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名山大全3/1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6:00:44

中华名山大全3/12

湖北大洪山
“名山佳气郁重重,横亘西南压万峰。襟汉带陨蟠伯围,兴云出雨镇侯封。”这就是清朝诗人储喜珩眼中的大洪山。
大洪山又名绿林山,位于湖北省北部,横亘京山、钟祥、随州交界处。西汉末年著名的绿林起义就发生在这里。它主要以一座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为主体,群峰耸立,层峦叠翠,面积350 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1055米,素有“楚北第一峰”之称。因其山经常会制造洪水而得名。
大洪山雄伟灵秀,景色壮观幽奇,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里古森参天,森木覆率达80%以上,满山遍野都是奇花异草和名贵树木。松栎林、楠木随处可见。各类兰花、杜鹃比比皆是。其中松柏最多,有“苍松翠柏生长地”之说。此外还有被称之为世界活化石的树种“千年银杏”。
山上有洞,洞中有泉,有“九洞十八泉”。黄仙洞、仙人洞、双门洞、小泉洞、两王洞等群洞奇异,琳琅满目。黄仙洞是大洪山风景区的核心景点,有“不到黄仙洞,就没去大洪山”之说。位于钟祥市境内的黄仙洞,全长两千米,洞口高一百米,宽七十米。洞内蜿蜒曲折,跌宕起伏,钟乳石处处皆是,形态各异。石针、石笋、石柱、石塔、石瀑,分别呈红、黄、白、褐等色,五彩缤纷。洞内景点有“洞口避风”、“济公仰天”、“屈子行吟”、“仙鹤顶月”、“大鹏展翅”等数十处之多,令人眼花缭乱。仙人洞是大洪山溶洞中最大的一个洞,洞内有可容一千多人的大会场和停车场,有宽敞的舞台,侧洞建有一百五十套房间。洞内流水潺潺,冬暖夏凉。进洞五百米处有风洞,凉风飒飒,刺人肌骨;另有一“火洞”,热气扑面,周身暖烘烘,奇妙无比。
大洪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横卧江汉, 蜿蜒荆襄,气势磅礴,风光秀丽,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温"的气候特点。座落在风景区内的小泉湾度假村,是绝妙的避暑胜地。
峰俊
  群峰鼎立,突兀耸峙,层峦叠翠,绵亘百里。大洪山色主峰宝珠 峰,海拔一千零五十五米 ,相对高差八百多米,四周悬崖峭壁,与近在咫尺的悬钩岩、笔架山环峙鼎立,十分壮观。
林幽
  在大洪山,有一片原始森林,成片的楠木 ,名贵的千年银  杏 ,古木参天,奇花异草,百鸟欢歌,把整个景区点缀得格外瑰丽,还有许多珍稀动物珍贵的药材树种,堪称“动物王国”和“绿色宝库”。
洞奇
  大洪山有溶洞群,已开发的仙人洞,洞内建房150多间,能容数万人,最深的双门洞和钟乳石最繁奇的两王洞,奇中藏奇,妙中蕴妙,幽深无底,飘飘渺渺,彩色斑丽,琳琅满目,造工奇特,举世称绝。
湖美
  大洪山巅藏“瑶池”,山腰流飞瀑,山脚吐温泉。在宝珠峰、悬钩岩、笔架山之间,海拔八百米的湖泊 “白龙池”镶嵌其中;山水交融,湖光山色,相映成趣,被誉为“鄂中瑶池”。白龙池的富水源头顺流而下,进入峡谷,形成落差一百多米的四叠飞瀑,为华中地区罕见,令人心旷神怡。
泉醇
  大洪山泉眼九十九处,常年在摄氏37度左右的新阳温泉,是天然的温泉疗养院,隐藏在峰峦之中的十瀑四十湖,百泉五十溪,更是美不胜收。度假村地处大洪山风景名胜区腹部,海拔800米,年平均气温15度,最高气温26度,最低气温 2.4度,冬季偏暖,夏季凉爽,水源丰富,气候宜人,是不可多得的避暑胜 地。
  度假村建筑群依山就势,高低错落,林楼相间,疏密有致。室内装饰典雅,功能齐全,设备考究,富丽堂皇。度假村交通方便,通讯迅速,有如一颗镶嵌在青山绿水中的璀璨明珠 ,又如一群抛撒在白云林海间的玉池琼阁,以无限的魅力向人们展示着极大的诱惑!
