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福的管理革命与中国的经济转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29:36
据说在巴菲特入股之前的一个星期正好有一帮研究员去比亚迪调研,结论是比亚迪是个破烂公司,有人甚至认为应该跌到2元港币. 然而,以价值投资著称的巴菲特不止投资了比亚迪,并且对王传福本人赞誉有加,巴菲特的伙伴芒格甚至称赞王传福是爱迪生和韦尔奇的复合体。具有相同金融教育背景的人,在没有任何利益冲突的情况下,竟然得出如此截然相反的结论,这本身就是一段金融史上的传奇。更有意思的是,不止是王传福和比亚迪的传奇故事还刚刚开始,对比亚迪和王传福的评价之众说纷纭也远没有结束。而所有争议的焦点在于对“人”的不同理解。

  习惯上, “固定资产”指的是土地、 厂房、机器设备等比较“固定”的东西, 无论是财务会计还是管理会计, 也都是这样处理的. “人” 在会计上不是固定资产, 不是流动资产, 根本就不是“资产”而是”成本”. 所以, 当精通会计并且靠分析会计报表吃饭的证券研究员们看到比亚迪的生产线上挤满了“人”的时候, 他们已经没有兴趣再听王传福讲“机器+人=机器人”的著名故事了, 因为他们要赶快回去写报告沽比亚迪的股票.
  
  但是在王传福看来, 比亚迪真正值钱的资产恰好是“人”--- 上万价廉物美的工程师和上十万价廉物美的熟练工人--- 他把人看作“固定资产”. 至于其它的资产, 不论是厂房机器还是现代化的流水线, 在王传福看来都是“流动”资产, 跟钢材橡胶水电没有什么差别, 都是有用的东西, 都是要花钱买的东西, 都是不能自己创造价值的东西. 在王传福看来, 汽车也只是一堆钢铁, 只要有了“人”, 内燃机汽车可以造出来, 电动汽车可以造出来, 储能电站可以造出来, 什么都可以“造”出来, 并且可以造得价廉物美. 所以,在王传福看来,“造人”才是企业管理最重要的事。
  
  劳动价值论不是王传福发明的(我们都知道这是谁发明的,虽然不曾申请专利), 把员工看作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也不是王传福首创, 事实上, 当今世界上最成功的企业, 如IBM\微软\google\苹果\高盛, 无一不是“以人为本”的公司,因为人力资本的内在成长才是企业基业长青的保证. 那么, 为什么王传福的想法和做法那么引人关注, 那么引人赞扬, 却又那么遭人人非议呢? 我认为有一个客观的原因和一个主观的原因. 客观原因是, 王传福确实是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应用到传统制造业中最为成功的一个(另一个是韦尔奇), 而其它以类似理念成功的企业都是在高科技和服务业领域. ( 不成功的应用当然比比皆是,大多把“以人为本”变成了“铁饭碗”。)
  
  自二十世纪30年代泰勒博士发明流水线生产模式,并由是亨利福特成功应用到汽车行业以来, 流水线生产模式已经是所有制造型行业的标准格式(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刻画的就是工人在流水线上工作的场景,“人”的作用只是零螺丝钉而已). 制造业效率的改进往往与流水线的改进, 机器人的应用, 自动化程度的提高, 工人数量的减少等等,联系在一起. 王传福在制造业中采用“先造人,再用人造机器和产品”的做法,确实是与当今制造业的潮流背道而驰的. 简而言之, 王传福与当初的亨利福特一样,确实在进行一场制造业的管理革命,虽然他采取的手段与福特恰好相反. 但既然是一场事实上的“革命”, 引来无数的赞叹\疑惑\反对\支持\关注\谩骂\ 等等,也就不足为奇了.
  
