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解放“剩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8:58:06
谁来解放“剩女”?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白雪 2010-03-09字号最大 较大 默认 较小 最小 背景                    加入收藏 电邮给朋友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对当今中国的许多精英女性而言,在国际妇女节一百周年的今天,听到“妇女解放”,恐怕已经觉得离自己无比遥远。

不过另一个词汇她们肯定熟悉,说不定自己还是其中一员,那就是——“剩女”。

在百度上搜索,头条结果即显示,“剩女”已成为中国教育部公布的汉语新词之一:指绝大部分拥有高学历、高收入、高智商,长相也无可挑剔的现代都市女性,因择偶要求较高,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而变成大龄女青年。

再继续向下看,连“最正经”的新华网也在以颇严肃的态度关注“剩女”。据《海峡时报》的说法,北京“剩女”已达80万,为世界之最。

“剩女”们看上去很独立,事业有成,社会地位优越,没有什么理由摆脱不了传统性别观念的束缚。众所周知,中国人口性别比就总体而言是男性明显偏高,为什么条件如此优越的女人反而嫁不出去?原因可能来自两方面:第一,她们自己(当然经常受家人等周围环境影响)难以接受事业上不如自己优秀甚至和自己同样优秀的男人;第二,男人难以接受事业上比自己更加优秀甚至和自己同样优秀的女人。

既然如此,“剩女”们为何还要在职场上拼搏,追求事业和独立?为何不在一无所有却拥有年轻时嫁一个各方面优于自己的男人,依附之?她们中的许多人想得很清楚:如果那样结了婚,要是等自己老了,有一天被男人抛弃,便是真正的一无所有。

那么,是否中国男人都坏了良心,比自己强的女人不敢要,比自己弱的女人要了又要变心?

近日在北京首都剧场上演的话剧《关系》让一个周旋于任劳任怨的妻子、深爱他多年的情人和年轻亮丽的新欢三个女人之间的中国男人也诉了诉苦:“女人面对的只是男人,可男人面对的是整个世界。女人眼里可以只有爱情,但这样的爱情都需要我们的事业来支撑。我们有时候需要另一个女人,或者只是一个人呆一会。”

他的台词说到这里,场下一片唏嘘,估计很多女观众心中怒骂:谁XX要你们男人养活?不就是几个臭钱么?!

还年轻的时候,尚未成为“剩女”的她们或许就是抱着这样的信念,期望通过赢得社会上的独立地位获得婚姻中平等幸福的两性关系,然而当她们拥有了前者,却发现后者并非如期而至。因为在貌似现代的中国社会,甚至在貌似现代的她们自己的心中,其实还藏着强大的传统观念。期望男人有成就、有地位,值得依赖,高出自己一头又对自己平等相待,这便是现代与传统无可调和的矛盾。

更不要说那些甚至还没有资格成为“剩女”的在社会的残酷竞争中终究败下阵来的女人们。从小到大,学习不比男生差的女生到了求职的时候就发现了自己天生的弱势。虽说义愤填膺,站在企业的角度,谁也不愿花钱养一堆至少一年半载钱不少拿却很多事情都不能做的“准妈妈”吧?更不用说社会舆论对一个不顾家的女人的压力。当她们背负比男人沉重得多的负担,面对着比男人残酷得多的竞争,退却恐怕是无可厚非的选择。没钱没地位,就只能嫁男人,甚至当“小三”,而这又被这个已经“男女平等”了的社会鄙视着——她们何尝不是现代与传统的矛盾牺牲品? 

那么同样被咒骂的男人们呢?看看《关系》中的男主角,他们本已不再比女性坚强太多的肩膀上,却仍然从小被社会舆论赋予了支撑家庭的重任。如果他们觉得自己不比女人更强就没面子,恐怕也情有可原吧。疲于奔命的他们怎么会不期望在两性关系中享受更多的“权利”?既要是“成功男士”,又要是“好男人”,传统与现代的双重标准岂非强人所难?

在妇女节已经过了一百年的今天,如果中国的社会自觉不能倒退至男尊女卑三妻四妾的传统时代,就需要更加深刻的解放,保证男性和女性不仅是名义上、形式上,更是机会上、过程上的平等。

这需要更多切实的政策保障,而不仅是宣传几个“三八红旗手”。比如生育的具体过程虽然必须由女性完成,但如果国家规定丈夫也同样可以休产假,女性由于生育影响工作给企业带来的损失由政府来补贴,她们在求职中的劣势自然会缩小。

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更应特别注重女性从起点上获得与男性同等的机会。而在教育的内容上,更应注重对男性和女性社会角色的引导。

两性在婚姻、家庭中的角色扮演与其社会角色是相互作用的,引导整个社会接受不同的男女、不同的家庭更加个性化的分工模式,才能充分挖掘每一个个体的潜能,让两性分工总体而言更加自然地趋向平等。有了公平的环境,男人自然不用这么“坏”,女人也不用这么“贱”,“剩女”想必也会少起来。解放女人,也是解放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