做敢为的人“。

第五章

早在天京事变中,杨秀清的族弟杨辅清和韦昌辉的弟弟韦俊投到石达开挥下,
因为他们害怕成为牺牲品,特别是韦俊,他哥哥杀了石全家,他还相信石能保护
他!的确,石达开从始至终没有任何公报私仇的行为,他回京后追查天京事变的
责任,只有极少数主要参与者被追究,连参于翼王府屠杀的人也99% 免于追究,
他还派人对韦昌辉的亲属专门保护,以免被人报复。而面对曾下诏捉拿自己的洪
秀全,他也不计前嫌地依然尽为臣者的本份。

“天父杀天兄,总归一场空”,在这场内讧中太平天国失去的不仅是几万将
士,更是人心,连月的争斗和屠杀留给石达开的是满目疮夷。但即使如此,人们
对石达开都充满信心,连清军人士也都认为石达开主政可以挽回颓事。国外媒体
更是对他一至看好,认为石达开的才干谋略当在杨秀清之上,由他主政太平天国
会更加兴盛。果然,石达开以超人的毅力,出众的政治才干,更以呕心沥血的苦
心,重整残局,收拾人心,使太平天国军事政治上走出绝境,百姓继续安居乐业。
几个月后,一家曾经看好石达开的外国媒体报道说,“现在我们的推测已经变成
了事实。”

然而,对石达开早已疑忌重重的洪秀全见局面稳定下来,又开始对石达开下
手了。他封了两个毫无才干功绩的哥哥为王,让他们主管军政,无形中驾空石达
开。据载,石达开讲话时,因为他的见地出众,切合实际,人们都围坐在他周围
静静聆听,而安王福王讲的全是大话空话,大家根本听下去。为了牵制石,洪在
一个多月中就封了洪姓王候16人。接下来,石达开的一举一动都受到监视,甚至
生命安全都受到了威胁。这一切是敌我和国外媒体的大量文献可以证明的。

现在摆在石达开面前的路有几条。一是投降,当时清朝认为可以借机招降,
先后大小对他的招降有上百次,这当然是石达开所不屑为之的,还有他笔书“难
难难”与曾国荃的传说。第二是束手待弊,但石达开毕竟不是愚腐儒生,他即使
死也该为天国而死,而不是为洪秀全而死,这样死得毫无价值。就算洪不杀他,
象他这样以天下为己任的英雄也必不以保全姓名为足。何况,洪既然对杨和韦都
能下手,又怎会放过更得人心的石达开呢?即使委曲求全,洪也会认为是学韦昌
辉在“韬晦,做为首义诸王之义,石达开的威望和对洪的”威胁“都不是后来的
陈玉成李秀成可比。第三是杀洪代之,很多人赞成这种做法,我也曾经是。但太
平天国史看多了,才明白人们曾对天国的理想有着多么真诚的渴望,天京事变又
是何等残酷的打碎人们的理想。如果石达开取洪代之,就是第二次天京之变,会
使人们彻底寒心,一但人心尽失,就任谁也无法改变天国灭亡的命运了。所以剩
下的路就是离开天京。这样做有利有弊,并非上策,但上策是没有的,出走就算
中策了。其实现在石达开怎么做都是错,他自己和天国的命运,已经不是人的品
格和才干所能完全决定了对于那些一口咬定石达开搞分裂的史家,我只有借用一
篇文章来反问:”究竟是谁在制造分裂?是石达开还是洪秀全?我们都承认石达
开是被逼走的,逼他走的人不负责任,却要被逼走的人负责,不是太奇怪了吗?
再那些将士为什么愿意跟石达开走,难道不是因为对一再的屠杀心寒吗?“

