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砍柴:文化如何成什么都装的大筐(潇湘晨报 2008-8-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56:57

文化如何成什么都装的大筐

潇湘晨报 2008-8-4
  十年砍柴(专栏作家)
  
  湖北省宜都市国税局一群职员乘车去云南,途中遭遇车祸死伤惨重。事后该局领导说,这些员工是先进工作者,经上级同意去云南考察“税收文化”。有网友说,又一个民间语文的雷词“税收文化”诞生了。
  
  中国人的习惯是死者为大,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之体现。即便这些税务局员工是花公款旅游,和其遭遇的悲剧相比根本算不了什么,多数人不会因此而幸灾乐祸,我们要相信一般人的理性和恻隐之心。何况他们是先进工作者,单位组织去旅游是表彰鼓励先进的一种流行做法,没什么不妥的,没必要非得说是“考察税收文化”,才显示出其正当性。
  
  人是文化的动物,一言一行必有文化的因子,比如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而非刀叉,湖北人说话和云南人说话口音有区别,这些都可算文化。这世上有没有“税收文化”?当然有。而且中国的税收文化源远流长,据古籍《周礼》记载,西周时期的政府就有一整套税收制度,大司徒是专司财税户籍的高官,下面有廛人、质人、司稽、泉府、司关等专门的工商税务官员。看上去,文化无所不包,什么行业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可是,如果为解释一场偶发事件,非得拉上一张大虎皮,什么事都往文化这个大筐里装,反而容易让公众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被认为是为了掩饰一种心虚。
  
  可是,公众几乎都能明白的道理,身在其中的官员为什么不能?笔者认为,“税收文化”这样的解释其实是中国官场人物常见的一种路径依赖,戴上一顶大帽子来表示政治正确,而背后乃一种庸俗的功利计算。
  
  在中国历史上这种方式是有传统的,说什么干什么,非得从里面找出微言大义。《诗经》中的《国风》,那些歌颂男女之情的诗歌,被后世的道学家解释出“忠谏”之类的伟大涵义。近世以来,这手法更是流行,到了滥俗的程度,在“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什么言行都可能往这上面联想,引出“阶级斗争新动向”;到了“经济建设为中心”,什么都往GDP上靠,一场普通的活动非要换算成人民币似乎才能证明其价值。再后来,“文化”、“生态”等大命题受到重视,于是乎经济的大筐子变成了文化的大筐子。其实所改变的只是外面那个标识,里面的内容什么也没变。
  
  以旁观者的眼光来分析,可能觉得“税收文化”之说实在不高明,徒增笑柄。我不相信有关人士说出这句话时,没有想到会引起舆论的质疑。但身在其中,他必须找到这样一个“政治上正确”的说法,只有“政治上正确”了,所有的问题方可顺理成章地解决,比如单位领导的责任问题,死者的丧葬费和家属的抚恤问题,伤者的救治费用问题。而“考察税收文化”这个大筐子虽然可能遭来物议,但舍其已无更合适的了。被舆论讥讽固然不是件好事,但比起在官场内平息矛盾对上上下下有个说法,必然是两害相权取其轻。这样的手法可看成官场文化的一种惯性。比如公务人员不文明执法引发公民非正常死亡,尸检的结果往往是死者有心脏病史。这类解释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明明知道公众难以相信,但出于官场内的利益计算,这样的套路总是舍弃不了,其根本原因和“考察税收文化”的解释相同。 http://hlj.rednet.cn/c/2008/08/04/15666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