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悬浮来了对生活的N个畅想_民俗风情_交通信息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0:55:23

磁悬浮来了对生活的N个畅想

2009-06-21 02:49:00 作者:jt160 来源:交通信息网

 

  观念更新、文化多元、生活丰富、经济繁荣,遥指“磁悬浮生活”,我们“想入非非”。不要怪我们想得太美好,只因为磁悬浮的速度来得个快,给了我们无限遐想的空间。

  畅想阿拉杭帮菜蛮蛮好

  1999年初,在上海肇嘉浜路上,出现了杭帮菜的面孔,张生记在上海的首家分店开张。随即红泥、新开元、万家灯火等杭州餐饮名店也纷纷进驻上海。那时候,上海人说杭帮菜受欢迎,叫做:杭帮菜吊起阿拉上海人胃口。但是,杭菜馆人满为患的火爆场面渐渐冷清下来了,这是因为上海本地餐饮业的发展突飞猛进。一些“赶潮头”的杭菜馆感慨“客人不登自家门”被迫掉转船头,又有人说:这是杭帮菜沉舟上海滩。三年河东,三年河西的潮起潮落,在餐饮业是很正常的事情,经过沪上杭菜度过了一年多的“调整期”,2003年,上海的杭菜馆开始复苏走出低谷,进入了新一轮的沪上扩张期。杭州顺风大酒店在沪开出第三家大型杭菜馆,杭帮菜的春天似乎又到来了,除了原有的张生记、新开元、鑫旺府、万家灯火等杭菜馆外,数十家杭州人开的特色餐馆纷纷入驻上海,更有一些菜馆把总部也迁入申城。“善变”一直是杭州餐饮的强项,而杭帮菜在上海的重振,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卷土重来”,而是因地制宜地引入了沪上餐饮的流行趋势。从这样的发展轨迹看,如果磁悬浮有朝一日开通,对于两地的餐饮业来说,可不是简单地把杭州人或上海人带到另一个城市饱一下口服这么简单,而是两地餐饮文化有了优势互补,共享市场资源的机会。“阿拉杭帮菜蛮蛮好”,哪天你遇到有个餐馆老板跟你说这样的话,你别笑话,两地餐饮文化融合的下场很可能就是这样。

  畅想文化大餐品个够

  “今天一定要去上海”、“今天去不成,下个星期要死要活也要去”、“不好意思,我现在人在上海”……疯了,疯了,记得去年春天,周遭亲朋好友奔赴上海之热情汹涌澎湃,有连夜赶去的,有拖家带口的。谁叫上海文化界在那儿搁了两块“磁石”———以场景奇幻瑰丽、乐曲空灵动听而名列韦伯四大音乐剧之首的《剧院魅影》在上海火热上演!这可是全国首演!同期,265幅毕加索版画原作将从深圳空运抵达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价值连城,所有画作的保额超过了1亿元人民币,与法国印象派画展“每3平方米内只能有1名观众”相比,此次展览更加“开放”,平均每平方米只能站1人!也是全国首展!“这可是办在了家门口!”“上海,杭州,不就一炮仗路嘛!”“你自己没兴趣,也得带着孩子去,也就郊游一趟的时间!”“粉丝”们对无动于衷者简直是痛心疾首。那个春天,上海文化界真是对“杭儿风”大开眼界。上海与杭州文化市场的无缝对接,透过这阵“风”,被敏锐的境外演出机构捕捉到了。去年春天之后,美国百老汇最大剧院的经营商,制作了《猫》和《剧院魅影》等著名音乐剧的英国真正好娱乐公司先后来杭考察,据说还有索尼、迪士尼、时代华纳等公司也即将光临杭州。他们看中了长三角的文化辐射力,看中了上海杭州超越距离的亲近。更何况姗姗而来的磁悬浮,现实地化解了已经被忽略不计的距离。可以想像,往后,上海的展就是杭州的展,杭州的剧就是上海的剧。有展有剧的日子,磁悬浮一线一定人来人往。

  畅想创业、安居“双城记”

  回忆2003年7月31日一次“上海记者看杭州”的媒体活动。一位杭州市领导被安排接受采访。结果,众记者早上8点半从上海出发,150多公里的路程,大巴车开了近3小时。赶到活动现场,上海记者们“集体迟到”了1小时。我们的市领导倒没有让记者们太尴尬,他说了一句话:如果杭州与上海之间形成了高速通道,你们再来杭州采访,就会像来杭州上班一样普通平常。从上海到杭州,就像上班一样普通平常,这是多么有诱惑力的憧憬。“两百里沪杭,1小时往返”,这就是磁悬浮铁路给我们带来的“沪嘉杭1小时交通圈”的概念。这个概念拉近的又是什么?首先拉近的是心理距离。想想平时在自个儿的城市,乘公交打的士赶地铁加骑自行车,也差不多要个把钟头,那么创业在一个城市,安身又在另一个城市,这样的钟摆式生活,又有什么不可想像的呢?尽管这里面尚要考虑一个合理成本的问题,因为我们的经济水平还需要发展,生活理念还需要更新。毕竟国际上很多发达国家已经有了这样的经验,我们把一种已经存在的生活方式在合理性上提升一下,这个盼头还是有的。客观地看待,乐观地展望,生活才会更精彩,对吧?

