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图书馆.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57:43

论“巴渝文化”应该缓行

字数:3311    字号:大 中 小

  当做文化瑰宝的另一面,则是中华大文化对这文化小支的轻视,以西南蛮夷视之。长期封建社会中,“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未治蜀未治“成为历朝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通识,“巴蜀”总因它的空间封闭与时间滞后,以它的纠结难缠让统治者头痛,“巴蜀文化”也成为可玩可赏而不足取的蛮夷文化之数。最明显的例子,中原杰出人士偶有流放到巴蜀之地,贴近观察之后,在他们的描述中,总是以猎奇的心态来描绘这风俗文化,殊少认同之意。一旦得到机会离开,又总是迫不及待,避之唯恐不及。“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
  但也有有识者看到了,这块地域文化有异禀,不可轻视。巴蜀人一旦出了夔门,便非常人可及,能够成就一番大功业。宋代有三苏,“三苏出,蜀山兀”,近现代以来,凡有大成就的巴蜀人,必出川,留在巴蜀之地难有大成就,仍不免困死蓬蒿,淹没在这落后的文化氛围中。巨人如邓小平,文若郭沫若、巴金,武如解放军几大元帅(十大元帅巴蜀人占了几一半)。
  这里面的道理正是在于文化。它说明了:巴蜀文化只要与异质文化相碰撞,就能焕发巨大的创造力。
  但在巴蜀文化中还有一种历史现象没有被注意到,那就是,不仅巴蜀文化中的人走出去,与异质文化碰撞后能爆发创造力,异质文化中的人如果能有机会进来,与巴蜀文化碰撞,也能爆发空前的创造性。远的说杜甫、刘禹锡,近的看我们身边的外乡人,黄奇帆由上海某局到重庆任副市长,与巴蜀文化一番碰撞后,转动重庆经济,“治大国如烹小鲜”,成就当代一位赫赫名重的经济学家。这提示我们:留意巴蜀文化中的惊人潜质,好比治璞玉,一琢便成器。
  而“巴渝文化”与‘巴蜀文化“的交流影响则几乎是无效的。成都人到重庆,重庆人到成都,都不会有大出息,因为没有异质文化的互相碰撞,什么都不会发生。这从另一面反证了巴蜀在文化上的一体。
  
