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光华:人要不断增加生命的密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41:52
今天上午,第三届“助学政策助我成才”征文活动评选结果揭晓。广东湛江师范学院的郑光华老师,当选为“优秀助学教师”。和其他获奖者不同,这个名字的背后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    她的家就是一个谈心亭
老旧的家具,简朴的地板砖,一架盒带录音机、一台用了十几年的电视机,走进郑光华位于湛江师范学院的家,时光仿佛倒流了几十年。门外挂着的一块“知心友谈心亭”牌子,更让这个家显得与众不同。
1999年,湛江师范学院成立谈心亭,郑老师负责主持工作。她的家成了一个学生随时可以敲门进来的心灵家园。
学生小茵因家庭压力过大,曾经服毒自杀。虽经抢救保住了命,人却消沉下去。郑老师想方设法为小茵创造条件:让她在课余时间来“谈心亭”工作;节假日邀请她来家中看电视、聊天;帮她修改教学实习课的教案。郑老师希望,通过这些方式能逐渐改变她内向的性格。
郑老师的努力没有白费,如今,小茵已经顺利完成学业,成为一名高中教师,不久前组建了幸福的小家庭。
作为学校关工委成员,郑光华将自己形容为铺路工,做的是“修桥”、“补路”的工作,而谈心亭,则在学生和学校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随着网络在学生中的普及,郑光华觉得原先“手工业作坊”式的谈心方式不够用了,她开始琢磨建立一个“网上谈心亭”。2003年,在学生的帮助下,“知心友谈心亭”网站正式开张,2007年,在教育部主办的“百佳网站”评选中,“知心友谈心亭”网站成为“全国高校校园人气50强网站”。    只要和学生有关的事郑老师都会管
5月23日星期天,流芳文化团首任会长、已经毕业的学生蔡宗坚来到郑老师家。在一所高职院校任教的蔡宗坚最近碰到了一件烦心事,由于学校在上报电子信息时把他的学历填错,直接影响他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他向学校有关工作人员提出来,对方推三阻四,迟迟不给他纠正。
出了问题,他第一个想到向郑老师寻求帮助。郑老师马上给学校分管学籍工作的领导打去电话,领导听完郑老师的话后,当即表示确实是学校出了错,应该立刻纠正,并提出了处理办法。
只要和学生有关的事郑老师都会管。学生宿舍有人丢了笔记本电脑,她马上打电话给保卫处质询,并在“知心友谈心亭”网站上发布公告,提醒大家注意防盗;有的学生宿舍卫生间下水道出问题,郑老师向学校连打了三次报告,协调解决这件事;听说法政学院有学生没找到家教兼职工作,她就让他们来当自己的助理员,每月发180元工资。
有人形容郑老师就像一台电脑,把学生的困难一一储存,想尽一切办法帮助他们。虽然年事已高,但她的脑子里随时都装着数百个学生的名字。    先做年轻人的学生,才能做他们的先生
作为一位年近80岁的老人,郑光华和学生间相隔了五六十年的时光,但她和学生的交流却没有多大障碍。
秘诀在哪里?郑光华说秘诀有两个:第一是在思想上要对年轻人有正确的看法,他们既不自私自利,也不是骄傲的公主、王子,而是正常的普通人;第二,老年人不要总觉得自己在年轻人面前有优势,总想教训年轻人、摆架子。老年人的人生阅历也许很丰富,但科技这么发达,年轻人懂的不一定比老年人少。“要向年轻人学习,先做他们的学生。才能做他们的先生。”郑光华说。
担任学生社团流芳文化团的指导老师,郑老师经常给学生做讲座。每次讲座前,郑老师都会提前请教同住的年轻人李雄英:“讲哪些问题对大家有用?大家会比较感兴趣?”
对待学生是这样,对待家人同样如此。郑老师有一个孙子在北京上学,他在爸妈面前调皮得很,却很听郑老师的话。李雄英很纳闷,问郑老师原因。郑老师说:“我总考虑他的感受,把他当朋友,尊重他,他也就尊重我。”    “以后也要做像她这样的老师”
物理学院大三学生揭育行是流芳文化团的现任会长。跟着郑老师,他学到很多东西。揭育行希望自己“以后也要做像她这样的老师”。
1979年,郑老师右手因病被截肢。她开始练习用左手写字、洗衣、做饭,一年后重新回到讲台。尽管是用左手,郑老师的字写得很漂亮。
郑老师非常节约,别的社团搞活动,光横幅就要花费上百元,而流芳文化团是将别人用过的横幅翻过来,贴上同学写在纸上的字。活动的音响设备则是从已经毕业的学生家里免费借来使用。
湛江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刘海涛向记者透露了一个“秘密”,郑老师向学校提交过一份遗嘱和一个存折,遗嘱上写明:把存折上的20万元捐给学校,用来资助困难学生。
“活的时间的长短代表生命的长度,人生的阅历是生命的宽度,对生命的领悟代表生命的高度。”郑光华用左手麻利地画下一个坐标图。
“除了要达到一定的生命高度,人还需要不断增加生命的密度。”她又用笔在代表生命三维空间的区域里快速点上密密麻麻的点。
这位教了一辈子数学的老人,三个月后即将迎来人生的第80个生日。尽己所能帮助学生是她领悟的生命高度,而时时刻刻为学生服务则是每天都在增加的生命的密度。
本报湖北黄石5月2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