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溶血弧菌对养殖大菱鲆致病性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9 07:27:30
副溶血弧菌对养殖大菱鲆致病性研究 
胡 亮,赵凤梅,于兰萍,李 艳,王斌
(大连水产学院,农业部海洋水产增养殖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辽宁大连116023)
摘要:从患出血症的大菱鲆体内分离到5株菌,编号为L一0603314、L一0603442、L一0603431、L一
0603121、L一0603241。采用肌肉注射的方法进行人工感染,每尾注射0.05 ml,菌浓度为10。cfu/ml和
10’cfu/ml;采用K—B法用青霉素、环丙沙星、四环素、呋喃妥因、红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7种药敏纸
片对确定病原性的菌株进行抗生素敏感试验,同时进行生理生化特性研究。结果显示,L一0603121菌
株为3.0×10 cell/ml时只引起个别试验个体轻微症状,1.0×10 cell/ml可造成100%感染率,40% 死
亡率,可确定L一0603121菌株为引起大菱鲆出血症的致病菌株。药敏试验表明,L一0603121株菌对庆
大霉素、红霉素、链霉素、呋喃妥因敏感。根据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等试验结果,确定L一0603121
株菌为副溶血弧菌。
关键词:大菱鲆;出血症;副溶血弧菌
中图分类号:s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l11(2008)07-0340-04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原产于西欧
沿海,是当前欧洲的重要海水养殖鱼类之一,1992
年引种到我国,1998年形成大规模产业化养殖的局
面 J。该鱼具有生长快、抗病力强、肉质鲜美、商品
价值高等优点,现已成为我国北方沿海养殖的优良
品种,年创产值超过15亿元。然而随着养殖密度
的增加,水体环境的恶化,各种细菌性疾病时有发
生 4。,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其中细菌性疾病是大
菱鲆养殖中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疾病,国内外报道
的大菱鲆细菌性病原主要有弧菌属的鳗弧菌(V/b—
rio anguillarum)、灿烂弧菌( solendidus)、海弧菌
( )、溶藻弧菌( alginolyticus)及美人
鱼弧菌( damsela)等 】,其中鳗弧菌在弧菌中
最具代表性,毒力最强,可导致大菱鲆苗和成鱼的
大规模死亡。此外,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bydrophila)
、迟缓爱德华氏菌(Ewardsiela tarda)、链球
菌(Streptococcus parauberis)等也可使养殖大菱鲆
致病并造成不同规模的死亡 。笔者对近期发
生出血症的大菱鲆主要脏器中分离到的5株细菌
进行了病原性确定,并用常规使用的7种抗生素进
行了药物敏感试验。此外,对确定病原性的菌株进
行了生理生化特征的测定,为查清该病的病原和研
制有效的防治方法打下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原菌分离纯化方法
1.1.1 材料来源
材料取自大连湾某大菱鲆养殖场,分离用培养
基为22 16E ¨,药敏纸片购于杭州天和微生物制剂
有限公司等单位。
1.1.2 发病鱼症状、体征及病原菌分离
病鱼腹水明显、体表弥漫出血、轻微突眼、体表
见小疱疹;肝脏出血严重,腹水呈血性或黄色混浊,
镜检见大量脓细胞和运动性强的细菌。
取发病症状典型的濒死病鱼,观察外观症状。
用70%的酒精棉球反复擦拭,对病鱼的腹部和体表
消毒,用无菌剪刀剖开腹腔,观察脏器病变情况。
在无菌操作下取病鱼体表病灶、肝、血和腹水,划线
接种于2216E平板,25℃恒温培养24 h后,挑取形
态特征一致的优势菌落进行纯化培养,转接斜面保
存备用。
1.1.3 病原菌的纯化
取分离平板观察生长情况,挑选生长优势菌单
菌落,同样方法划线分离,纯化3次后取单菌落革
兰氏染色,观察形态确定为纯培养后,转入2216E
斜面25℃,培养24 h后25℃保存备用。
1.2 人工感染试验
人工感染试验所用健康大菱鲆取自山东某大
菱鲆养殖场,平均体长9 am,平均体质量12.74 g。
试验鱼运回后投喂配合饵料常规饲养,4 d后进行
人工感染试验。将纯化后的L一0603314、L一
0603442、L一0603431、L一0603121、L一0603241菌
株,分别用无菌生理盐水从斜面上洗脱,稀释后用
血球计数板计数,分别以10 ~109 cell/ml 2个不同浓
