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电视台电视片《风雨牛田洋》导视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39:15
广州电视台电视片《风雨牛田洋》导视 2009-06-20 22:31
字号: 大  中 小小
风雨牛田洋
高筠、李云波、叶俭图、赵荣、郑婉珊
【《岭南星空下.风雨牛田洋》节目导视】
灾难,顷刻来临,1969年的“7.28”,
牛田洋,惊涛骇浪中,一代人刻骨铭心的记忆。
《岭南星空下.风雨牛田洋》,即将播映。
【《岭南星空下》栏目片头】
【歌声】红彤彤的牛田洋,革命的大学堂……
【旁白/字幕】 “难忘你,牛田洋。你不是普通的水,你不是普通的浪。你侵吞生命的粗暴,你骇天动地的疯狂”——摘自李肇星的诗。
【主持人串词】被称为诗人外交家的前外交部长李肇星,在他的诗集《青春中国》里,动情地回忆起那个叫“牛田洋”的地方,三十九年前的1968年,正是青春勃发的时候,刚刚研究生毕业,才20多岁的李肇星,和2000多名来自四面八方,和他一样年轻的同学们一道,在祖国南疆边陲,度过了他们人生的一段难忘时光,“牛田洋”,地图上难觅踪影的名字,那时,是一个红遍全中国的地方。
【片名《风雨牛田洋》】
【纪录片片断/影片原音—《围海造田》珠影1972年摄制】这是广州部队的生产基地——牛田洋。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十步没膝,百步齐胸的烂泥海滩呢……
【旁白】“牛田洋”的出名是从征服开始。1962年的9月14日,一个非常普通的日子,但对于地处汕头西郊的牛田洋来说,却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日子,这一天,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抽调8个团一万多的兵力在这里,打响了筑堤拦海、围海造田、垦荒种粮的战役。
【纪录片片断/影片原音—《围海造田》珠影1972年摄制】赶退海浪换稻浪,锁住沧海变稻海……
【旁白】在“与海争地海让路,向山要粮山听遣”口号的鼓舞下,一座面积为8.76平方公里的大型军垦农场诞生了,此时,仿佛大海真的为人类让路了,沧海变桑田不再是人们想象中的长久和艰难。
一般说来,围海造出来的土地盐碱度高,要闲置3年后才能耕作。由于部队加大盐碱淡化,实现了当年围海垦土,当年种稻,当年收割粮食,亩产平均达1100多斤的喜人成绩。
四个月的艰苦奋斗,汗水、伤痛和牺牲,换来的是巨大的荣誉。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主席在牛田洋生产基地围海造田的事迹报告会上发出著名的“五七”指示。 牛田洋,从此名闻全国。
【采访同期声—周敬波/时任牛田洋部队某部班长】牛田洋没有牛,拖拉机也下不去,就是靠战士用人来拉犁拉耙,一路拉出来的。
【采访同期声—林沃强/时任牛田洋部队某部班长】海滩那个田,特别肥,你不用下肥料,都很肥。所以长出来的稻谷特别漂亮,特别高产。
【旁白】后来的岁月,被增派到牛田洋搞生产的部队越来越多。1968年8月开始,20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20多所高校以及一部分刚刚分配到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的大学毕业生,先后进驻牛田洋,与解放军战士同吃同住同劳动。李肇星、陈健等,当年就在其中。
【采访同期声—刘锦庭/在牛田洋锻炼的大学生】知识青年要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毛主席的号召,毛主席叫我们怎么干,我们就怎么干,党叫干啥就干啥。
【采访同期声—王宝明/在牛田洋锻炼的大学生】茅草房,一下车,部队列队欢迎,一排白脸盆,一个盆一条毛巾,就给你洗脸,接风。
【采访同期声—黄赞发/在牛田洋锻炼的大学生】大家在这里生活,好像是一块又艰苦又愉快的乐土。
【采访同期声—王宝明】毛著、语录、针线包、鞋、毛巾,一切都是棱角棱利的笔直的几何图形。
【采访同期声—黄赞发】大家都一样吃饭,一样劳动,共产主义也就是这样吧。
【采访同期声—王宝明】给我感觉,红彤彤,确实是一所大学校。
【旁白】环境艰苦,劳动繁重,狂热的年代在那个独特的地方汇集成一幅独特的画面。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曾任汕头市委副书记的陈厚实,在牛田洋锻炼期间,寄给友人一首诗,描绘自己当时的形象:朝灌园兮暮灌园,须发蓬松比草长。头上神仙不相识,笑我曾是读书郎。
【采访同期声—黄赞发】天没亮,我们就起床,起床后就开到田里插稻秧。天亮了,已经插了好一些了,摸黑插秧,天还没亮,然后才吃早餐,早餐被挑到田头,吃完早餐,继续插,插完秧,在田头吃午饭。
【采访同期声—王宝明】吃饭前都要唱“忠字歌”,唱完歌,十个人围成一台,每天吃饭都要起来表扬今天的好人好事,简单节目,就是敲碗盆,唱三句半。
【采访同期声—黄赞发】然后继续插秧,插到晚餐也在田头吃,吃完饭,天黑了,看不见了,就开回营房,干什么,看电影,好像是《地道战》,看了一出电影。
【采访同期声—王宝明】列队,动员,然后说,今天三件任务,一、二、三……谁愿意去?争相举手,站出队列,慢一点,不坚决的,不派你去。
【采访同期声—黄赞发】看完电影,开到田里,拔秧,晚上插秧不太好,因为插秧要整齐,就拔秧,拔完秧,天亮了,继续这样干了一天。一共算起来,四十二三个小时,连续作战,中间只休息看了一场电影。那场电影根本不是休息,坐在那里,累啊!