  主观的原因是, 这场管理革命竟然由一个中国人, 一个大陆中国人, 一个出身微寒却又心比天高的大陆草根来领导, 这让很多人感情上接受不了. 不只是日本人接受不了, 中国人也接受不了. 不只是中国的台湾人和香港人接受不了, 大陆的许多中国人也接受不了. (包括但不限于竞争对手)假如王传福是一个美国人,美国社会当然会欢声一片,因为比亚迪模式有助于解决美国社会最麻烦的失业问题,还有可能促进美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中国的传媒也会兴高彩烈大书特书,因为“美籍华人王传福先生领导世界新潮流”云云.然而,王传福这个在很多人眼里本不应该受人尊敬的大陆草根,却被一个最受人尊敬的美国人推上了巅峰,于是《巴菲特的错误赌注》便成了许多人的心理平衡剂。
  
  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原因,研究王传福和比亚迪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然而,这却是非常有意义的事.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说,如果能够为比亚迪正确估值,可能得到可观的回报,因为传统的资产定价模型对比亚迪并不一定适用.一般而言,人们会把比亚迪的估值作两部分,传统业务按传统行业较低的PE标准估值,新的行业按高增长高PE的标准估值.但是,比亚迪恰好是用新的生产方式改造了传统行业,大大提升了传统汽车制造业的利润率。比亚迪传统汽车的税前利润率达到14%,而行业平终利润率只有7%,所以比亚迪仍有降价的空间,所以比亚迪的现金流很充裕.有钱有人有市场,加上自己设计自己生产零部件甚至自己造生产设备,比亚迪要完成今年80万辆的销售任务不成问题.不止销售数量不成问题,随着工程师和技工经验的累积(造人),品质也会得到提升,甚至于价格也可能不降反升(当然可能以G3代替F3,或L3代替F0的方式出现).
  
  价格上升,成本下降,加上销售数量成倍增长, 比亚迪传统汽车的利润增长速度在今后几年之内可能让最乐观的估计也显得过于保守. 比亚迪要在三年之内达到年产销三百万辆汽车,盈利达到三百亿人民币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障碍,因为中国汽车业不缺市场,不缺资本,不缺劳动力,一旦突破了技术和品质的瓶颈,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商业模式和管理能力。而评价企业商业模式和管理能力的客观标准就是利润率,或盈利能力。只有利润率高的企业才能加速扩张,充分享受规模效益和净现金流;低利润率的企业如果快速扩展,必定增大财务杠杆,规模和账面利润增长的同时负现金流增长更快。
  
  企业的利润率反映了企业的“全要素生产力”,包括劳动生产率、资本回报率、土地利用率、设备利用率等等。如果一个经济体系中企业总体的利润率上升,就说明这个经济体系的“全要素生产力”上升。而全要素生产力上升正是一个经济体系能保持高增长低通胀的不二法门。换句话说,如果经济高速增长没有伴随着(总体)劳动生产率的上升,必然带来通货膨胀;如果经济高速增长没有伴随(总体)资本回报率的上升,必然带来金融杠杆的放大和金融风险的增加;如果经济高速增长没有伴随着(总体)土地生产率的上升,必然带来局部的房地产泡沫。所以,中国经济如果要保持持续的高增长,必定要让全要素生产力同步上升,或者说,要让企业的总体利润率上升。(“企业”也包括个体农户和集体合作组织,是指所有自负盈亏的商业机构,不是指“规模以上企业”。)
  
  单个企业的利润率的上升当然取决于企业内部商业模式和管理能力的改进,而全部企业总体的利润率的上升,则主要取决于整个经济体系的资源分配效率,取决于资源能否从低效率行业向高效率行业转移,从低效率企业往高效率企业转移。在一个资本市场高度发达的社会,这种转移的速度是相当快的,所以资本市场天生具有“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的功能。(请参看邹艺湘著《中国崛起的金融战略》中国经济出版社)但是,在资本市场还不够发达的社会,银行信贷仍然起着主导作用的时候,信贷结构和信贷规模的管理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在商业组织不够完善,个体经营仍起着主导作用的行业,建立适当的商业组织比什么都重要。(很多人都想投资农业,但找不到投资对象。)
  
  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比亚迪的管理模式就是靠提升全要素生产力(人财物)来提高效益。如果比亚迪的规模比现在大十倍,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增加一百万人就业,意味着汽车的总体价格要下降,意味着比亚迪的盈利要增长10倍以上(可惜比亚迪没在A股上市)。如果中国有十家比亚迪这样的公司呢?有一百家比亚迪呢?尤其重要的是,如果比亚迪的管理模式能够移植到农业中呢? 比亚迪的前途不在于“铁电池”是否世界第一,而在于把制造业的管理革命进行到底。同样,中国农业的前途不在于“转基因”把猪养的如象大,也不在于全面普及机械化,而在于将生态农业发扬光大。
  