  大洪山风景区,有大小溶洞100多个,已考察具有开发价值的27个。两王 洞、仙人洞、双门洞、黄岩洞,洞洞奇观。洞内景象瑰丽多彩,山水并存,厅堂宽广。洞顶石笋,参差危耸,将坠不坠,粒粒珍珠滴。洞壁嶙嶙然,类似朝中 塑,都成鸟状人鬼形。灯光四起,烟霞散彩,日月摇光,玲珑剃透,足下彩云生万道,身边瑞气护千层,一片福地洞天。其中主要景观有:龙宫、八仙过海、莲花宝塔。
大洪山不仅有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和自然资料,而且还有丰富的人文胜迹。东麓有冷皮垭新石器时代遗址;西汉绿林军首领王匡、王凤曾屯兵山中,在两王洞中留下壁书;唐慈恩禅师结庐于此,建有洪山寺,现尚遗有清净堂和宋、明、清碑石和古塔等遗迹。

湖北大洪山

湖北九宫山

湖北武当山

湖南衡山


湖南崀山
湖南崀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湘西南新宁县境内,东邻东安县,西靠城步,北距新宁县城11公里,南接广西全州、资源县。2001年12月,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2002年5月,***批准崀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景区由北向南依次由紫霞峒、扶夷江、骆驼峰、牛鼻寨等5个相互联系的景区组成,宽约4-8公里,长约18公里,面积108平方公里。崀山是我国乃至世界罕见的大丹霞地貌区。规划面积108平方公里。其间有气势恢弘的丹霞峰林,纵横交错的赤壁峡谷,刀削斧劈的一线天落,惟妙惟肖的象形景观,清澈碧透的扶夷江水。
崀山丹霞地貌类型多,共有60余处主要地质地貌景点,分别有条带式楔状、分割式的块状、边坡式的墙状、交切式的线状、零散式的柱状和拱状,以及嵌镂其间的凹槽、蜂孔罅穴和崖壁溜纹等。其中又以层叠成列的楔状地貌和突起其间的寨峰地貌显目。不仅如此,丹霞地貌的“身陡、麓缓、顶平”的基本特征及典型结构(如“一线天”、天生桥)在此表现相当突出,而且规模大,群体明显,出现频率高。崀山丹霞地貌从青(幼)年期、壮年期至老年期的遗迹均有发育。
构成崀山丹霞地貌的岩层是形成于距今9000至6500万年间的晚白垩世的陆相红色碎屑岩系(砾岩、砂砾岩),岩石中北北东向与北北西——近南北向网格状垂直节理极为发育,这些是构成崀山地区丹霞地貌的物质基础与空间条件。由于处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降雨充沛,地表径流发育,流水侵蚀作用及其诱发的重力作用,是丹霞地貌形成的主要外营力条件。崀山地区重力堆积发育,它们常构成个景的坡面,有的巨石还形成有观赏价值的景点(如蛤蟆石、美女梳妆等形象石)。然而,不少个景由于垂直节理发育加上单斜岩层层理,而出现临空危岩,有的顺层理方向临空,有的顺节理方向临空,如斗篷寨、将军石、蜡烛峰等。
湖南崀山


湖南桃花源
桃花源位于桃源县西南15公里的水溪附近,四周山环水绕,桃红竹翠,景色秀丽。相传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名作《桃花源诗并记》所描绘的“世外桃源”,即指此地。故国内外游人慕名而来者四季不绝,成为湖南省著名风景区。  
游桃花源景区,最好沿桃花溪前进。这条路线经行的有:穷林桥、菊圃、方竹亭、碑廊、缆船洲、遇仙桥、水源亭、秦人古洞、豁然轩、千丘田、千丘池、御碑亭、延至馆、摩顶松。摩顶松生于山顶,由此下行有两条路线:一条路经桃花观、集贤祠返回菊圃;另一条路经塘口、即出亭、问路桥返回菊圃。在这些景点中,以缆船洲、秦人古洞最有来历。
缆船洲又称烂船洲,相传当年武陵渔夫即于此靠岸缆船。又相传他离开桃花源时所缆小舟已腐烂。这后一传说,实际暗示桃花源是神仙洞府,因为道教中流行两句名言,即“山中方七日,人间已千年”。  
秦人古洞极狭窄,如两人并行,皆须侧身向前。相传当年武陵渔夫即由此进入桃花源。走出此洞。豁然开朗,一如陶渊明的诗与记所展现之情景,真不亚于瑶池仙境,令人有远隔尘世之感。
桃源县北的石灰岩溶洞,古朴自然,是当地著名景区。游罢桃花源,不妨至灵岩洞、高灵洞、龙洞等一游。
