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教育改革/毕研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05:32
一个国家的教育应该上承历史下启未来、内合国情外应世界,应该与该国所处的特定时空位置相适应。中国的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应该充分考虑我国现有资源与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为国家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制度保障。

中国语境

    
    中国正在从“世界大国”迈向“世界强国”。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所面临的国内外挑战都急剧增加。要成功化解各种挑战,中国不仅仅要强化科技创新能力,更要从国家战略高度重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和发展。
    
    从内部看,如何保障可持续发展,如何推动政治、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如何消除社会矛盾,是考验中国执政者的重大课题。而要解决这一挑战,不仅需要制订科学的政策,贯彻相关政策更需要高品质的公民基础。
    
    从外部看,与异质群体交往不仅需要语言、知识、技巧,还涉及心理素质,譬如态度。这就需要了解异质群体的历史、文化,尤其是其政治文化、价值观念。这是中国现在和未来面临的重大挑战。在全民外交的时代,中国不仅需要专门人才,同时需要提升全民的对外交往能力。
    
欧洲经验

    
    在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教育规划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成员国通过跟踪分析人才需求、投入与产出信息来评估教育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同时结合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来调整教育发展目标与投入。
    
    目前在OECD国家,教育发展目标的制订主要考虑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两大需要。在经济方面,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提升全球化竞争语境下的创新能力、生产能力和营销能力,同时要努力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以减少失业率。
    
    在社会方面,学校教育要努力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水平、增强社会凝聚力、推进公平正义、保障人权与自治。OECD开发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首要目标是应对全球不断升级的各类挑战与冲突,进而保障繁荣、团结与和平。
    
    为借鉴法国在制定教育发展目标方面的经验,笔者日前采访了法国大学科学院院士、勒阿佛大学中国研究专家蒲吉兰(Guilhem Fabre)教授,以及法国勃艮第大学、教育研究院(IREDU-CNRS)教育学教授 Denis Meuret先生。
    
    蒲吉兰教授强调,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唤醒创造精神与批判意识。因此,教育不可过度强调纯粹记忆,而是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表达能力。Meure教授也认为,教育就是要增强公民的参与能力,使其能够开展更广泛、更自由、更丰富的对外交流,进而提升社会的民主化水平。
    
    教育目标直接决定教学内容。Meure教授称,教学内容应包含所有与现代民主社会运行有关的知识。他建议中国参考OECD制订的DeSeCo规划。该规划描述了义务教育结束时学生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为社会和个人创造价值的能力、满足个人重要需要的能力。学校不仅要培养专家,更要培养合格公民。
    
    具体说,当今社会的合格公民必须首先能够运用各类工具与外界进行高效互动。这些工具包括物理的(如信息技术)和社会-文化的(如语言)。同时,为适应全球化环境,当代公民必须掌握与(不同背景的)异质群体有效交流合作的能力。公民应当能够实行高效的自我定位、自我管理与自主行动能力。
    
    要使用工具进行高效互动就必须深刻理解和充分运用语言、符号、文本、知识、信息和技术。要与异质群体合作就必须理解对方、高效合作,这自然需要学会化解误会和冲突。要提高自主行动能力就必须深刻认识所处环境、学会制订实施个人计划、理解各种规则、明确并维护个人权益。
    
    蒲吉兰教授强调,此类中长期教育规划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该系统要具有国际性。他建议中国的教育规划与国际接轨。与国际接轨的中国教育和公民会进一步推动中国科学文化的国际化。
    
    法国勃艮第大学的Denis Meuret教授建议,中国在制订教育发展评估指标体系时可以借鉴OECD的“国际学生考核大纲”(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简言之,OECD教育评估体系的主轴是(Context)——投入(Input)——过程(Process)——产出(Product)。
    
美国经验

    
    为借鉴美国教育的成功经验,笔者咨询了(美国)“教育政策研究中心”(Center on Education Policy),得到了该中心主任John F. Jennings先生的支持。该中心成立于1995年1月。John F. Jennings先生长期担任美国众议院教育与劳工委员会顾问,参与了美国众多教育法案的制订与咨询工作。
    
    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强调联邦政府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强调公立学校在国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教育政策研究中心”强调,公立学校是学生学习与他人交往能力的主要场所,因而公立学校是确保社会凝聚力的主要机构之一。这在高度多元化的美国极为重要。
    
    学校应教育孩子们学会容忍差异、理解并欣赏异质文化、尊重他人观点。在社会更加多元化、经济更加国际化的时代,这是确保国家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保障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学校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好公民。要达此目的就必须让孩子了解美国政府是如何运作的,让孩子们掌握参与民主政治的技能。
    
台湾经验

    
    台湾大同大学教育学专家陈淑敏博士认为,各国在制订教育改革规划时,必须重视自身的社会脉络与经验,而非简单仿效他国主张或政策。唯有如此,教育变革才不至于曲高和寡或“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对于中国目前正在制订的教育改革规划,陈淑敏博士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清晰界定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陈淑敏介绍,台湾教育改革过程主要有改革与反改革、多元化与一元化、国家职能与市场机制、民粹管理与专业管理等观念冲突。这些争论是传统教育观与现代教育观之间的落差所致。
    
    陈淑敏博士介绍,由于当时台湾教育行政机关未能将这些观念的平衡取舍清晰论述与沟通,导致后来教育改革的方向强烈地受到媒体舆论的左右,同时使得教育专业人士的声音不能受到应有重视。
    
    为了缓解升学压力并出于对文凭主义的迷信,台湾采取了广设高中大学的模式,但过度扩张反而陷入了大学生素质降低与文凭无用论的困境中。就业市场萎缩和经济危机冲击更坐实了高等教育职能不彰的现实。
    
    二是重视教育改革方案的试点与调查。陈淑敏说,中国幅员广大,各地教育发展条件相差较大。所以在制订教育改革规划的同时,要同步考虑实施与评估、清晰界定评估的科学根据与方法。规划的制订与实施都要建立在科学的教育研究方法之上。陈淑敏介绍,过去台湾在制订政策目标后就直接推动实施,忽略了试点与评估环节,结果某些良善的具体措施最终无法收到预期成效。
    
    三是重视教育资讯的长期积累。陈淑敏说,鉴于目前的科技日臻成熟,中国在此规划纲要启动之后,应该强化对大型教育数据库的建设与运用。要持续监控、记录、分析重要趋势、现况与转变,使之成为效果评估、政策调整的可靠依据。陈淑敏说,国际上很多大型教育数据库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作者系海南大学传播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三略研究院传播学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