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世界报》 中美关系进入相互依存时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05:23
原文提要 在石油和贸易等重大问题上,中美关系的紧张局势似乎在加剧。而事实上,两大国任何一方都不想爆发冲突。一方的经济增长依赖另一方的增长。美国战略家们感到惊慌不安:中国的崛起正在危及美国的大国地位,它向美国发起一场有可能变糟的挑战。中国也有人在担心:美国谋求阻碍中国的经济腾飞。如果听任这种意见,它们的国家已走上了一条“冲突”的道路。众所周知,很有可能比其它任何争端挑起战火的就是台湾。只要台湾宣布独立,事态将会升级。这种情况不会因不愿意正视现实而被避免。而且它会让每一方都出冷汗,因为其经济成本可能是巨大的。风险也摆在那里。

  中美经济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如此紧密相关,以至于正面冲突有可能变成噩梦。用“冷战”来形容地处太平洋地区的两个大国之间反复出现的种种摩擦也是很荒唐的。在苏联时代,苏联和美国从来没有像北京和华盛顿近年来所做的那样,将双方的利益结合在一起。人们明白,比尔·克林顿和乔治·布什面对中国都采取了同样的摇摆不定政策:任期开始时复仇,然后重新确定进一步合作的立场。人们也明白,中美两国都不会大胆地制造一场危机。它们的关系在国际关系中开创了一种新范例:在彼此赞同的全球化中出现了战略断裂。一种离心的地缘政治和一种向心的经济朝着相反的方向用力,并最终相互抵消。尽管双方越来越不信任,但这两个国家都被一种“我控制你,你控制我”的平衡所束缚。

石油之路

  中国渴望能源以支持自己的经济增长。问题在于:它的石油储备正在耗尽,它所消耗的石油有40%不得不靠进口。这一敏感的做法违背了毛泽东时代提出的自给自足的信条。这种变化始于1993年,算得上是历史性的转折。从此,对外国供应的依赖日趋严重。国际原子能机构认为,到2030年,消费方面的进口比例将超过80%。这一前景让中国很不安,因为它增加了国家战略的脆弱性。中国近三分之二的石油进口来自中东。除了该地区特有的不稳定以外,这里的石油是通过海路被运往中国的。

  北京难以顺从这种依附:一旦发生冲突,美国强大的舰队有军事能力切断对中国的石油供应,从而使它陷入经济衰退和社会混乱中。这就是中国与日本的最大不同,日本尽管更依赖外国供货商,但却受益于华盛顿的战略保护。摆脱这一束缚被北京当局当成国家的事业。因此,它开始大胆地寻求全方位的石油供应。中国的这种“石油外交”已变得如此积极主动,以至于它正在重新勾画世界能源地图。

  不过,中国无法摆脱的烦恼确切地说是避免海路,它宁愿选择更安全的中亚陆路。从这一战略考虑,它可依靠俄罗斯的参与……但俄罗斯的可信性并非是绝对的。中国在输油管计划这个问题上因莫斯科的观望态度而被搞得心灰意冷。中国领导人还与像土库曼斯坦天然气这样的一些国家接洽,加强与哈萨克斯坦石油的合作,敦促它加大向中国供货的力度从目前的1.5%增加到未来的15%。在这场新的“重要游戏”中,伊朗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伊斯兰共和国从里海海岸也向中亚开放,这是中国人优先考虑的通道,他们以重游丝绸之路为该道路披上了浪漫的色彩。他们能赢得摆脱美国折磨的赌注吗?目前他们只是缓解了压力,但还远没有躲开。

“中国制造”的背后

  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出口国的中国以其贸易成绩令全世界惊讶。但这到底是优势还是不足呢?从来没有一条亚洲“龙”在相同的发展阶段达到40%的出口为国内生产总值带来利润这样一个门槛。如此高的比率转变成不正常。它危险地将中国的经济增长置于全球形势的风险中。更糟糕的是,它使中国经济增长处于特别依赖美国市场的状态中,美国是它的第一大客户,吸纳着五分之一的“中国制造”出口产品。仅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一家就在2005年从中国购买了180亿美元的制成品!与美国爆发冲突将让中国承受十分痛苦的后果,而且其影响将超出中美范围,因为尽管中国的经济增长部分源于美国市场,但它也日益参与“亚洲一体化经济流通”。中国从日本、韩国或台湾进口高附加值元件,在国内进行组装,然后将成品出口到西方市场。“中国制造”的脆弱性就在于此。

  目前,中国人制造的产品40%少于外国人在中国造的产品60%。其中亚洲人日本人、台湾人、还有马来西亚人和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人在高技术领域表现得特别有活力。只要中国无法为其车间注入更多的附加值,事情就会这样。此外,它还拿出大笔资金用于弥补落后:其研发总支出五年增加了两倍。然而,中国的进步与这种官方动员和动用大笔资金并不相称。法国驻北京使馆经济使团的一份题为《亚洲如何从中国崛起中获利》的公告2006年5月指出,2002年,中国只占国际专利储备的0.3%,大大落后于美国35.6%和日本25.6%。此外,它的研究也十分国际化:在中国登记的专利66%是外国人的,在中国发明而到国外登记的专利中有48%是由外国人控制的。

  中美关系与在中国技术落后的背景下亚洲间贸易往来增加有关,这让北京衡量出与美国爆发冲突并引申到与整个地区爆发冲突意味着怎样的代价。如果有人接替中国向美国、日本和韩国华盛顿的两个盟友的出口,北京就会遭受损失37%销路的危机……如果通过香港过境,损失则更严重。失去了市场的“中国车间”可能会被削减元件的供应,而这些都是“中国制造”的宝贵组成部分。如果有人吸纳日本、韩国、台湾和美国的出口,中国就会遭受损失45.5%的供货危机。

金融威慑

  当然,中国不会是惟一苦于这种情况的国家。亚洲人也可能深受其害,因为他们的经济增长正是依靠中国车间而重新呼吸到了新鲜空气。然而,更主要的是,美国人可能会受到突然打击。北京的武器就摆在那里:它的损害能力令华盛顿反中国压力集团害怕。因为中国已成为美国经济的债权人。依靠九千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它近年来已购买了大量的美国国库券三千二百亿美元。两个重要的原因说明了这一政策的理由。首先,中国的需求可捍卫美元的价值,因此也就保护了“中国制造”的货币竞争力。避免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度升值是北京优先考虑的事情。其次,这种对国库券的需求使美国利率保持在一个低水平,鼓励消费并最终减轻了通货膨胀的压力。真算得上是合乎道德的影响!突然间,美国许多评论家拉响了警铃。如此依赖北京央行的决定难道没有危险吗?如果中国有一天不需要美元了呢?决定卸去其国库券的重负呢?灾难性的情况是:美元暴跌、利率受影响、通货膨胀再起……美国经济增长对此将无法抵御。然而,美国的偏执狂们大可安心:中国并不希望损害美国的经济增长,美国也在支持着中国的经济增长。(作者:弗雷德里克·博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