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热的“冷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6:47:15
www.hexun.com 【2005.10.27 09:55】 网络传播/赵福军
搜狐IT林木专访间曾推出了一个“中国互联网100人”的系列访谈,其中既包括传统门户的CEO,如张朝阳、丁磊、汪延等;也包括第一代互联网风潮造就的成功个人站长,如好123的李兴平、265的菜文胜、手 机之家的高春晖等;然而除此之外还不得不提到的是访谈对象同样包括了一批最近比较火暴的网络创业者,他们自成一派,鼓吹所谓的Web2。0,以示区别于传统门户Web1。0时代,典型代表如feedsky的吕欣欣、博客中国的方兴东、斗牛士的刘韧和KESO等。
年初,雅虎公司(Yahoo)收购了在线图片服务网站Flickr,推出了集博客、社会性网络、内容聚合于一身,捆绑了搜索、邮箱、即时通信等诸多功能的Yahoo360,互联网搜索引擎公司Ask Jeeves 收购了Blog和Rss在线服务商Bloglines,Blog托管服务商SixApart更早一些收购了Blog软件提供商LiveJournal。更早的收购行动在2003年,古狗公司(Google)当时收购了Blog托管服务网站blogger。com。
国内Web2。0的代表性应用博客也发展迅速,其中以北京博客时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博客网、blogbus为代表的几大Blog托管服务商都先后获得了风险投资,而以podcast为特色的土豆网,以RSS订阅为特色的博阅网、Feedsky,以分类广告为特点的客齐集等小规模Web2。0型应用站点也都先后风起云涌。总之如今的Web2。0是呼风唤雨,受到众多VC的关注,而大批新老创业者们也恨不能把脑袋削尖了往里钻,一时间它成为当今互联网新眼球之所在。
没人知道也没人记得Web2.0的概念是从哪个避风港里被吹出来的,虽然大家都在谈Web2.0,但是却几乎没人能够给Web2.0一个明确的定义,或许Web2.0本身就是一个公理性的概念。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概念未明的泛概念,却正引发着一场全球网络经济的新风暴。
Keso曾经说:在Web 1。0 时代,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各处瞎逛,并美其名曰——冲浪(即Web 浏览)。Web 2.0 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可以读写的互联网,Blog、Wiki等是其中的代表。在《别把Web 2.0当成一个标签》的文章中,Keso接着指出:Web 2.0的实质,是互联网对用户的重新发现,或者说是用户对互联网的重新发现,其背后是用户自主意识的觉醒。Web 2.0是用户的互联网,它将满足用户两方面的需求,即个性化和社会化。这是对Web2.0应用持肯定观点的典型代表。
“我认为博客根本不是什么新东西,它其实是BBS和个人专辑的一个混合体。从互联网上个世纪诞生那一刻起,其实就有这些东西了,博客只是它的一个新的名称。另一方面,RSS现在也很热,但是我感觉目前形势很难让人相信它会成为一个完全主流的应用。”新浪网总编辑及全球资深副总裁陈彤的观点可谓是独树一帜。
“Web2.0并不是一个革命性的改变,而只是应用层面的东西。目前这个需求到底有多大可能并不是很乐观,现在可能不会这么快对原来的门户网站带来明显的冲击。”著名风险投资IDGVC(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的高翔对Web2.0的看法非常审慎。
对于Web2.0的理解真可谓是有多少谈论者就有多少种理解,然而他们的理解却都有着相似的基调,例如个性化、用户自主、互动传播等。其实仔细考察现存的RSS、Blog、Wiki、SNS、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网摘等Web2.0表征物,你会发觉他们都是一些非常个性化的技术应用,而之所以这些应用能够被网民所接受,就是因为他们改变了传统网络应用一刀切的死板嘴脸,倡导用户自己主导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打破了原来门户网站所惯用的单向传输模式,采用了一种放权、自定义的方法让网民自己参与其中,自己定制和管理自己需要的互联网内容,而且网民不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网络手众,而是集消费者和生产者特性为一体的“大写的人”,回归了一种网络自然人本位的精神诉求。正因为这种精神诉求的存在,才导致了Web2.0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可描述而不可定义的特点。
如果说Web2.0还仅仅局限为一种网络思潮,那么更多的将会是理论、观点、概念、范畴的讨论;然而如今的局面和趋势却是Web2.0逐渐走出了理论围城,开始走向大规模的商业化,在这个时候就非常有必要冷静思考Web2.0的商业化或产业出路,它将给互联网行业带来哪些变化?它的商业价值在哪里?Web2.0会对传统的门户造成什么样的压力?会最终干掉门户们吗?为什么它会引发新的一轮互联网投资热潮?它到底是一种产业升级抑或概念炒作?到底是理性的成分多一些还是泡沫的浓度高一些?存在着那些危机或发展障碍?需要逾越什么样的门槛制约?
