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和完善基层劳动工资统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5:02:12
劳动工资统计是从数量方面对劳动关系提供总体监测和情况反映。其数据是党政领导相关决策的重要参考,是社会各界分析观察社会和谐程度和国民收入分配公平公正合理性的主要依据。劳动工资统计数据是否准确,是否贴近民生实情,直接影响党政领导相关决策时的判断,影响公众对社会经济的观察和分析。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深入,劳动工资统计数据越来越敏感。同时随着经济市场化、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劳动工资统计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方式方法及制度已滞后于新形势的发展,不能提供监测反映劳动关系的实情。因此,基层劳动工资统计的改进和完善已成当务之急。
基层劳资统计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工资统计方法制度有待健全
一是统计指标简单粗略。现行报表只设计单位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总额两个总量指标,而缺失反映单位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的结构性和动态性指标,缺失反映基层企事业单位劳动关系的内容。指标设置、指标定义不符合国际通行标准。二是服务定位单一。一直来,劳动工资统计的数据与CPI一样,主要为国民经济统计核算服务。单一的服务定位越来越滞后于经济发展形势的要求和党政领导、社会各界的需求。三是数据采集模式局限。全面报表,层层汇总数据采集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不能贴近反映当今中国社会经济变化的巨大活力和劳动关系深刻变动的新趋势,数据难显民生实情。实践上导致劳动工资数据供需矛盾:一方面是大量的粗放的劳动工资统计数据;另一方面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需要的精准的劳动工资统计数据提供不出来,无法对相关政策效果进行精确分析。
(二)劳动工资统计对象范围尚须全面拓展
目前劳动工资统计一般只涵括国有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的城镇在岗正式职工,统计口径内的职工人数,其实仅为所有职工人数的1/3左右,并未包括大量存在的个体工商户和中小私营企业。他们的从业人员及其劳动报酬情况怎么统计,如何在个体工商户和中小私营企业伸展劳动工资统计监审,成了当前劳动工资统计工作实践面临的新问题和要解决的新课题。
(三)劳资统计内容不能全面反映和谐社会建设要求
和谐社会建设是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和谐的劳动关系得到实现,即实现社会公平,分配及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工资收入是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与公平和效率具有很大的相关性,也最能体现劳动关系和谐程度。而现行劳动工资统计缺失反映劳动工资高低差距水平的变量过程指标和比例关系指标。统计数据无法反映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的公众诉求强烈的和谐和公平的真实状况。
(四)基层企业事业单位对劳动工资统计重视不够
首先,对劳资统计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多种原因,基层企事业单位往往把劳动工资统计简化为本单位从业人数和工资总额两个简单的阿拉伯数字,而没有放在市场经济和和谐社会建设条件下,从对本单位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和单位员工职业规划的立场来思考和认识。其次,劳资统计力量弱化。目前大部分基层企事业单位把劳动工资统计工作混杂在各种事物性的工作中没有专门化。劳动工资统计人员是兼职,这些人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本单位人事工作人员,二是本单位财会工作人员。他们大部分是以其他工作为主兼劳动工资统计。配置专职劳动工资统计人员的单位凤毛麟角,配置具有劳动工资专业理论知识和掌握一定的劳动工资统计方法技能并且熟悉劳动工资统计法律法规的人员的单位更少。劳动工资统计非兼职人员从事的企事业单位则把劳动工资统计作为一项带照顾性的工作安排本单位需要照顾的人员来从事。
(五)基层劳动工资统计源头数据人为因素干扰大
一是多套数据,造成劳动工资统计数据源头上的失真。目前,劳动工资发放缺乏专门的法律约束,没有统一的标准,从业人员除正常的工资外,暗箱操作的灰色收入五花八门,千差万别。企事业单位担心如实统计,会被财税、审计执法检查,引来不必要的麻烦。劳动工资还是相关单位收取职工其他费用(如:人防、工会及劳保等费用)的重要参考和主要依据。一些企事业单位为了规避收费,持谨慎统计态度。二是由于劳动工资统计大部分是非专业人员从事,把统计上的劳动工资和财务上的劳动工资混为一谈。统计必须是工资发到职工再统,而财务则可以未发先做帐。统计是应发数(包括津补贴等)财务把津补贴可作福利待遇。财务工资是实发数,即扣除了保险、公积金等费用后的数字。
改进完善基层劳资统计的建议
(一)着力劳动工资统计方法制度改革
1、创新基层劳动工资统计方法制度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新形势的符合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的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及方法制度并且要严格贯彻落实到基层。劳动工资统计指标设置和指标定义要体现和谐社会建设公民对公平公正的强烈诉求,要反映出劳动工资与居民收入和市场物价的联动关系,更要反映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方法制度上要把全面报表制度与抽样调查制度相结合,探索新的数据采集模式。服务定位要增加党政领导和社会公众。劳动工资统计对象范围向全面性扩充,在目前的全年统计数据中,要有涵盖民营企业等单位职工收入的数据;要将民营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的企业工资收入纳入统计范围。
2、构建基层劳动工资统计信息体系
首先用统计的方法,集成劳动工资基础信息。对社会经济的观察不仅要有定性思考,更要有基础数据信息进行定量分析。统计就是定量分析,在本质上是一种基础信息积累方法的集成。包括总体的方法、随机抽样方法、比较方法(同比、月环比)、调查研究方法(周期、全面、抽样、重点)、数据分析法(大数、中位数等)、指数分析法(权重分析法)、结构分析法等。其次利用现代知识管理的方法(局域网、系统和内部网络平台、内部知识库、办公自动化系统等)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劳动工资统计知识集聚、存贮、共享系统。加强知识集成,快速收集、整理、传播劳动工资统计专业知识。再次建立劳动工资信息的搜寻与组织系统及其管理制度,做好信息的收集、整理、储存、交流、传播与咨询工作,发挥信息的引导作用。做好劳动力资源调查与需求预测,及时掌握其供求状况,特别要以精准的劳动工资统计数据成果为基础,围绕和谐社会建设、国民收入分配及劳动就业和人力资源充分利用等各界关注的主题进行深度开发,创造更多的劳动工资统计产品为社会各界和各级领导服务,为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服务。
3、打造基层劳资统计特色的组织领导体制
强化组织领导,将劳动工资及其统计数据作为民生问题的重要内容纳入到各级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以此强化各相关企事业单位对基层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重视和组织领导。甚至可考虑用目标责任制管理的办法来强化基层企事业单位领导对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重视。至少要象重视CPI和居民可支配收入那样重视劳动工资统计数据成果。同时,改革劳动工资统计体制,实行垂直管理和统计部门人员对外定期交流机制等,为劳动工资统计提供体制保障。
(二)狠抓劳动工资统计数据源头规整
作为数据源头的劳动工资发放规整与否,对劳动工资统计影响很大。规整需要着力以下方面:
1、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变化、经济增长、市场物价变动等)联动的劳动工资增长体
系。
2、加快劳动工资立法步伐,使广大基层企事业单位对其职工及管理人员的工资发放有法可依。做到劳动工资发放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减少或杜绝随意性。
3、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和信息技术,使基层企事业单位劳动工资发放透明化。
4、完善与劳动工资相关的各项配套政策。如:社会保障和医疗、工伤保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