桃仙岭景区
面积1.5平方公里,景区内巍峨的牌坊,灿烂的桃花,构成一幅美妙的意境。其景点有:
桃花源牌坊
高16.8米,宽26.8米,中空净跨12米,气势磅礴,横跨于319国道。
陶渊明塑像
在巨大的《桃花源记》碑上方,陶渊明席地而坐之塑像,凝神远上,神情恬淡,栩栩如生。
刘禹锡草堂
唐代诗人刘禹锡任朗州司马10年,常寓居此,故建草堂5间以为纪念。内刻有其千古名文《陋室铭》。
咏归亭
传为刘禹锡咏归之处,亭居桃花湖半岛上,三面环水,与桃花湖相映成趣。
桃花湖
水面4公顷余,湖周桃红柳绿,湖水凝翠溢彩。
双星亭
居亭以观,俯赏碧水湖塘,仰望浮云高阁,近品田园幽趣、远目苍岭逶迤,桃源仙境尽收眼底。
花影池
池周高坡峻岭,松杉涌翠。特别是山坡上,杉树间由桃树组成的“桃花源”3个巨字,倒映其间,鲜艳夺目,神妙之至。
桃花山景区
桃花山景区堪称洞天福地,是保存最完好的景区。面积2平方公里,有30多个景点。有千年古松、万秆翠竹;有幽涧鸣泉、碧湖波光;有小桥流水、古道斜阳;有观阁争奇,亭轩竟美等。是桃花源的精华部分。
桃花溪
由桃花山飞潭流泉而汇成的山涧细流,在秦人洞前注入桃花溪,然后顺峭壁蜿蜒在而下,经菊圃、过穷林桥出源,以下即入伏流,约经1500米复出地面注入沅江。
穷林桥
以《桃花源记》“欲穷其林”命名。桥跨桃花溪上,桃花山东西二涧至此汇流,溪两岸为桃花林,桥头立有唐代张旭《桃花溪》诗牌,石刻上彩绘山水,雕镂精工。
遇仙桥
传为渔郎遇仙之处。原是横卧涧上的自然岩构成的天然桥,后因“危石倾仄、岌岌欲动”,于明天启年间改建为石拱桥,清时于桥上建遇仙亭。
桃花观
为湖南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始建于唐初,明万历年重建。正厅两侧,各有罗汉松1株,粗约三人合抱,古色古香,堪称极品,左右建有蹑风亭的玩月亭。
缘溪亭
因《桃花源记》中“缘溪行”句而得名。亭外两溪汇流处,集桃花、松涛、竹风、溪泉于一景,令人陶醉。
菊圃
因陶渊明先生爱菊,古人于此建菊圃,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意。菊圃为园林建筑群,在桃花源别具一格。目前有寒菊、万寿菊等300多个品种。
白云轩
原名别有洞天。建于群山之中、古林之旁。“偶闻黄发石中语,时有白云衣上生”。
御碑亭
碑刻清乾隆皇帝诗二首。
方竹亭
原名桃川八方亭,系桃花源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明万历年修建。为八方形三门四窗的砖石结构亭,亭围方竹万竿,猗丽滴翠,溪涧流水,淙淙悦耳。
集贤祠
又名靖节祠,内塑陶渊明立像,为纪念陶渊明先生而修。
佳致碑
为桃花源现存最早的石碑,由唐刘禹锡题“桃源佳致”四字。此碑历尽人间沧桑,几经毁建,是桃花源历史的见证。
高举阁
于桃花源最高峰障山上,因陶渊明“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而得名。因其高而闻名。刘禹锡有“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及“遂登最高顶,纵目还楚泽,平湖见青草,远举连霞赤”之句。
五柳湖
面积8公顷,五柳先生于湖边植柳五棵而得名,现有垂柳百株,桃花千树,湖有九曲。静景二桥,有“两山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奇观。
秦人村景区
位于桃花山景区的尽头。“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忽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物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便是被人们誉为“世外桃源”的秦人村景区。秦人村是一个封闭的山村,景区面积2.5平方公里。这里秦时明月,照耀古今;晨钟暮鼓,传递着苍凉;良田美池,流淌着自由;黄发垂髫,共享着怡乐。那古朴的秦居、芳香的擂茶,深巷的犬吠、桑颠的鸡鸣,牧童的悠笛,油榨的沉重、水车的轻摇,枯藤老树、谷风幽泉,堪称天下一绝。主要景点有10多处。