石达开离京时是利用礼拜时间逃出去的,而后他写了一份五言告示将自己经
历和打算诏告全国,他希望大家“依然首本份,照旧建功名,或随本主将,亦足
标元勋。”这是唯一能找到的石达开邀请大家和他一起走的文献,他没有以任何
命令的方式拉走部队,即使在这份告示中也首先是要大家“依然首本份,照旧建
功名。”可见某些说他为了自立为王而拆天国的台的说法多么可笑。实际上石达
开不但没有“拉”走别人的部队,连自己带回京的靖难之师都留下了,当这些人
要求跟他一起走时他反而劝他们为大局留下。聚集到石达开挥下的都受到五言告
示感昭而自愿跟随的。值得一提的是,这份告示有两个版本,其中一版中有“疑
多将图害,百椽难分清”,从时间看这些告示出现的较早,贴地点也离天京较近,
因此应该可以这样推测,石达开写的固然是事实,但他后来感觉这样写回长敌人
志气,影响不好,于是在后来的告示中抽掉了这两句,改为“精忠若金石,历久
见精诚。”从这个小小的改动上也可以看出石达开的拳拳之心。

关于随石达开走的人数,没有任何确切记载,只有李秀成说的一句“将合朝
好文武皆带走”,于是被大陆著名史学家范文澜估了个10万,后来又有什么5 万
20万15万之说,其实都是空口白话,实际上李秀成的自述虽然多数地方可信,但
很多地方有歪曲历史为自己邀功或推卸责任的嫌疑,比如前面提到的一破江南大
营就被他算在自己名下。他说石达开带走那么多人,又说“此误至大”,联系起
来就是在为自己做战不利推卸责任,其实真正至大的误是他贪恋小天堂,一再延
误与陈玉成的会师,导致安庆失守,陈被俘。从石达开出走后几次渡船的时间看,
绝对没有10万人之多。

我始终认为,洪秀全的猜忌固然是石达开离京的主要原因,但两人也是“道
不同不相为谋”,洪早已没有心思打天下了,石达开却从未放弃“相率中原豪杰
还我河山”的志向,他这一走,就可以全力去实现这个志向了。而且,江南是富
庶之地,西南却贫脊艰苦,石达开为了避免再一次的内讧,能将一手打下的小天
堂让给洪自己到西南去开疆辟土,又何尝不是难能可贵呢?

第六章

很多人,包括文艺作品都认为石达开离京后就与洪秀全没有任何实际关系了,
他们是各自为阵,但前几年发现的一份奏折却显示,石达开离京后依然保持着他
“通军主将”的身份,只不过把指挥地点从天京改到别的地方,而且“将在外君
命有所不受。”当洪秀全送金牌给石达开时,石达开没有接受,因为他很清楚回
去就是风波亭的命运,但洪秀全提出天京受到清军的威胁的问题石达开可没有置
之不理。就在拒绝金牌后不久,石达开给洪秀全上了一份奏折,(就是我说的新
发现的那个),提出自己会向浙江进军,因为那里是清廷粮,税之所出,清军一
定会全力救援,并说会命陈玉成李秀成联络安徽的捻军,共同护卫天京。这份奏
折的内容都被后来的历史证实,可见石达开虽然离开了天京,却依然在尽着“通
军主将”的职责。

而他进攻浙江并不是为了自立为王,而是为了为天京解围。原来李秀成后来
采取的攻浙救天京是师石达开的故智,原来联络捻军的策略也是由石达开提出的!

实际上,在石达开离京两年的时间里,他都没有远离天国,原来是为了继续
履行通军主将的职责。直到两年后,洪秀全重建五军主将制,以另一种形式取消
了石“通军主将”的地位,并用前军主将的官职拉拢石达开的部将杨辅清,石达
开才不得不远离天国(他已经没有名义留下了)

写到这里说一句,很多朋友都很关心电视剧[ 太平天国] 中石益阳这个人物,
很不幸地告诉大家,她不同于洪宣娇,苏三娘,傅善祥,她是个完全虚构的人物。
其实,天京事变石达开才26岁,看看年龄就知道了。更不幸的是,编剧亲口承认,
她是为了衬托一些人物而编出来的,一听就明白,这种“衬托”完全是政治宣传
的目的。

