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习漫说 转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36:43
中医学习漫说
作者:故居秋色 提交日期:2009-9-29 20:10:00  | 分类: | 访问量:310
涉猎中医也有几年了,以前只是偶尔和朋友们谈谈,中医学习是个开慧的过程,有些东西也需要记下来,记录中医学习的体会和了解过程。一家之言,欢迎交流。
关于中医经典文献。除《本经》、《内经》、《伤寒》、《金匮》等经典之外,郑钦安的《医理真传》、黄坤载的《四圣心源》、彭子益的《圆运动古中医学》亦可视为经典。现在诸多解读如《内经》、《伤寒金匮》的出版书籍可谓不可胜数,还有些中医药研习者的讲解也颇有新意。都需要明辨其理,当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应全盘遵从。看书过程中,务求其理明,不可囫囵盲从,身体大事,不当草草。
关于中医外科。自《外经》湮灭、华佗《青囊经》因故损毁之后,中医外科基本算是失传。古代战争年代多,人命不保的时代,经书自然无法保证。当年曹操杀华佗后,爱子曹冲(称象的那位)病重,群医束手,此病只有华佗可治,因果来得如此之快,一叹。
内经成书应在汉朝,此书久经兵火,亡失几尽,偶存于东夷。在北宋之时《黄帝内经》失传,当时(朝鲜半岛)高丽国保有《内经》,欲以内经之下册《灵枢》,换取宋朝所有典章古籍,而苏轼不同意高丽用《黄帝针经》等书换取1000卷的《册府元龟》及“历代史”。朝廷同意后,苏轼痛心疾首:典章制度乃国之重宝,这下都摊开给外国了。
关于中药之现状。中药的种植以及炮制问题多多,中药讲究道地药材,取天地之气,炮制以便取其有效成分,无需多言。当前的医者,很多不具备中医思维,却在使用中药。如前些天的双黄连注射液事件,其实医者根本不管药性,只把它作为一种消炎西药在使,用中药却不辨寒热,岂有不出问题的道理?都这样使用,将来符合“规矩”的中药则一定不会有了。其实抗生素也一样会出问题啊,报道屡见不鲜。
再说说现在国内外的一些中医医者。这些是我学习过程中的老师,有些评价非是不敬,而是试图点出特点,未必准确。
台湾的张步桃、皮沙士,著述所传不多,而为推广中医,不余遗力,说法有些过于简化。还有网上名气不小的JT叔叔。JT医理分析非常精当到位,脉理方药俱有涉猎,对于药物有独到分析,有以身试药体验,惜乎实践不够。喜欢他的分析,比如“仲景若要把心火导入小肠,是在当归四逆汤里放入细辛、木通。倪海厦说把心火导入小肠的是细辛,一般本草研究则认为是木通,《扶阳讲记》卢火神是用菖蒲把心阳导下来。”“「菖蒲」能使心阳往下和肾碰到,「远志」能使肾阳上来和心碰到。”甚是好玩。
倪海厦,在美国佛州开业,倒是在国内也闯出好大名头,呵呵,在海外传承中医,功不可没。只是倪师偏激,贬西医到极致,感觉对大陆现在也不够了解。医理讲的偏少,自制汉唐方,实践不够广泛,恐药理有偏颇之处。
加拿大多成易学会的龙卫权,弃西学中,从张延生学象数易学,治病方法令人惊讶,估计世人不易接受。
胡希恕、刘渡舟老师,是北京中医药大的名医,他们的伤寒论讲义也整理出来了,讲座录音也有。
王绵之(1923— 2009),方剂学大家,善于兼融西说,注重寓防于治。
郝万山老师,讲伤寒非常细致周到。他几句话给我印象很深。小儿发烧,多是“伤寒-停食”或“停食-伤寒”,所以养小孩要三分饥七分饱、三分寒七分暖。
李可,山西灵石火神派名医。善用大剂姜桂附,网上有些争议,不过这也正常。
刘力红,广西中医学院,大名鼎鼎的《思考中医》的作者,思辨很多,涉猎很广,在临床也有很多不解之惑。现在他对于王凤仪善人的因果之说,非常认同。
中里巴人,写出“求医不如求己”系列,对于本轮民间中医的学习热,对中医认识的推广,有开拓之功。
曲黎敏在山东电视台讲内经,风靡一时、深入浅出,讲座中很多关键之处就绕道了,讲不出。她和王正龙是同事,感觉颇受王的影响。
樊正伦老先生,在京讲养生课程,粉丝不少。其实北京医家多,流派多,如武国忠老师,很多名家都自立门庭开诊所。还有理论研究者。
徐文兵。北京中医出身,曾在北美讲授中医,现在北京开设厚朴中医学堂。现在梁冬主持的央广电台“国学堂”讲述《内经》。
【天涯博客】本文地址http://www2.tianyablog.com/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213548&PostID=19247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