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模式!模式!关于模式研究 - 传播学 blog课件 POSE中文开放课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5:58:52
模式!模式!模式!关于模式研究

“模式!模式!模式!”这样的重复感叹是希望强调出“模式”的重要性,它对于社会科学研究而言具有方法的意义。相关参考请见《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P32和P44~P46;《大众传播模式论》P2~P5。

(定义)模式经常被约等于理论,它被定义为“对真实世界理论化和简约化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对现实的一种同构或者对现实的一种预期。《传》P32

(功能)模式往往将它所要描述的问题视作处于一个系统内,“一个模式试图表明该系统内的结构或者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模式对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具有一些鲜明的优点:首先是模式具有构造功能,以一个一般性图景提供我们一种整体的形象,包括系统内各个部分的次序以及相互关系;解释功能,将复杂含糊的信息以简洁的方式描述和呈现给研究者;启发功能,即引导学生或者研究者关注某一过程或系统的核心环节;预测功能,能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事件的进程和结果,根据系统内的变化描述可能的结局。正是因为这些优点,我们面对复杂的社会科学问题,能够引入模式对其进行简约、鲜明、准确且具有普遍性和启发意义的研究。《大》P3 这一段在《传》一书翻译得很不同,可参考该书P45

(意义)《大众传播模式论》里有一段话很精彩:“传播是社会关系内部的一种粘聚力,它同时又是无法窥见的,或者没有明确和永久的形式。传播行为在某一特定的关系结构中采取得是可预见的或重复出现的形式,并且对这一结构具有不易观察到的影响。因此,模式的引人之处在于能够‘画’一些‘线条’来表示我们已知确实存在但无法看见的联系,并能用其它的手段来显示关系的结构、局部解剖图、强度和方向。因此传播学中的课题,大部分只能用抽象的词语叙述来处理,模式至少有助于研究者用图像形式使某些因素‘固定化’,不管还可能存在着多大的抽象因素。”《大》P4 这一段话适用于任何社会学科,而不仅仅是“传播”。对于复杂社会现象的研究,为了进行有效的理论阐释,对结构或者过程做高度抽象和浓缩,提取出主要的因素和关系,将其转化为清晰确切的语言描述或者直观明了的图形再现,或者逻辑清晰的数学表达,是研究者经常采取的方式。通过构成模式、陈述模式和使用模式进行后续研究,能够便于学术积累、交流和发展,因此将复杂现象模式化,具备了方法论的价值,类似的研究在社会科学中屡见不鲜。事实上,人们的思维也是沿各种各样 的“模式”进行的。

所以,从学科的角度来说,系统的模式研究还有其它的“功能”——对于学科的重要模式进行勾勒性的整理,则可能从两方面对学科起到贡献:一是横向上利用模式勾勒出学科全面或者部分的面貌,通过模式来对学科进行白描,为学科提供清晰、视觉的基本理论参考;二是纵向上在阐述模式的基础上,用历史回顾的形式,再现学科研究的发展情况。

(评价)对一个模式的评价应该有如下标准:普遍性、启发性、准确性、原创性和简约度等。在《传》P45有如下论述:

  • 模式的普遍性如何?它组织的材料有多少,有效性有多大?
  • 模式的启发性如何?它对发现新的联系、新的事实或新的方法有多大的帮助?
  • 可由它得出的预测对研究领域重要性如何?在一个领域发展的阶段,这些预测掌握全局的作用如何?
  • 由模式发展出的测量方法准确性如何?
  • 模式的原创性如何?或它的不现实性如何?它提供的新见识有多少?
  • 模式的简化程度、手段的经济性、简约性如何?
  • 模式的真实性如何?我们可在多大程度上依赖它作为物质现实的代表?

(组成)与此相关的,我认为一个完整的模式研究应该包括以下若干部分:

模式研究的组成
模式的表述:模式形成和发展的学术脉络
                        模式的表现:语言描述、图形再现、数学表达
                        模式原理的详细说明
模式的评述:模式的理论价值(对学科贡献)
                        如何利用模式进行应用性研究
                        模式可能存在的不足
模式的扩充:与该模式相关的扩展性研究


Trackback: http://tb.donews.net/TrackBack.aspx?PostId=121025


[点击此处收藏本文]   发表于 2004年10月06日 3:13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