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游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9:03:05
[ 作者:佚名 |
12月5日周日无事,去了昌平明十三陵。骑一辆“凤凰”二八自行车,沿逆时针方向游览了其中的12座明陵,全程约200华里。
4:50,出门
一路北行,途经学院路、清河、沙河,天色由暗渐明。
7:37,昌平环岛李自成铜像
铜像最初立于京昌公路小营环岛处,后因修建高速公路北移至此。
远远望去,只觉天寿诸山峰峦奇特。细观之,发现山顶似有两个巨人仰面抵足而卧,一人头向东,一人头向西。当年明皇在此建陵,莫非真是天意?
过环岛继续向北,路西有一煤炭交易市场,不时可见运煤车来往穿梭。风吹过,卷起地上的尘土和煤渣,迷人眼目。
7:50,石牌坊
从石牌坊开始,正式进入陵区。明成祖朱棣永乐5年,徐皇后死,朱棣派人在北京近地卜选陵址。7年,陵址在天寿山选定,自此确定了明十三陵的陵区。天寿山位于北京近郊,距北京约50余公里。北通黄花镇,西至居庸关。陵北山脉,从昆仑山发脉而来,经太行山,蜿蜒绵亘千余里,形成陵区的北面屏障。陵区内,东有蟒山“盘其左”,西有虎峪“踞其右”,南有凤凰山,北倚黄花城。陵区外,西有西山,东有马兰峪,群峰罗列,形成“万骑簇拥”,“千宫侍从”的格局。东西山口各有一条河流,在陵区中部交汇后东流而去。陵区内,葬有13位皇帝,23位皇后,还有一位皇贵妃及数十名殉葬的宫人。明陵祭祀,起初没有定制,后按明世宗嘉靖的规定,春以清明,秋以霜降遣官行礼陪祭,自此形成定制。
明朝时,以天寿山地近蒙古,残元势力时有入侵,故将环山数十里内的十数个山口堵塞,修筑城垣、拦马墙等军事防御工事。永乐8年,堵塞古北口的大、小关口,使仅能通一骑。嘉靖16年,塞天寿山东北通往黄花城的道路,后又在每座陵设置守备千户五。但这些措施似乎并没起到其应有的作用,蒙古骑兵两次进逼京师,侵扰天寿山诸陵,皆由古北口进入;清兵占昌平州,李自成进北京,皆由居庸关入,都对天寿山诸陵造成过不同程度的损伤。
清廷为收买民心,消弥汉族的敌意,曾有数位皇帝阅视天寿山明陵,并对其加以修缮,对明皇后代封以官爵,命其世代祭祀。
石牌坊是长陵最南端,凤凰山左右夹峙。石坊以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仿木建筑结构,6柱5间,上覆大小共11座庑殿式屋顶。夹柱石上,雕刻异兽蔓草及龙、狮图案。石坊建于明嘉靖19年,不仅有美化环境的作用,还有拱卫、屏障陵区的功能。(《明清帝王及其陵寝》,以下简称《陵寝》)
石坊通高逾4丈,每根石柱均重上百吨。传说,当年修建石坊的民工们费尽气力立起了石柱,却无法将夹柱石架上去。交活期限临近,民工无奈,只得烧香乞求鲁班爷点化。几天过去,不见鲁班显灵,却来了个衣着破烂,捡粪的老人。攀谈间,民工向老人讨主意。老人说:“我是个土没脖子的人了,还能有什么法儿!”言毕自去。民工猛醒,老人是让他们用土囤的办法。于是先用土埋住石柱,形成斜坡,再顺坡将夹柱石拉上架好,石坊终于得以按期完工。正不知老人是何方人氏,却见天上飘过一朵白云,上面站着那位老人。民工大悟,原来正是鲁班显灵。(《十三陵的传说》,以下简称《传说》)
8:08,大红门(或称大宫门)
单檐庑殿顶式,券洞3座,墙上嵌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三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一九六一年三月四日公布,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局一九八一年七月立”的牌子。明朝时,因陵区南面地势平坦,无险可守,遂垒土石为城,绵亘40余里,在险要之处设下10个关口,建敌楼、吊桥,派重兵把守,以保卫陵寝安全,抵御入侵京师之敌。我今到此,见城墙已不存,只南侧山上似有遗迹(《陵寝》)。
8:17,长陵碑亭、神道石像生、棂星门
碑亭为重檐歇山式建筑,可见内竖龟趺神功圣德碑。据记载,碑高逾3丈,前后左右分别镌刻有明仁宗朱高炽和清康熙、嘉庆御笔。碑亭外四角,各立有一根华表,玉龙蟠绕。石像生南端以两根望柱为起点,向北排列于神道东西两侧,计有石兽、石人共18对。石人中又分为武将和文勋臣,明朝时勋臣分为文武两类,这里的勋臣是文勋臣最高级别之左右柱国。石像生北面,以棂星门为尽头。棂星门又称龙凤门,明末清初坍塌,清时重建,现为红墙、黄瓦、白柱。(《陵寝》)
