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國民政府建國黃金十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22:07:09
簡介國民政府建國黃金十年必須指出,國民政府在三十年代是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勉強維持中國統一,外有日本侵華 (日本早於 1929年已入侵中國,日本稱為十五年戰爭),內有中共顛 覆。 但在這麼困難處境,國民政府仍可盡最大能力建設中國,促進現代化,開創建國黃金十年!國府中央掌控金融主導權與輕工業逐漸成形下,中國已進入工業化的起 端,徹底改善中國既有經濟規模,擴大經濟成果,所以說黃金十年為日後抗日勝利打下了基礎是十分中肯評價,但往往為國人所忽略!現簡介其在國防及經濟方面的 建樹。

國防建設

在1927年至1937年間,國民黨政府加強了軍事建設。
      
編遣會議:北閥戰爭結束後,北洋軍閥雖被消滅了,但各地域各種軍事勢力卻滋長了,他們在國民政府旗幟下各行其是,而國民政府僅能有限控制江浙兩省。當時, 政府收入少,軍費開支大,準備大量裁軍以開展國家的社會和經濟重建工作。1928年,蔣介石召開編遣會議,決定大裁地方軍隊以保中央部隊方案引起地方軍閥 強烈反對,促成各軍閥聯合反蔣的「中原大戰」。戰爭波及到幾個省,嚴重影響了民主。後來蔣買通馮玉祥、閻錫山部下,張學良又公開支持中央政府,於是國民政府取得決定性勝利,扭轉了國土分裂的趨勢,令得國家再向統一邁進了一大步。

五次圍剿:軍閥戰爭期間,共產黨在江西發展壯大了武裝力量,蔣介石1930年開始對江西革命根據地連續發動五次圍剿取得成功。平定事變:1933年福建事變,國民黨內部成立中華共和國反蔣失敗;1936年廣東軍閥陳濟堂發動兩廣事變,一個多月即被蔣消滅。

軍事建設:1933年聘請德國軍事顧問-前任德國國防部長薩克得幫中國政府「建立一支現代化的陸軍,先設一訓練團,調訓全國軍官,並建立兵工業。……空軍始建於1928年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附設的航空隊。」(b.P646)到1937年,空軍已有六百多架飛機,全國軍區共分為六個。而來華顧問也增加到一百多名,受訓軍官先後達七千五百人。同時建立國防工事、徵兵制度等,使國民政府在軍事上得到鞏固加強。

工業和農業方面。

工業:

1929年,政府制訂的經濟建設方案較側重工業,1932年始積極施行。「原則上重工業、基本化學工業、基礎礦業歸中央政府舉辦,若干部門歸地方政府與人 民合營,輕工業由人民經營,政府予以扶植獎勵。」(b.P647)後來對外貿易入超漸減。1933年實行廢兩改元後,白銀外流,銀行因人民紛以鈔票兌現大 感困窘,物價大跌給工業和對外貿易帶來嚴重困難。
      
1、工業產品量增:因外商在華設廠及華商工廠增,工業產品產量也增加而令得相關產品進口明顯有所下降,如棉紗1936年已下降到1928年的38%,棉布下降20%,麵粉下降15%。
      
2、重工業的發展:該年的「鐵礦產量升高百分之三十二,機器冶鍊的生鐵產量升高百分之三十。」(b.P648)使用機器開採的煤炭產量到1936年已比 1932年升高10%。值得一提的是「銅鐵機器進口各約增加百分之二十,」(b.P648)說明中國重工業雖落後,但也說明中國工業正在發展中。
      
3、鐵路公路建設: 1931年前,中國鐵路長約一萬三千公里,外人經營佔92%,而中國自己製造的僅有一千公里左右。由1933年到1937年,為中國所有(除東北外)的新建鐵路約三千三百公里。公路建設的進度更為快速,到1937年,西南自南京至雲南,西北自漢口至新疆已完成十一萬公里。,
      
4、自製輪船噸位:自1928年的29噸,擴增到1935年的67萬噸。
      
5、兵工業生產。兵器製造方面加緊進行兵器的改良擴充,如「步槍、機關槍、迫擊砲、炸彈。」(b.P646)國防工事方面則分別加強在華北、華東、華南各地的構築工程。飛機製造方面於「1934年,開辦飛機製造廠,1936年,設空軍機械學校。」