  生态农业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利用荒地,所以扩张起来非常容易;我国的中南部丘陵地区大概有五亿亩(?)荒地(包括退耕还林地),如果其中两亿亩能够建设成生态农场,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的粮食问题,也同时解决了城市化带来的耕地减少和建设用地不足的问题。过去10年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共才一亿亩(?), 如果两亿亩荒地转化成生态农场, 城市建设用地可以再增加两亿亩, 也不会影响18亿亩耕地红线. (当然,某些地方的楼价可能要跌一半)生态农业的第二优势在于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可以安排当地农民就业,所以很受当地政府和农民欢迎;它的第三个优势在于不仅不破坏环境,反而是美化坏境,如果一个生态农场有足够规模,自然会成为旅游休闲胜地。所以,生态农业的发展对于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具有特殊的意义。
  
  生态农业在在中国的发展不是资金问题,不是技术问题,不是市场问题,更不是土地问题,而是人才问题-----缺乏能当生态农场场长的人!生态农场建设的要点在于既要保持传统农业种养结合的内部循环,又要引入现代农业的规模效益。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很多四十岁以上的农民都有种植和养殖的经验,但缺乏组织管理能力,而在外地读书工作的年轻人可能有管理能力,但又缺乏种植和养殖的经验,并且也不愿意回农村工作。如果中国农业领域中有像王传福一样的企业家,建立像比亚迪一样的商业机构,创造性地策划组织和管理人财物土地资源,提升中国农业的全要素生产力(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资本回报率),中国农业乃至中国经济的前途将会更加光辉灿烂。
  
  无论从金融投资的角度还是从发展经济学理论研究的角度来说,研究比亚迪和王传福都很有意义。当然,更多的人包括王传福本人,可能更愿意把王传福当作新能源革命的旗手,因为这个话题更容易引来媒体和公众注意力,也更能够满足个人的价值实现。很多人第一次听说王传福和比亚迪不是因为F3和F6,更不是因为手机电池,而是因为“电动车”和“巴菲特”。勿容置疑,“电动车+巴菲特”提升了王传福和比亚迪的知名度,也提升了F3和F6的品牌价值。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代价的. 正因为王传福头上的“电动车+巴菲特”光环过于光辉灿烂,掩盖了他在传统制造业管理革命中的伟大成就,甚至掩盖了比亚迪在新能源革命中的真正价值。
  
  巴菲特看好新能源和电动汽车不是什么秘密,但让巴菲特对比亚迪情有独钟的,更有可能是储能电站或储能充电站。王传福曾经说过,电动汽车就是一个小型的储能电站,它属于千瓦级的,比亚迪建造的储能电站是兆瓦级的,而巴菲特旗下的中美能源,他们的储能的电量需求量很大。事实上,最近中美能源下属的美国俄勒冈储能电站已经开始使用比亚迪电池组,而国家电网也与比亚迪合作在张北风电场建造1兆瓦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电站,计划2010年上半年交付使用。 比亚迪在惠州已经建成了一个“铁”电池生产基地,据说产品供不应求,所以又投资50亿在深圳坪山建设全新的铁电池生产基地,为电动汽车和储能电站提供电池。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可能还是在于电池,安全可靠物美价廉的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
  
  比亚迪当然可以造电动汽车,但王传福要证明F3DM或E6是全世界最好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亚迪当然可以造储能电站,但王传福要做到这个领域里面没有竞争对手并不是一件可取的事;比亚迪当然可以造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电站,但王传福要成为最大的生产厂商并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即使是王传福最引以为傲的铁电池,未来是不是会被超级电容取代,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事实上,比亚迪的成功从来不是因为“最大”、“最好”、“最有名”或“最先进入”,而是因为把很多人都能做的事做得“价廉物美”,把很多人做起来不赚钱的事做得“相当的赚钱”----对于消费者来说,有什么比价廉物美更重要?对于投资者来说,有什么比企业赚钱更重要? 对中国经济来说,有什么比提高全要素生产力更重要?
  
