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图书馆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4:58:27
3.素质结构。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高职学生素质结构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1)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思想道德素质属于后天素质,它在素质结构中起调节作用。高职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时,要充分发挥正面教育的作用,多树立正面典型,积极渗透人文知识,加强校内社团组织的建设,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要坚持校企合作,努力营造职业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公民素养。(2)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素质是人的所有素质中最容易产生危机的那一部分。因此,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更应该加大力度。一要培养学生成就感,使学生懂得人人都可能成功,都可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二要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促使学生积极向上,正确认识自我,不断塑造自我;三要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培养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3)综合素质的培养。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应表现为“四通”:一是普通性。牢固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应用知识,以及一类岗位共同的专业理论知识,为现实的专门技术训练和适应未来的快速变化奠定基础。二是变通性。学生要以一技之长为主,兼顾多种能力,能在相近岗位范围内发生能力迁移,实现上岗不需过渡期,转岗也无须过多的再培训。三是融通性。即学生既具备职业领域的方法和能力,又具有社会活动能力。四是潜通性。即学生应具备今后多次创业和广泛就业的潜在素质,包括创新精神、良好的个性品质、善于学习以及广泛的兴趣和爱好。高等职业教育应根据专业需求的不同,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安排上确定不同的比例,做到从实际出发,灵活多样。
  四、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是系统工程,不但要精心设计、精心组织,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河源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以“校企合作”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形成了“以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1.调整知识结构,渗透人文思想。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谓“高素质”就是不仅要具有胜任目前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而且具备自学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长期以来,学校坚持以重点专业为龙头,带动相关专业群建设,构建专业平台知识结构,以校级公选课为抓手,构建素质教育知识结构,两维知识网络构建,积极渗透德育教育内容和人文素质教育内容,使学生既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较高的情商,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重构课程体系,培养职业能力。各专业根据其培养目标,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了解构和重构,在整个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下原则:职业活动导向、突出能力目标、项目载体、任务驱动、学生主体、理论实践一体化。每个专业及每门课程都有明确的能力目标,如:对项目任务的理解、分析、表达能力;项目任务的执行能力;对项目任务结果的展示、分析、评价能力;对工作环境的熟悉能力;按照规范操作的能力;按照安全要求操作的能力;主要工具的使用能力;事故的处理能力;在复杂环境中做事、与人竞争协作的能力;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自我学习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等,及实施其目标的方法手段。每个专业及课程根据自身特点不同,分别采用项目载体、任务驱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将教室与实训室合二为一,使学生边学边练,教学做一体化。在项目的选取上采用课内课外双线并行。
  3.思教学工联动,突出素质教育。学生在大学阶段需着力提高的核心素质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学校遵循大学生成才规律,积极探索工学结合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按照“树信仰、学做人”的目标要求,优化课程体系,充实课程内容,在严格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确保教学科学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的同时,结合学生实际,按照模块化、项目化的要求编写校本教材,进行课程体系的再创造,将抽象的教材内容转化为鲜活的教学内容。二是按照“有趣、有益”的基本要求,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坚持从现实问题入手,运用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和典型的鲜活案例导入教学,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按照“思教学工队伍联动,引导学生知行合一”的要求,打造一支思想政治素质硬、理论造诣深、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队伍,通过建立思政课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的互通、互融机制,为教师提供相应的渠道和条件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更新知识,掌握足够的资料和鲜活的案例,增强教育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学校将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公共体育、素质拓展等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形成系统的育人体系。
  4.“校企政”三方联动,培养综合能力。在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初步走出“为求生存、求发展主动寻求合作,而‘企政’被动合作”的境况,与170多个企业、政府部门建立双向互动的合作关系,与企业、政府建立了34个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广东汉能光伏有限公司、景旺电子、雅达电子、富马硬质合金、西可通讯等企业建立了120多个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共建了万绿湖旅行社大学城营业部、丰达电容车间、丰达注塑车间、丰达工模车间、中英文幼儿园、中骏物业管理公司等16个生产性实训基地,与广东省旅游局、河源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科学技术协会、文广新局、客家古邑文化研究会等建立了广东省旅游行业技能培训基地、科技开发与服务、快速成型粤东推广中心、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水资源研究所、客家文化研究中心等二十多个技术开发、成果推广应用、文化研究、信息咨询与服务平台。多数企业给予学校的办学支持,不只停留在教学设备捐助、实习基地提供、员工培训等方面的合作,而是融入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的培养,初步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并将其资源势能转化为推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动力。同时,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才供需合作关系,保证毕业生有畅通的就业渠道,避免人才资源的浪费。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苏志刚.工学结合创特色提升内涵建示范[A].《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年度文件资料汇编编写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祝士明.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构建[A].石伟平,王乐夫.职业教育学科建设与理论创新[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8.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徐秀伟.谈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J].管理科学文摘,2008(4).
  [5]尤建国.基于职业发展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8(3).
  [6]石建敏.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