石像生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伤,对此当地有个传说。相传石像生白天在神道两侧兀立不动,至晚石人摸到附近村中调戏妇女,石兽则到处偷吃东西,为患乡里。百姓震怒,合伙把石像生打得遍体鳞伤,伤了石像生的元气。此后,无论白天黑夜,石像生就都不能再动,只有永远在原位立定了。据说,还有一对石羊因伤重不能归位,后来修路时被推到沟底,不知所终。石像生如何能动?这个传说可谓荒诞不经,倒是另外一个关于石像生的传说更耐人寻味。石像生中,共有12尊石人,但只有4匹马,不够每人一匹。传说明宣德年间,宣宗皇帝朱瞻基曾为此杀了几任监工大臣和工头,因为他们谁都解决不了皇帝所出的“十二石像要备十二匹马,而且不得在神路两旁立卧四匹以上的石马”这一难题。朝廷张榜招贤,一个40岁左右的中年汉子揭了榜,自称已经解决了难题,并把皇帝等一干人带到神路,指示天机。原来那两个武臣的后身,各有4匹浮雕石马,活脱逼真,与卧在神道上那4匹加起来,足了12匹的数,且没有违背“不得在神路两旁立卧四匹以上的石马”的要求。原来这汉子就是参与雕刻石像生的石匠,他认为12石人应有12石马,并且早就雕成了四明八暗的样式,但监工大臣和工头以及其他工匠都没有看出来(完工后民工都已被遣返回乡)。后来,汉子为阻止皇帝滥杀无辜,才道破了天机。事后,他也不领皇帝的赏赐,悄然返乡,种地去了。(《传说》)
大约十一、二年前,我游十三陵时,可从碑亭和神道自由通过。而今,它们都已被铁栅圈住,参观需购门票。据说这始于10年前,票价一路上升,涨至今天的12元。保护文物,发展旅游,提供就业机会,我也无话可说,只是不愿为十三陵特区做这份贡献,只有在栅栏外眺望。沿神道东侧公路北行,从树木的缝隙中略见石像生的风采。途中,见一迎亲车队由南向北驶过。
8:43,过七孔桥
明朝时,桥下汇集陵区内各处之水(《陵寝》)。桥上石柱有精美的龙凤浮雕,东南方可遥见十三陵水库波光粼粼,东北方山上不时可闻开山炮声。
9:03,永陵
一条长长的上坡路,坡不很陡,但骑行困难,最后不得已下车,推车步行。
永陵是明世宗嘉靖的陵墓。他15岁时,以藩王身份嗣皇帝位。即位之初,在杨廷和等大臣的协助之下,励精图治,革除前朝许多弊政,缓和了社会矛盾。时人称新天子圣明,杨廷和功高。但他个性偏执,为他父母的名分与臣下进行了三年多的“大礼仪之争”,破坏了君臣和衷共济的局面。以后他也没能坚持初政,应验了《诗经》中的一句名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嘉靖一生迷信方术,为求长生不老,听信方士之言,用宫婢经血烧炼名为“红铅”的长生药。宫婢无法忍受摧残折磨,奋起反抗,几乎将嘉靖勒死。事败,16名宫婢和与谋的王宁嫔均被处死,嘉靖侥幸捡回一命。事发在农历壬寅年,史称“壬寅之变”。此后嘉靖更是一意孤行,对朝政几乎不闻不问。嘉靖在位期间,宠信奸相严嵩,致朝纲败坏,政治极端黑暗。在北部边事上,严嵩迎合嘉靖的民族偏见,不顾蒙古人民求和与开市的要求,几次斩杀蒙古俺答部派来的求和使者,造成北疆烽烟不绝,直至酿成俺答汗出兵抢掠京城的“庚寅之变”,给汉蒙两族人民都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嘉靖时,东南沿海武备废弛,倭寇逐渐猖獗,执掌抗倭大权的严嵩义子赵文华抗倭无良策,又陷害抗倭有功的官员张经致死。若非戚继光等名将坚持不懈,抗倭战争几乎毁于一旦。
嘉靖在位期间,大兴土木,修陵造宫,连年不断,又兼南北两边烽火连绵,军费负担沉重,官员克扣军饷,致使国家财政困难,人民负担日益加剧,形成“家家皆净而无财用”的局面。嘉靖定天寿山十八道岭为寿宫,并更名阳翠岭。整个工程历时12年才基本完工,宝顶封土直万历9年。陵墓建筑壮丽奢侈,有很多地方超过了明成祖朱棣的长陵。(《陵寝》)
传说永陵琉璃瓦为红色,与其它陵的黄色琉璃瓦不同。当年嘉靖巡视陵工时,发现窑工烧出的琉璃瓦发红,认为失了皇家的瑞气,一怒之下,连杀多批无辜窑工,并威胁如再不能烧出黄瓦,就要诛灭窑工九族。一青年窑工领旨烧窑,得父母指点,对嘉靖解释瓦色发红是寓意皇帝“洪福齐天”(“红”与“洪”同音),且“嘉靖”与“家尽”谐音,瓦烧成红色,是个吉兆,可冲去不祥,让日子更“红火”。一番话令嘉靖满心欢喜,遂放了所有窑工,此后永陵琉璃瓦就皆为红色了。(《传说》)
游永陵,见大门关闭,从门缝中可见里面享殿遗址前丹陛有精美雕刻。
9:19,德陵
德陵在永陵东侧,两陵相隔不远,沿小路穿农田可步行到达,也可绕道走柏油路。当年我在永陵门前,遇一农家黑狗,远远地向我吠叫。俗语说“狗怕弯腰狼怕蹲”,我弯腰把它吓走,以为平安无事,不想转过弯来,那畜生正蹲踞在去德陵的道路正中等我,目露凶光,吓出我一身冷汗,无奈只得重施故伎。待我进得陵去,那狗又围着我的车子转了半天,真怕它咬坏了我的车轱辘。还好,这次来没有狗儿拦路了。
德陵是明熹宗朱由校的陵墓。万历皇帝驾崩,其生前宠爱的选侍西李为达到逼群臣封自己为太后的目的,挟持皇长子朱由校,占据乾清宫。经群臣努力,将朱由校抢出立为太子,即皇帝位,并由朱由校下旨,最终迫使西李迁出,是为明宫三大案之“移宫案”。朱由校即位之初,革除了万历朝的一些弊政,重新评价了明朝历史上一些重要事件,平反了冤情,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但他的兴趣并不在处理国政上,从而酿成了太监魏忠贤专权,保姆客氏乱政的悲剧。他们迫害东林党人,对不顺其意的皇帝后妃也不肯放过。在客魏集团的专权之下,国事日非,辽东战事也日益吃紧,主张抗敌的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等人或被杀,或被革职,或引病告退,使得后金势力日益强大,直接威胁到明王朝的安全。朝廷内外,只知有魏忠贤,不知有皇帝,但朱由校对此却并不在意,仍纵情玩乐。他的聪明才智全用在了玩乐上,且有一手高超的木工本事。他在玩中落下了病根,两年后因此病故,对魏氏阉党的宠信至死不衰。朱由校一生无子,临终遗命,以其五弟朱由检(即崇祯)即皇帝位。
