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民俗风情 - 特产历史 - 特产文化 - 我爱特产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3:22:58
巴渝民俗风情
发布:sanxia88  日期: 2008-06-07   出自:书

第一章 重庆人的"动物"祖宗

一 重庆人的"动物"祖宗

   重庆简称"巴"。"巴"经历了图腾名、民族名、国家名、地域名4个阶段,现在所说的"巴",一般笼统涵盖四者,加以限制的除外。在巴渝大地,四者均有。"巴"的四义,以图腾名为基础。然"巴"指称图腾,又有蛇和虎之分。其中蛇巴早在新石器中期即从大巴山麓来到重庆大地,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民族,一支兴盛的文化。在新石器晚期,又从蛇巴中分出一支,以白虎作为图腾,是为虎巴。这支虎巴族于春秋晚期,将巴都移建重庆,与蜀分庭抗礼。从此,四川盆地有了"巴蜀"、"巴山蜀水"之名。此处所说的"重庆人",狭义指巴人后裔;广义指今天生活在巴山渝水而又被巴风巴俗同化的所有重庆人--"入乡随俗",不管你的根在何方,来到重庆不被"巴"化,几乎是不可能的。这里所说的"动物",就是指巴人的两大图腾:蛇和虎。当今,五彩缤纷的重庆文化就构筑在这两大图腾上。要认识重庆文化,要开启重庆文化宝库的大门,钥匙就是巴图腾。


(一)蛇 巴


1.蛇巴由来

有两种主要观点:一是蛇巴属西部古羌族的后裔,从甘、青高原沿大巴山一路下来;二是蛇巴就是峡江地区旧石器时代智人演化而来。后者很少有人言及,主要说说前者。

战国时期的重庆人称为巴人,应当包括蛇巴和虎巴同宗共祖但风俗有异的两支。两支都以伏羲、女娲为共祖,但蛇巴以蛇为图腾,虎巴以白虎为图腾。在白虎巴人还未君临这块土地之前,蛇巴早已人丁兴旺。

"图腾"(totem)一词,是我国借用于北美印第安人的奥李布瓦语,意为"他的亲属"。旧石器中期,氏族社会的人们选择自认为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动、植物或其他东西,作为该氏族的图腾,全氏族的人都成为图腾物的亲人。比方,今天的华夏族自称"龙的传人"--即"龙的子孙",华夏族与"龙"同血缘,"龙"就是华夏族的总图腾。原始人曾先后产生三种图腾含义,"他的亲属"。即"图腾便是血缘亲属"是最先产生的观念;后起二义分别是:图腾是祖先,图腾是保护神。最初,原始人把图腾认作血缘亲属,用"父母"、"祖父母"或"兄弟姐妹"等亲属称谓来称呼,把自己扮成图腾模样,并把他作为群体的标志。后来,原始人开始寻找自己的来源,很自然地把图腾视为群体的祖先,以为群体成员都是由图腾繁衍而来的。随着人类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原始人认识到人和兽之间有一道沟,不再认为图腾能生人,不再相信族群源于图腾。但图腾祖先观念在原始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于是,在图腾

祖先观念基础上产生保护神观念①。同时,"图腾"又与"图腾崇拜"靠近,即凡被视作图腾物的,均受到该氏族的顶礼膜拜。由此可知,在以蛇为图腾的巴人观念中,"蛇"是"我的亲人"、"我的父母"、"我的祖父母"、"我的兄弟姐妹"、"我的祖宗"、"我的保护神",并崇敬蛇。这些观念,基本完整地保存在本市世俗民间,成为重庆最重要的基层文化之一。

蛇巴大约是在五六千年前人居巴渝的。《山海经》说:"西南有巴国,太昊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有学者指出,太吴伏羲氏乃甘肃、青海一带古羌人部落的一支。《海内经》又说:"有巴遂山,绳水出焉。又有朱卷之国,有黑蛇,青首,食象。"《山海经》有意将巴遂山置于巴人之后,显然与巴人有密切关联。"巴遂"即"巴蛇"的转音。绳水即金沙江,发源于青海巴颜喀喇山,那么,巴颜喀喇山或即古代的巴遂山。那里七八千年前气候温暖,曾是大蛇、大象分布之地,巴遂山当因产巴蛇而得名,晋代学者谓黑蛇"即巴蛇也"可证。这一带是古羌人的发祥地。巴遂山就是后来的巴颜喀喇山,是七八千年前巴人的祖庭,巴人的图腾就是黑蛇,今巴渝才言谓之乌梢蛇;也有人说是一种黑色的蟒。

