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文 题 目:探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4:22:17
内容提要
一.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
1.从历史的角度认识
2.从特征上认识
二.转变观念,启迪学生自主探究
1.锻炼学生的想象力
2.启发学生的好奇心
3.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
4.鼓励学生勇于实践
三.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实验法
四.探究性学习的实施
1.“生物学史”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素材
2.把时间还给学生,“自主活动”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3.“生物实验”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4.“多元答案”与“鼓励为主”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动力
5.“多元评价法”是爱护学生探究性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五.设置探究性学习情景的反思
目      录
一.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 ……………………………………………4
1.从历史的角度认识 …………………………………………4
2.从特征上认识 ………………………………………………5
二.转变观念,启迪学生自主探究 …………………………………6
1.锻炼学生的想象力 …………………………………………6
2.启发学生的好奇心 …………………………………………7
3.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 ………………………………………7
4.鼓励学生勇于实践 …………………………………………8
三.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9
1.观察法 ………………………………………………………9
2.调查法 ………………………………………………………9
3.实验法   ……………………………………………………10
四.探究性学习的实施 ………………………………………………12
1.“生物学史”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素材  …………………13
2.把时间还给学生,“自主活动”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14
3.“生物实验”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15
4.“多元答案”与“鼓励为主”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动力…16
5.“多元评价法”是爱护学生探究性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17
五.设置探究性学习情景的反思 ……………………………………18
参考文献  ……………………………………………………………19
探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标准理念中强调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研的方法,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能帮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来获取直接经验和体验,逐步养成良好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因此,它着力于学生的发展,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对生物新教材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几点做法。
一.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
1.从历史的角度认识
最早提出在科学教育中要用探究方法的是杜威。在1909年前,大多数教育者认为科学教育的方法主要是通过直接教学让学生学习大量科学知识、概念和原理,直到1909年杜威在美国科学进步联合会的发言中第一次对这种方法提出批评。他说,科学教育过于强调信息的积累,而对科学作为一种思考的方式和态度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杜威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从1950年到1960年,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变得越来越明确了。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这句话对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性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施瓦布认为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的知识,学生应该用
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内容。
施瓦布、杜威等人的研究,包括布鲁纳和皮亚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研究,影响了从五十年代直至七十年代早期的课程教材。俄罗斯1957年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大大激发了新课程新教材的开发,许多课程教材的编制得到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其他联邦机构以及私立基金会的资助。这些教学材料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使学生参与到做中去,而不仅仅是被动地听讲或只是阅读有关的科学材料,对学习科学的进程比掌握科学知识给予了更多的重视。这样经过几十年的改革,终于使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把科学理解为探究的过程这种观点得到广泛的传播。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一些国家相继制定了面向21世纪的科学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再次将科学探究作为科学课程的基本要求,把科学探究能力作为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国内,近几年来有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引起了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素养的教学方法,受到极大重视,成为新一轮理科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突破点。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借鉴了世界各国科学课程标准及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在生物课程标准制定的过程中,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以期待将我国生物学课程改革推向深入。
2.从特征上认识
探究性学习通常具备五个基本特征:
(1)提出问题:在课堂上提出对学生有意义的有针对性的问题能够丰富学生的探究活动,但问题不能是深不可测的,而必须能够通过学生的观察和从可靠的渠道获得科学知识来解决。
(2)收集证据: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要广泛收集证据作出对现象科学的解释。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证据,如观察、记录、实验以及网络,使其探究活动能够进行下去。
