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时栋与水北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1:43:42
徐时栋与水北阁 发布时间:2008-7-1 9:17:22  浏览次数:790   作者:  信息来源:    

徐时栋与水北阁

龚烈沸

 

一、徐时栋生平

徐时栋(1814—1873)字定宇,一字同叔,号澹斋,又号柳泉、西湖外史,清代鄞县(今属海曙区)人。自幼聪慧好学,家有遗书千卷,读之不足,始自置书。道光二十六年(1846)中举,后两次会试均不第,以输饷授内阁中书。从此“视世俗科举之学夷然有所不屑”,发愤读书,专意著述。《五十七岁小像自记》云:“四十年来畸无事故,吾手中未尝一日嗣鞘地”。“自妙时有志著述,两上春官,即家居不复出,湖西烟屿楼藏四部书六万卷,尽发而读之,丹黄杂下,彻夜不倦,对湖居人恒以五鼓望先生灯火,候晨旦灯灭,俄顷而天明矣。”

咸丰四年(1854),倾注其最大心血的《宋元四明六志》校勘工作基本完成,并开始重刻。同治元年(1862),迁居宁波西门外,改藏书楼名为“城西草堂”,然而次年十一月二十九日遭大火,书楼及书俱毁。同治三年(1864)六月,在城西草堂旧址重建新宅,新书楼名“水北阁”,陈劢书匾(已毁)

同治七年(1868),鄞县开志馆修志,被聘为主纂,”发凡起例,总持大纲,编辑讨论,则属诸同事任之。”次年,为利用自己藏书供修志所用,志局移至水北阁。自己又到宁波卢氏抱经楼、杭州丁氏八千卷楼等处借阅图书,广征博采,精考详核,“搜采繁富至千数百种”,“仿国史馆列传之例,注所征引,排比成文,以是费日力十二年”。同治十二年(1873)十一月,60岁时,积劳成疾,临终执好友董沛手,以修志事“郑重相委,语不及私”,翌年志成,光绪三年刊行,后人多称光绪《鄞县志》。

徐时栋性急公好义,设义庄兴义学,修东津浮桥,建三桥碶闸,遇事能断,以义行得胜。

二、徐时栋藏书

 自云:“吾十龄外即喜聚书”。二十一岁时自编《新故书目录》2卷,将藏书分为钦定类、丛书类、经类、史类、子类、集类六大类,每书著录书名、卷数、著者三项,共计378部12881卷。书目卷首自序云:“置书以宜读之书为务,奇僻之书无所宝也。故吾家所有书,大约皆布帛菽粟。”卷末又题日:“自先君来至今年九月止,置书如右,愿后人不以藏书为务,而以读书为急,此余心也。不然,邺架曹仓,仍伺蠹鱼,亦何裨乎?”

其藏书楼初名恋湖书楼,年轻时就撰有《恋湖书楼诗余》2卷。徐煜昌《四明恋湖书楼记》云:“凭槛远眺,湖光一碧如万顷琉璃,玲珑四映。凡志所称花屿、柳汀、碧沚诸形胜,无不争妍献媚于其前。”其书楼后因在月湖之烟屿改名“烟屿楼”,“君家月湖之烟屿,因以烟屿名其楼。”其时聚书已有6万卷。”故居曰烟屿楼,藏书六万卷,尽发而读之,自夜彻晓,丹黄不去手,覃思精诣,直造古人。”烟屿楼今存,在今宁波市海曙区共青路48号,坐西朝东,五间二弄,上下二层。

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天国军队攻宁波,徐时栋避居鄞县西南建岙、“避地炮声轰然,二先生之著述不辍。”藏“在烟屿楼者尽为人窃掠”,或被无知者当作引火柴,事后检点,已所剩无几。同治元年(1862),迁居宁波西门外,其址在花池巷,改藏书楼名为“城西草堂”,经努力,聚书达五六万卷。然而非常不幸的是,次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竟遭大火,书楼及藏书付之一炬。徐时栋在《烟雨楼笔记》作了如下表述:“余自弱冠即好购书,二十余年亦将十万卷。咸丰十一年遭乱,在烟屿楼者尽为人窃掠,其在城西草堂者尚五六万卷,同治二年(1863)11月29日,草堂焚如皆灰烬矣。”

同治三年(1864)六月,在城西草堂旧址重建新宅,将住宅与藏书楼分隔开,因藏书楼在河之北,故命名新书楼为“水北阁”。经过数年惨淡经营,陆续“访得者贮之水北阁……凡得书七百九十八种九千八百十五册,分列经史子集丛书五部”,其藏书最多时达10万卷,“多得自慈溪郑氏二老阁”。

留心乡邦文献搜集收藏,因此“书贾专搜先辈遗集,辐凑其门,断璧零珠,聚为渊薮。”惜书如命,立有《烟屿楼藏书约》:“勿卷脑,勿折角,勿唾揭,勿爪伤,勿夹别纸,勿作枕头,勿巧式装潢,勿率意涂沫,勿出示俗子,勿久假(借)他人。”分书五行,以蓝字印成竹简式,订于书册之首。遇有残损,即命人修治装订,或亲自整理补缺,如道光间得全祖望《句余土音》稿本二册,题跋云:“余以廉值得之贾人,首尾稍漫漶,中亦多蠹蚀,又装订错乱不可读。到道光已亥五月始为排比补缀重装之,焕然改观,足宝贵矣。”