石达开在1859年后远离了太平天国,从这时起他的目标就是四川,他想夺下
四川后与天京成吴蜀之势,这应该说是一个不错的构想。清军也明白他的意图,
所以全力堵截。可是偏偏大家都看得出来的意图有些史家就看不出来,非说石达
开是流寇主义。可惜石达开没能攻下成都,无法证明他并不是想做一辈子流寇的。
曾国藩曾上折说石达开已是流寇气象,不足为惧了,很多史家据此说石达开因为
分裂加流寇,所以再好的军事才能都表现不出来了。其实,曾国藩负责南方的战
事,他当然希望朝廷把用兵的重点放在南方,特别,这翻话是在朝廷有可能调他
去打石达开时说的,试想曾在南方经营了这么多年,眼看太平天国一日不如一日,
他能放弃攻下天京这个大功,跑到西南去和一再打败他的石达开周旋吗?其实当
时更多的人,都认为石达开的威胁比南方更大,左宗堂并没有参与西南战事,但
他也说“金陵老剿得久负隅,全仗石逆之擅部远势,引为声援”,更有很多将领
上书称石达开一日不死,匪逆一日不可平,必倾力先除石逆,然后江南可定。为
了证明“分裂是错误的”,就选择那些有助论证的史料,实在是,呵呵。

石达开在远征这一阶段有时“败逃”,主要是因为流动作战和有根据地的作
战不同,石达开的目标既然是四川,就没必要为一城一地损兵折将,,比如他打
重庆,是为了渡江做准备,结果因不能速战速决,清军已做防备,那就没必要再
打了。要不然几万太平军怎么也不至于一天就溃败了吧。他最后能突破几十万大
军的封锁直指四川,应该说其流动作战基本是成功的。从这个意义上看,石达开
离京后真正算得败仗的只有“宝庆会战”和大渡河了。

第七章

还有一个石达开备受指责的问题,就是在广西时有20万太平军67将领在朱衣
点和彭大顺的带领下返回南方,他们在给洪秀全的奏折上说是受了石达开的骗,
以为石达开是奉诏远征。

又说石达开擅自更改太平天国制度等等,所以他们心生不满,决定回去为天
朝效力。还说早有六支部队都想“出江”为天国效力,却为石达开所阻云云。

这份奏折看似言之凿凿,实际不值一驳。正如很多史家指出的,这石达开离
京第一件事就是用五言告示向全国诏告自己的经历和打算,所有跟随他走的人可
以说都是受到这份告示的感昭自愿追随的。象朱彭那样有文才的人更不可能没看
过。现在离京5 年了,忽然说以为石达开是奉诏出征,这不是胡说么?至于更改
制度云云,更不成为理由,要说石达开在改,那洪秀全也再改,石达开的远征易
制完全是为了适应战斗环境的变化,比如改掉一些让人看不懂得避讳,繁冗的礼
节等等。洪却差点把国号该成“上帝天国”。

至于那六支部队,最后倒离开石达开了,却一支也没回天国,不是投降就是
做鸟兽散了。

其实很多史家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人回南方的根本原因就是吃不了那个苦,
石达开的远征前后6 年,本支部总共行程5 万里,长年的流动作战随时面临敌人
的围追堵截,缺少后勤支援,又在贫瘠的西南,哪比得坐拥南京苏杭来的轻松自
在?没有极大的坚韧和毅力的确很难坚持。这些人撒下弥天大谎,不过是为了自
己当初的离去和现在的回返找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罢了。

有些史家举一个例子,证明石达开指使亲信对想回天京的将士打击迫害,是
说一个叫蔡次贤的人想阻止自己反被杀。可是,那支部队离开石达开后不久就内
讧,然后投降了。看来蔡才是被叛徒杀害的烈士。实际上如果石达开想用高压来
制止分裂是可能的,当兵的不过跟着带头的跑,杀了带头的就可以杀一儆百。但
是,67名将领,20万军队,他们离开的时候没有发生流血事件。石达开从离开天
京的那天就明确地表示过,愿意追随他的欢迎,不愿意的绝不勉强,在面临如此
重大变故时他依然信守了这个承诺。那些离开石达开的部队,总是不断的内讧,
哗变,自相残杀,那67将领的首领本来是童容海,可惜洪秀全刚封了他为王,他
就叛变了。此后这支队伍又有多次哗变。而在石达开身边这种自相残杀的哗变从
未发生,即使在大渡河畔草根都吃完时也没有过。

