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云文摘:九一三事件中小人物的命运(2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45:33
(2009-08-18 06:11:40)
标签:九一三事件
土坯
文摘
康廷梓
北京
杂谈
康廷梓被审查了22个月,1973年6月放出来。心爱的飞机是再不能碰了,连摸一摸也不可能。放是放出来,但还是“劳改犯”,“事”还没完,“帽子”还沉重地压在脑袋上。每天老康在机场跑道西边的砖厂劳动,晾土坯,推土坯,清炉碴,全是重体力劳动。听着飞机起飞降落震耳欲聋的声音,心在流血。苦累什么的倒在其次,多苦多累老康都能承受,但把他当敌人对待,他怎么也想不通。
干了半年苦力,冬天不能烧砖了,弄到南苑机场,办“学习班”。
康廷梓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被卷进九一三事件中,更没想到被关起来,成了专政对象。现在想想真可笑,但在那个无理可讲的年代,什么都已经没有了因果关系,没有了逻辑关系。说什么也没用,人家也不听你说。到1976年,部队转业10万,借机处理,要求有“问题”的人一律离开北京。这时康廷梓的老二还小,才一岁多,他请求能不能缓两年再走。不走不行,人家狠狠地拍着桌子,吼道,转业!没二话,还不许留在北京。
确实,当兵的复员哪来哪去,这是军队的规定。可飞行员有特殊规定,退役后就地安置,所以飞行员都在当地找对象成了家。可是他们这几个沾了九一三事件光的人不行,不能留在北京,非让康廷梓回河南老家。据说有人不走,还有用枪押走的。当然也有个别“死硬”分子,坚决不走,没有房子了,就在颐和园边上用碎砖搭个小棚住,那也不离开北京。
康廷梓老实,他不敢留在北京,他也不想回那个穷极了的老家。他哀求实在不行,留在河北,家属孩子都在北京,河北离北京还近点。人家总算开恩,给他河北两个最穷的地方让他挑,一个承德,一个张家口。老康挑了怀来水库,这里离家更近点,进了沙城拖拉机站修配厂,当车间主任。车间工人全是农民,一呆 9 年。1984年底老康总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以两地分居的理由回到了北京。四机部给的名额,到老伴的工厂,而且是以干部身份调回,在300 多人的车间当党支部书记,好不容易鸟枪换了炮。专机师的干部还不错,到工厂两次,说了些好话,促成了这次调动。老康干了一年多,工厂在酒仙桥,太远,又好不容易调到宣武区税务局,以后又调到北京市国家税务局搞政工,直到退休。
老康叹口气说,让买房子,就5万,我也买不起。不过反正饿不着,没钱倒也罢了。可直到现在,也依然没有得到公正的对待。他从北京市国家税务局退休后,勤奋笔耕,整理资料,采访当事人,写了大量的研究分析九一三事件的文章,散见在全国的报刊上。在此基础上,他还写了一本40多万字的九一三事件回忆录,受到党史专家们的普遍好评。
咳,九一三事件使本来应该成为飞行专家的老康成了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