blog应用无疑是Web2.0的最典型代表,也是走在商业化最前沿的东西,国内博客托管做的比较好的,当属博客网,即以前的博客中国,经过两年的飞速发展,博客网融到了风险投资,并自立新门户,然而自从其改版后,无论是网站运做模式,还是商业赢利预想模式都仅仅是传统门户如新浪的翻版而已,就连方兴东自己都承认博客网的主要收入还是来自广告、无线增值和用户增值,前两项可以说是支撑传统门户网站生存发展的奠基性业务。博客的无独特成熟的赢利模式终究会让其面临财务和发展危机,风投高翔就曾表示:国外投资者围绕Web2.0发生了众多资本运作和并购的案例,但是目前在全球都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有部分的网站通过收取会员费获得收入,但这显然不是长久之道。
传统门户靠海量信息创造超量的流量,而如今的博客网也是在大肆从传统网络或平媒转载、摘编大量文章充实自我。且不论是否涉及版权问题,仅从其团队不断扩展,编辑不断括招中就不难看出其网站内容走的还是CTRL C + CTRL V 的老模式;传统门户靠巨大流量背景下的网络广告发布、无线增值服务、游戏等来赚钱,而今博客网所指望的也不过这几种陈年老调而已,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博客门户就一定要与传统门户划清界限,不得私自偷学、偷用对方门派的武功秘籍,而是指既然自立博客门户以区别于传统门户就应该搞出点属于博客门户自身的产品服务出来。正如网易丁磊在9月的“西湖论剑”上所表示的,“WEB2.0那些新公司想超越我们极难,三大门户可以随时复制他们摸索出的‘那点东西’,除非新公司具有特异功能。”赢利模式的尴尬将持续伴随Web2.0应用。
从功能上说博客仅仅是一个个人文章的发布平台,或者说是个人观点/知识储存管理系统;这些功能在博客概念没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个人主页算一个、网站专栏算一个、论坛个人精华或文集算一个,从这有点上来说新浪陈彤所言“博客根本不是什么新东西,它其实是BBS和个人专辑的一个混合体”还是有几分道理。如果非要给所谓的博客赋予一些精神内涵,那也就是个性体验了,一个自我管理,自我发布,自我展示的平台而已,然而现在的博客在商业化的诱导下却成了一个大箩筐,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网络日记(志)”、“信息时代的麦哲伦”、“媒体的开放源代码”、“新闻媒体3.0”,“知识经济2.0”、“个人读者文摘”、自媒体(we media)、一种继Email、BBS、ICQ(IM)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
正是在这些“大词”的掩盖下,博客登场了,WEB2.0高潮来临了,然而在众多被标签化的箩筐里运做商业是何等的危险,门户是什么?张朝阳曾经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人们去美洲新大陆登陆了旧金山,或者纽约,本来想探索这个大陆,后来发现往内地走太艰难,干脆在沿海的港口建立一个城市,成了门户。门户本来是一个入口,后来变成居住地,这就是中国门户的可悲。其实门户就好似互联网中探询真理的哲人一样,就似做加减乘除运算的学究一样,累了、困了、没兴趣了,暂时划了一个句号而已。门户其实是人性惰性的直接产物,WEB2.0不可能是对传统门户的一种简单替代,周博通CEO高耐寒曾经说,“我们不做内容,而是帮用户寻找他们想要看到的内容,这一点和搜索引擎很相似。不同在于,百度要求用户登陆网站、输入关键词进行搜索,周博通则按照用户定制的关键词,主动把最新搜索结果发到用户终端。”然而没有门户的海量咨讯的前提,又何来的内容引擎索引呢?没有需要被精确阅读和挑选的门户内容,RSS阅读器又拿什么奉献给订阅者呢?除此之外博客还至少存在着公信力、版权、博客的内外部管理等几个方面障碍。
“Web2.0不是对Web1.0的革命!”赛我网总裁全胄镐说,“人们在互联网上很早就有个性表达自己和沟通的欲望,侧重社群服务的Web1。0服务满足了一些需求,具备个人媒体特征的Web2.0则满足更多的需求,未来Web3。0还会满足更多需求。Web2.0不是对Web1。0的替换,而是会并存。”
从某个角度说,Web 2.0是反商业的。尽管聪明的商人仍然可以从Web 2.0中寻找到不错的商业机会,比如MySpace就找到了很好的商业结合点,Six Apart的Ben Trott和Mena Trott夫妻俩也过上了富豪的生活。但这种商业成功是零星的,非模式化的,大部分Web 2.0的投资者仍然处在投入期,赢利的希望仍很渺茫。就连被称为Web 2.0时代孙正义的伊藤穰一(Joichi Ito),也仍在不断地重复“广告,广告,广告”KESO的话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整个Web 2.0应用的痛处所在。WEB2.0的本质就是应用,不是对传统的颠覆或取代,而是门户和细分本身不足的补充,这一点从新浪跟风推出BLOG2.0、搜狐推博粹就可以看出。如果过分的夸大WEB2.0的力量,甚至将其神话,则带来的不仅仅是泡沫和非理性,还可能是整个互联网的再次崩盘。
QQ:43471982;E-mail:zhaofujun_19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