秦人古洞
相传为武陵渔郎入口处,洞长67米,洞口奇石怪松,古色苍然,曲径通幽,恰合陶记意境,出洞便进入秦人村景区。
秦人居
“花下常迷楚客船,洞中时见秦人宅”。秦人居为秦人村村民居所,均为秦时建筑风格。村民热情好客,用擂茶迎待。
秦人作坊
为仿秦代建筑,内有石碾、碓、石摩、油榨、犁、锹、斧、刀、剑、戈、箭、弓、桔槔、渔网、弹弓、车轮、纺车、织机等。这些秦物可供操作或观赏。
豁然台
因《桃花源记》“豁然开朗”句得名。但见古坛浮空、竹廊通幽,土地平旷,物舍俨然,顿有豁然开朗之感。
竹廊
长1168米,廊腰亭阁,似一座竹文化的博物馆。内悬历代名诗佳画,两旁栽有40多个品种的世界各类名竹,生机盎然,堪称天下一绝。
公议堂
为回廊型斗式结构,是秦人议事的地方。凡秦人的祭祀、婚丧、营造、狩猎等大事,均在此公议处理。
奉先祠
为秦人奉祀祖先的祠堂。每逢盛会佳节,婚丧嫁娶,秦人都在此祭祀祖先。建筑古朴典雅,室内陈设一切仿秦,祠旁田园桑竹,古意苍然,恍入秦代。
傩坛
秦人村村民全姓秦,至今不改姓氏。秦氏世传巫教、奉祀傩王,离此不远,有傩王湾。坛址四面环山,高入云霄,秦人村诸景尽收眼底。坛前有钟楼、鼓楼各一座,晨钟暮鼓,响彻全村。
桃源山景区
桃源山景区为道都胜地,唐宋时闻名天下的“桃川香火”均在于此。景区面积2.5平方公里。景点十余个。这里滨临沅江,与桃花山遥相呼应,给人一种神圣肃穆和自然的情趣。
水府阁
位于沅江岸边黄闻山。相传为晋真人道真闻道处,又名黄闻阁。阁耸峙山巅,下临沅水,登阁远眺,只见江天辽阔,气势雄壮,客帆渔船,往来如织。四周古木参天,绿树荫茏,风景优美。特别是每当夕阳西下,江红似火,渔船如梭,江天一色,壮美如画。这就是驰名中外潇湘八景之一的“渔村夕照”美景。
问津亭
“问津亭已历千载,欲辩有无宁非遇”。相传为武陵渔朗问津处,是古代到达桃花源的水陆码头。周围古木参天,风景秀丽。
桃川万寿宫
自古以来,“桃川香火”闻名海内外,宫名为宋徽宗真迹。古来即为道宫,分上中下三宫。“四十八层庵,跑马关山门”、“千根柱头落地”是桃川宫历史的写照。毁于近代。现在在原址上修复桃川宫上宫,重燃香火,再现昔日的庄严盛况。
天宁碑院
天宁碑院是桃花源历史文化的博物馆。整个碑院全部用玉石雕砌而成。分为百寿图巨碑,历代碑廊,书画堂、功德碑廊等。游览其中,品味历史沧桑。
登仙径
传为黄道人成仙之路。仙径临江依山,松杉蔽日,环境清幽。唐诗云“紫气南来第一关”。明诗云:“幽亭曲径接云衢,千古仙踪半绿芜。唯有桃花千万树,行人错认是玄都”。
中日友谊亭
桃源县与曰本滋和县结为友好县,近十年来曰本友人每年两次来桃花源观光考察,并建樱花、榉树、茶树各一园,以为纪念。
沅江风景线
沅江是一条文化河,源远流长,澄碧清澈。从桃源到五强溪一百公里水路,既有三峡险,又有漓江秀。两岸峰峦叠翠,怪石耸立。伏波洞,藏一洞战争的风云;穿石山,穿一山张果下凡的神话;悬棺崖,悬着祖先安祥的梦;鸡公山,凝固一支啼血的歌。更有水溪、沉溪、清香溪、夷望溪,千回百转,令人心旷神怡,梦绕情牵。更有沅江两岸独有湘西风情的吊脚楼,构成了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山水画卷。
湖南桃花源


黄龙寺—九寨沟
黄龙寺风景名胜区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境内,面积700平方公里。与毗邻而居的九寨沟在自然景观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以湖、溪、潭、泊为主,山水树石并茂的风景区,其中尤以高山彩湖、叠瀑为主的石灰华岩溶景观令人叹为观止。景区以其奇、绝、秀、幽的自然风光而蜚声中外,被誉为“人间瑶池”。列为世界人类自然遗产。
黄龙寺风景名胜区自沟口的涪源桥起,至黄龙寺的转花玉池,全长3.7公里,面积约1平方公里,景区由黄龙寺、单尼沟、雪山梁、雪宝顶、丹云峡等景点组成,主要景点有:迎宾彩池、飞瀑流辉、洗身洞、盆景池、明镜倒映池、杜鹃映彩池、争艳彩池、龙背流金瀑、玉树漫银瀑、中寺、马蹄海、黄龙洞、黄龙寺、石塔镇海池、五彩池、转花玉池等,其中尤以盆景池、石塔镇海池和转花玉池最为奇妙。