【采访同期声—王宝明】红彤彤的,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作用下,谁进来了,都会吃苦耐劳不怕牺牲不怕死。
【第一节完】
【主持人串词】所有在“牛田洋”生活过的人,不论是解放军官兵,还是在那里锻炼的大学生,一律相互称为“牛友”,有牛一样精神的“牛田洋”人,牛田洋,给他们的心灵留下强烈的烙印,那里有他们的泪水和汗水,光荣和梦想。也有他们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受到的挫折与创伤。
【纪录片片断/影片原音/珠影《战士喜送丰收粮》1972年摄制】一、二、三、四……
【旁白】牛田洋再次扬名天下是从被征服开始的。1969年7月底的一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出台风警报,一场12级以上的大台风即将到来!
【采访同期声—谢锦旋—时任驻牛田洋部队某部司令部文书】天空是通红通红的,天气特别热。七月份来的,热得老鼠、蛇啊、长虫什么的,都到处乱跑。
【采访同期声—王宝明】低气压,暴风雨将至的沉寂。
【旁白】大堤上,解放军战士脚步匆匆。
【采访同期声—林沃强】准备,用来抗台风的东西。大木头,巩固大堤的木桩、沙包、锹、泥筐。
【旁白】大堤护卫着的万亩良田,此时歌声嘹亮。正值“抢插抢收”农忙时节,解放军战士和在这里劳动锻炼的大学生们一起,展开热火朝天的插秧竞赛。
【采访同期声—周敬波】二排的同志啊,真呀不错,插起秧又快又好噢,不怕苦来不怕累,欢迎他们唱个歌呀……
【旁白】汕头是台风多发的地方,台风警报,当地人习以为常,只是这一次,不仅电台发出警报,国务院发来通报,甚至,连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都亲自打来电话,布置防风抗灾工作,这让我感到事态严重。随军家属和贵重物资马上被紧急转移。
【采访同期声—谢锦旋】“7.28”前的一天,咱们部队进行了一次誓师大会。
【采访同期声—王宝明】各连队集中列队,听牛田洋部队副团长段文波在大会作动员。
【采访同期声—谢锦旋】当时提出的口号就是,阵地就在牛田洋。
【采访同期声—王宝明】誓死捍卫“五七”指示的发祥地牛田洋。
【采访同期声—谢锦旋】用生命,用鲜血。
【旁白】人们又得到消息,即将登陆的台风已经超过10级,部队动员附近的群众转移,自己却留了下来。面对台风的威胁,面对着象征着荣誉的胜利果实,牛田洋人决定再次向自然挑战。战台风,他们最大的依靠,只有这条10多公里长,3.5米高的海堤。
【采访同期声—林沃强】当时大堤上基本上可以走汽车,牛田洋的大堤是这样的,每年都要下沉,每年都要加高,都要巩固。
【旁白】除此之外,人们还能依靠的,只有他们自己。
【采访同期声—谢锦旋】打好背包,准备执行各项任务,准备战斗。
【采访同期声—刘锦庭】如果大堤保不住,淹没了,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和安全都会受损失。
【采访同期声—谢锦旋】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旁白】台风终于来了,在1969年7月28日黎明之前。这是一场罕见的强台风,在一份当年的机密文件中,有如下记载:“台风中心登陆时,汕头市、澄海、潮阳、南澳等县沿海地区,平均风力12级以上。汕头市郊阵风16级……”
人们没有料到的是,这场强台风在7月28日,从黎明到傍晚刮了一整天。牛田洋军民在这一天,面对的,是一场空前的灾难和生死考验。
【片名《风雨牛田洋》】
【采访同期声—周敬波】大概是七点多,台风已经很大。
【采访同期声—谢锦旋】树上的树叶全刮光了。
【采访同期声—林沃强】有些房屋已经给风吹垮了。
【采访同期声—谢锦旋】整个天空都是飞来飞去的屋顶。
【采访同期声—林沃强】七时四十分,部队通知马上集合。
【采访同期声—周敬波】一接到命令,马上要上大堤。
【采访同期声—林沃强】每人都要带挎包,带水,带干粮。
【采访同期声—周敬波】万一决口了,就要负责堵住大堤的缺口。
【采访同期声—林沃强】锹、锄头都带去。
【采访同期声—周敬波】如果外围的大堤保不住,里面的内堤更保不住。
【采访同期声—黄赞发】雨打到脸上很痛,雨是一阵一阵,哒哒哒……
【采访同期声—王宝明】不能走路,弯腰走也走不了,站不了,就是趴在地上,抓住草皮灌木才不会给刮走。
【采访同期声—黄赞发】一到大堤,看起来真的有点吓人,我们是在靠近汕头的东牛田洋,汕头西港的那些竹排都散了。
【采访同期声—刘锦庭】强台风,大暴雨,还有大海潮。