在介绍石达开最后的经历时先说一下洪秀全,有人说石达开和洪秀全相互礼
敬如故,石达开的确一直奉洪秀全为君,办事写文章从不失君臣之义。他自己的
头衔一直是“圣神电通军主将翼王”,从无变动,洪秀全对石达开却是一贬在贬,
他不敢光明正大地在朝堂上宣布,却玩小把戏,太平天国不断颁行的历书上有各
官员职位全称,而且是按地位排的,从那上面可以看到,洪先后删掉了石“圣神
电”和“通军主将”的封号,接着连“电师”也删了,石达开的地位也从出走前
的第一位降到洪的儿子女婿外甥等几十人之下。这种偷鸡模狗的行为实在令人不
耻。

话说20万大军离开石达开后他并没有放弃初衷,而真正的仁义之师永远是得
道多助的,不到一年时间,石达开身边又聚集了10万大军,于是石达开继续挥师
四川。这时清廷调了二十万大军对付石达开,严密监视长江防务,使石几次想渡
江都遇到阻拦。于是石派出两只疑兵绕道潜入四川,清军以为是主力,就跟着跑,
就这样在金沙江米粮坝拉出了一个暂时的军事真空区,太平军轻而易举地渡过金
沙江,使敌人苦心经营几年的长江防线功亏一溃。当石达开的队伍突然出现在大
渡河南岸时,对岸连一个清军都没有!

第八章

然而,时耶命耶?就在太平军扎船渡河的时候,天降暴雨,大渡河突然涨水,
而暴雨过后,清军也从四面八方赶到了。有人指石达开不熟悉当地气候变化,其
实大渡河在这个季节涨水是百年不遇,后来清军主将在皇帝的奏折的题目就是[
河神助顺书] ,他自己也承认如果不是提前涨水自己对付不了石达开。有传说石
达开本已渡河,后来因为生了儿子就先渡回来庆祝了,这纯属无稽,只要看看上
面说的日程就知道了,而所谓已经渡过河的部队,应该是石达开先前的疑兵。还
有记载说石达开先渡了一半人,后见天色渐晚,为谨慎又命其渡回。但既然有时
间把那一半渡回来何不把这一半渡过去?这些都是说说罢了。应该说,大渡河一
战石达开在指挥上并没有明显的失误,甚至是很成功的,他的失利,也许真的是
时运不济?

清军收买了答应太平军借道的奴隶主土司,断了太平军的后路,四万太平军
在几十万敌军的重围中几次抢渡不成,弹尽粮绝,只余6 千余人,当然,清军的
损失也不比太平军小。在这突围已不可能的情况下,石达开提出自己愿意进清营,
条件是放了七千将士。因为皇帝的圣旨严令要活捉石达开,明正典刑,而两军嘶
杀石达开不是突围就是自尽,清将正在头疼,于是一拍即合,清军发给4000太平
路凭,这些人缴械离去。剩下两千人保留武器,等石达开到后再放。而一些史界
人士为了批判“右倾机会主义”,也一口咬定6000人都被缴械后杀了,当然也因
为骆秉章的奏折是这样说的。但是当前几年一些人去考证才发现,那里竟有很多
太平军后裔,其实,那4000人基本上都活了下来。倒是那两千手里拿武器的被杀
了。骆秉章的奏折不过是为自己邀功罢了。也有人推测,石达开即有“舍命全三
军”的打算,也有诈降的成份,首先保证4000人活命,万一有机会,那两千人也
许可以掩护突围。但后来清军为了争功而夺俘,使石达开与这两千人失去联系,
后面的打算也就不可能了。

