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中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3 23:18:53
关于学习中医——孙曼之老师给胡德乾信件摘录
   
    学医如走路,必欲走大路方克有成。何谓大路?一曰读经典以为立身进学之本,二曰读各家主要著作,以求全面领略中医发展全貌,三曰读医案,精读中医史上主要临床大家之医案,涵泳既久,自可豁然贯通,左右逢源。

    中医学的理论架构,可以称之为“在一个原点上面的放大生发”方式,在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层层推导放大下去,便形成了庞大的理论系统,此之谓整体观念者也。经典的意义即在于构成这个理论体系的原始生发点。所谓“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所谓“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正是指出了这种理论的现实意义。掌握这个理论体系的生发推导方式,是阅读经典的根本目的。

    由此看来,学习中医理论并不需要读很多的书,我们只要熟读主要的经典著作,只要掌握经典所给予的方法,就是达到了目的。中医理论的这种特点与其他发源于西方的学科之不同,那些学科往往要阅读大量历代文献才能够略知一二,而学习中医却不必如此,此乃真是我们中医学习者之幸。这也就是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的某某老中医文化不高却往往是临床高手的原因。

    熟悉各家学说是学习中医的另一个基本要求,非此即为瞎子摸象,即为盲人骑瞎马,即为坐井观天也,语虽似刻薄,而事实正是如此。常见有人以为读一本《伤寒论》或《医法圆通》便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亦即此类也。各家学说各有其理论与临床依据,如赵养奎、薛立斋一系医家以补中益气、六味地黄方交替服用以治虚劳病,虽伤寒家斥之为不伦不类,以为可哂,而历代医家用之者恒有奇效,凡此类甚多,均不可以己意轻易判断其是非而拒斥,必须多方留意学习,为我所用,久之自有一番新天地也。

    余于学医之初,于伤寒论曾用力甚勤,日日吟咏,久之成诵,然数年之间,虽时有捷效,而注家常互相抵牾,颇多疑惑无以求得正解,临床亦常觉难以与书本联系。数年后集中学习温病诸家著作,其理法方药条分缕析,说理明晰且要,初试其方,恒有奇效。至读书渐多,始知其源流出自河间丹溪景岳居多,临床之中虽不免照猫画虎,而此时却大有柳暗花明之感矣。然余于伤寒论乃十数年如一日,未敢忽诸而用力最苦者也。及至近数年忽尔贯通,方知其全书理论体系前后一贯,临床理论浑为一体,原本非可拆开理解,前人诸家所误显然可知也,由此以往,经方应用与临床应用自是技艺大进。故余常言学医必须寒温并举,缺一不可,而于书本学习至于临床熟练应用所历种种曲折坎坷,自不待言。惟回头点检,所误所得,甘苦自知,惜余年轻时无人指点,直至晚年方有所悟,后之学者如能避免余所经历之弯路,必可早早成器,中医事业则振兴有望矣,此余所以热心于为后学指点津梁之原因也。

    读医案者,熟读历代主要医家医案,乃学习中医最主要的任务。盖学习医案过程中,凡所遇到的药物方剂均为具体应用中的“活物”,与平素学习药物方剂课本所见到的药物方剂之“死物”不同,应该随时查找历代本草学著作或方剂学著作,以加深记忆理解,触类旁通,以至于融合贯通,此乃抓中间带两头之法,一举两得,纲举则目张者也。

    前人医案也有优劣之分,大致说来,具有精读价值的医案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条件:说理明晰,病机清楚,方药正确。至于文字酣畅流利,议论妙趣横生,状物如绘如摹,允为上品者,喻嘉言《寓意草》可为个中翘楚也。

    学习前人医案之目的当然是学习前人之临床方法,而其收获实则甚多,大凡理法方药、诊断思路、形色情志,以至于逻辑推理,写作方法,靡不涉及,认真揣摩体味,然后运用于日常临床实践之中,日久自可技艺日进,臻于化境,此自不待言者。

    经验主义为中医学习之大敌。盖初学者才一出手便有斩获,往往欣喜不已,奉为枕秘,以至于到处套用,疗效始终不能进一步提高而终生不悟者,大有人在焉。故我侪学医,对于任何一种治疗方法或方剂或某种药物之疗效,均应进行理性的分析,归纳其所以见效的病机病理,总结其应用之指证要点,以后应用之时自可辩证有据而不至于到处套用,如此方可避免陷入于“老经验”之泥淖而不自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