崇祯为其兄在潭峪岭选定陵址。因前朝几十年的挥霍和官僚的贪污,国库匮乏,预计200万两的修建费用只能拨出50万两,其余只得由在朝大臣捐献,在陵工未完之时即将朱由校入葬。陵中附葬有懿安皇后张氏,张皇后有贤名,明末李自成攻入北京时,张在宫中自缢,后被清摄政王多尔衮入葬德陵。(《陵寝》)
我所见到的德陵,衰残破败,明楼看上去随时可能倒塌。陵园内,几只家鸡在散步。
9:44,景陵
景陵是明宣宗宣德朱瞻基的陵墓。朱瞻基幼年时,深得其祖父朱棣喜爱,在巩固其父朱高炽太子地位的问题上,朱瞻基也起了重要作用。他即位后,平息了其二叔父汉王朱高煦的叛乱,又警示了其三叔父赵王朱高燧,令其不敢再有篡位之心。朱瞻基撤回了劳而无功的明朝驻安南军队,赦免了抵抗明军的黎利,立了安南国王,对蒙古贵族的南侵进行了有效的抵抗和防御,制止了许多扰民之举,史称宣宗朝为“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岁不能灾”。但宣宗时也有许多弊政。如终明之世始终未绝的宦官为害始自成祖朱棣,宣宗时更使宦官管理民政,在全国13个布政司设置太监进行镇压,赋予宦官批答章奏之权。宦官参政,酿成恶果。宣宗还课征蟋蟀,以供宫中游戏,致使许多人倾家荡产,甚至因此丧生。
宣宗朱瞻基38岁病逝,太子朱祁镇即位,为其父在黑山选定陵址,与成祖长陵相隔不远,陵工持续28年方告完成。入葬时,有妃子数名殉葬。景陵初建时,规模很小,嘉靖年间扩大了规制。明英宗正统14年冬10月,蒙古瓦喇部也先挟被俘的英宗南侵京师,焚烧长陵、献陵和景陵,这是历史上明皇陵寝首次遭劫。(《陵寝》)
景陵在黑山脚下,但当地人却说是囤山,对此,有个关于宣宗朱瞻基和民女汉久春的传说。相传,朱瞻基在江南被一女子美色所动,经打听,女子名汉久春,是没过门就死了男人的寡妇。朱瞻基命将“汉久春”(旱九春)改名“汉囤儿”召进宫来,又答应了她的三个条件,即第一不改名(汉族天下春长在),第二免其家乡3年赋税,第三废除所有苛捐杂税。汉久春进宫的当夜,趁朱瞻基不备,撞墙而死。被汉久春之死激怒了的东海龙王,和土地爷商定,让朱瞻基在位的9年多时间里滴雨未下,9年大旱,但地面上却是“井水洇四十,河水洇三十,露水搭三分”,连着9年好收成。宣宗对此至死不明所以,因难忘汉囤儿,故将景陵北面的黑山改名为囤山(《传说》)。
10:01至10:37,长陵,购票进入,票价20元
长陵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墓。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后,即位的建文帝为巩固皇权,采纳齐秦、黄子澄之谋,实行削藩,周王、岷王、湘王、齐王、代王先后被废。燕王朱棣在北平时,曾多次出师讨伐残元势力,声名威震沙漠,其势力的迅速发展也构成了对皇权的严重威胁。此时朱棣恐祸及于己,便以“靖难”诛除齐、黄为名,举兵造反,3年后攻入明都南京,建文帝不知下落。次年朱棣即皇帝位,改元永乐。建文帝在位时间虽短,但他“天资仁厚”,对群臣刑宽法疏,因此赢得许多大臣的忠心。朱棣即位后,废除建文帝时的法令,对建文诸忠残酷镇压,对他们的家属恣意凌辱。朱棣一生5次亲征蒙古,使故元势力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在位期间,命人编写了3亿7千万字的《永乐大典》。朱棣即位不久即谋划迁都北平,自永乐4年起,先后两次诏建北京宫殿。18年下诏“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正式迁都北京。朱棣营建北京,使之成为明清两朝的首都,“君主华夷”,“控四夷以制天下”的政治中心,确实功不可没。
永乐22年7月,朱棣第5次亲征漠北蒙古,病逝在榆木川,终年65岁,5个月后入葬长陵。其庙号初为“太宗文皇帝”,嘉靖年间,为彰朱棣之“功德隆赫”,改庙号为“成祖文皇帝”。朱棣死后,有16位妃子殉葬。朱棣长陵位于天寿山中峰之下,其规模宏大,建筑雄伟,为十三陵之首。天寿山原名黄土山,一名为康家庄楼子营,在被定为朱棣的陵址后,改名为天寿山。它北接居庸关,三座山峰拔地耸立。其中间山峰蜿蜒起伏,如御座屏风。左右砂山环抱,照壁山为案山如桌几在前,卫河、漳河众水朝宗,“一统无外之河山”,确是上吉之壤。(《陵寝》)
传说,天寿山长陵陵址,是朱棣和他的军师姚广孝一起踏勘选定的。但在此以北2、3里的地方有座“黄泉寺”,有个村子叫“黄泉寺村”,朱棣认为大不吉利,遂下旨拆了寺庙,改“黄泉寺村”为“黄金寺村”,又命姚广孝用“移山挪海之法”把村里所有的泉眼移到昌平马池口乡百泉庄去了。泉移走了,“黄金寺村”的名字却始终没有叫响,还是“黄泉寺村”沿用至今。
