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正廉明的包公-曹守晔 -window of civil law of china-强国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56:26
刚正廉明的包公
早就听说包公端州掷砚的故事。可是,为什么要掷砚?带着此类问题,2009年11月27日晚,在广东佛山“物业权属与物业服务法律适用研讨会”之后,在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徐博士和肇庆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梁主任陪同下,我前往相邻的肇庆市(古称端州)求解。在与肇庆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张副书记就司法调解与绩效考核、司法能动与司法消极、司法改革与初级阶段、司法规律与国情意识、发挥优势与发展完善、求真务实与假大空虚等问题交谈之后离开中级人民法院,迎着浓浓雾霭中由于即将西下而缺乏光芒颇为“虚假”的夕阳。真作假时假为真,夕阳像一个圆圆的图案挂在天边,因为雾尘遮掩而毫无光泽,我们走在肇庆街头,前往牌坊广场,进驻党政机关定点(政府采购)住宿的皇朝酒店。
一、包公祠
肇庆包公祠位于肇庆城西厂排街(原包拯所设端州驿站处),是为纪念宋代名臣包拯而建的,包公在肇庆任端州知州3年,为官清廉,大办实事、造福端州,离任肇庆时不持一砚归,其政绩显著,深受黎民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宋代百姓就建立包公祠来纪念这位清官,甚至还将他神化了,希望得到他的神明庇佑,能够逢凶化吉。现包公祠是一座仿宋建筑群,除牌坊、山门外,还有大殿,东、西配殿,钟楼,鼓楼、亭、廊、井等,占地面积11500平方米,组成仿宋建筑群,布局严谨、古朴大方、庄严肃穆、巍峨壮观。 与开封等其他包公祠相比,其规模位于前列,也体现了岭南古建筑的特色和风格。(转引自2007肇庆黄页第18页)
正殿雕塑的包公金身坐像,气势威严,雕塑上方的“刚正廉明”四个大字正是包拯一生的浓缩概括。正殿两旁的东西配殿绘有包公政绩及民间传奇壁画,三口铜铡则依然闪烁着寒光,令做贼心虚者心惊胆寒。
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是包公寿诞,每逢这天,肇庆的群众就会来到包公祠等地,进行自发的粤剧表演、舞狮等庆典活动,上演包拯在王朝、马汉、张龙、赵虎等人的辅助下,斩奸除恶、造福百姓的剧目。不少市民和游客还会到肇庆市保存的几处包公遗址,凭吊著名的“包青天”。
二、包 公
包公为包拯的尊称。包拯字希仁。公元999年出生于合肥市肥东县解集乡包家村。1027年,包拯考中了进士,初授大理评事、知建昌县。1037年,出任扬州天长县。随后又出任过端州、瀛州、扬州、庐州、池州的知州;江宁和开封的知府;京东路、陕西路、河北路的转运使、监察御史、知谏院、无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御史中丞、三司使、框密副使等职。1062年在开封病逝,终年64岁,死溢考肃。
包公在端州期间为民申冤、挖井除疾、筑堤修路、兴教办学、整治河道、兴建驿站等深得人心的好事、实事,赢得端州老百姓的爱戴。
三、端 砚
文房四宝,砚为其一。在中国所产的四大名砚中,尤以端砚最为称著。宋朝著名诗人张九成赋诗赞道:"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端砚的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堪称群砚之首。
端砚石出产在肇庆市东部的烂柯山和肇庆市七星岩北面(西起小湘峡,东到鼎湖山)的北岭山一带,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宋坑三地之砚石为最佳。砚石多为青紫色、猪肝色、天青色,其上有凤眼、鹦哥眼者属上品,而眼中呈现出翠绿色者最为难得。无论是老坑砚石、麻于坑砚石,还是宋坑砚石,属佳品者,其上又多伴有冰纹、胭脂晕、马尾纹、金线纹,或单一纹路,或兼而有之,组合成一幅瑰丽多彩的画图。
端砚居中国四大名砚之首,更是不少人心头之结。端砚不但古来已十分名贵,更因几大名坑砚材枯竭,近年已所有名坑都已“封坑”,特别是老坑已封坑多年,无石可采,所有名坑:老坑、麻子坑、坑仔岩,梅花坑,宋坑等端砚身价日升,这些原料已经越来越珍贵。端砚之所以封坑,是因坑道闭塞、塌方和政府保护而封坑停采,砚资源越来越少了,现在销售的都是以前开采的砚石,卖一块就少一块了,故端砚之收藏价值越来越高,升值潜力越来越大。不少人孜孜以求,却难有佳遇,是为心结。