農業:

1、「二五減租」和《土地法》。1927年,國民政府在浙江等省試行減租計劃,因內憂外患,「二五減租」計劃難以大幅度開展。三十年代又推出《土地法》「意圖遼用國家權力,以行政命令推行農業改革方案,但最終因種種限制而未竟全功。」(a.P24)

2、農業生產。從1933年始,政府在農業方面積極改進。首先「政府特設農村復興委員會及中央農業試驗所、全國稻麥改進所、中央棉產改進所。」 (b.P648)1933年的全國農村合作社約五千多家。1934年,政府制訂合作社法以推行農民貸款貯蓄,刺激發展農業生產。1936年,成立農本局以 方便農業資金的流通,達到調劑農業生產,促進遼銷。結果短短幾年後,令得農業產量增加,特別是小麥棉花已夠自用,其進口明顯下降;進口稻米也銳減。

3、整理田賦。國民政府自軍閥割據,混戰連年後,接收的是明清以來田地數據不全、積弊極深的爛攤子;再有若干軍閥截留地方田賦及各項稅收不上繳中央等,於 是決定政府掌握關稅、鹽稅、統稅,而田賦劃為地方收入,明令各地自行處理。但仍制定了《整理全國土地計劃》,希望計劃整理田地數據及重新將土地稅收制度 化,再由中央完全操控。

4、鄉建遼動。來自民間的有心之士為改良鄉村遼動,而做出努力,期望能解除農民痛苦,較重要的三派代表的主要內容有四點(1)以鄉村建設為中心的教育建 設。(2)經濟方面注重農業的改良,政府對土地問題試圖改革。(3)鄉村自衛。(4)衛生保健。「鄉建」可協助國民政府解決治安和經濟這兩項主要農村事務 的發展,但最終仍將由地方精英管制各地主要事務,而國民政府既希望確立政府權威又不願讓地方精英放任自治,所以也進退兩難。但政府為防共產黨以社會改革為 名對政府進行挑戰,於是改為試辦一個通過官僚政治架構來改善農村社會的改革方案;另外因中國各地民眾自發遼動發展也令南京政府深感受到威脅因而也盡力向鄉 村擴張其官僚統治。

另外國民政府在社會經濟上也建立起統一稅務機構。以金融措施針對各地稅務機構重疊、稅關林立、濫收稅政、擅自留中央稅款弊病全面整頓,改革稅政,統一徵收 機關,使各項稅皆歸統稅機關徵收。1930年更裁撤全國釐金而徵收貨物統稅。在實行關稅上力爭自主:1928年到1934年,先後和外國政府多次談判,通 過四次關稅改革,使海關關稅大為提高,顯著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蔣介石更於1934年推行「新生活遼動」以整頓社會風氣,希通過實行中國傳統的道德價值來 鑄造溫順服從而又「軍事化」的公民。

國民政府除了在訓政約法方面的實施,如政治建設及國防建設有所成績外,在工農業方面也採取了積極措施,在有限條件下加強國家基本建設,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 工業和農業的發展。從1928年到1937年能以積極態度,盡力建設國家,在政治、軍事、經濟各領域均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治績。

1930年-1936年間,中國工業成長率達7.7%以上,社會經濟狀況也呈現蓬勃發展的趨勢。相較於其他現代化國家的經濟大蕭條,中國工農業產值達到了 清朝末期、民國肇建以來的最高水準。其中,最顯著的工業成長分別為中國電力工業,煤炭工業及鋼鐵工業。除此,就農業方面,以鄉村自治、合作社和平民教育為 三大主體的鄉村建設,提供廣大的原物料與食物,並開始享受到市場整合的現代經濟制度。

此階段中國經濟雖在國營化及私有資本化的歷程頗有弊端,然而在中央掌控金融主導權與輕工業逐漸成形鼓舞下,中國已進入工業化的起端,並以官僚資本及引進新組織新技術等方式,徹底改善中國既有經濟規模,擴大經濟成果。

就在中國逐漸邁向工業現代化之際:1937年起,日本發動了中日戰爭,並陸續大量增兵入侵中國。據統計,1930年代末期-1940年代中期的中國,因為此戰爭所造成的損失至少6000億美元,而後果就是讓中國現代化進程至少延宕20年。  有興趣的可以讀這本書,國內出版的:

传统经验与现代理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国营工业研究
目錄:


导论 
 一、问题的源起 
 二、概念与范围 
 三、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历史遗产:传统经验与现代理想 
第一节 传统中国的官办经济思想 
  一、传统中国官办经济的历程及其思想渊源 
  二、传统官营经济思想与国民党经济理论政策之关系 
 第二节 晚清及北洋政府时期的侔炱笠怠
  一、晚清及北洋政府时期官营经济的发展概况 
  二、晚清及北洋政府时期官营经济体系的特点 
 第三节 西学东渐中的国营经济思想 
  一、近代西方的国营经济 
  二、西方国营经济思想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三、孙中山的国营经济思想 
第二章 思想纷争中的早期实践:1927—1937 
第一节 多元纷争的思想界 
  一、思想界有关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争论 
  二、南京国民政府领导层的理论分歧 
 第二节 国民政府初期的国营工业政策 
  一、政策与法规制度的确立 
  二、行政体制的建立 
  三、投资体系的建立 
 第三节 战前国营工业的发展状况 
  一、建设委员会 
  二、实业部 
  三、资源委员会 
  四、全国经济委员会、军政、交通、教育等部门  
  五、各国家银行 
  六、地方政府 
 第四节 国营工业初期发展的特点 
 一、主办单位众多,机构设置随意 
  二、以接收与合资为主的发展政策 
  三、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 
  四、地方经营多,中央经营少  
第三章 战争中的机遇与成长:1937—1945 
第一节 战时国营工业政策的变迁 
  一、战争初期的体制改革与政策调整 
  二、相持阶段国民政府发展国营工业的新政策 
  三、以调整与压缩为主题的后期政策 
 第二节 战时国统区国营工业的大发展 
  一、经济部系统的国营工业 
  二、财政、交通、农林、文教等系统国营工业 
  三、地方政府工业 
 第三节 战时国营工业的发展特点 
  一、国营工业在工业经济中取得主导性地位 
  二、国营工业以重工业为中心 
  三、中央经营企业多,地方经营企业少 
  四、中央与地方关系得到了较好的协调 
  五、具有托拉斯性质的国营企业出现 
第四章 战后接收与国营工业体系之膨胀 
第一节 胜利前夕对战后中国经济发展诸问题的论争 
  一、英美等国关于战后世界经济发展问题的讨论 
  二、国统区思想界关于战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讨论 
  三、国统区思想界关于国营经济诸问题的论争 
  四、国民政府领导层在战后经济建设问题上的态度 
 第二节 战后初期政策述析 
  一、国民政府战后工业政策及经建计划的制订 
  二、沦陷区敌伪经济的接收与国营工业体系的大膨胀 
  三、战后初期国民政府发展国营工业的各项政策 
第三节 部门发展状况的一般描述 
  一、资源委员会 
  二、中国纺织建设公司 
  三、其他政府部门所属工矿业 
 第四节 战后国营工业发展的特点 
 一、国营工业的商业化 
  二、国营工业的财政化 
  三、国营工业的殖民地化 
第五章 战后国民政府国营事业的民营化 
第一节 民营化方案出台的原因及其相关争论 
  一、民营化方案出台的原因 
  二、围绕民营化问题展开的争论 
 第二节 一波三折的民营化历程 
  一、宋子文《经济紧急措施方案》下之民营计划  
  二、张群《经济改革方案》下之民营计划 
 三、翁文灏《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下之民营计划 
  四、孙科计划与国民政府民营化的最后尝试 
 第三节 国营事业民营工作失败原因分析 
  一、战争使投资环境持续恶化 
  二、政策上的诸多错误抑制了民间投资热情 
  三、思想上的分歧迟滞了计划执行 
第六章 国营工业与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经济变迁 
第一节 国营工业与国民政府时期的工业现代化 
  一、国营工业与民族工业结构的调整 
  二、国营工业与民族工业的技术进步 
  三、国营工业管理制度的改革与探索 
第二节 国营工业与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沿革 
  一、战争与国营工业之兴衰 
  二、知识分子的参与与背弃 
  三、国家资本与民营资本、外国资本之关系 
结语:理想的延升 
附: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