又传说,当年刘伯温施法,把现在的十三陵地区由汪洋大海变成一片陆地后,地面上仍留有一个九龙池在冒水,供附近村民日用。朱棣在到这里察看陵地时,皇后听见地下有10条龙在打架。为免“惊驾”,就命当地衙役捉拿十龙。衙役们路遇一白胡子老人,问话数遍老人都不理会。衙役急了,大喊:“你耳朵聋啦!”老人方支吾道:“我……我实聋。”老人为恐犯忌,不敢说“真聋”(真龙),可这“实聋”却与“十龙”同音,结果仍旧冤死衙役刀下。当地人认出老人是村里的“石大爷—石聋子”,衙役们提着这“十龙”头,找到九龙池,把人头扔进去,堵住了池口,回去报功领了赏。从此“斩十龙,灭九龙”的故事就在十三陵地区世代相传下来。(《传说》)
我在长陵购得《十三陵的传说》。享殿气势宏伟,面阔9间,进深5间,为重檐庑殿顶式建筑。殿内60根竖柱及梁枋,均是采自深山老林中的楠木。(《陵寝》)解说员介绍,这些竖柱直径1.17米,为显示帝王陵墓的森严,不饰任何彩绘,墙上也没有壁画。殿内的展品经重新布置,减少了原来的丝织品。大殿正中,是一尊青铜铸成的朱棣座像,面南背北,着龙袍,右手扶腰带,左手置于大腿之上,目视前方。据介绍,这是今世最大的铜制帝王座像,由大连某厂用一年时间铸造完成。像高4.08米,净重5.6吨,于去年7月1日立于此处。像前防护铜链,用12根高度及膝,铜制贴金的柱子连接,寓意朱棣的12个子孙(也就是其它12陵的陵主)。像前还有一有机玻璃箱,“功德无量好人平安”,内有游人布施的钱币无数。
登明楼,见两旁宝城出入口栅门闭锁,碑亭有护栏,垛口有铁丝网围护。
史载,明神宗万历32年5月23日,“雷火焚长陵明楼”。(《陵寝》)宝城内,安葬着明成祖朱棣。但据当地传说,长陵是座空坟,陵内仅葬有他生前用过的一条丈二花枪。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夺得陈有谅之妻翁氏时,翁已怀有身孕。朱元璋称帝,翁氏受封后不久,生下一男婴,即朱棣。朱棣幼年,已显帝王之象。朱元璋和马皇后不喜,把他发往北方做燕王。他们以为当时的北方荒凉贫瘠,且又边事不宁,朱棣到了那里,只有一死。谁知朱棣辗转来到北方幽燕之地,一路上归附他的人已成一只精兵。当时的十三陵地区是一片汪洋,名北海乌龙江,朱棣原是乌龙转世,到此正好施展身手。他与占据此处的北方游牧民族相遇,用刘泊温暗中送他的一只箭吓退了敌方的首领。永乐末年的一次战争中,两人再次战场相遇。敌对方逃进一个山洞,朱棣的部下追进去,却无一人出来。朱棣一怒,亲自进洞杀敌。但刚一进洞,洞即闭合。部下救之不及,只抢回朱棣用的一条花枪,后来就把这条枪葬入长陵,权作了结。(《传说》)
从拱券式门洞内下宝城,皮靴踏在楼梯上,发出闷响,咚咚。
长陵路口,距北京43公里。
10:49,献陵
献陵是明仁宗朱高炽的陵墓。“靖难之变”中,建文帝50万大军包围只有万人戍守的北平城。当时为燕王世子的朱高炽依靠姚广孝等人的支持,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保全了北平这座燕王的后方根据地,又挫败了朝廷离间燕王与世子关系的计谋。朱棣亲征蒙古,奉命监国的朱高炽“诚敬孝谨”,消除了成祖的疑忌之心。朱棣的另两个儿子朱高煦、朱高燧均因谋逆而获罪,朱高炽历尽艰辛,终登大宝。即位之后,力行仁政,平反冤狱,赈济灾荒,减轻百姓负担,停罢下西洋之宝船,罢采民间金银,宽刑,纳谏。但作为封建帝王,朱高炽有时也拒谏饰非。朱高炽体弱多疾,在位不到一年即病逝。太子朱瞻基即位,为他定山陵名为献陵。遵从仁宗遗诏,献陵制度十分简朴。因中间有道龙砂隔开,故建成两个院落。英宗年间,献陵享殿被火焚毁,后仍仿原有规模重建。(《陵寝》)
民间传说似乎总爱和皇帝过不去,朱高炽是个比较好的皇帝,可在十三陵地区却有个于他声名不利的传说。献陵享殿和明楼之间的砂山(老实说,我当时没有看到砂山)被明朝皇家称作“御案山”,但当地人却称它作“遮羞山”。传说在朱高炽做太子时,曾与比他大不了几岁的的姨娘私通。后来他当了皇帝,有个大臣无意中说起此事,朱高炽矢口否认,并说如有此事就让龙吞了自己。不料话音刚落,金殿屏风上一条木雕的龙就飞身而下,一口把他吞了下去。臣子们救驾不及,只抢回皇帝的一只靴子,后来就把这只靴子葬入陵墓。当地人因此称这座陵墓为“靴陵”,称砂土山为“遮羞山”。而明廷为了遮丑,就把“靴陵”改称“献陵”了。(《传说》)
献陵的大门开着,旁边一位晒太阳的老者不让我进去。我说这大门开着,为什么不让进,“谁家的门不是开着?”要进去得到设在定陵的十三陵特区办公室开证明,开了证明哪个陵都能进。我见有一对青年男女正在往里走,就问他们怎么就能进去,“那是我侄女”!……
11:01,庆陵