  时势造英雄,在中国经济处于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度的“起飞”阶段,在中国传统汽车行业仍然高速增长而新能源行业与世界同步的阶段,比亚迪要成为一家伟大的企业,只需把成功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发扬光大,把已有的科学技术成果迅速转化成生产力,把“价廉物美”贯彻到底就行了,并不需要刻意追求“最大”、“最好”、“最有名”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当然,一不小心得了诺贝尔奖,也不是坏事。但科技发明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往往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所以革命性的成果往往来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而在它们背后躺着的是千千万万个革命先烈。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创业板的设立对于鼓励创新意义重大,但比亚迪已经过了这个阶段。
  
  比亚迪的传统汽车已经成了赚钱的机器,估计会让很多证券分析员们痛苦并且快乐。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的主要目标不应该再是“标新立异”,而是应该把已有的科技成果迅速转化成生产力,把在传统行业成功的管理模式创造性地应用到新产业中来,把社会的“新产业”迅速变成比亚迪的“常规产业”。如果比亚迪把太阳能电池、储能电池和快速充电设备整合成“太阳能储能充电站”,像IBM一样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很多民间资本会趋之若鹜,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中石化,中海油、巴菲特,还有楼继伟和中投公司也可能感兴趣。(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中投早已布局新能源。)对于王传福来说,储能充电站的规模和技术显然没有大型储能电站“过瘾”,但从生意的规模来说,储能充电站要比储能电站大许多许多许多倍。
  
  至于为王传福带来无数“光荣与梦想”的F3DM和E6,由于售价太高,相信短期内不会给比亚迪直接带来太多的现金收益。比亚迪如果真的想卖电动车赚钱,一定要发展低于五万元甚至低于两万元的低端电动车。对王传福来说,低端电动车的技术显然没有高端电动车“过瘾”,但是,从生意上来说,低端电动车要比高端电动车大许多许多许多倍。如果能买得起10万元以上电动车的人有100万的话,能买得起2万元电动车的人至少有一亿。考虑到比亚迪的传统汽车太好卖,连畅销的F0都要减产为利润更高的G3和F6让路,暂缓低端电动车的推出,通过“挂羊头卖狗肉”(推介F3DM和E6的方式提升F3和F6的品牌价值),短期而言对提升比亚迪总体的利润是有好处的,对于推广比亚迪的铁电池也是有好处的。
  
  跳过低端电动车,直接进入中高端电动车,通过宣传F3DM和E6来提升比亚迪品牌,通过品牌提升和品质改善来卖传统汽车---这是一条短期利润最大化的道路。前面说到,比亚迪最近几年利润和现金的增长将是非常惊人的。两三年之后,当电动汽车市场比较成熟,充电站网络比较完善,而比亚迪在汽车和电池的产能都足够大的时候,比亚迪可以同时生产价廉物美的E0、E3、E6、E8、E10。。。E100,并且可以同时在A1、A2、A3、A4。。。A10网销售---- 到那时,身强力壮跨战马,直奔江南把敌杀!从比亚迪自身的业务发展来说,这样的战略无可厚非,它最大的特点是不依赖融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可以完全依靠老业务的现金流来支持新业务的发展,虽然新业务的发展速度会比较慢一点。
  
  但是,由此产生的几个问题也非常值得探讨:1)对于比亚迪这种在常规行业超常规高增长,在新型战略性行业超常规低增长的企业如何估值? 2)如果比亚迪在A股上市,是否可以加速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化,是否可以加速比亚迪的发展壮大,王传福是否有这样的管理能力在两条主战线上同时作战? 3)低端电动车和储能充电站是两个潜力巨大而又(暂时)被比亚迪忽略了的市场,在这两个领域里边一定会出现许多小王传福,如何找到他们并帮助他们发展壮大? 4)中投公司是否可以考虑设立专项基金,投资比亚迪和众多的小王传福们创造的小比亚迪公司,帮助他们成长壮大? 5)如果油价在今年之内超过100美元,对比亚迪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对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有何影响?
  
  几乎所有的外资证券行都低估了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速度(就如他们低估了比亚迪的赢利能力一样),也因此低估了全球石油需求和油价迅速上涨的潜力,所以,油价在短期内升破100美元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最近美元走强的同时油价大幅上升就是一个先兆。随着油价的上升,中国经济转型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而经济能够成功转型的关键,是有一大批像比亚迪一样高效率的公司在各行各业迅速崛起,提升整个社会的全要素生产力。从宏观政策层面来说,我认为三件事情对经济转型最重要:1)调整信贷规模和结构消除局部房地产泡沫,2)支持高效率绿色企业超常规发展(请参看邹艺湘博文《中国崛起的绿色战略:高速火车+电动汽车+太阳能充电站+生态农场》),3)在适当的时候让人民币适当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