(3)形成解释: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将自然或实验室观察的结果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超越已有知识和当前观察结果的新的理解。
(4)评价结果:即学生们通过参与对话比较各自的研究结果,或把他们的结果与教师或教材提出的结果相比较来评价各种可能的解释。
(5)检验结果:科学家通过重复他人的实验来验证其结果,而学生则是相互交流结果,从而引发新问题,进一步确定其探究结果的科学性。
探究性学习应当充分体现这五个基本特征,尽量使学生投入到自己发现问题或深化探究问题的活动中去。当然所有这些特征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基于探究问题的、使学生投入到思考中去的、适应特定的学习目标要求的,也可以认为是探究性学习。
二.转变观念,启迪学生自主探究
1.锻炼学生的想象力
45分钟的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共同时间,而不全是教师的“讲
演”时间。一般来说,一堂课学生支配的时间不能低于50%,学生有了充裕的时间,才能通过多种多样的自主活动,产生丰富的想象力,才能举一反三,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爱因斯坦说过的那样,“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因此,能让学生动手、动脑解决的问题,教师千万就不要再“辛苦”了。例如,让学生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时,书本里提到的让学生自己去看、引申的内容,包括人类对环境的影响,都应该交给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使学生在归纳、总结、交流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想象力,提高自己认识和探究世界的能力。
2.启发学生的好奇心
生物是自然界中复杂多变的物体,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及时和正确地把握其神奇奥妙、饶有兴趣的关键环节,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譬如,适当增加一些生物领域的最新知识、最新成果和生物学家个人奋斗史的介绍,让学生对生物科学发展的广阔前景充满信心和希望,学生就会在欣赏中汲取营养,在陶醉中得到启蒙。
3.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与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师生交流思维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常有所思,常有所问,不仅能开阔教师的思维,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要形成这样的局面,教师就必须淡化权威意识,允许学生毫无拘谨的随时质疑,并能与学生平等对话。与此同时,还可以顺势搭建互动平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讨论,使师生、生生之间在相互交流中互通见解,取长补短,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寻求真理的勇气和信心。比如,在“探究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教师要求同学们自己制定一个实验方案,证明温度对鼠妇生活有影响。这时课堂气氛沸腾了,学生们纷纷发言,有的说把装有鼠妇的盒子一半放在冰箱里,一半放在冰箱外,就可以形成温度差;有的说把装有鼠妇的盒子一半放在加热的沙子上,一半放在地上,也可以形成温度差。虽然同学们制定的方案不一定正确,但学生没有了思想上的束缚,完全可以在其研究的领域任思绪自由地驰骋,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乐于思考,勤于思考,这样一种和谐开放式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主能动性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升华。
4.鼓励学生勇于实践
在课堂上不仅要求学生认真听讲,而且要培养学生用眼看、用手触摸、用鼻子闻等直接感受的习惯。鼓励学生要敢于动手,勇于实践,失败了从头再来,直至成功。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和欣慰,便会激发起数次追求成功的愿望和信心”。因次,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和进步,即使是一句不经意的赞语,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鼓舞,一种鞭策。让学生自己解答或叙述动手成功的经验,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学生充分体味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从而燃起自信的火焰,满腔热情地投身到自主探究的学习中去。比如,在讲“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一节时,教师鼓励同学们以小品的形式表演长颈的长颈鹿和短颈的长颈鹿适应环境的情况,通过学生自身的参与,寓教于乐,学生们都明白了“生物适应环境就生存,不适应环境就会被淘汰”这一知识点。古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在探讨中发现问题,在探索中寻求真知。
三.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法是自然常态条件下,对事物进行周密详细的观察并作出客观的记录,对观察到的现象,保持客观的现度,作出周密的分析,揭示事物的本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观察工具越来越精密,观察手段越来越严谨,对观察对象的偏差也越来越小,因此,得出的结论也越来越科学。例如,学生在学习草本茎时,通过放大镜可以观察到玉米茎的机械组织、薄壁组织、维管束三部分;有了光学显微镜不仅能观察到玉米茎的机械组织、薄壁组织、维管束,还能观察到表皮、维管束的木质部和韧皮部以及导管、筛管等更微小的结构,从而总结出草本茎的结构知识。
2.调查法
对许多问题的探索,往往需要走进现实,接触实际进行科学调查。调查法主要包括直接调查(如实地考察)和间接调查(如调查访问、查阅资料和媒体报道、上网)。无论是直接调查还是间接调查,都要如实地做好详细记录并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得出客观、严谨的结论。例如,观看录像《克隆羊“多莉”的产生》,提出多莉羊为什么会长得像提供细胞核的那只母羊呢?学生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调查,以充分的证据来证明,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
3.实验法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一般是指在人为控制条件下,研究对象的变化,从变化结果中抽象出科学结论的方法。实验通常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提出问题(又叫科研课题):人们对事物做细致观察以后,常常对一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做进一步探究而提出问题,并且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探究的意义。例如,SARS(非典)刚开始传播时,人们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于是就提出:是什么原因引起SARS(非典)?它的传播途径是怎样的?于是就有了针对SARS(非典)的研究目标,这就是医务科研人员的科研课题。对于学生我们应该针对要学习的内容去引导他们发现问题,然后提出问题。例如:学习光合作用时,探究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的实验中,先介绍日常生活中青蒜苗和黄蒜苗的形成,葱埋在土壤中的是白色,露在外边的是绿色,再让学生思考:有什么问题需要探究?引导出问题:哪些环境因素影
响叶绿素的形成?