庆陵是明光宗朱常洛的陵墓。朱常洛是神宗万历朱翊钧的长子,其生母是宫女王氏,并不为万历所喜爱,万历的宠妃郑氏所生皇三子朱常洵则是掌上明珠。经过长达15年皇帝与群臣的“立本之争”,又有万历之母李太后的干预,朱常洛才被立为太子。万历死后,朱常洛即位,马上办了几件为世人称道的事情,即罢免矿税;拨重金犒赏边关将士;补充官缺,改变神宗时浙党专权的局面。这些举措,为百姓解除了一些苦难,也为朱常洛自己赢得了身后的好名声。但由于他遵从万历遗命,要遵封郑贵妃和选侍西李,给其后天启初年的“移宫案”种下祸根。补充官缺,也造成了官员太滥的现象。万历43年5月初4日傍晚,当时还是太子的朱常洛所居之慈宁宫中,闯进一名手持木棍的男子,逢人便打。该人被捕后,经两次审讯,查出案件与郑贵妃有关。万历为包庇郑氏,迫使朱常洛同意将该人以疯癫定罪斩首,并将与此案有直接关系的两名太监秘密处死于宫中。是为“梃击案”。结案之后,郑贵妃赠送朱常洛大量财物。朱常洛也逐渐纵情声色犬马,壮年人渐成多病之身。朱常洛即位后,郑贵妃又向他进献8名侍姬,再加上国事繁忙,朱常洛终于病倒。御医崔文升违反常规,猛用泻药,令朱常洛身体岌岌可危。后来,朱常洛在两次服用了鸿胪寺卿李可灼所进的红色丸药后,撒手尘寰。群臣认为这一切都是出于郑贵妃的指使,上书弹劾,引发了明末的“红丸案”。但此案尚未了结,又发生了“移宫案”,朝臣无暇顾此,只得将崔李二人放逐,草草结案。朱常洛从即位到病逝,历时仅29天,享年39岁。(《陵寝》)
传说,明史上有两个死不瞑目的皇帝,即朱翊钧和朱常洛父子。当地人说,每到下雨天,庆陵石碑底座上4个水坑里的水的反光,能把石碑照透,使人能从南面透过石碑,看到北面宝城上的明楼。相传在一个阴天,郑贵妃派一名“神医”给朱常洛看病,神医戴着一副面具,只露出两个眼睛。他不理会朱常洛的大声问话,径自开完药方,并留下3颗红色丸药(实际是郑贵妃让给的毒药),要朱常洛马上服用,说罢便走。朱常洛拽住神医,定要他说出是谁,到此做甚。这时外面下起了大雨,神医急着脱身,不顾一切,在雨地里拖着朱常洛走。重病之人毕竟力竭气短,终让神医跑掉。朱常洛当晚断气,但死后双目始终不肯闭上,显出想继续寻找仇人的模样,最后就是这样被入葬庆陵。从此他九泉有灵,每到雨天就让雨水使石碑透明,看是否会有人来害他。(《传说》)
我所见的庆陵,较德陵更为残破。
11:13,裕陵
裕陵是明英宗朱祁镇的陵墓。朱祁镇是明宣宗朱瞻基之子,9岁即位,年号正统。初期,在太皇太后张氏和杨荣、杨士奇、杨溥的统治下,朝野上下一片安宁,社会也较为稳定。后来这4人先后去世,先前曾被张氏惩戒的太监王振便越发放肆起来。在朝中,他接受贿赂,打击正直的朝臣,而朱祁镇对王却言听计从,十分宠信。正统14年,蒙古瓦剌部分兵4路进攻明朝,王振想借机回山西老家炫耀富贵,便极力怂恿朱祁镇亲征。朱祁镇被“亲提六师,扫荡漠北”的虚妄幻想冲昏了头脑,不顾群臣的反对,率50万人马出居庸关御驾亲征。后闻阳和战败,又匆忙班师,退至今河北省怀来县土木堡。又中了瓦剌部也先的诱敌之计,移营就水,结果陷入也先骑兵的重重包围。这时,早已恨透了王振的护卫将军樊忠高呼:“我为天下杀此贼!”一锤将王振击毙。但在瓦剌骑兵的进攻之下,50万明军伤亡大半,朱祁镇索性放弃突围努力,下马就擒。是为明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从九五之尊的皇帝到北国大漠的阶下囚,朱祁镇生不如死。后也先押解朱祁镇企图要挟明朝投降,直至兵临北京城下。国难当头,明兵部尚书于谦挺身而出,反对迁都议和,拥立景泰帝朱祁钰,组织兵力,痛击也先,经过5天激战,终于保住了北京。朱祁镇在被俘1年之后,被放归京城,又在南宫过了6年的囚徒式生活,后趁朱祁钰病重,与属下发动“夺门之变”,重登帝位。复辟后,朱祁镇大肆杀戮景泰帝时期的正直大臣。宦官又重新掌握了朝廷大权,并曾发动令朱祁镇惊心动魄的曹吉祥叛乱。7年后,朱祁镇在弥留之际忽然良心发现,遗诏废除活人殉葬,这是他一生中唯一值得后人歌颂的德政。
朱祁镇的陵址在黄土山之西的石门山,全部陵工仅历时4个月。(《陵寝》,《京杭于公祠》)
朱祁镇先后两次当皇帝,年号分别为“正统”和“天顺”。为何称“正统”于史无考,而“天顺”则在石门山当地人中口头流传着一个故事。传说,朱祁镇被俘后,乜先(《陵寝》作“也先”)命他放马。朱祁镇哪里干过这差事,马四处乱跑,他就冲马吆喝。奇怪的是,只要他一吆喝,马就会立刻倒地而死,几天下来,他放的马死了大半。乜先认为是朱祁镇成心使坏,朱不认帐,说自己对此也不明就里。乜先知朱祁镇不是凡人,就一心要置他于死地,于是命人把他捆绑起来,放在烈日下曝晒。朱祁镇眼看要被晒死,不由慨叹:“天啊,我要是还能有天子之命,就让北京和通州的松树荫凉罩我一时三刻。”也是朱祁镇命不该绝,话刚说完,天上忽然飘来几朵黑云,正好遮住他头顶的阳光。乜先见此,不得已把朱祁镇放回北京。朱祁镇被俘8年(《陵寝》说是1年),回京后其弟朱祁钰要把皇位让还给他,朱祁镇推辞说:“天到午时我就坐皇位。”巧的是,朱祁镇的话说完,刚才天上一块挡住了太阳的云彩就过去了,太阳出来,正好是午时。朱祁镇无话可说,只得又坐了皇位。为感谢老天爷让他顺顺当当做皇帝,朱祁镇就把年号改为“天顺”了。(《传说》)骑车到此,发现左边脚蹬子坏了。
11:24,茂陵
残破如裕陵,庆、裕、茂三陵是近邻,但要到得陵前,需绕一些弯路,骑车上坡,费劲。