90年代初,[ 中国政协报] 曾经刊登过一篇文章,介绍了一位鲜为人知的但
对中国历史的走向起过重大影响的人物,叫陈志喜。当年大渡河畔千钧一发之时,
帮助红军带路,并向小叶丹引见刘伯成,几经努力促成举世闻名的“彝海结盟”,
为红军顺利渡河,冲破重重包围的人就是他。而陈志喜的祖父就是石达开的部下,
就是石达开当年“舍命全三军”所救的部下。

陈志喜的故事不仅再次驳斥了所谓石达开对敌人怀有幻想,6000部署全部被
杀的鬼话,别且为石达开的舍身取义更添一段荡气回肠的传奇后话。

正式审问的时候,石达开身着太平天国王袍,两名爱将跟随左右一起上堂,
面对要他们下跪的呼喝,石达开只对骆秉章一辑为礼,然后就盘膝而坐。(名义
上是来谈判让路事宜的,所以双方保持表面的礼仪)堂上主审的是布政史刘蓉,
他却推让将军**来审,结果将军刚一开口就被石达开斥得喃喃说不出话来,刘只
好亲自出马,石达开时而痛斥对方助纣为虐,买国殃民,时而慨陈天国的理想与
自己的生平志向,结果没多久刘蓉也被驳得说不出话来了。最后与石达开说话的
应该是骆秉章,名义上是他“生擒”了石达开。骆问“汝欲降乎?”答“吾来乞
死,皆为我士卒请生”。然后骆说石杀了那么多清将,攻了那么多城池,如今一
死也该值得了。石回答说世俗谓成则为王败则为寇,但今生你杀我安知来世不是
我杀你呢?此言一出,堂上众人大惊失色,忙呼人上绑,石达开微笑站起从容就
绑。当清卒推搡呵斥他身边两将时,两人摆脱,分别往左右站开,齐声说“请主
帅先行”,石达开昂然迈步,两人在左右护卫他走向刑场。在凌迟处死的过程中,
石达开在的一位部将忍不住疼痛而呼出声时怒曰,为何不能忍受这须瘐的痛苦?
除此之外就再没有出过任何声音。

石达开死时年仅33岁。他生前用兵神出鬼没,死后也让敌人心惊胆寒。他就
义后不久,关于他没死的传说就四处流传,以至一年后曾国藩审问李秀成石还郑
重提出“石达开死否”的问题。传说版本很多,影响最大的说他救一女子,那女
子欲委身,石不同意,便收为义女。

后此女见一人酷似石,便嫁之,最后让他丈夫替死了。而30年后大渡河渡口
有一个老僧就过众人一命,在他留下的铁伞上发现翼王府制的字迹云云。当然这
传说是禁不其推敲的,太平天国造的东西不会写“翼王府制”,石达开在正式审
问前所录口供涉及大量太平天国历史,绝对不可能冒充。说真的,我不喜欢这传
说。石达开的命不应该比他部下值钱,接受替死的唯一理由只能是他对大业更有
用,那他活下来应该继续战斗。如果真的接受替死后去出家,就是晚节有亏,贪
生怕死,根本部算英雄。

关于石达开的传说多极了,想前面提到的玉狮马,莫邪剑,未死传说,还有
关于他和洪宣娇,傅善祥的爱情传说,甚至说他曾成为得道高僧,最后化宇登仙
了其它还有很多,因为这位琴棋诗话样样通的少年英雄实在太有传奇性了。

江西南丰产蜜橘,小而甜,在各种蜜橘中别有特色。传说有个橘子王到哪里
哪里的桔子就特别甜,而他每年换个地方。后来在南丰听到石达开的琴声被迷住,
后来决定再也不走了。所以南丰的桔子永远都那么甜

