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从来高难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51:26
上周末带女儿去朝阳公园划船,这周她非要去书店,于是我带她去了东城区图书馆,这个图书馆每周六都有名为"书海听涛"的作者见面会,许多著名作家都来这里开讲座,很受读者喜欢。

   这次安排的是鲁讯博物馆的馆长孙郁,鲁讯是我喜欢的作家,我就带着女儿去了报告厅,离讲座开始的时间还有一刻钟,厅里却已经坐满了读者,在图书馆长的带领下,工作人员搬来了几十把椅子,我带着女儿搬着椅子找安放地的时候,有人好心地问我是不是来咨询课外班的家长,我说不是,就是来听孙教授讲鲁迅的,对方点着头连声说好。女儿说要看着演讲人听,我们好不容易找了个适合的地方坐下,静等孙教授的到来。环顾四周,老者偏多,象我这样四十来岁的也就占30%,女儿找不到小朋友的面孔,便有些坐不住了,想出去转转,正跟我请求着,进来几个二十几岁的大学生,这时椅子都已经用玩了,他们就在讲台下摆放鲜花的木架上子坐下来,可见求知之心很诚恳。接着又进来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我对女儿说:“你看那个小姐姐,也就是十岁吧,一个人来的,都没有人陪。”女儿终于安静下来了,不再提要出去转转。

  九点半,孙教授准时来了,东城区作协的女会长做主持人。孙教授在开场白中说看到一些老面孔,担心重复自己,所以这次开一个新题,从美学的角度谈鲁讯。前段时间孙参加了一项民间艺术野外勘查活动,到全国各地一些偏僻乡村寻找失落的文明,在山东看到一些汉代造像,汉代造像中的男人都是大骨胳,孔武有力。他说,这次,而鲁讯先生也曾经让人在民间收集汉代造像。他说准确地说鲁讯不只是文学家,而是杂家,不是传统文化的对立者,而是把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第一人。他说从博物馆中大量的鲁讯手稿中可以看到鲁讯对中国传统文化涉猎之宽,少有人及。鲁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不是停留在“士俗化”的儒教研究之上,而是落在更贴近历史真象、生活真象地一些诸如皇官婚丧嫁娶、农民起义军杀人放火等主流文化人士少有关注的问题上。鲁讯崇尚周秦六朝汉唐的文化,认为新文化的方向是回归汉唐之前那种雄浑有力的文化,因此鲁讯先生的文字是有力的、有渗透力的,而且具有画面感,在这方面无人能及。孙教授还说到,民国时期有成就的画家都鲁讯先生交往甚密,他的好朋友陈师曾先生就是齐白石的伯乐,陈先生在北京街头碰到摆地摊卖画的齐白石,对齐白石说要画贴近生活的东西才能有出路,继续八大的路子是不行的;于是齐白石在六十岁的时候开始画乡村中白菜小虫等生活元素,后来在陈先生的帮助下办展览,终于一举成名。谈到鲁讯在当今社会被边缘化的问题,孙教授说,鲁讯被边缘华化是一定的,但不会被忘却,谈到软骨头,孙教授说他自己也是软的,正因为软,才要去研究鲁讯,去寻找有力的东西。女儿说她听不懂,我问她听到了什么,她说:“鲁讯是站在无地之上,毛主席说喜欢鲁讯。”

  本来下午还有一场作家讲面会,我想带女儿在附近吃中午,然后在图书馆的儿童阅览室看看书,下午继续听讲座,可是我们没有办证进不去,看不成书,女儿就非要去王府井书店,只好带她好去了。跟往常一样,把她丢在二楼的少儿图书区,我开始四处看我自己的书。一点多钟,书店广播说六层有《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的作家见面会,我就上去了,买了一本书,听了作家顾保孜女士的讲座,她在结束讲座时说:"作为中国家庭,对后辈人要谈起的人,除了自己家族的人外,还有一个人是不可回避的,就是毛泽东。”讲座结束后,顾女士很耐心在为大家签名,在我的要求下,她还在我那本书上写了一句话“永远怀念毛泽东”,她的字很潇洒,人长得漂亮,声音宏亮却不失甜美,待人亲切,穿着军装,是个战士的样子。

   一天遭遇两次伟人。我在写这篇博文的时候,女儿坐在床头专心致致地看着那本《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这是她第一次看有关毛主席的书,有关伟人老年时书,伟人给她的感觉应该是更真实、更生活、更加亲切,因为在她的生活中最亲密的人也是一个老人,她的外婆,无形中就少了一些距离。在书的封面上印有一句话“天意从来高难问.....”,以此为题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