(2)提出假设(也叫假说或猜想):指对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数据等提出解释,用来说明某种现象未经最后证实的论题,也就是对提出的问题所做出的参考答案。假说一般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提出假说,即依据发现的事实材料或已知的科学原理或学过的知识,通过创造性思维,提出初步假定;第二步,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可能设想(推断),即依据提出的假说,进行推理,得出假定性的结论。例如,(接上一个例)学生提出哪些环境因素影响叶绿素形成的问题后,可以先假设光照要影响叶绿素的形成,依据是:日常生活中青蒜苗和黄蒜苗的形成,葱埋在土壤中的是白色,露在外边的是绿色。
(3)制定并实施探究实验方案:包括制定探究实验计划;列出探究实验所需的材料、工具等;制订具体探究操作过程。探究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指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研究事物变化的一种方法。一个问题常常有多个可能的答案,但往往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因此,一个“假说”提出来以后,不一定就是正确的,假说是对还是错,需要加以验证,即依据假说或预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例如,(接上一个例)让学生讨论交流:自己怎样才能种出青蒜苗和黄蒜苗?自己怎样去遮光?还可以用什么材料?并回家去具体操作和每天记录。
(4)分析并得出结论:探究实验的价值在于获得验证性的结果。因此,在探究实验中要记录探究实验的事实、现象和数据,即捕捉、记录由实验现象带来的结果,然后论证、说明探究实验中的因果关系,从而得到探究实验的结果。若获得的结果与假设相符,则肯定假设;若结果与假设不相符,则否定假设。这样才能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科学实验必须遵循客观真实和客观的基本准则,即实验中的观察一定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使获取的材料(事实、现象、数据)尽可能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不能凭空胡诌,不能片面武断。只有被实验证实了的“假说”才是正确的结论,科学的结论也是理论知识。例如,(接上一个例)三周后让学生带上实验材料分析:青蒜
苗和黄蒜苗的形成原因, 得出光照下才能形成叶绿素的结论,分析出
有些黄苗黄色不明显的原因(有弱光)。
(5)表达、交流:写出探究的实验报告;交流探究实验过程和结论。
以上是探究活动的一般步骤,由于研究的问题不同,各地条件不同,实验方法的步骤也有差异,不能死搬硬套,要发挥各地优势,因势利导,作出最佳方案。同时在制定并实施探究实验方案时要注重实验的科学性、可行性、简便性和可重复性。
所谓科学性,是指实验目的要明确,实验原理要正确,实验材料和实验手段的选择要恰当,整个设计思路和实验方法的确定都不能偏离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其他学科领域的基本原则。
可行性是指在设计生物学实验时,从实验原则、实验的实施到实验结果的产生,都具有可行性。
简便性是指设计实验时,要考虑到实验材料容易获得,实验装置比较简单,实验药品比较便宜实用,实验操作比较简便,实验步骤比较少,实验时间比较短。
重复、随机和对照是保证实验结果正确的三大原则,多年来为研究者所公认。因此,在实验设计中也必须注意实验的可重复性。
四.探究性学习的实施
1.“生物学史”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素材
从科学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科学探究的历史。在生物学史上,高中生物新教材中有许多诸如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和遗传定律的发现等经典的科学探究实例,其中蕴涵着活生生的科学探究过程和对待科学的态度与奉献精神,这为课堂实施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下面以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发现过程为例,将探究要素与过程展示如下(表1)。
表1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发现过程
探究要素
孟德尔的探究过程
基本要求
发现问题
进行了豌豆等植物的杂交实验,在注意不同豌豆之间相对性状的基础上分析并发现其杂交一代均为显性性状,子二代性状分离比接近于3:1
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发现并提出问题
提出假设
认为生物性状是遗传因子(后称基因)控制的,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的,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进入不同配子,受精作用中随机地传给后代
分析现象、提出假设
查找证据
设计测交实验,预测实验结果
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总结规律
构建理论
在杂合体的体细胞中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形成配子时分离并独立传给后代——基因的分离定律
归纳总结,完成理论的表达
此刻,学生们在被科学家的科学探究精神所折服的同时,又提出很多疑问:难道孟德尔的遗传定律能适用所有高等动植物体内的所有基因吗?难道一条染色体上只有一个基因吗?……教师此时可抓住时机,大声告诉学生:“若将来有一天,你们发现其有瑕疵之处,你们不也能成为科学家吗?”
2.把时间还给学生,“自主活动”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自主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的基本特征。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建构和重建知识经验的过程。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把已有的知识、信念、个性、情感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其中,而不是在一片空白的基础上或相同的背景经验上进行的。学生的“自主学习”不仅是个体的活动,而且也是在与其他同学相互交流中实现的,是一种群体活动。例如在学习“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节,可采用下列探究性学习:
(1)复习“高等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目的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提供参考)。
(2)创设问题情景:出示《1998年抗洪救灾现场》图片。       (3)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为什么用黄豆、大米堵管涌?
(4)在激起学生探究欲望的同时,教师展示数十粒黄豆和一个
培养数十条根尖的紫色洋葱,鼓励学生讨论质疑:未成熟的植物细胞(如干种子细胞、根尖分生区细胞)怎样吸水?成熟的植物细胞(如洋葱表皮细胞、根尖成熟区细胞)怎样吸水?