茂陵是明宪宗朱见深的陵墓。朱见深原名朱见浚,是朱祁镇的长子。朱祁镇被俘后,即位的朱祁钰将自己的儿子朱见济立为太子,而将原皇太子朱见浚改立为沂王。后朱见济病故,朝臣议将朱见浚复位,朱祁钰至死不允。朱祁镇复辟后,才将朱见浚重立为太子,并改名朱见深(《辞海》解释,“浚”有一层意思为“深”,《诗.小雅.小弁》:“莫浚匪泉。”)朱见深在位期间,秕政甚多,他宠信太监汪直,即是其中最为严重者。汪直得势,搞得朝野上下人人自危,朱见深堕其术中却不自觉。汪直与东厂管事太监尚铭不睦,朱见深就为汪设立西厂。朱见深还佞佛崇道,造成大批寄生的僧道,大量营建寺观,又给国家财政造成沉重负担。朱见深生来口吃,很难说“是”字,这就给一些奸佞之徒提供了逢迎幸进的机会,以至有“两言尚书”施纯,“万岁阁老”万安。在这些人的逢迎之下,朱见深保住了个人的面子,但却与群臣日益隔绝,败坏了国家的大政。朱见深后宫宠爱的贵妃万氏,心狠手毒,几乎造成皇嗣的缺乏。后万氏因怒而亡,朱见深思念万氏成疾,不久亦死,子朱you樘即位。
朱见深的秕政,给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带来了很坏的影响,但他也做了几件值得称道的事。一是不计前嫌,恢复其叔父朱祁钰的帝号,二是他即位不久,就平反了于谦的冤狱。另宪宗初政,放宫女,毁锦衣卫,也颇有可称之处。
朱见深陵墓,在聚宝山,位于其父朱祁镇裕陵的右侧,其制度与裕陵完全一致。建成后仅4日,天寿山即遭大雨、冰雹,陵瓦及兽吻被击碎很多,朝野震动。(《陵寝》)
11:38,泰陵
在陵区最南端,虽残破,但明楼尚可称完整,环境比前面3座陵整齐一些,陵后笔架山呈三角形。
泰陵是明孝宗朱you樘的陵墓。宪宗朱见深的前两个皇子,一早夭(万妃所生),一被万妃害死。朱you樘是朱见深的第三个儿子,其生母是宫女纪氏。朱you樘降生后,万妃命太监张敏将婴儿抛入河中淹死,但张敏暗中保住了朱you樘的性命。因纪氏无法养活自己的儿子,张敏和废后吴氏又精心照料,朱you樘才得以存活下来。6年后,张敏抓住一个机会,把这消息告诉了朱见深,朱见深当即命人把孩子接到宫中,为他取名,并下诏立纪氏为淑妃。数月后,纪氏在宫中暴薨,张敏自尽。为防皇太子被害,宪宗生母周太后亲自照顾朱you樘,使他免遭万氏毒手。宪宗崩,朱you樘即位,改元弘治。孝宗在位18年,匡救前朝弊政,罢黜佞幸,选任贤臣,勤于政事,广开言路,有效治理江浙水患,使得明朝在政治、军事各方面较前辈更为清明,社会秩序也较为稳定,史称“弘治中兴”。缺失如对土地兼并的违法行为缺乏前后一贯的打击,致人口流散,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朱you樘死后,内阁因其在宪宗崩逝后守孝甚恭,定其庙号为“孝”,以彰孝行。(《陵寝》)
朱you樘幼年的坎坷经历,与流传甚广的“狸猫换太子”故事颇有几分相似。
11:54,康陵
由泰陵向南折返约2里,从一路口右转向西,经一上坡推车步行至康陵。
康陵是明武宗朱厚照的陵墓。孝宗朱you樘临终前,曾说过:东宫年幼,好逸乐,即指他的儿子,当时皇位的唯一继承人朱厚照。虽然孝宗望子成龙,但希望终于落空。朱厚照即位后,恣意玩乐,对朝政毫无兴趣,国事日糜。最受他宠幸的以宦官刘瑾为首的八个侍卫,相互勾结,党同作恶,时称“八党”。这八人在朱厚照的放任纵容下,横行无忌,刘瑾更是趁机掌握了内外章奏、控制内阁的权力,从而造成了明史上最为黑暗的宦官统治时期。后来刘瑾势败被凌迟,有人以钱买刘瑾之肉生食。(京剧《法门寺》中,刘瑾主持断判命案,这大概是他做的唯一一件好事)朱厚照一生嬉游无度,虽贵为天子,却不愿称孤道寡,不愿受帝王制度的严格约束,结果在游乐中生病,最后病死于供他淫乐的“豹房”,年仅31岁。与对国事的倦怠形成鲜明对比,朱厚照生前“好佛法”,以至在正德年间出现了“法王、佛子、禅师、国师之号,充满京师”的怪现象。(《陵寝》)
康陵后五峰陡峭,形如菡萏,故又称“莲花山”或“八宝莲花山”。(《陵寝》)当地人还称这里是“恋花山”。朱厚照多次微服巡行民间,游龙戏凤。据传他在山西大同城郊李家村抢得美女李凤回京,刚至居庸关,又遇上一个绝色美女,就把李凤一人扔下走了。过了1年,李凤在居庸关生下一男孩后,郁闷而死。当地百姓为李在居庸关南山坡上立坟,因坟上长满白草,故称“白凤冢”,至今此冢仍是“关沟七十二景”之一。(京剧《游龙戏凤》表现这段故事,剧中称李凤为李凤姐)朱厚照死后无嗣,臣下想起当年李凤的故事,遂到居庸关找到那个男孩回京即位,就是嘉靖皇帝。朱厚照年号正德,这个故事就是在十三陵地区流传了数百年的“正德无儿访嘉靖”的传说。称陵后的山峰为“恋花山”,是对朱厚照生在花丛,死在花下的嘲讽,而明廷为了皇家的脸面,就把“恋花山”改称“莲花山”了。(《传说》)
康陵东南面,是形如屏障的黑岭,黑岭障目,仅东北方可遥见泰陵。康陵处于群峰包裹之中,终年少见天日,如在井底,其所处地理环境十分恶劣。不知大明朝廷为什么把朱厚照葬在这里。(《陵寝》)十三陵中,德陵、庆陵、裕陵、茂陵、泰陵和康陵都较残破,陵门坍毁不存。当年我来这里,可以径直进入庭院,登明楼,在宝城上行走,如今这些陵墓的门口都锁以铁栅,我也懒得攀缘入内了。
12:36,定陵
