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立凡:眼不见为净?--互联网“实名制”之我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9:07:20

章立凡:眼不见为净?--互联网“实名制”之我见

(2010-03-21 20:29:23)转载 标签:

章立凡

网络实名制

说真话

评论

公民权利

杂谈

分类:时评 眼 不 见 为 净?

——网络实名制之我见章立凡

    在现实社会中,人的姓名只是一个符号,从姓名上看不出人性善恶。人上网之后,或戴马甲,或用实名,说真说假,为善为恶,悉听尊便。

    网络本是虚拟世界,每一个ID后面,都藏有一副灵魂,互联网上的人际交流,是灵魂之间的交流。人性的美与丑、高尚与卑琐、真实与虚伪……等等,皆在这ID的活动中得以表现和宣泄。

    韩国信息通信部在7月1日宣布:将从今年10月份开始在韩国全境实施互联网“实名制”。也就是说,网民们要用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并通过验证后,才能在各网站的留言板上(BBS)“灌水”。

    按照韩国官方的说法,实施互联网“实名制”是为了“打击网络犯罪”,防止“心怀叵测的网民在网站BBS上匿名发贴,对特定当事人侮辱漫骂,肆意进行人身攻击,侵犯人权”。

    从韩国官方的本意来看,是要保障人权,而非借此限制公民正当的言论自由。韩国在互联网上似乎警力不足,也没有那么多的敏感词汇需要过滤,靠法规进行管理,可以降低执法成本,节省纳税人的钱。

    自韩国宣布这项法规以来,中国大陆互联网“实名制”又旧话重提,恰与不久前出台的新闻报道实名制相呼应。但韩国1993年就开始实行的公职人员财产公示制,却不见有仿效实施的迹象。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中韩两国社会制度不同,“阳光法案”在中国行之维艰,实意料中事,何以互联网“实名制”就一定要东施效颦呢?此举网络业者不乐观,广大网民也不欢迎(已有新浪网的民意调查为证),除加重原已十分巨大的网络执法成本外,对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的负面影响更难以估量。

    说到此,忽然发现自己有了一点发言权,因为我在网络上发表文章言论,从来都用真名实姓。为此引来不少网友交流,有勉励也有批评,也招致了个别匿名者的无端攻击。

    在毫无保护的状态下,与戴面具穿马甲的挑战者对垒时,确实会感到话语权的不平等。这是以真名实姓讲真话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我现在要说出的下一句真话是:“尽管本人一直以实名上网发言,但坚决维护网友匿名讲出真话的自由。”

    1957年“反右”运动后,真话几乎绝迹,全社会逐渐形成普遍的说假话风气,实因“上有好者,下必甚焉”,竟致酿成“大跃进”的经济灾难和“文化大革命”的政治、经济双重灾难。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社会生活中欺诈造假、行贿受贿、欺上瞒下之风盛行,腐败的细菌不断侵蚀执政党的肌体。这些恰恰都是以往虚伪教化之苦果。

    目前诚信仍是一种社会稀缺资源,讲真话者往往处于弱势群体地位,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检举者会经常受到腐败势力的迫害,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庞大的上访大军。当中国的舆论监督强大到大多数人敢以实名讲真话之时,再实行互联网“实名制”不迟。

    据报道,温家宝总理所获得的民间资讯,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互联网,这些资讯未必就一定是以实名发表的。我怀疑某些别有用心的腐败分子,又在故意将互联网“妖魔化”,以阻断决策者获知民情的渠道。

    互联网上有欺诈和犯罪,它可能是一个缺乏诚信的地方;同样因为互联网上有真话,它又是一个可以找回诚信的地方。如果连这一点虚拟世界中的言论自由都不能保留的话,社会将失去更多的排气安全阀门,不利于国家的稳定与和谐。消灭了不和谐音,并不等于整个社会就和谐了。

    法律法规与网络监控手段一样,都是技术层面的东西。它们可以打击网络犯罪,但无法从道德层面上教化人心。单就互联网技术而言,即便实行了“实名制”,也一定会有新的技术去突破它,矛与盾、魔与道的消长永无止境。想靠“实名制”一劳永逸地“净化”网络,如同制造“永动机”一样匪夷所思。

    记得侯保林先生在某个相声段子里说过:“南方人‘遇水为净’,北方人‘眼不见为净’”。这虽是一句笑话,但某些部门的管理者确实有一种“眼不见为净”的心态,不管到“至清无鱼”不罢休。

    中国互联网像一个出生不久的婴儿,其啼哭如同真话令人心烦,其便溺如同欺诈和犯罪需要涤净。使婴儿“遇水为净” 并倒掉脏水,是为善法;为求“眼不见为净”而把婴儿连同洗澡水一起倒掉,即为恶法。执事者其慎思之。

                                             2005 年7月27日  风雨读书楼分享到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