  走出封闭,汇入时代
  
  今年11月,第五届亚太城市市长峰会将在重庆召开,这对重庆是件大事,市委、市政府很重视,官方选定了一幅大会招贴画,巴渝大地到处悬挂。就是这幅画,一时间大受诟病,引得文化界议论纷纷。画面上,并排坐着一个巴山老头和一个西洋青年,巴山老头着蓝布长衫,满面沧桑,朴实、沉默,一心吧咂着长长的旱烟;西洋人也学样,着蓝布长衫,吧旱烟管,却忍俊不禁满面嬉笑。旁边的宣传词写的是:“让重庆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重庆”。
  百姓看不透这幅画,只觉得有些别扭,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这幅画文、图明显不相符:
  市长峰会在重庆召开,外国市长们会来,宣传画画面就表现这一情景:洋人坐在巴山老农身边,着重庆装,吸重庆烟,学重庆人样,一切唯重庆(落后的种种)是举。这画面表达的,哪里是“让重庆走向世界”了?表达的明明是“让世界走向重庆”、让世界为重庆生成、让世界向重庆靠拢、让世界因重庆而欢笑。换句话说,重庆人是以“让世界走向重庆”来解读“让重庆走向世界”语义的,在他们的集体无意识中,这话就该这样理解。无奈这画一经挂出来,就成了一面镜子,照见了重庆人自己的丑陋。别扭为此,诟病也出自此。其实,这画作就是一幅典型的“巴渝文化”作品。如此狭隘、封闭、自恋的情调,不是“巴渝文化”是什么?
  不能不在当今中国的主流文化背景下来看“巴渝文化”的这种表现。问题在于:今天中国主流文化主张的现实主题是什么?重庆直辖后面临的主题应当是什么?“巴渝文化”与之合拍吗?
  差不多与这幅招贴画同时,近日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题词也出台了,它是这样表述的:“one world, one dream(同一世界,同一梦想)”。分析这主题词,可以看出,其逻辑指向正好与重庆的招贴画画意相反,是让中国走向世界,融入世界,而不是让世界走向中国,为中国生成。今天中国的现实主题和大国思维,精义在此。
  更大的文化背景和时代主题,则是由党中央所倡导的“建设和谐社会”,“弘扬先进文化”所奠定的,那也是要团结不要分裂,要稳定不要战乱,让中国与世界各国和谐相处,是趋同,不是求异,不要横生枝节。
  重庆建设岂能自外于这个大背景!
  “世界走向中国”,“世界为中国生成”的大国沙文主义思想,历史上确乎有过,都产生在极度封闭的时期,封建大帝国时代和“极左时代”都曾有这思想产物。满清王朝因为迷信“天朝上国”被痛打;“极左时代”,我们自己饿着肚子也要支援别国,为的也就是这份臆想。重庆在举办市长峰会期间向世界亮出这样的画面,只能表明:在这里,今天仍然集体无意识地承袭着封闭的、“左”的思维;将这思维放在本市不遗余力建设“巴渝文化”的背景下,就更显出双重的不合时宜与落后。在举国“改革开放”的时局下,这样的文化取向实足惊世骇俗。重庆不仅以“巴渝文化”昭示川、渝文化从此分家,宣布与四川不睦,让兄弟侧目,破坏固有的和谐;自己弘扬的又是那样一种僵化、落后的文化,与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全然背道而驰,并进而向世界宣示同样的狂妄与自大,真不知“是何人欤”!
  今年,“巴渝文化”赢得了它自诞生以来最大的成功。重庆市政府正在制定的“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中,“巴渝文化”俨然已经成为这个“规划”的根基和底气,重大无比,尊荣无比。
  但这并非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一方面,一种底气先天不足,仅仅适应现实政治需要、适应市民浮躁浅薄心态的廉价文化形态的确立,不仅难以引导人民树立文化精神,恰恰只能消磨掉人民固有的文化素质,使他们对真正的文化探索失去兴趣;再一方面,重庆文化的根非要借“巴渝文化”之名从四川盆地、从巴蜀一体文化中剥离出来,否认其间的同,无视其同,抹杀其同,置大同于不顾,一心求异,曲意求异,这样做的结果,只能让原本根基扎实,枝繁叶茂的地域文化失去根基,成为飘萍,不知所终。从现实方面考虑,在全市倾力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 和“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中心”的进程中,确立这样的文化建设目标,让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南辕北辙,也是十足糊涂!退一步说,对于重庆,当前最重要的,究竟是弘扬自身传统还是学习别人的先进,值得深思。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还在后面。据媒体消息,今年的全国人大会上,重庆的两位代表提出议案,要求全国人大确立“渝菜”系,作为全国“第九大”菜系,从而与享名日久的“川菜”区别开,以示分庭抗礼,以此建设“巴渝文化”。四川的代表闻听后,致信中国烹协表示“严重不同意”(参见《重庆日报》2005、6、28,14版)。这种事,虽借“文化”之名而行,其实,除了经济上的利益,很难让人看出作这种划分有什么真正的文化价值。
  另一方面,我们不应当忘记巴蜀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夙有的恶名,我们借“巴渝文化”掀起的这场易帜风波,在外人看来,难免正好提供了一个显例,证明巴蜀人确乎有这种“先乱”、自乱的劣根性。
  考之当今世界,凡经济落后地区,都禀有着厚重的亲缘性文化;而发达地区,从不炫耀这种文化,只注重能产业化或具生产力的文化。非洲是举世公推最有文化的人类发祥地,最穷;伊拉克,古波斯文明古国,老挨打;中国,也好不到哪里去。那美国的好莱坞文化,却只奉行拿来主义。地区也如此,同是中国,发达的台湾、香港、上海、北京、广州,并不炫耀自己的黎族高山、越、粤、燕赵文化,要之,海派、京派而已。当今世界,发展为主题,什么叫落后文化?落后地区的文化就是落后文化。重庆真要弘扬先进文化,首要的事,恐怕正是告别封闭、落后的“巴渝文化”。
  文章最后,我想作个假设,只需作一个假设:假设某一天,重庆撤销直辖市了,仍划归四川管辖。那时,我们的“巴渝文化”还如何自处、如何张扬?中国的国情,那时,四川的官员还会支持这种“文化建设”吗?毕竟,巴蜀一家成四川,已有两千年。谁能断言今日的巴、蜀分离便是历史终局?重庆直辖,本来也就是人为的事,并非历史的选择。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