【采访同期声—黄赞发】竹排的竹好像箭一样乱射。
【采访同期声—王宝明】一百左右的人只有十五六个能够爬上海堤。
【采访同期声—黄赞发】海水一个一个地刮过来,高的时候,至少有十多米。
【采访同期声—周敬波】大概十点多,有些大堤开始决口了。
【采访同期声—谢锦旋】我一站起来,往后一看,崩堤了。
【采访同期声—黄赞发】连时间观念都没有,也不知道多少点。只知道,说大堤崩了。
【采访同期声—谢锦旋】田里原来是万亩碧绿,就在几分钟之内马上变黄了。
【采访同期声—林沃强】崩堤了,我们就要打桩,都给水冲了,我们很多的战友,都抱着木桩,一条木桩很长,抱着木桩就能生存,要是什么都抓不到,就很危险。
【采访同期声—王宝明】企图用沙包来堵,又给水冲下来,第三次要冲的时候,大海浪已经铺天盖地而来。
【采访同期声—黄赞发】一开始还拿着红语录上去。
【采访同期声—周敬波】起初,还有很多人在堵大堤的缺口,但是,由于缺口太多,堵不上。
【采访同期声—林沃强】扔那个沙包、石头来堵,手扣手,顶住水,跳下去,但是顶不住。下去的,大部分都牺牲了。
【采访同期声—黄赞发】直到堤一个一个破了,一个一个崩溃了,才在前面传来命令,大家撤退了。
【采访同期声—周敬波】前面又大缺口,走不动了,走不到了,又往5号水闸方向撤退,但5号水闸那边又有大缺口,还是通不过。
【采访同期声—刘锦庭】有整个排都被卷到大海里去了。特别是那些北方来的大学生,不会游泳,一卷下去,就没了。
【采访同期声—王宝明】被狂风吹走刮走的人是刮到海湾中间。
【采访同期声—周敬波】当年的营长,一个大浪把他吹下去,浮了几下,就没有了。
【采访同期声—谢锦旋】救了部队的,是师里的一位科长。他提出来,不能再顶了,他向团长建议,边撤退边请示。
【采访同期声—林沃强】团部的一个通讯班长,是广州入伍的兵,他背了一台电台,他是我们团里游泳的第一名,但他牺牲了,他舍不得丢那个电台。
【采访同期声—周敬波】我们二营五个连队上大堤,都困在一个两米半长的石坝的断体里。
【采访同期声—林沃强】我们三个步兵团,就我们92团牺牲的最多,我们自己的连队就牺牲了22个。
【采访同期声—王宝明】副团长段文波牺牲了。
【采访同期声—林沃强】活着出来就是胜利。
【采访同期声—谢锦旋】我的团长,我看着他哭得要死,他撤出来,撤到安全的地方,他大叫,我的团呐!这样哭。
【旁白】在与台风、海潮进行将近十个小时的搏斗中,留守在牛田洋的470名官兵和83名大学生壮烈牺牲……
【采访同期声—林沃强】牺牲的时候,几个人扣在一起,那个场面很悲壮。
【采访同期声—周敬波】第一天就是29日、30日,打捞上来的尸体还比较完整。
【采访同期声—林沃强】海军派艇出去巡逻,不管生的死的,都捞回来。
【牛田洋灾后影像】
【旁白】牛田洋垦区10多公里长、3.5米高的海堤被削去2米,只剩下1.5米高,汕头市平均进水两米,全市死亡1554人,倒塌房屋8万多间……
翻开牛田洋档案,一份当时某连队党支部的报告这样写道:大堤遭到严重威胁的关键时刻,我们全连怀着誓死捍卫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决心,除留守人员外,全部冲上了大堤第一线,以顽强的革命精神,与台风海潮搏斗,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是取得抗风抢险胜利的力量源泉。
【第二节完】
【主持人串词】人们无法相信,大自然的凶险与残暴,昨天还绿油油的庄稼,昨天还生龙活虎的战友同学,就在一瞬间消逝了,在一片愁云惨雾中,上级以调防的名义,命令部队和大学生连队到附近的营地进行休整,20天后,重建牛田洋的重任,又到了他们肩上。
【旁白】这是和那场灾难联系最密切的唯一的纪录电影,拍摄于灾后两个月。那时,牛田洋正进行灾后重建,片中主角都是那场重大灾难的亲历者,劳动繁重。干劲冲天,冲淡了人们对553个鲜活生命逝去的痛楚。
【纪录片片断/影片原音—《汕头军民的抗灾斗争》珠影1969年摄制】有毛主席的英明领导,有革命委员会带领我们,天塌下来我们顶得住,地陷下去,我们能填平。
【旁白】经过军民的连日苦战,1300多亩土地被重新翻了一遍,抢在季节之先,插上了秧。牛田洋人以最快的速度消灭了灾痕,万亩良田重新披上了绿色的新装,到处又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字幕】
灾后3年, “‘七二八’烈士纪念碑”建成。
灾后20年间,牛田洋风灾鲜被人提及。
灾后27年,灾难中牺牲的83名大学生被追认为烈士。
灾后28年,大学生重聚牛田洋,悼念自己的战友和兄弟。
灾后30年,纪念碑整饰一新, 553名烈士的英名被一一镌刻在纪念碑的基座上。