定陵是明神宗万历朱翊钧的陵墓。他10岁登基,军国大事均由其生母李太后和内阁首辅张居正共同处理。张居正既要处理国事,又要为万历讲书。他对万历教育严格,有时甚至不惜疾言厉色,因此在万历心里种下了对张仇恨的种子。从万历元年到万历10年,张居正呕心沥血,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对明王朝后期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张病故后,万历为他辍朝一日,赐谥“文忠”,赠上柱国勋位。但幼时的仇恨还是导致了万历对张居正的讨伐。张死后的第二年,万历下命追夺张居正的勋位和谥号,将他的两个儿子分别革去功名和贬为庶民,后李太后和万历还籍没了张的家产。万历还一反张在世时的做法,胡作非为。至万历后期,整个国家机构陷于瘫痪。而此刻,东北地区的女真族日益崛起,构成了对大明王朝的严重威胁。明廷为筹集战争费用,又使得百姓更加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激起农民造反。明朝与后金之间的萨尔浒之战,以明军阵亡4万6千余人的结果宣告惨败。朱家天下,从此更加风雨飘摇。后人评价万历:“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定陵的陵址在大峪山,关于此地风水的争论,持续了多年。糊涂一生的万历,在选择陵址的问题上,却说了几句明白话。(《陵寝》)
定陵龟趺石碑的右上角,有个白圆形的东西,围绕这个东西,在当地流传着“定陵月亮碑”的传说。据说,一日万历在昏睡中见了火神爷,说要烧了他已预先建好的定陵。万历和火神爷打赌,将来如定陵被火烧,就让他现在先瞎一只眼。火神爷大笑而去,万历惊觉,果真瞎了左眼,从此生病,不久即亡。万历死后,右眼始终不肯闭上。入葬后,右眼放出的光影投射到石碑上,就成了那个白圆形的东西,每逢阴历月底和月初,这东西就亮如十五的月亮,“定陵月亮碑”从此被叫了开来。某月十五,乌云遮月,火神爷趁机放火把定陵烧个精光。此后,定陵屡建屡烧,直到最后全部改为石建筑,才稍为消停。但碑上的“月亮”已被大火烤死,再也不会发光了。
关于火烧定陵,在当地还有一个传说。一日,定陵村北的石碑忽然放光,不久,碑上就出现了一个月亮形的东西。每到夜里,它就把定陵村四周照耀如同白昼。后来,村里来了个老叫花子,穷人见了他便给些吃食,富人则不但不给,还要把他臭骂一顿。几天后,老人换了身干净衣服又来到村里。他在街上摆摊,上面放着几样东西:筷子、红枣、梨和大火烧。老人口里喊道:“筷,枣,梨,大火烧。筷,枣,梨,大火烧。”也不理会别人的问话。一连3天,天天如此。第4天老人不见了,但碑上的“月亮”却更亮了。村民将两者联系起来,明白老人是让大家“快早离,说话就要大火烧了。”于是穷人们纷纷离去,又过去3天,村里只剩下几户财主不信传言,按兵不动。第4天五更时分,大火果然烧起,定陵和定陵村被焚烧殆尽。穷苦百姓几乎全部脱险,而留下的财主们则统统葬身火海。后来,这一带的百姓们说,那老人是鲁班爷。为解救百姓,施法让石碑放光,又装叫花子试探人心,最后用那“筷枣梨”的奇怪“买卖”提醒大伙儿及早逃生。(《传说》)
建国后,发掘了定陵。后逢动乱,万历的尸骨被毁,有书《风雪定陵》记其事。定陵出土文物的复制品在长陵享殿展出,发掘陵墓的过程被拍成电影放映。我今到定陵,见大门上高悬横幅“热烈庆祝定陵博物馆建馆四十周年”。门票20元,我已两次进过定陵地宫参观,今天不进去了。
定陵面东,陵前广场视野开阔。
13:00至13:50,昭陵,购票进入,票价20元
昭陵是明穆宗朱载厚的陵墓。朱载厚是明世宗的第3个儿子,30岁登基。即位后,对嘉靖时期的某些弊政做出深刻反省,重新召用前朝因谏得罪的大臣,或录用其子孙,制裁宫中方士,免除明年天下一半赋税及嘉靖43年以前拖欠的田赋,释放了因直言而被下狱的海瑞。这一系列措施,赢得时人称誉,并且他在位6年,基本上能保持初政,史书赞他:“可称令主。”
朱载厚隆庆年间,还较好地处理了与蒙古部族的关系。北边蒙古各部,一直对明王朝构成严重威胁。明太祖驱逐残元势力于大漠,此后蒙古各部时降时叛,北疆烽火一直不断。隆庆6年,蒙古俺答部和土蛮部两路进犯,朱载厚接受群臣建议,把谭纶、戚继光、王崇古等几位名将调镇北方,使废弛多年的北部边防为之一改。其中戚继光的修筑长城与练兵,使军容为之整肃,士气大增,为防御蒙古部族的南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政治上,朱载厚接纳蒙古来使,处置破坏汉蒙关系的汉奸,对蒙古部族首领封官,满足俺答进贡和开边市的要求。通过这些措施,结束了汉蒙之间长期存在的战争状态,开创了两族人民和平共处的友好局面,自此之后,“三陲宴然,一尘不扰,边氓释戈而荷锄,关城息锋而安枕。”隆庆议和,对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有重要意义。清人魏源评价说:“不但明塞息五十年之烽燧,且为本朝开二百年之太平。”但作为守成之主,朱载厚无力解决权臣之间的相互倾轧。
朱载厚做皇子期间,因前途未卜,度日艰难,身心遭到极大伤害,即位后又纵欲享乐,结果英年早逝,年仅36岁,其陵寝在大峪山万历定陵南侧约500米处,启用了明世宗为其父兴献王选定但后来又弃置不用的玄宫。工程速度快,但质量没有保证,次年出现多处沉陷松动,有关责任人员遭严厉处分。(《陵寝》)