端砚自唐朝初年开始生产,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文房四宝之首。不过,当年的端砚纯粹是文人墨客书写的实用工具,石面上无任何图案花纹装饰,显得粗陋、简朴,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云:"内邱瓷瓯,端州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后来到了唐朝中叶,一天一老砚工路经端溪时,看见有两只仙鹤飞落溪水之中,久而不起,于是心生疑窦,张网捞捕,但捞起的却是一块石头!不过,这块石头十分奇异,上有裂缝,不时发出鹤鸣声响,老砚工顺着裂缝把奇石撬开,奇石竟一分为二,化作两只砚台,砚边各有一只仙鹤伫立在苍松之上。消息传开,砚工们纷纷仿制,或各展其艺,在砚台上雕以各种图案花纹。这大概就是端砚从实用品变为实用工艺品之始。
在唐代初期广东肇庆东郊羚羊峡栏柯山的端溪一带,就出现了依靠采砚石、生产端砚为生的劳动者。这里,滚滚东流的西江水,穿峡而过,直奔南海。夹岸丛山峻岭,气势磅礴,重岩叠翠。端砚名坑中的水岩(老坑)、坑仔岩、麻子坑、朝天岩、古塔岩、宣德岩就错落的分布在这风景如画的环境中。生产的端砚慢慢地成了肇庆独有的工艺美术品;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并得到达官贵人和帝王将相的赏识。宋朝开始把端砚列为“贡品”,蜚声中外。肇庆端砚与湖笔、宣纸、徽墨并称“文房四宝”。其石质纯净细嫩,蘸墨笔锋经久不退,其雕刻也相当精湛,被历代列为贡品。包公题赞其“持坚、守白、不磷、不淄”。
肇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交汇处,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肇庆孕育出汉代著名古文经学家陈钦和陈元父子等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人物。唐代文学家、书法家李邕、日本高僧荣睿、佛教禅宗惠能,北宋名臣包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以及北伐名将叶挺等众多历史人物在肇庆留下遗迹。
四、砚  案
端砚,“易发墨,不损毫”,乃砚中极品,是中国文房四宝之首。用端砚磨出来的墨汁“隆冬不冰”,写在纸上“虫蚁不蛀”,倍受历代文人的青睐,自唐代起就列为朝廷贡品,供皇帝御用。唐太宗曾在端砚上铭刻《兰亭序》,赏赐给开国功臣魏征;武则天也曾赐砚给功绩卓著的狄仁杰。唐代大诗人李贺曾激情地赞颂“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那时,端州的不少官员为求升官晋级,用端砚去贿赂朝中的权贵。他们利用手中大权,以各种名堂,横征暴敛贡砚,使贡砚的数目比朝廷下达的数目增加几十倍乃至上百倍。而好的砚石极难开采:砚工们要挖黑暗潮湿的长坑道直抵西江底,整天浸泡在齐腰深的水中采挖,好不容易才能采到一块好砚石。“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就是当时采砚石极为艰难的写照;采到砚石后,砚工们还要花费许多功夫去精雕细刻,呕心沥血才能制成砚台。这些年来,因坑道坍塌而葬身砚坑的砚工不在少数。一方方的端砚,实际上是以砚工们的血与汗换来的。端州老百姓不堪这敲骨吸髓般苛捐杂税的重负,有的近地躲藏,有的远逃他乡。本该是盛产宝砚的端州,却深受“砚灾”的折磨。百姓们痛苦地唱起了民谣:“端溪石头多,百姓苦最多,自从贡端砚,百姓砸了锅。”
包公一生审案断案无数,公正廉明,彰显法理,其中,包公重审砚案,足见他明察秋毫,为民伸冤,救民于涂炭,匡扶正义。
那是1040年,宋朝康定元年,在扬州天长县任知县的包拯升大理寺丞,调任端州知州(知郡事)。
当时的端州瘴疠横行,交通闭塞,被称为南蛮之地。历代朝廷都将贬谪或负罪的官员“远地州军”,发配岭南。包公不计个人荣辱,慨然受命,轻车简从,千里迢迢地从富庶的中原来到这“南蛮”之地,但见满眼荒芜田地,百业凋零,农民与砚民叫苦连天。
在府衙里,包公挑灯查阅卷宗。他首先翻阅近年来官府所判案例资料,发现其中有一个丹凤朝阳砚案疑点重重,便找来留守同知严守冠,问道:“那案中的罪犯罗大寿是什么人?”