第九章

附录:石达开伪诗趣谈

一个只活了33岁,又不曾被当时书写历史的人所承认的败军之将,竟然可以
留下有这么多的传说,似乎他走过的每个地方,留下的每个足迹里都有故事

故事要从高考前的某天开始。

那是1994年的高考前,因为前一年的语文考了一些古诗词,老师便选了200
句古诗词要大家背,其中有一句石达开的“黄金若粪土,肝胆硬如铁”。见到不
是诗人的诗,大家都很新鲜,刚巧那天我们班订的报上登了一则关于伪造石达开
日记的趣闻。说是曾流传一时的[ 石达开日记] 的提供者自己承认,当年因自己
被逼还酒债,便灵机一动创作了这本日记那去出版,结果赚了不少钱看得大家兴
致盎然,还有人提出那句诗是否也是假的。不料,竟被此人言中了!我在大学看
了一些史书才知道,石达开从来没去过剑门,那首“写于剑门”的[ 入川提壁]
当然是伪托的。不过这首诗当初会被老师选中是因为它被[ 常用古诗] 选入,不
知现在是否还有学弟妹在背。(该诗全文为“大盗亦有盗诗书所不屑黄金若粪土
肝胆硬如铁策马渡悬崖弯弓射胡月人头做酒杯饮尽仇雠血”)

这个“发现”使我对究竟还有多少石达开的伪诗文很有兴趣,不久读梁羽生
的[ 草莽龙蛇传] ,书中利用一首石达开一首诗中提到赠剑之事而大作文章,这
首诗会不会也是假的呢?由于它出自[ 石达开遗诗] ,我便试图去查证,结果发
现,果然又是假的!这本书是由清末的南社诗人高天梅以“残山剩水楼主人”的
名义刊发的,(大家如果查辛亥革命时期的文化人物,多半可以查到他的大名)。
近三十年后柳亚子发表了两篇文章介绍这书的来历:原来当时高在上海为革命作
宣传,两人觉得可以伪造石达开诗文来激励民气,于是由高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
做了20首诗,加上梁启超在[ 饮冰室合集] 中收录的五首一起出版,“流于四方,
读者咸为感动”。其实这些诗与太平天国史实相去甚远,但清朝末有几个人对太
平天国史有深入了解呢?所以,这些包括哭洪秀全被难,会家找错了方向的诗以
假乱真达30年之久。翻开辛亥革命时期的许多笔记丛抄就会发现它们流传甚广,
特别是在辛亥革命党人中间。而直到今日,仍有人拿它们当石达开的诗,比如单
田芳的[ 百年风云].就惑刚解,新惑又生,梁启超居然在[ 饮冰室合集] 中收录
了石达开的诗!那么,这5 首诗是真是假呢?

想看[ 饮冰诗合集] 并不困难,梁启超在收录这些诗时作了这样的说明“太
平翼王石达开,其用兵之才人尽知之,而不知其娴于文学也。近友人传诵其诗五
首,盖曾文正曾召降彼,而彼赋之以答也。”“此诗自述履历,兼述志气,所谓
名山一卷,著作千秋,盖亦有所自负已。前后四章,皆不免下里巴人之诮,独第
三章,即以诗论,亦不愧作者之林”。然而读了诗却疑团顿生,觉得它们和太平
天国史并不相符,石达开并不象诗中所说曾经中举,而其风格也不象一位青年起
义领袖,俨然一界心有抱负的失意文人。

再查书,发现好多人认为它们是伪造的,柳亚子更怀疑作者就是梁自己,因
为诗中“不策天人在庙堂,生惭名位掩文章”,“曾摘芹香入判宫,更叹桂蕊趁
秋风”等和梁13岁中举,文章天下文明,抱负却不得实现的身世很相似,因此怀
疑是梁托他人之名述怀,看来,这几首诗大约不是石达开写的了。

不料这几首诗还有后话,我竟在一部[ 诗人毛泽东] 的纪录片中见到一段情
节,是大渡河畔一些警卫员捡到一面太平天国的旗子,上有一句石达开的诗,于
是毛泽东朱德给大家边背边讲,(后来才知道这个典故可能出自那本介绍朱德的
[ 伟大的道路] ),讲完后战士们恍然大悟“原来石达开和我们红军的目的是一
样的”(笑)。依稀记得这就是被梁称为上乘之作的那首诗,全文如下:

扬鞭慷慨莅中原

不为仇雠不为恩

只觉苍天方溃溃

欲凭赤手拯元元

十年揽髻悲羸马

万众梯山似病猿

我志未酬人犹苦

东南到处有啼痕

这才发现这首并不象另外四首那样明显与史实不付,心想会不会把真的当成
了假的呢?带着特殊目的,我又看了好多这方面的东西,发现这是所谓石达开诗
作中最有名的一首,从辛亥革命党人到国共高级领袖,无数人在不同场合提及过
这首诗。原来很多人怀疑是假的是因为诗中写“莫凭赤手拯元元”和“我志未酬
人已苦”(现在很多书仍引这个版本),很不对劲,后来发现了上面那个版本,
就有很多人认为诗是真的,但曾被篡改过几个关键字。不过仍有史家认为该诗与
太平天国不准怨天的习惯不符,并对诗的写作时间提出置疑。加上这首诗最初是
和伪诗一起刊发的,看来,这首诗的真伪还要争议下去。

以上这些经历使我想到,看一些辛亥革命时期人写的文章说不定会有新的收
获,还真猜到了。

我在一本[ 洪秀全演义] (现在市面上也可见到)中又见到了那五首诗,那
章的题目是“石达开诗退曾国藩”(大概就是从梁启朝那番话来的)。我在书中
读到一首石达开写给洪秀全的文章,文中自称“前副督都第二天将复汉将军”,
管洪秀全叫大汉千岁洪“,其它与太平天国礼制不符处甚多,看来,这为曾参加
过黄花岗起义的作者也是想鼓吹民气。这篇名为”复曾国藩书“

的文章通篇在论民族大义,用意是很明显的。以故事的形式发表是为了逃避
迫害,而借石达开之名是为了引起注意。

还说[ 洪秀全演义] 吧,那篇[ 复曾国藩书] 虽是假的,文中的对联“忍令
上国衣冠沦于戎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却似乎是真的。而且这副对联也被
梁启超[ 饮兵室诗话] 收录,梁赞不绝口,认为即使是陈琳的[ 讨曹操檄] ,骆
宾王的[ 讨武氏檄] 都不如此联。小说作者于是编了那篇文章嵌入该联。

说到这里,还要再提一句开头说的那个为还酒债而编的[ 石达开日记] ,开
头“太平天国龙飞八年”就弄出个没有的年号,还把石离京的时间弄错一年,其
全书洋洋洒洒其谬可知。但书中的[ 复天王书] 一文在被删去了“今在荆楚,正
待瓜代”等明显与史实不符的文字后被[ 太平天国野史] 收入,反被许多人当成
真品来引用和研究。由此可以看出伪文是如何一步步以假乱真的。

石达开在大渡河畔的覆灭有许多不解之谜,而那个时期也留下一些真伪难辩
的诗文。有一本很重要的文献是一位地主文人写的[ 擒石野史] ,提到清军劝降,
石提十绝明志。作者自称怕惹祸未录,只提到其中有一句“大军乏食乞谁籴 ,纵
死峨江定不降”,常被引用。不过,当时情况十分紧急,石竟一提就是“十绝”,
而且该书作者写了那么多石达开的事都不怕惹祸,何以不敢录这几首诗?而且,
书中说这些诗的下款是“非凡”,何以知便是石达开呢?

另一篇相传是这个时期的石达开写的文章更加有名,它叫[ 石达开致骆秉章
书] ,书中有“任斧钺之交加,身亦无伤,任身首之分裂,义亦无辱”被视为经
典,但该文中有请清军对太平军将士量才擢用等话,使人对其立场产生怀疑。同
一文章思想的矛盾使人生疑,于是有很多史家从该文的格式,语气,写作时间,
内容,收信人等多方面论证其为伪作。作者是谁不明,很可能就是[ 擒石野史]
那位即与石达开为敌又对其充满崇敬的作者。还有一种可能,因为此文最初出自
清将唐友耕的儿子为他编的家书,很可能是为了给他爹脸上贴金而模仿石的语气
伪造的,也就是想借石达开为他爹增加点名气。这篇文章的真伪尚未定论,但在
我看到的认为是真品的文章都没能对反驳者的问题给以回答,就象认为[ 后出师
表] 是真品的人解释不了为什么明明赵云没死诸葛亮却说他死路,所以至少我认
为它是假的。

