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WEB2.0过热中“冷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2:21:31
博客中国在方兴东博士的带领下摇身一变成为了博客网,WEB2.0也沾光成为了近期互联网上讨论的热点,WEB2.0的技术含量、未来的“钱途”都成为了关注的焦点。然而过多的口水让真理的光芒被掩盖,今天就让我们用冷静的头脑,透过Web2.0表面的浮华,看看热闹和喧哗背后隐藏的究竟是什么。
第一问:WEB2.0是技术创新?
无论WEB2.0的拥护者如何吹捧,都无法掩盖这样一个事实,博客(blog)、社交网络(SNS)、播客(podcasting)、RSS、博采(blogmark)、维客(wiki)、标签(Tag)这些在WEB2.0时代涌现出来的技术,都已经有些年头。yaohoo、msn、google等互联网巨头对于web2.0的青睐,并不是对于新技术的盲目推崇,而是现实运用的需要。在互联网用户早已经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今天,以庞大的内容平台吸引用户的传统互联网模式逐渐走向了死胡同。其他网络应用,如求职招聘、同学录、分类信息、b2b、b2c等各类网站也都需要经过web2.0的改造,来面对新的挑战和冲击。
所以,Web 2.0的价值不再于技术的创新,而是在于对互联网架构的革新。在WEB2.0的时代里,读者和编辑的角色被高度模糊;互联网冲浪者很可能就是互联网波浪的制造者。WEB2.0与其说是一场技术创新,不如说是对于传统媒体的一种颠覆。
第二问:速度与质量如何平衡
Web 2.0 正在让互联网逐渐找回Internet的真正含义:交互。高度的交互性让信息的总量前所未有的丰富,让信息的传递前所未有的快捷。然而在互联网上的大量垃圾信息中,人们不但不能减少不确定性,还会更加陷入五里雾中,这时候,这些信息还能被称作信息吗?在充斥于图书馆中的国内外新闻学著作中,新闻的特性都被界定为“真实、客观、公开”,那么没有信度的新闻是否还能被称作新闻呢?
喜欢WEB2.0,拥护博客的人,总喜欢用博客在伦敦爆炸和印度洋海啸中的表现来突出WEB2.0的优点。无可否认,在这两次突发事件中,博客都在第一时间把灾难发生的现场展现给了公众,效率明显高于传统媒体。随着博客人群的扩大,博客的触角将进一步触及社会各个层面,在报道突发事件上再次抢占先机也只是时间的问题。然而,博客编辑者的鱼龙混杂和过分追求权威的特点也让博客的权威性大打折扣。国外小报上高露洁牙膏可能治癌的信息,却在国内博客上快速传播,让一个国际牙膏品牌一度面临被迫退出中国市场的威胁。
在WEB2.0时代,速度与质量难以平衡很可能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以定制信息的概念闻名的RSS也被用户抱怨信息泛滥。WEB2.0高度的互动性很有可能让信息缺乏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信息泛滥,用户必须在很多信息中筛选出所需的信息,而这个筛选结果并不保证真实性。
第三问:WEB2.0时代的个人
支持WEB2.0的技术精英总喜欢向人们描述WEB2.0时代个人所能够做的事情:使用博采,收藏自己喜欢的文章;使用RSS,定制自己喜欢的讯息;拥有自己的blog,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观点……似乎WEB2.0成为了一个个人力量在互联网上被无限放大的时代。
但是看一下现在互联网吧。绝大多数个人主页就像深海生物一样,很难有浮出水面的机会。面对这一现状,很难不对WEB2.0时代的个人产生疑问。有表达的自由,却没有被注意的机会,这样的话语权又有多大的意义呢?
在一个信息超载的时代,眼球成为人们相互争夺的一种重要资源。“注意力经济”如今已经成为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名词。它有两个意思:一是只有获取到一定量的注意力,才能得到经济收益,二是要获取注意力,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撑。从这点来考虑,一些评论家拒绝把网络看作第四媒体,而仅仅把它看作一个传统媒体跑马圈地的新空间,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占据主流的传统媒体凭借着雄厚的经济实力把影响力扩展到了互联网上,而网上的民间声音可能就像在一块空旷地带上一样,连回声都难以听到。
一个个人blog形成权威感,获得注意力确实不太容易。这或许就是群体blog出现的原因,或许就是国外的boingboing、Gawker media除了建立一个精干的编辑群之外,还拥有一个专业的商业运作队伍的原因。所以,博客可能作为一个整体被主流社会认同,而撰写这些博客文章的bloger可能注定只能作为“无名英雄”。
《2005年中国5城市互联网使用现状及影响调查报告》显示,对于网民来说,互联网作为信息来源的重要性已经超过所有其他媒体。以博客为代表的新生代网络媒体必将在未来的互联网上发挥更多的作用。不过,就像任何新生事物一样,WEB2.0并不完美,必须经历成长的阵痛才能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