严守冠答道:“他是一位砚工。”
包公指着卷宗:“为何定他私藏贡砚罪?”
“这砚案是前任知州贾守文审定的。”严守冠满有理地回答,“罗大寿私藏贡砚就是有意对抗朝廷,触犯皇法,该当死罪,现在判他服刑十年,这已是从轻的了。”
包公侧目而问:“卷宗记录,罗大寿是年过半百的老砚工,他私藏的贡砚是谁人所造?”
严守冠支支吾吾地回答:“那砚是……是他自己雕刻的。”
包公沉思:既然这罗大寿是一位精于雕工的老砚工,就决没有私藏什么贡砚的必要;又见严守冠讲话时神态不大自然,心中已明白了几分。
翌日,包公下黄岗,赴砚坑,亲自来到砚民中,进行调查研究,求取旁证。
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包公得知:前任知州贾守文以“私藏丹凤朝阳砚”将罗大寿判罪,其实是想杀一儆百,使砚民们任由贪官污吏来横征暴敛而不敢反抗。广大老百姓与官府早已势成水火。这一冤案若不平反,官府将无法取信于民,端州百姓将永远沉沦苦海。
包公痛感官场的腐败,下决心进行肃整,首先平反了那吓唬广大砚民的“丹凤朝阳砚” 冤案,公开对罗大寿进行平反与补偿。
罗大寿蒙受天大的冤枉,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愤懑填胸却又无计可施,在牢狱里本来已经绝望透顶。今得包公平反冤案,还获补偿,叫他犹如在沉沉黑暗中蓦地见到了青天,欣喜欲狂,出狱之时,跪在地上,对着茫茫青天,涕泪纵横,放声大呼。
“包青天”,因此威名远播。
“丹凤朝阳砚冤案” 的平反,对端州的大小官员与老百姓震动很大。
随后,包公发布了严明的州令:官府对端砚“只征贡数”,即砚民每年完成了贡砚任务后,所开采得来的砚全归自己所有。今后,如果州衙的任何官员额外向砚民派贡砚,就按贪官污吏论处,依国法重重治罪。凡仕于端者,买砚无过二枚。包公这一措施,彻底堵塞了端州官员贪赃枉法的渠道。那些贪官对包公这一做法恨之入骨却又是无可奈何。广大老百姓看到此告示后,奔走相告,纷纷重返家园,耕种务农,采石制砚,笑逐颜开。制砚业与其他行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五、掷  砚
包公在端州当了三年知州,替人民办了许多实事:在府衙附近兴建商业区,又名“富民坊”;在端州著名的嵩台山建了一所驿站,取名“嵩台驿”,接待来往公务人员与传递公文。
广南东路提点刑狱周湛、同提点刑狱钱聿前来端州视察,见这里百业兴旺,民风淳朴,向老百姓作调查,众人对包公勤政为民与清正廉明啧啧称赞,有口皆碑。周湛、钱聿大悦,心情愉快地与包公同游七星岩。包公在石室岩壁上挥笔题字:“提点刑狱周湛、同提点刑狱钱聿,知郡事包拯同至。庆历二年三月初九日题。”
周湛向皇上奏折,赞包公政绩彪炳,是栋梁之材。宋仁宗于1042年下旨调包公到开封府,升任监察御史里行,又改监察御史。
同知严守冠与府衙的官员送一些地方特产及礼物给包公,却被他一一拒绝。
包公怕惊忧端州的老百姓,与包兴等人悄悄地收拾行装,趁街上行人稀少的时候,谢绝了端州官员的相送,离开府衙,直奔西江边。
升官是一件荣耀的大事,按惯例可以趁机大肆渲染一番,以扩大自己的知名度;还可乘坐官府的豪华大船启程。但包公对一切都以低调作处理,谢绝了府中官员到江边相送,只是租了一艘平平常常的乌篷船,携着家眷上船离去。
传说包公离任时,端州人民扶老携幼相送并争相携物厚赠,包公一一谢绝说:“请让包拯清白地来,清白地去!”急忙开船。船至羚羊峡口,突然风雨大作,浊浪排空,船上人等,除包公外,均被掀得东歪西倒。包拯觉得事有蹊跷,即严令手下查找有无私受礼物者。此时被颠得死去活来的书童,才慌忙从书箱翻出一个用黄布包裹呈上。包公打开一看,惊叫起来:“端砚!”随即对着众人说:“端砚是端州的,现在我将他归还于端州人民。” “这是端州人的命根哪!怎能私下拿走?就让它永留端州吧!”说完随手把端砚抛入江中。顿时,江中风平浪静,天空湛蓝,船平稳地穿过羚羊峡。不久,在包公掷砚的地方,一个沙洲隆起来了,这就是现在的砚洲岛。包裹端砚的那块黄布,顺流而下,成了今天的黄布沙。