(5)请你“像科学家一样”自己动手设计“怎样使水往高处走”的探究实验:漏斗中的液面为什么会上升?漏斗中的液面是否会无限上升?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是否具备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6)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的复原来验证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就是一个渗透系统。
(7)你能否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NH4NO3溶液、甘油、酒精等做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实验?其结果是否会一样?
(8)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测定某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9)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力的大小?
(10)联系生产实际,农作物为什么要合理灌溉?如何合理灌溉?
通过上述的自主性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到自己像科学家一样探究事物的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内在联系,主动完成了对新知的建构过程,培养了品德,同时也渗透了探究事物奥秘的思维和方法。
3.“生物实验”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实验是一种探究性学习的载体,实验教学应该为学生创造积极探究的条件,让学生敢于实验,乐于探究,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使学生在观察探究实验中更加主动、富有个性。
例如: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时,教师可提前让学生在课外进行实验,然后根据他们自己的实验体会进行讨论:在怎样的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阳光、水分、空气、温度都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吗?讨论时学生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的学生坚持光也是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我就因势利导,布置他们继续做光是否影响种子萌发的探究实验,同时展示03年春考第21题——探究光的有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题略),把探究活动引入了新的境界。这种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又如在进行“探究叶绿素的合成是否与光有关”的实验中,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我们吃的蒜苗是绿色的,而蒜黄是黄色的,它们是怎样培养出来的?你想知道吗?那就请你们亲自种植探究吧。这样大大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愿望,然后趁势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选择材料进行培养,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证实光是叶绿素的合成条件。学生通过亲自体验,主动获取了知识,提高了探究能力。
4.“多元答案”与“鼓励为主”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动力
“鼓励为主”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外动力,如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语言等都是作用于学生的“外动力”;而追求“多元答案”则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内驱力,教师应创设有利情景,激发学生自主追求的动机。
例如,在生物学教学中,教材中有许多关于育种方面的问题,教师就引导学生让他们总结有多少种育种方法,一下子同学们便搜索思维,逐个逐个地说出正确答案: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于是教师在此基础上又加以点拨:白菜—甘蓝、抗虫棉是如何培育成功的呢?通过努力,学生立即茅塞顿开,还有基因工程育种、细胞工程育种等多种方法。又如教师在教学“中心法则”知识点时,课堂上留很多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核酸吗?是核酸一定是DNA吗?RNA不是遗传物质吗?蛋白质能成为遗传物质吗?有“转录”就有“逆转录”,为什么有“翻译”就没有“逆翻译”,一定没有吗?同学们经过认真思考,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诸如“非典”、“禽流感”、“疯牛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逐个解答问题。所以说,这里没有唯一答案,“多元答案”的探究成为永恒的可能。我们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积极挖掘生物新教材蕴涵的新内容、新方法、新的推理和新的表达方式,虽然某些探究性学习的内容超越了课本,但是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5.“多元评价法”是爱护学生探究性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打破了传统的智商为主流价值的概念,认为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是聪明的。我们在探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中,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根据学生的智能差异扬长避短,对学生学习要进行多元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他们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我们要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诸如,在我们过去的考试评价中,体现答案的唯一性;而今的某
些生物学试题具有开放性,特别是有关实验设计题,只要学生思维清晰、步骤合理,答案不唯一也给分。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都可以作为评价依据,这样有利于发现和肯定学生所蕴藏的潜能,鼓励和保持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当然,教学评价的主渠道还是在平时的自主学习和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对于探究性学习来说,特别要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例如尽可能设计一些学生有一定经验、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相联系或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身临其境、融于其中、探究其本,让问题更具有开放性,答案更具有多元性,评价更具有灵活性。
五.设置探究性学习情景的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应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教师要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教参并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上,还要努力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把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看作是对教的过程的积极参与和教学过程创新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多样化:既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
总之,生物新教材从内容上为探究性学习提供了素材保证。我们生物教师要立足新教材,把握新教材,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启迪我们的教学智慧,推进课程改革,跟上时代步伐。
在此对谢教授的悉心指导深表感谢!感谢您的不吝赐教,感谢您在百忙中对本文提纲、初稿的中肯批评,使学生及时纠正了认识上的偏差,完成了论文的写作。热切地渴望能继续聆听您的教诲,在您的指导下不断进步!
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朱慕菊等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3.周美珍等主编.中学生物学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4.刘恩山,刘健.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与探究性学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生物学通报.
2004年第1期.
5.俞志斌.生物教学中引发学生探究的策略.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学生物学.2004年第1期.
6.王洁,韩伟.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中学生物教学.2003年第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