这一支巴人随着太吴氏部落集团,循岷山山脉北麓逐渐东迁,约当唐虞时已分布于汉水上游、大巴山南北麓。《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南有巴国,有黑蛇,青首,食象。"《说文》:"巴,虫也。或日食像蛇。"这个以蛇为图腾的巴国,就是汉水上游的巴。而且,《说文》中的"食像蛇"的"巴",与《山海经·大荒北经》中的"黑蛇,青首,食象"的"巴",都有一个共同来源,就是《山海经.海内经》中的"有黑蛇,青首,食象"的"巴遂(蛇)",这个巴在汉中一带,此地至今仍产大蛇。《战国策·燕策》载苏代对燕昭王说,秦如伐楚,"以汉中之甲,乘舟出于巴,乘夏水而下汉,四日而至五渚。"《史记·苏秦列传》文略同,《史记索隐》载:"巴,水名,与汉水相近。"夏水即汉水,五渚即洞庭湖。秦伐楚,水军从巴水出发,这条巴水即《水经注·河水注》之"巴溪",导源于终南山南麓,南流入汉水。童书业先生认为这"是古巴国在汉水流域的明证。按今川陕间有大巴山脉,并有巴水,当为古巴族活动之地;川陕之间皆为巴族的根据地,似可假定"。《水经注·沔水》载南郑县南有巴岭山,巴山为漾水之源。汉中盆地南、北都有巴水、巴溪、巴岭山、巴山等地名。梁武帝大同年间,于巴岭侧立东巴州,治木马县,即今陕西西乡县南木马城。南与镇巴县接界有巴山林。而镇巴县东有巴庙,祀巴蛇神,或日巴王神;南临巴庙河。宁强县南有巴山,即平利县与重庆城口县交界的大巴山。

巴人所分布的汉中盆地及大巴山南北麓,均产大蛇。《山海经·中山经》:"高梁之山(今四川剑门山)......又东四百里日蛇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白尾,长耳,名独狼。"郭璞(晋)和郝懿行(清)都说:"池"音"巴"。蛇山即大巴山,所产之狼叫巴狼②。《水经济》卷20:"漾水......适神蛇戍西,左右山溪多五色蛇,性驯良,不为物毒。"此"不为物毒"的"神蛇"固然是巴人图腾之一种,但同在古代羌人活动的区域内,同在陕西,至今确实有这种善良的蛇。下边是一则新闻:

"在陕西贫困山区麟游县有几个自然村的村民,习惯用一种令人惊讶的消暑法--缠蛇和枕蛇。这里山大沟深,蛇特别多,且一般无毒,不轻易伤害人。山民们从不打蛇杀蛇,与蛇友好相处。在盛夏正午,山民总要往身上缠上少则几条,多则十几条冰凉的蛇,这样浑身酥凉,热气顿消。中午睡觉时,山民们干脆盘上一两条大蛇作枕头用。这一奇异的生活习俗虽已在此流传多年,但一直不能被外人所接受和理解。外乡的闺女一般都不敢落嫁这里。因为害怕与蛇为伍。外地的干部也大多不敢来这里视察和蹲点。宝鸡市曾有一干部在夏季下乡来到此地,山民见干部脸上热汗涔涔,立即捉来几条蛇要给干部清热消暑,以示友好之意,可干部见状吓得拔腿就跑......"③

"神蛇"的客观存在也从一个方面证实了巴人蛇崇拜的客观存在。据曹学俭《蜀中名胜记》:"通江县有蛇洞,在县北四百里南坝寺,唐建也。每岁端阳前后,有蛇自柱础出,沿阶满室,大小颜色非一种,然不为害。昔人传云三千四千尾,不可数也。应巴蛇洞。"再次证实巴人的蛇图腾确实是无毒蛇,这类蛇普遍存在于大巴山区。知名重庆学者邓少琴先生也指出:大巴山为川陕两界山,或以巴岭山称之,山南山北,有神蛇戍、巴蛇洞以名其地者,应当说今之大巴山即古称之蛇山。凡此区域之中,即古代巴人活动之地。


①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1.版第12页.

②何光岳:《南蛮源流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11,版第397~399页.

③《村民消暑有妙法,大蛇缠身当空调》,1998.8.10,《重庆日报》.


凡在大巴山北山南,均以巴称。巴应即蛇之称也①。上引诸家之说中,巴人到达大巴山的时间定在唐虞之世似乎晚了一点。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