“包公掷砚”的故事虽然有点神奇,但却流传千古,历久不衰。
从此之后,老百姓将在西江上隆起的那个状似端砚的洲岛称为砚州,在砚州不远处那片黄沙滩被称为黄布沙。
后人在砚洲上修建了包公祠,又在不远处的鼎湖山上修了一座“掷砚亭”,在肇庆城西也修建了包公祠,皆游人如鲫。上世纪80年代,人们叩开了包公的千年墓穴,发现里面只有一方宋代的抄手砚——歙砚,并没有名贵的端砚。由此可见,包公“不持一砚归”的传闻难说虚构。有北宋·苏轼(苏东坡)题端砚为证:“端土产砚,前守缘贵率取数十倍,以遗经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包公清正廉明的德行,深受世人的称赞。
六、包公诗
诗曰:“清心为治本,有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食充燕雀喜,草尽兔狐愁。往哲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此诗通俗易解,就是说,廉洁奉公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严守正道是自身的要求。道德品质优秀的人,终究要成为国家的栋梁。要刚毅正直坚贞不屈,像钢铁那样直而不钩。要粮仓充实民康物阜,燕雀喜啾啾。要开荒修渠扩耕地,让狐兔无处而发愁。历代圣哲给我留下了宝贵的训示,我决不会给后人留下愧与羞!此诗也解答了包公为什么要掷砚的问题。
2009年11月28日早上,天朗气清,相约爬鼎湖山。
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首,距肇庆城区东北18公里,位于北纬23°10’,东经112°31’。因地球上北回归线穿过的地方大都是沙漠或干草原,所以鼎湖山又被中外学者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与丹霞山、罗浮山、西樵山合称为 广东省四大名山 。   鼎湖山面积1133公顷,最高处的鸡笼山顶高1000.3米,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分布着沟谷雨林、常绿阔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等森林类型。而保存较好的南亚热带森林典型的地带性常绿阔叶林是有400多年历史的原始森林。鼎湖山因其特殊的研究价值闻名海内外,被眷为华南生物种类的“基因储存库”和“活的自然博物馆”。

这里有野生高等植物1843种,栽培植物534种,其中珍稀濒危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3种;以鼎湖山命名的植物有30种。鼎湖山多样的生态和丰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源和良好的栖息环境。因此这里的动物种类和数量也很多,有鸟类178种,兽类38种,其中国家保护动物15种。1998年12月,经中南林学院森林旅游研究中心测定,鼎湖山的负离子含量最高达到105600个/立方厘米,是目前国内所测定的最高的负离子含量区。
鼎湖山因为覆盖着茂密的森林而蕴藏着丰富的泉水,从而造就了千姿百态的流泉飞瀑。幽深的自然景观,东西两溪流形成两大景区:天溪景区、老鼎景区。九十年代新开发的鼎湖山新景区叫”新鼎景区”。
