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游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9:59:46

青岛游记 (一九八七年早春时节,来青岛开会。余暇之时,沿海岸一路采风,感受良多……) 青岛,是一个美丽的城市:葱绿的树丛中藏匿着红砖和琉璃瓦,德国式的建筑风格,外加日式和韩式建筑,还有黄灿灿的沙子堆积起来的海滩,以及海滩上那些白色屋顶的洋房,给人以身处异乡的感觉。 “五四广场”让人想起那段屈辱的历史。“一战”时期,中华民国曾派兵士去帮联军修筑战壕;可战争结束后,德国鬼子侵占的台湾、澎湖列岛及青岛不是归还给中国,而是划归了日本。于是,北京的学生走上了街头,向段祺瑞政府讨说法。软弱的国民政府还是在屈辱的条约上签了字。广场临海的一片空地上竖立起一个高大的雕塑,起名“五月的风”,整个雕塑由红色覆盖,状如龙卷风——红色风暴。 海洋公园静悄悄,没有游人,没有喧闹。门前一副巨大的海豚馆广告牌极有诱惑力,幸亏导游说,今年尚未开馆,要等到五一以后。四月已是遍地开花的季节,桃花平添几分胭脂气,梨花平添一份圣洁;但青岛的一切似乎要到了五月才开始具有活力。这里有山有海,景色别致,美眉也多有姿色。四月的天气还不怎么暖和,海滨浴场游人寥寥无几。清晨,天空下着霏霏细雨,雾霭遮去远处的景色。尽管不是好天气,可期刊界的同仁们还是分乘两辆大客车,冒雨驶向崂山。 崂山算不上什么高山,海拔不过1330米,但滨海能有这样的高山直入大海,也属罕见。故而,到这里一游,主要是看山看海。崂山还是那样怪石林立,石缝中长树,这里的树木要有顽强的生命力,既要抗旱,还要牢牢把握很浅的表土。由于已年近不惑,已无往日的冲劲,没有敢上崂山顶,再去看看山那边的军港。青岛人信奉“一生二,二生三”;所以,太清宫分三官殿、三清宫、三皇宫。道家无寺庙一说,只有宫、殿、观之称。崂山的宫也罢,殿也罢,用石条砌垒,灰瓦盖顶,气势都不宏伟,但构造紧凑,看上去像农家小院。宫殿虽显简陋(可能崂山派追求简朴),树木也不多,但这里的能寻到奇花异木。三官殿传闻系邱处基始建,供奉天官(主赐福)、地官(主制恶)、水官(主赦免)。殿门前一边一棵银杏,传说是邱处基亲手所栽,如今非常粗大,大概要三人才能合抱。 进了殿门,院内正中是殿堂,旁边耳房是道士的居室。院真正的奇景是两棵耐冬,左边的开红花,娇艳似火;右边的开白花,洁白如雪。蒲松林累试不第,躲到太清宫来养性,写人写鬼流传后世,就是从这两棵耐冬身上得到了灵感,写出了缠绵的人鬼情,漂亮柔情的女鬼绛雪就是那棵白花耐冬。 三清宫供奉太上老君、张天师、吕纯阳。院内有一棵古柏,有一株藤树附体,藤树的根深深扎在古柏身上,俨然一对情侣,实属奇观。看着这棵奇木,不免想起刘三姐一句名言:“世上只有藤缠树,哪有树缠藤?”到了供奉伏羲、燧人、神农的三皇宫院内,有一棵三树合一的奇观更是奇特。古柏身上有藤树附体,半中央有棵盐肤木破树而出,尖尖的树枝如锥。两树合一尚能理解为情侣缠绵悱恻,那这三树合一又作何解释呢? 从三官殿到三清宫的路上,有一块大岩石,传说宋代有位道士傍晚途径这里,遇一位白发老人指点迷津,遂提笔写下三个大字,游人怎么认也认不出“遇仙桥”三个字。 明代,崂山发生了长达十五年的佛道之争,耿玉兰在这场佛道之争中成为崂山道士的恩人。为了不忘怀恩人,崂山道士特辟这间小屋为耿真人祠。当年,一个叫阚山的和尚行游完天下之后,相中了崂山这块风水宝地,就此住了下来,立志要在这里修建一座寺庙。他先是与崂山的道士套近乎,让道士们放松了警惕。他与皇后有私情,鼓惑皇后从皇帝那里讨了圣旨,堂而皇之地在三清宫门前兴建海印寺。道士们多次赴京都无功而返,只好经人指点去求助于京城的一位高僧耿玉兰。耿玉兰在皇帝那里打赢了官司,讨得撤除海印寺的圣旨。海印寺已不复存在,可遗址还在,一块石碑刻着警世遗言,警示后人不要放松警惕欲侵占家园的贼人。官家来抄撤寺庙,阚山逃匿,不知去向。可后来人们发现太清宫背后的山头上出现了阚山的影子:一块形似和尚的巨石被另一块扁平的岩石遮挡了一半。人说阚山自感惭愧,不敢正眼看崂山道士,才在那里躲躲闪闪。抑或是狼子野心不死,还在窥视着什么。 与三皇宫大殿相对,是一个亭子。传闻当年蒲松林常在这里构思他的“人鬼情未了”——《聊斋》。导游小姐说,到亭子里坐一坐,必能考上博士。想想蒲松林致死也只混到贡生,就知道导游小姐的话难以置信。走下三皇宫用条石垒砌的平台,一眼泉水便在脚下。泉水终年不枯,即使久旱之后;所以定名为“神水泉”。青岛多泉水,制成青岛啤酒,名扬天下,早已众所周知。然而,用崂山泉水制成的崂山啤酒同样甘醇,天下人知道的并不多。 ——姚科· 青岛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