假冒的石达开诗文和对联还有好多好多,而且不少仍在被各种文章作品引用,
这些伪造者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鼓吹宣传革命,有的是为了还酒债,有
的是为了脸上贴金,也有的是为借他人之名抒怀。一百多年的时间中在一个人身
上出现了这么多伪造诗文,这现象在历史上恐怕绝无仅有,特别是石达开毕竟不
是一位以诗文著称的文学家,这种现象就更耐人寻味了。

到目前为止,可以确定是真迹的诗,其实只有三首,分别是《广西白龙洞就
原韵即兴提诗》《与苗胞欢聚诗》和出走时的告全国军民告示。其中第一首文字
功底最出色,就古人之韵所做的五言格律,首尾四句全部对仗工整,韵律也似乎
不差,而且用词浅显易懂,显然是用于鼓舞士气,充满了革命豪情。正如罗尔纲
先生所说,只要读那第一句“挺身登峻岭,举目照遥空”,就立即会使人想起麦
高文所说的“勇敢无畏,正直耿介,英雄侠义”的评价来。出走时的无言告示,
虽然是写给军民的同告,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言辞真挚感人,正如有史学家所言,
简直是太平天国的《离骚》!

但我最喜欢的,却是他的《与苗胞欢聚即兴赋诗》“千颗明珠一瓮收,君王
到此也低头。五岳抱住擎天柱,吸尽黄河水倒流”

当年苗族百姓为迎接翼王,起出酿于地下的陈年美酒,以迎接最尊贵的客人
的礼数相迎

----将酒置地,重人围而起舞,客人以管吸酒。此诗首句暗喻美酒(因为由高粱等粮食酿成),

次句是说无论何人必须低头才能喝到酒。后两句则说用5 根手指握住吸管吸
酒。

这是石达开即兴所吟,即应和了当时的场景,又显示豪情与胸怀,通而不俗,
朴实而不粗鄙,实在将翼王的胸襟,志向,气度,才华,显露无疑。

除了以上三首外,前面曾提到的“扬鞭慷慨莅中原”,也很有可能是真作。
因为那种气度,胸怀,悲悯,恐怕是很难伪造的梁启超也指出这首诗与其他几首
意境水准都大不相同。所以,可以暂时存疑。

这种奇观的出现也许与石达开的背景有关,他十六七岁就声名在外,十九岁
参加起义,21岁封王,在军事上取得最辉煌战绩时才25岁。天京事变力挽狂澜,
全家被杀更被逼远征,最后“不败于人败于水”,更以“舍命全三军”结束年仅
33岁的生命,死后还有许多传说,令敌人忌惮(曾国藩审李秀成就问他石达开死
否),连外国人都评价他“英雄侠义”,这使在太平天国诸人中最引人注意,也
特别附和辛亥革命的宣传需要,(虽然共产党认为他有“英雄侠义”有个人英雄
主义之嫌)。特别是,他是太平天国高级将领中少有的作风开明,尊重知识分子,
尊重传统文化的人,因此即使很多太平天国的敌人,包括左宗堂曾国藩这样的人,
也包括很多仇视太平天国的地主文人,都对他持同情甚至推崇的态度,(不过他
也因此被一再扣上革命性不彻底的帽子),所以出于各种目的伪造诗文在1851-1949
这百年之中彼彼皆是,创造了这个不大不小的奇观。

“捭史漫传曾羽化,千秋一例不鸣评”,无论如何,这些伪诗文为石达开传
奇性的一生更添了几分传奇色彩。

说明:第9 章其实是根据史式先生的《石达开真伪诗文考》,附以作者本人
的部分亲身经历及个人观点改编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