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京办、掣签法与影响成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1:37:21
驻京办、掣签法与影响成本 2010年03月10日17:00   来源:《学习时报》 驻京办、掣签法与影响成本--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近日来,有关主管部门要求6个月内撤销数千家县级驻京办的消息成了媒体上热议的头条新闻。据某些媒体估计目前各种驻京机构超过1万家,如果一个驻京办每年的经费保守地按100万元计算,所有驻京办每年需要的全部经费就在100亿元以上。如此巨额的开销,不免会导致大量浪费,甚至滋生腐败。因此对驻京办问题的负面报道也就一直不绝于耳。当提及驻京办问题的根源时,人们不约而同的提起了“跑部钱进”这个名词,大意是说驻京办的主要职能之一是代表地方政府、机构去以各种方式游说中央政府,为自己搞到资金、项目、政策等各种各样的资源。

  在西方经济学中,这种现象有个专门的术语,叫“影响成本(influence cost)”。即当人们可以以各种手段去影响资源和利益的分配决策的时候,他们就会竭尽全力去制造这种影响,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与这种影响活动相关的所有成本统称为影响成本。跑部钱进的经费这类影响活动本身发生的成本属于直接影响成本。虽然数字已经十分惊人,但还只是整个影响成本的冰山一角。真正的大头是间接影响成本,也就是资源和利益受影响而发生错配所带来的成本。这些影响成本不参与价值创造,因而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

  虽然影响成本这个名词听起来很新,但这种现象却一点也不新。大凡存在集中的权力和利益,而且这种权力的行使会受到人为的影响,就会出现影响成本。中国古代也不例外。特别是在选官(包括皇位继承)制度方面,由于涉及利益特别大,又特别容易受人为影响,一直是影响成本的重灾区。在与影响成本2千年不懈的斗争中,古人创造出了许多貌似匪夷所思,但其实又并非毫无道理的办法,掣签法和嫡长子继承制就是其中两个典型的例子。

  掣签法是明朝万历年间吏部尚书孙丕扬的发明,他要求所有的官员,在吏部选拔定岗时,不分贤愚,一律以抽签决定。这看似荒唐的做法,几乎是马上就遭到了众多“贤臣”的指责——把国家的兴衰、百姓的祸福寄托在几只竹签上,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么?然而,仔细想来,这种做法其实是有其合理性的。当时正值明朝末年,皇帝怠政、吏治腐败,拿着白花花的银子等着买官的人恨不得能踏断吏部的门槛。根据个人情况选贤任能理论上来说当然是最好的做法,但这也是最容易受到人为影响的做法。在当时的环境下,这样的做法几乎肯定会招致巨额的影响成本,选上来的官多半不是最贤能的官,而是最会影响(买官跑官)的官。毫无疑问,他们上任之后,首先要把买官的本钱给捞回来(直接影响成本),然后还要捞足利润(一部分间接影响成本),这一切都是民脂民膏。而这些官员由于缺乏能力而不作为或者乱作为给老百姓带来的损失还不知有多少(另一部分间接影响成本)。

  而用了掣签法之后,首先,人们对结果没有办法影响了,直接影响成本自然也就没有了。其次,靠概率选上来的官员质量虽然只有平均水平,但比选出最会影响的官的情况总还是要好一些,因此可以期望间接影响成本也会有显著的下降。有了这两大好处,貌似荒谬的掣签法一时竟安安稳稳地实行起来。只是到了崇祯皇帝的时候,不知是不信邪还是太急于励精图治了,皇帝一度废除了“荒谬”的掣签法,改用保举制,结果非但没有选出贤臣,反而让影响成本再度泛滥成灾,政事大坏。在李自成大军日日逼近的情况下,崇祯皇帝不得不再一次在祖宗牌位前抽起签来——还是掣签法好啊!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