《传说》中有两个关于十三陵九龙池的故事,提到九龙池在昭陵西南的大峪山南坡上,泉水滋养着昭陵村附近的土地和百姓,此外没有与昭陵直接相关的传说。
昭陵建成后,历经磨难。清顺治年间,明楼在战乱中被火焚毁,康熙年间,享殿和东西配殿又遭雷击起火,陵寝建筑日渐颓败。(《陵寝》)12年前我来昭陵,看到陵寝正在复原修复中。1990年9月,修复后的昭陵作为景点正式开放。
昭陵享殿的正中为神座、神主、神位、帛金、三牲和祝文,后面暖阁中有灵座(又称灵床),大殿左右两侧展出各种乐器、仪仗,均系复制品。宝城封土较其它各陵更为高厚,方城后增筑了用于拦土的围墙。此墙平面呈弓背形,与方城两侧的宝城墙连成一体,形成一封闭的院落,后人称之为“哑巴院”。周围的墙体因平面形似月牙而被称为“月牙城”,此后的庆陵、德陵以及清代诸陵均沿用此制。
登明楼,东南方向可遥见十三陵水库。四周群山环绕,十三陵在谷底盆地。1644年的战火,烧毁了昭陵明楼,“圣号碑”碎作数段。今天看到的这块碑是用黏合剂把残碑粘在一起,并用铁架固定。
绕宝城行走一圈。
明楼前有鞠躬坡。人由此坡上行,身体不由自主向前倾斜,呈鞠躬状,似是“毕恭毕敬”。下行时为防摔倒,又得小步慢行,“依依不舍”。古人用意,可见一斑。
左右配殿,有“昭陵帝后史料陈列”和“明代皇族墓葬史陈列”。
宰牲亭、神厨、神库自成院落,内有戚继光、海瑞、张居正陈列,有三人的蜡像。戚继光陈列室中,戚继光戎装披挂,背景为长城,有黄崖关、八卦城、古北口卧虎山、金山岭、司马台障墙和天梯的照片,陈列品中还有“明人蓟镇长城图(石塘路部分)”和“蓟镇长城志拓片”。戚继光的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给我印象深刻。
向三人拱手致敬。
14:16,在“北京市宝丰堂商贸公司”门口车摊修车。
由此向西,可达思陵,即明朝末代皇帝崇祯朱由检的陵墓。
崇祯18岁登基时,明王朝已是千疮百孔,摇摇欲坠。朝廷大权悉入客魏集团之手,宫廷内外,客魏党羽密布。崇祯羽翼未丰,不得不时刻提防,静观其变。机会到来,崇祯果断出手,铲除了客魏集团。他又废除父兄时期的陋习,启用东林党人,准备作一番兴利除弊的大事业。当时有3件棘手大事,一是朝内大臣的党争,二是东北后金政权的兴起,三是农民军力量日益强大。崇祯宵衣旰食,兢兢业业,颇有治世的雄心。但他以英明自许,对群臣刻薄寡恩,专门以察察为明,造成群臣离心离德。崇祯即位初期,十分重视辽东战事,重用袁崇焕,有效抗击了清兵的进攻。但后来,他误中清太宗皇太极的反间计,杀害了袁崇焕,自毁长城。“松锦大战”的惨败,明王朝国祚危急。对农民军,崇祯及手下剿抚并用,农民军旋仆旋起,杀明皇宗亲,焚凤阳皇陵,给明王朝造成极大威胁。崇祯17年3月17日,李自成军兵围攻北京,18日晚,守城太监曹化淳打开彰义门,迎接李自成进城。崇祯走投无路,吊死煤山寿皇亭,至死仍认为自己“非亡国之君”,亡国“皆群臣误朕。”崇祯死后,在昌平州人氏捐助下,被草草埋入田贵妃墓。其庙号5次改易,清廷为他扩建陵墓,顺治为他定庙号“大明庄烈愍皇帝”。十三陵中,崇祯思陵规模最小。(《陵寝》)
传说,崇祯一日微服私访,要为自己选定陵址。中途遇雨,久下不停,崇祯不耐烦,高喊:“还下哪!”他的意思是要老天别再下雨。可正在行云布雨的龙王听了,以为这位真龙天子是嫌他的雨下得少,于是抖擞精神,连下七七四十九天雨,闹得全国到处发大水,造成一连9年大涝灾。几年后,崇祯再次出巡,在大宫门附近的“掸尘殿”休息时,听得天下大旱不断,又不耐烦,高喊:“还旱哪!”意思是该下雨了。可龙王爷又误会了,收起正准备下的雨,又连旱9年。结果崇祯在位18年,涝9年,旱9年,没一个好年头。崇祯拆了“掸尘殿”,想用拆得的砖瓦木料为自己建陵。但他死后,草草入葬,拆来的材料也没有用上,连清廷为他修的简陋的陵寝建筑,也早被损毁得一干二净,只剩下一个土坟头。(《传说》)
我当年初到思陵,所见陵寝凄凉,崇祯墓前,有最后跟随他的太监王承恩的墓陪伴。崇祯墓称思陵,但如问思陵何处,当地人可能会不知所云,因为他们更熟悉“悼陵监”这个名字。据传在安葬崇祯时,发现他的头颅被人砍下,结果给他铸了个金头随葬。这金子做的头引来了贪心的盗贼,终于在一个清晨,陵户发现思陵被盗,金头失踪。报官也没什么用,案子不了了之。陵户们为记取教训,将原来的思陵村改称“盗陵监”,意思是对盗贼要时刻提防,严加监看。日子久了,“盗陵监”被叫白了,就逐渐变成了“悼陵监”。(《传说》)
从我修车的地方到思陵,还有较长的一段路,没什么好看的了,还要赶去参加聚会,走人。
15:24,朝宗桥
向南不远即进入沙河镇,来时一路寻找,因隔着高架桥,没有看见。CCTV《军事百科》曾对此桥做过介绍,是进出京城的门户。过去附近有兵营,重兵把守。石制的桥栏,有一段损毁,据说是被过往车辆撞坏的。
17:22,礼士路,已是华灯初上
转地铁到石景山白金轮酒家,和正在那里的朋友们腐化一回。
21:25,到家
十三陵之行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