  畅想两座城市“美”的碰撞

  两座爱美的城市,从此亲密无间,关于“美”的碰撞比任何时候都来得更猛烈。从时装业界的角度畅想。杭州有杭派女装,上海有海派女装,你来我往,“秀”事频频,可以想见。蓝色倾情、永远的女人、缥、浪漫一身、江南布衣、典雅,光听这样的名称,就足以让人陶醉在江南柔媚的风情中,杭派女装就是这样,在这座温婉的城市完美地演绎着女人所有的心绪。而上海女装举手投足成熟、知性、风情万种,一如这座时尚了一个世纪的城市。当两座城市在同一片蓝天下呼吸,当两座城市的文化氛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对于美的灵感又会有一种怎样的延伸,有人说,这将是一个难以想像的美妙的创意空间。从民间购物族的角度畅想。周末、节庆的杭州,一波接着一波的“满就送”乐此不疲地进行着,和风景区一样热闹的就是商场了,吴山商圈、武林商圈几座大商场那个人挤人啊,血拼兴起,一口气荡遍的都大有人在。磁悬浮来了,杭州大厦、银泰、解百、武林路荡遍了,还可以随时起兴荡荡南京路、淮海路、湘阳路。如此福音,爱美人士估计会幸福地晕倒了。原来“距离”摆在这里,追逐时尚者还会盘算盘算“一个季度去个几趟”,一旦“距离”的桎梏被磁悬浮击得粉碎,再没理由缩手缩脚,即时地把上海的“新装上市”收归自己的衣柜,是何等美事。

  畅想玩转“同城”概念

  2003年12月30日,一张小小的IC卡让沪杭对接迈出了一大步。上海人民公园门口竖起了一块牌子:杭州西湖公园年卡上海发售中心。从此,上海人也能在当地购买杭州公园IC卡。对于购买IC卡的上海市民来说,杭州各大免费公园自然敞开怀抱,而且灵隐飞来峰、岳庙、六和塔、虎跑等19个景点也可不受次数限制地对他们开放。在老百姓层面上看,此举应属“同城待遇”。同城待遇使得两个城市的市民在另一个城市可以把自己当做本地人,本地市民能够享受到的公共交通、景点门票等优惠,持异地身份的人同样可以享受。这里所说的游园卡、公交卡通用只是微不足道的部分,真正有实质意义同城待遇还包括资金的自由流动、人才自由流动、还有买房子、车子甚至孩子入学等一视同仁的问题。两地相隔上百公里,这样的同城待遇有必要么?这样的质疑完全可以理解。要平等地处理两地市民的这些问题,上海、杭州间1小时40分钟的路程摆在那里,绝对是个屏障。如果距离能够缩短到30分钟,那才能使杭州和上海成就“同城”的概念。越来越多的交通快速通道让两地之间的距离日益缩短,一旦磁悬浮列车能够高速到改变两地人生活节奏的地步,我们在彼此的城市投资、就业,甚至选择落户,“同城待遇”就顺理成章了。“我马上去车站,回头南山路碰面。”也许若干年后,在徐家汇或闸北某地,从容发短消息给朋友的人就是你我。

  畅想购物进行时

  哪个时候,抽空来西湖边品尝春茶的就是上海人;又哪个时候,上海某部电影的首映式也就是杭州人的首映式,这些都是不远的将来会成为现实的场景。尽管上海是接轨国际的大都市,可口袋里揣着钱的老百姓已不满足本地的商家,货比三家已经渐渐向“货比三地”的方向发展,一批又一批的白领(特别是女性)将眼光瞅准了杭州的各大百货商店,买200元送200元券,买300元送250元券,在本地享受不到的打折力度,让上海的“购物狂”纷纷撞日子加入杭州人的丧失理智的血拼队伍。然而,与她们擦肩而过的则是杭州的购物狂。她们羡慕上海商品的多样多元。刚刚走出人潮汹涌的淮海路,又加入了宜家的采购队伍。特别要说这上海的宜家。几年前,杭州人一日在那里创造的销售额就高达数十万元。仓储式的宜家超市,从一头走到另一头,到处都能听到杭州腔调。两地人凭着如此高涨的购物热情,在购买了大包小包的商品后,怎还会把几个小时的时间花在慢腾腾的火车或颠簸动荡的汽车上,即便时间允许,又哪来的充沛体力呢?还是憧憬一下不远的未来吧。只要半个小时,当你把自己选购的物品载到自家门口的时候,恐怕你满脑充血的购物热情都还没消退,估计连再一次投身血拼的劲头都还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