【字幕:2007.牛田洋】
【旁白】昔日如浪起伏的稻田、田垦土屋、猪圈草棚已全然不见。
从1992年开始,牛田洋生产基地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调整生产结构,将稻田逐步改造,成为海产养殖基地。
2006年,灾后37年,一条6米宽14.3公里长的牛田洋新大堤全面建成,大堤按50年一遇的防洪防台风标准,用钢筋水泥浇涛而成,建成不久,大堤经受了强台风“珍珠”的考验,安然无恙。
【主持人串词】牛田洋风灾之后的岁月,牛友们陆续离开了这块土地,并成为共和国各条战线上的中坚力量,但他们始终把这里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每一次牛田洋深情的呼唤,都会激起牛友们强烈的响应,如今,当年的牛友都已到了退休的年纪,而对那一段无悔的青春时光,当年的风和雨,悲与壮,泪和血,思与情,一代牛田洋人永远说不完。感谢收看《岭南星空下•影像广东》,下周同一时间,我们继续穿越历史云烟,再见沧桑容颜。
【片尾字幕/节目结束】
(广州电视台2007年7月28日播出)
广州电视台电视片《风雨牛田洋》导视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川外牛友罗观林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赵悦胜:牛田洋经历记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转载】YJ:牛田洋纪实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在牛田洋抗击台风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方兆杰:李肇星在牛田洋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难忘牛田洋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雷真礼:刻骨铭心的经历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张秀荣:刻骨铭心的一天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三部有关《风雨牛田洋》的电视片 遇罗克:出身论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结缘外交 挚爱一生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彭栋荣:牛友填洋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缅怀刘富谋(诗)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四十年祭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熊良銋:七绝一首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解方闻文:牛田洋——终生难忘的地方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支铁坡:东斗与《红彤彤的牛田洋》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杨桂英:我们女生连在牛田洋的经历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杨桂英:重返牛田洋的见闻与感想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牛田洋灾难亲历记》的“序言”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东斗:红彤彤的牛田洋——红牛歌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转载】“牛田洋”老兵:逢年过节怀念战友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牛田洋风潮》评论汇编(二)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