乳黄色的长坡上,薜萝丛生,花木竞秀,碧水清泉,漫台滚泻,形成千百块迂回周折、层层嵌砌的彩池。彩池大小不等,形状各异,深浅不一,澄净无尘,随周围景色变化和阳光反射角度的不同,呈现出各种奇幻的色彩,艳丽奇绝。区内有迎宾池、飞瀑流辉、洗身洞、金沙铺地等景点。
洗身洞是一座位于崖壁中的石灰岩溶洞,它隐身于飞流直下的瀑布之中,以往香客去黄龙寺皆要在此淋浴净身,故名。
盆景池与洗身池相邻,共有10多个彩池,池壁和池底都由乳黄色石灰华凝聚而成,池中分别长有各种小而苍老的古树,花木倒映池中,妩媚动人,形如一盆盆争妍斗艳的盆景。
石塔镇海池位于黄龙沟顶部石塔附近,这里三面环山,谷地开阔,在平坦宽阔的溪谷中分布着上百个玲珑剔透的彩池,高低错落,连环相系。不同水池呈现出不同的水色,池水盈盈,溢滴而出。彩波交织,相映成辉,身临其境,似是神话世界。
转花玉池在黄龙沟顶端,玉翠峰下,是个圆形小池。泉水从地下涌出,形成旋涡,落花于水面,先在水面上旋转几圈,然后顺着水流流去。
除主景区外,还有单尼沟景区。主要景点有二道海、扎嘎瀑布等,以原始森林、飞瀑流泉为特色。雪山梁是去黄龙寺途中的一处重要景点;雪宝顶是全景区的最高峰,海拔5588米,山中有四大海子,是登山滑雪的场所;丹云峡集中表现峡谷风光,植被极好。
黄龙寺背倚玉翠峰,面向黄龙谷,是一座古朴大方的木结构建筑,寺后有一黄龙洞,洞中的龙、佛、床、灯全由石灰华凝聚经人工雕凿而成,洞深不见底,在洞的深处有暗流的流水声。
每年农历6月15日,在黄龙后寺举办庙会,各方民众聚集,热闹非凡,有“帐篷分布如连营,羌歌氐舞杂喧嗔”的描述。
黄龙寺—九寨沟


黄山
  黄山风景区(Huangshan Mountain)是中国著名风景区之一,世界游览胜地,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主峰莲花峰,海拔1864.8米。黄山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由于山高谷深,气候呈垂直变化。同时由于北坡和南坡受阳光的辐射差大,局部地形对其气候起主导作用,形成云雾多、湿度大、降水多的气候特点。黄山集名山之长。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庐山之瀑,雁荡山之巧石,峨嵋山之秀丽,黄山无不兼而有之。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游黄山,赞叹说:“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又留“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更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可以说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并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黄山四绝著称于世。其二湖,三瀑,十六泉,二十四溪相映争辉。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异。黄山还兼有“天然动物园和天下植物园”的美称,有植物近1500种,动物500多种。黄山气候宜人,是得天独厚的避暑胜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疗养避暑胜地。1985年入选全国十大风景名胜,1990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是中国第一个同时作为文化、自然双重遗产列入名录的。2004年2月入选世界地质公园。蜚声中外,令世人难忘。古今有很多黄山诗词流传于世。 2007年5月8日,黄山市黄山风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地理位置