徐时栋去世后,《鄞县志》于光绪二年(1876)由董沛等继续纂修刻印而成。《宋元四明六志》也于光绪五年(1879)由后人徐隆寿等在郡守宗源瀚资助下付印流传。当咸丰时,“剞劂告成,庋板廿载,两遭劫火,幸无缺佚。此先生修鄞志,复丐他本,命同事校之,将益整次,以成完书,而先生遽殁,复素束高阁矣。”校刊《宋元四明六志》是甬上古籍整理出版的一项重大工程,1932年,徐氏后人将版片寄藏浙江图书馆。宣统三年(1911),水北阁藏书30大橱,尽售上海书商。如此,在徐时栋去世不到40年,水北阁藏书就散失了。

徐时栋“善铁笔,印章多自琢,故其藏书印极多”。常见者有白文方印、朱文方印“烟屿楼”,朱文方印“城西草堂”,朱文长圆印“甬上徐氏”,朱文长方印“徐时栋秘籍印”,朱文长印“古明州烟屿徐氏考臧印”,白文方印“徐时栋印”,朱文方印、朱文秋叶式印“柳泉”,朱文长方印“时栋”,朱文长方印“时栋手校”,白文长方印“柳泉过目”、白文方印“徐十三”等。今天一阁保存的徐时栋藏书印有:“徐时栋印”、“徐氏”、“柳泉书画”、“柳泉过目”、“时栋手校”、“城西草堂”、“徐时栋秘籍”、“鄞徐时栋柳泉甲子以来所得书画藏在城西草堂及水北阁中”、“水北阁”等。

三、徐时栋著述

徐时栋学识广博,治学严谨,其论经取先秦之说。以经解经,旁及诸子,引为疏证,无汉宋门户之习,考辩凿凿,可息聚讼。其论史独推史迁,班范以下则条举而纠之,多前人所未发。其著述(包括撰著和纂辑)多达30余种,经学等方面著述有《尚书逸汤誓考》6卷、《三太誓考》8卷、《山中学诗》5卷、《春秋规范》3卷、《烟屿楼经说》4卷、《召诰解》(不分卷)、《诗经世本古义》(不分卷)、《朱氏逸经补正》(不分卷)、《毛氏舜典补亡驳义》(不分卷)、《四书毛说驳正》(不分卷)、《国语韦注正误》4卷、《吕氏春秋杂记》10卷等。“其为文,不能限时日,一字未安,不轻示人。”其“文章宏深博伟,入韩柳之奥,诗亦浩落自喜。后进高材咸出其门。四方知名之士以事来鄞者,类以所学相质问,各得其意而去。主四明坛坫三十余年”,著有《烟屿楼诗集》18卷、《词曲》3卷、《城西唱和集外编》1卷、《游杭合集》1卷、《苏子卿诗解》1卷等。

徐时栋的有关宁波乡邦文献著作有:《四明六志校勘记》36卷、《四明六志诗文钞》(不分卷)、光绪《鄞县志》75卷、《徐偃王志》6卷、《袁正献公从祀录》6卷、《袁正献公世谱略》2卷、《周氏谱纠缪》1卷、《烟屿楼书目》(不分卷)、《新校舒广平学案》3卷、《城西草堂笔记》10卷、《城西草堂琐记》2卷、《烟雨楼文集》40卷、《四明丛集》4编134卷。另据梁启超考证,同治《慈溪县志稿》也为徐时栋与董沛合纂,稿本今藏文物出版社及浙江图书馆。

四、水北阁现状

藏书散出后,在宁波西门外花池巷8号的水北阁为徐氏后裔居住。新中国成立后,于1984年10月26日被公布为海曙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居民众多,存在火险等隐患。1993年,在宁波旧城改造中,为更好地保护水北阁,宁波市政府决定将水北阁迁移至天一阁建设控制范围内进行保护,在对原屋进行丈量、拍摄等技术处理后,全屋落架,于1996年在天一阁南园按原貌恢复。占地面积242.2平方米,建筑面积523.3平方米,耗资30余 万元,并配套建设了水池、假山、绿化植被等,今甬上学者郑玉浦书匾。

1997年7月,全国地方志评奖会议在宁波召开,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李铁映同志到会,提议在天一阁创建“中国地方志珍藏馆”,得到与会全体代表热烈响应,宁波市政府决定将移地保护的水北阁作为中国地方志青藏馆的藏书和研究办公用房,其中三间二弄的徐氏旧居作为藏书库房和陈列用房,三间一弄的水北阁楼下作为办公用房,楼上作为藏书库房。1999年12月,中国地方志珍藏馆开馆,藏书主要在徐氏旧居楼上,时藏新方志4000余册。2001年12月,徐氏旧居楼下的“中国地方志陈列”开放,水北阁及整个南园成为天一阁的又一道亮点,中国地方志珍藏馆的收藏新方志也成为天一阁藏书文化的增长点。

至2005年8月,中国地方志珍藏馆已藏有新方志11000余册,其中省、市(地)、县(市)三级志收藏量占中国大陆三级行政区划总数的90%以上。今日水北阁以“中国地方志珍藏馆”颇为可观的新方志收藏与陈列,足可告慰先贤徐时栋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