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民的批评真正产生实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06:40
观点提要
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体现出一种以人为本、广开言路的理念,也是凝聚社会各方共识、推动政府工作的必然要求。只有主动而为,以完善的手段和制度保障人民畅所欲言,让公众对政府的工作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甚至是直言不讳、毫不留情地批评,政府才能充分了解群众的意愿和诉求,施政行政才能有的放矢,也才能更好地凝聚起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为推动改革发展、增进人民福祉提供不竭动力。
温家宝总理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和行政复议制度,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这一表态迅即在“两会”内外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人们普遍认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人民对政府的“批评权”,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长远意义。
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是打造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题中应有之义。正如温家宝总理曾经多次强调的,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归功于人民。作为受人民委托而管理社会事务的公共机构,政府的任何工作都要对人民负责,各级官员和公务员都是人民的公仆,人民理所当然对政府的工作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人民满意不满意应该是衡量政府工作成效的核心标准,而作为一种不满意的表达,人民的批评理当受到政府的重视。
不可否认,近些年来我国政府的自身改革和建设力度在不断加大,公务员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行政效能不断加强,并且越来越注重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越来越注重保障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各项权利。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政府工作和政府官员、公务员的表现,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望还有许多差距,人民不满意的地方还很多。比如,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对微观经济干预过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比较薄弱;行政成本居高不下,铺张浪费、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费出国等不良风气盛行;一些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意识不强;一些领导干部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政府应当以宽容开放的心态,创造各种条件来保障公众的民主权利,让人民提出批评、表达意见。
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体现出一种以人为本、广开言路的理念,也是凝聚社会各方共识、推动政府工作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在当前加速转型、日渐多元的中国社会里,社会矛盾高发多发,尖锐的意见交锋和激烈的观点碰撞已近乎社会常态,政府工作往往要面对不同利益群体博弈的局面,统筹兼顾的难度日益加大,与公众形成良性互动的紧迫性也在加大。“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政府工作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正视问题,对群众的批评充满戒心、置若罔闻,甚至想方设法去干涉、阻挠,这种做法只能适得其反。只有主动而为,以完善的手段和制度保障人民畅所欲言,让公众对政府的工作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甚至是直言不讳、毫不留情地批评,政府才能充分了解群众的意愿和诉求,施政行政才能有的放矢,也才能更好地凝聚起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为推动改革发展、增进人民福祉提供不竭动力。
实际上,目前人民群众批评、监督政府的渠道和平台不可谓不多,但关键是这些渠道和平台有没有真正发挥效用,有没有真正使群众普遍关心、意见很大的突出问题得以解决,这要打个问号。广开言路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而是要认真回应群众诉求,推动解决实际问题。在这方面,除了要充分发挥人大、政协、政府信访、媒体报道等的作用之外,还要重视利用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手段,让人民监督和批评政府的渠道时时畅通,探索和完善以制度化的约束力来解决问题。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权力真正为人民的权利服务,这应当成为各级政府对公众的诚恳回应和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