  黄山山脉东起绩溪县的大嶂山,西接黟县的羊栈岭,北起太平湖,南临徽州山区。具体位于东经118°1'度,北纬30°1',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其中精粹风景区154平方公里。
黄山名称由来
  黄山古代秦时称黟山,相传轩辕黄帝率手下大臣容成子、浮丘公来此炼丹,并最终得道升天,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依此传说,唐玄宗赦改黟山为黄山。
地质地貌
  黄山经历了漫长的造山运动和地壳抬升,以及冰川和自然风化作用,才形成其特有的峰林结构。黄山群峰林立,素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之称,主峰莲花峰海拔高达1864米,与平旷的光明顶、险峻的天都峰一起,雄居在景区中心,周围还有77座千米以上的山峰,群峰叠翠,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有节奏旋律的、波澜壮阔、气势磅横的立体画面。
  黄山山体主要由燕山期 花岗岩构成,垂直节理发育,侵蚀切割强烈,断裂和裂隙纵横交错,长期受水溶蚀,形成瑰丽多姿的花岗岩洞穴与孔道,使之重岭峡谷,关口处处,全山有岭30处、岩22处、 7处、关2处。前山岩体节理稀疏,岩石多球状风化,山体浑厚壮观;后山岩体节理密集,多是垂直状风化,山体峻峭,形成了“前山雄伟,后山秀丽”的地貌特征。
  黄山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主要分布在前山的东南部,典型的冰川地貌有:苦竹溪、逍遥溪为冰川移动创蚀而成的“U”形谷;眉毛峰、鲫鱼背等处是两条“V”形谷和刨蚀蚀残留的刃脊;天都峰顶是三面冰斗刨蚀遗留下来的角峰;百丈泉、人字瀑为冰川谷和冰川支谷相汇成的冰川悬谷;逍遥溪到汤口、乌泥关、黄狮垱等河床阶地中,分布着冰川搬运堆积的冰碛石;传为轩辕黄帝炼丹用的“丹井”、“药臼”,也是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冰臼。
气候
  黄山的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处中亚热带北缘、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地带。黄山阴雨天多,云雾天多,接近于海洋性气候,夏无酷暑,冬少严寒,四季平均温度差仅20摄氏度左右。夏季最高气温27℃,冬季最低气温-22℃,年均气温7.8°C,夏季平均温度为25℃,冬季平均温度为0℃以上。年平均降雨日数183天,多集中于4-6月,山上全年降水量为2395毫米。西南风、西北风频率较大,年平均降雪日数49天。
生态
  黄山自然环境条件复杂,生态系统稳定平衡,植物垂直分带明显,群落完整,还保存有高山沼泽和高山草甸各一处,是绿色植物荟萃之地,森林覆盖率为56%,植被覆盖率达83%。黄山野生植物有1452种,其中属国家一类保护的有水杉,二类保护的有银杏等4种,三类保护的8种,有石斛等10个物种属濒临灭绝的物种,6种为中国特有种,黄山特有2种,首次在黄山发现或以黄山命名的植物有28种,尤以名茶“黄山毛峰”、名药“黄山灵芝”驰名中外。 黄山动物种类300多种,有梅花鹿、黑麂、毛冠鹿、苏门羚、长尾雉等14种中国国家级保护的野生动物。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黄山,在中国历史上文学艺术的鼎盛时期(16世纪中叶的"山水"风格)曾受到广泛的赞誉,以"震旦国中第一奇山"而闻名。今天,黄山以其壮丽的景色——生长在花岗岩石上的奇松和浮现在云海中的怪石而著称,对于从四面八方来到这个风景胜地的游客、诗人、画家和摄影家而言,黄山具有永恒的魅力。
黄山风景
  黄山千峰竞秀,有奇峰72座,其中天都峰、莲花峰、光明顶都在海拔1800米以上,拔地极天,气势磅礴,雄姿灵秀。气候温和,四季都有奇丽的景色。黄山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有“黄山归来不看岳”之誉。黄山景观集中在东到黄狮党、西至小岭脚、北起二龙桥、南及汤口镇的面积154平方千米的范围内。著名胜景有七十二峰、二十四溪、三瀑、二湖。主要旅游区有温泉、玉屏楼、北海、云谷寺、松谷庵、钓桥庵六个风景区。