鼎湖与七星岩一起于1982年组成星湖风景名胜区,成为国家首批44个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于1998年七月又评为国家文明风景名胜区示范点。

七星岩景区由散落在广阔湖区的七岩、八洞、五湖、六岗组成,以山奇水秀、湖山相映、洞穴幽奇见胜。景区内七座挺拔秀丽的石灰岩山峰布列如北斗七星,故名七星岩。它分南北两列,南列由东而西为阎风岩、玉屏岩、石室宕、天柱岩、仙掌岩等,唯阿坡岩独峙北部。两列之间有一土山,山上西有波海楼,东有星湖旅行社。石室岩早在几百年前就以风景幽奇而闻名全国,是星湖游览中心,为七星岩景区名胜古迹较集中之处。岩顶名嵩台,相传是天帝宴请百神之所。岩下有一特大的石室洞,洞口高仅2米余,洞内穹窿宽广,顶高达30余米,石乳、石柱、石幔遍布其间。洞中有地下河,泛舟邀游可览漩矾台、黑岩、鹿洞、光岩等景。石室洞内最著名的还是石刻,洞口有唐李邑匿所书的《端州石室记》碑刻。

鼎湖山景区以亚热带天然森林、溪流飞瀑、深山古寺见长。从世界范围来看,整条北回归带几乎全是沙漠或干旱草原,而纬度相当的鼎湖山景区,由于受季风影响,却是一片生机盎然的亚热带、热带森林,所以为各国科学家所注目。它在1980年正式加入世界自然保护区网,同时又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为世界重要的自然保护区。鼎湖山林壑幽深,泉溪淙淙,飞瀑直泻,自然风光十分迷人,包括鼎湖、三宝、凤来等10多座山峰。原来山顶有湖,本名顶湖山。西南坡西溪龙泉坑有水帘洞天、白鹅潭、葫芦潭等8处瀑布。山南麓有庆云寺,西南隅有白云寺,山腰建有日僧荣睿大师纪念碑。
鼎湖山自唐代以来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和旅游胜地。1916年8月10日学者章太炎来肇庆抵鼎湖山,并题“涤瑕荡垢”字句,后制作题匾,悬挂于眠绿亭,此匾在“文革”期间被毁。1923年7月下旬,孙中山先生偕同宋庆龄及魏邦平夫妇等人来鼎湖山游览,在飞水潭游泳,并在庆云寺题留“众生平等,一切有情”对联一副;
1951年,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沈钧儒先生曾经莅临题字。在鼎湖山的半山上,我们发现有一座塑有包公圣像的观砚亭。站在观砚亭前眺望西江中游的羚羊峡,俯视黄布沙和中间隆起约一平方公里的砚洲岛,想起莫元伯(清)的“砚洲怀古”诗句:“一笑解行筐,沧波信手投。臣心真似水,天意忽成洲。沙月淡相映,秋江澄不流。当年杜万石,曾此泛仙舟。”诗人的妙笔,使清官之廉和贪官之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两联以形象的语言,概括了“包公掷砚成洲”的神话传说,活现了包公为官清廉天亦为之感动的情景。颈联融情入景,描绘砚洲沙白、月淡、江橙的静谧秋夜,以秋夜赞颂清官。尾联写宋神宗时任知州的杜懿,取砚无厌,人称杜万石。他至此泛舟,妄图捞取包公昔日掷下江中的端砚。贪官的嘴脸在嘲笑中尽现,遭人唾弃,令人警醒。
经考证,“包青天”的英名始于端州,河南开封则是其“扬名地”。包公在端州的事迹,宛如逶迤东去的西江水,源远流长;包公的诗,更值一读,特别是从政为官者,更应该把它作为耳提面命的诗教,弘扬清官遗风,干干净净为官,规规矩矩办事,全心全意为民,做一个包公式的清官、好官。
2009年11月28日中午,我们离开肇庆返回,但包公刚正廉明为民务实的形象却给我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本文参考了欧荣生、肖又喜、何初树所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