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应多一点“非权力性影响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0:21:16
“非权力性影响力”,是现代管理学上的一个名词,相对于“权力性影响力”而言。作为一个领导者管理者,不论所领导管理的地区或单位是大是小,都不可避免地要运用这两种“影响力”,影响带动属下去完成任务。“权力性影响力”是社会组织赋予的,是一种法定的职位权力。担任了某种职务,便有了这个职务相应的法定权力,可说是种“硬”性力。而“非权力性影响力”则是由领导者管理者的品德修养、知识能力、情感状态等素质和行为形成的,是一种自然的影响力,可视为一种“软”性力。“软”性力虽然不具备“硬”性力那样的强制性和约束力,但其感召力、吸引力、渗透力,却也可以远远大于“硬”性力。古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表明“非权力性影响力”对领导管理的有效性与权威性,在相当程度上起着决定性作用。一个好的领导者带动他的团队,当然也运用法定的权力,但重要的还是依靠其公正无私、谦逊好学、身先士卒、关心他人的“人格魅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嘛!
当下,有些担任领导管理职务的人患上了“权力崇拜症”,“一朝权在手,只把令来行”,以为单凭权力,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实际上,“权力性影响力”如果没有“非权力性影响力”作基础,其力量是非常脆弱的。不但无法使人自觉服从,自觉敬仰,而且其“影响力”是短命的。依赖品格能力产生的“非权力性影响力”,则能让人心悦诚服地接受追随,给人以一种“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精神感染,绵长而持久。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同一种职务,同一种权力,在不同的领导者手里,发挥的作用可以差别很大,甚至南辕北辙,其原因往往在于领导者品德修养不同,人格魅力不同,“非权力性影响力”不同。据现代管理学的研究,部属的积极性,至少40%要靠领导者的非权力性影响力来调动。有的西方领导科学专家甚至认为,领导的成功定律,是由99%的魅力与1%的法定权力构成的。
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长期都是凭借“非权力性影响力”,赢得群众爱戴与信任的。许多领导者可说是“非权力性影响力”的象征。可是现在有些掌权者迷信权力,滥用权力,严重弱化了“非权力性影响力”。这败坏了党与群众的联系,削弱了党的执政能力。胡锦涛同志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论述,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领导者应当带头贯彻。实践了“八荣八耻”,其“身”则“正”,就有了人格的感召力,就能充分发挥“非权力性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