  黄山可以说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并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其二湖,三瀑,十六泉,二十四溪相映争辉。黄山是一处全天候、四季可看的理想景观。四季景色各异,晨昏晴雨,瞬息万变,黄山日出、晚霞、云彩、佛光和雾凇等时令景观各得其趣。
  春(3-5月)观百花竞开,松枝吐翠,山鸟飞歌;
  夏(6-8月)观松、云雾及避暑休闲;
  秋(9-11月)观青松、苍石、红枫、**   等自然景色;
  冬(12-2月)观冰雪之花及雾松。在黄山晴赏奇松怪石,阴观云海变换,雨觅流泉飞瀑,雪看玉树琼枝,风听空谷松涛。
  尤以冬季景观更为奇特。冬日黄山玉砌冰雕、银妆素裹,不仅有冰挂、雾凇等奇景,更有云海、佛光等幻像。据资料记载,冬季是黄山云海生成最多的季节,有时茫茫云海,一连数日竟不消散。正因如此,国内外旅游者对黄山冬游的兴趣颇浓。
黄山四绝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1、奇松
  黄山延绵数百里,千峰万壑,比比皆松。黄山松,它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上高山,以石为母,顽强地扎根于巨岩裂隙。黄山松针叶粗短,苍翠浓密,干曲枝虬,千姿百态。或倚岸挺拔,或独立峰巅,或倒悬绝壁,或冠平如盖,或尖削似剑。有的循崖度壑,绕石而过;有的穿罅穴缝,破石而出。忽悬、忽横、忽卧、忽起,“无树非松,无石不松,无松不奇”。
  黄山松是由黄山独特地貌、气候而形成的中国松树的一种变体。黄山松一般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地方,通常是黄山北坡在1500-1700米处,南坡在1000-1600米处。黄山松的千姿百态和黄山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黄山松的种子能够被风送到花岗岩的裂缝中去,以无坚不摧、有缝即入的钻劲,在那里发芽、生根、成长。黄山泥土稀少,但花岗岩中肉红色的长石中含有钾,夏天雷雨后空气中的氮气变成氮盐,可以被岩层和泥土吸收,进而为松树的根系吸收;松树的根系不断分泌一种有机酸,能慢慢溶解岩石,把岩石中的矿物盐类分解出来为己所用;花草、树叶等植物腐烂后,也分解成肥料;这样黄山松便在贫瘠的岩缝中存活、成长。地势崎岖不平,悬崖峭壁纵横堆叠,黄山松无法垂直生长,只能弯弯曲曲地甚至朝下生长。由于要抗暴风御冰霜,黄山松的针叶短粗,冠平如削,色绿深沉,树干和树枝也极坚韧,极富弹性。黄山松的另一特点是,由于风吹日晒,许多松树只在一边长出树枝。黄山松姿态坚韧傲然,美丽奇特,但生长的环境十分艰苦,因而生长速度异常缓慢,一棵高不盈丈的黄山松,往往树龄上百年,甚至数百年;根部常常比树干长几倍、几十倍,由于根部很深,黄山松能坚强地立于岩石之上,虽历风霜雨霜却依然永葆青春。
  最著名的黄山松有:迎客松(位于玉屏楼的石狮前面),送客松(位于玉屏楼的右边),蒲团松(位于莲花溪谷),凤凰松(位于天海),棋盘松(位于平田石桥),接引松(位于始信峰),麒麟松(位于北海宾馆和清凉台之间),黑虎松(位于北海宾馆和始信峰之间),探海松或叫舞松(位于天都峰的鲫鱼背旁边)──这就是黄山的十大名松。过去还曾有人编了《名松谱》,收录了许多黄山松,可以数出名字的松树成百上千,每颗都独具美丽、优雅的风格。
2、怪石
  黄山“四绝”之一的怪石,以奇取胜,以多著称。已被命名的怪石有120多处。其形态可谓千奇百怪,令人叫绝。似人似物,似鸟似兽,情态各异,形象逼真。黄山怪石从不同的位置,在不同的天气观看情趣迥异,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其分布可谓遍及峰壑巅坡,或兀立峰顶或戏逗坡缘,或与松结伴,构成一幅幅天然山石画卷。
  黄山千岩万壑,几乎每座山峰上都有许多灵幻奇巧的怪石,其形成期约在100多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期,黄山石“怪”就怪在从不同角度看,就有不同的形状。站在半山寺前望天都峰上的一块大石头,形如大公鸡展翅啼鸣,故名“金鸡叫天门”,但登上龙蟠坡回首再故,这只一唱天下白的雄鸡却仿佛摇身一变,变成了五位长袍飘飘、扶肩携手的老人,被改冠以“五老上天都”之名。黄山峰海,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奇松怪石,往往相映成趣,位于北海的梦笔生花、以及“喜鹊登梅”(仙人指路)、老僧采药、苏武牧羊、飞来石等,据说黄山有名可数的石头的就达1200多块,大都是三分形象、七分想象,从人的心理移情于石,使一块冥顽不灵的石头凭空有了精灵跳脱的生命。欣赏时不妨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创造力,可获更高的审美享受。
3、云海
  自古黄山云成海,黄山是云雾之乡,以峰为体,以云为衣,其瑰丽壮观的“云海”以美、胜、奇、幻享誉古今,一年四季皆可观、尤以冬季景最佳。依云海分布方位,全山有东海、南海、西海、北海和天海;而登莲花峰、天都峰、光明顶则可尽收诸海于眼底,领略“海到尽头天是岸,山登绝顶我为峰”之境地。
  大凡高山,可以见到云海,但是黄山的云海更有其特色,奇峰怪石和古松隐现云海之中,就更增加了美感。黄山一年之中有云雾的天气达200多天,水气升腾或雨后雾气未消,就会形成云海,波澜壮阔,一望无边,黄山大小山峰、千沟万壑都淹没在云涛雪浪里,天都峰、光明顶也就成辽浩瀚云海中的孤岛。阳光照耀,云更白,松更翠,石更奇。流云散落在诸峰之间,云来雾去,变化莫测。风平浪静时,云海一铺万顷,波平如镜,映出山影如画,远处天高海阔,峰头似扁舟轻摇,近处仿佛触手可及,不禁想掬起一捧云来感受它的温柔质感。忽而,风起云涌,波涛滚滚,奔涌如潮,浩浩荡荡,更有飞流直泻,白浪排空,惊涛拍岸,似千军万马席卷群峰。待到微风轻拂,四方云慢,涓涓细流,从群峰之间穿隙而过;云海渐散,清淡处,一线阳光洒金绘彩,浓重处,升腾跌宕稍纵即逝。云海日出,日落云海,万道霞光,绚丽缤纷。
  红树铺云,成片的红叶浮在云海之上,这是黄山深秋罕见的奇景。北海双剪峰,当云海经过时为两侧的山峰约束,从两峰之间流出,向下倾泻,如大河奔腾,又似白色的壶口瀑布,轻柔与静谧之中可以感受到暗流涌动和奔流不息的力量,是黄山的又一奇景。
  玉屏楼观南海,清凉台望北海,排云亭看西海,白鹅岭赏东海,螯鱼峰眺天海。由于山谷地形的原因,有时西海云遮雾罩,白鹅岭上却青烟飘渺,道道金光染出层层彩叶,北海竟晴空万里,人们为云海美景而上下奔波,谓之“赶海”。
4、温泉
  黄山“四绝”之一的温泉(古称汤泉),源出海拔850米的紫云峰下,水质以含重碳酸为主,可饮可浴。传说轩辕皇帝就是在此沐浴七七四十九日得返老还童,羽化飞升的,故又被誉之为“灵泉”。
  黄山温泉由紫云峰下喷涌而初,与桃花峰隔溪相望,是经游黄山大门进入黄山的第一站。温泉每天的出水量约400吨左右,常年不息,水温常年在42度左右,属高山温泉。黄山温泉对消化、神经、心血管、新陈代谢、运动等系统的某些病症,尤其是皮肤病,均有一定的功效。
黄山三瀑
  黄山有36源、24溪、20深潭、17幽泉、3飞瀑、2湖、1池。黄山之水,除了温泉之外,尚有飞瀑、明荃、碧潭、清溪,每逢雨后,到处流水潺潺,波光粼粼,瀑布响似奔雷,泉水鸣如琴弦,一派鼓乐之声。著名的有“人字瀑”、“百丈泉”和“九龙瀑”,并称为黄山三大名瀑,人字瀑古名飞雨泉,在紫石、朱砂两峰之间流出,危岩百丈,石挺岩腹,清泉分左右走壁下泻,成“人”字型瀑布,最佳观赏地点在温泉区的“观瀑楼”;九龙瀑,源于天都、玉屏、炼丹、仙掌诸峰,自罗汉峰与香炉峰之间分九叠倾泻而下,每叠有一潭,称九龙潭。古人赞曰:“飞泉不让匡庐瀑,峭壁撑天挂九龙”。是黄山最为壮丽的瀑布。百丈瀑在黄山青潭、紫云峰之间,顺千尺悬崖而降,形成百丈瀑布。近有百丈台,台前建有观瀑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