度的菌悬液进行感染试验。感染途径为肌肉注射,试
验分为7组(每组10尾),分别于大菱鲆背部肌肉处注
射,0.05 ml/尾;水温9~11 cC。定时观察记录,取濒死
鱼的病灶及内脏器官进行细菌再分离。
1.3 药敏试验
采用K—B法,取确定病原的菌株,用无菌生理
盐水从斜面上洗脱后,等量涂布于多个2216E平板
上进行药敏试验。每一平板3片药敏纸片,有链霉
素、红霉素、四环素、呋喃妥因、环丙沙星、青霉素、庆
大霉素,25 cC 24 h培养后测量抑菌圈直径。
1.4 菌种的鉴定
经感染试验确定的病原菌,按《常见细菌系统
鉴定手册》[12]和《微生物学实验手册》[1 提出的方
法进行系统鉴定。包括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营
养特性及生长特性等经典指标。
2 结果
2.1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从病灶处和体腔中分离的5株细菌中,以L一
0603121菌株生长优势最明显(表1)。
表1 5株优势菌群培养特征
2.2 人工感染试验
注射组不同浓度感染试验24~72 h,经L一
0603121菌株感染的鱼明显腹水,轻微突眼,体表见小
疱疹等症状,与自然发病的症状几乎完全相同。菌液
浓度为1.0×10 cfu/ml,0.05 ml/尾时死亡率为
40% ,感染率为100%。菌液浓度为3.0×10 ofu/
ml,0.05 mE/尾时死亡率为0%,感染率为20% ,感
染鱼体可再次分离出与试验用菌形态特征完全相
同的细菌。其他菌株和对照组均无症状出现。
表2 注射感染试验结果
试验 感染浓度 注射量感染死亡死亡时感染天
菌编号 cell·ml一 ml·尾一 率/% 率/% 间/d 数/d
注:感染天数:注射后有明显症状出现的天数
2.3 药敏试验
共进行了7种抗菌药物抑菌试验,除青霉素、
环丙沙星、四环素外,其他均敏感。其中呋喃妥因、
红霉素效果最好,庆大霉素、链霉素稍差。抑菌情
况见表3。
2.4 菌种鉴定
L一0603121菌株个体形态为G一无芽孢,弯或
直短杆。2216 E平板上为乳白色菌落,不隆起,有
圆心,直径2~3 m/n。氧化酶阳性,青霉素不敏感,
葡萄糖氧化为发酵型,接触酶阳性,对0/129敏感
等一系列指标确定L一0603 121菌株为弧菌科弧菌
属的副溶血弧菌( parahaemolyticus)(表4)。具
体鉴定指标见表5。
表3 L一0603121药敏试验结果
表4 L一06o3121菌生理生化特性
注:“+”阳性.“一”阴性
3 讨论
从患出血症的大菱鲆体内分离得到的L一
0603121菌株可经肌肉注射感染健康大菱鲆,出现
与自然发病完全相同的症状,并从人工感染鱼体内
分离到与感染用菌特征完全相同的细菌,可确定L
一0603121菌株为引起此次大菱鲆出血症的病原。
大菱鲆出血症有较多的报道,最常见的感染菌为迟
缓爱德华氏菌。大连地区近几年常发生由于迟缓
爱德华氏菌感染引起的不同程度大菱鲆出血
症lJ引,此种出血症的临床表现与本次研究的出血
症状几乎相同,只是前者少见体表的小疱疹和突
眼。王斌等¨ 指出大菱鲆出血症不具有病原特异
性,几乎所有细菌感染度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体表
出血、内脏出血和腹水。本研究在分离到L一
0603121菌株并经感染试验确定其感染性后,用抗
迟缓爱德华氏菌血清进行过酶联免疫检测,结果为
阴性。证明L一0603121菌株不是迟缓爱德华氏
菌,也说明不同细菌感染可引起相同的出血症状。
在确定L一060312菌株对大菱鲆的感染性后,
按《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提出的方法进行了系统
鉴定。包括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营养特性及生
长特性等经典指标,确定L一0603121菌株为弧菌
科弧菌属的副溶血弧菌。副溶血弧菌是海洋动物
的主要致病菌之一 j,可引起对虾(斑节对虾
Penaeus mortodon、日本对虾P.japonicus、凡纳滨对
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supertexta)、海
水鱼(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类等多种水产
动物病害¨ ]。许斌福等 ¨从患败血病的大黄鱼
体内分离到副溶血弧菌并确定了副溶血弧菌的致
病性,经副溶血弧菌感染的大黄鱼有严重的充血、
出血、肝脾肿大及腹水等症状。此外,李清禄等
从患病大黄鱼的肌肉、肝、肾等病灶中分离出3种
致病菌,并确定副溶血弧菌为其中1种,其自然发
病症状及人工感染试验发病症状也有全身出血及
眼球突出,有腹水,肝、脾、肾充血、肿大等体征,与
本试验大菱鲆发病症状几乎相同。有关副溶血弧
菌引起大菱鲆出血症的研究目前未见报道,其致病
机理、患病个体病理变化等有待进一步研究。
对L一0603121菌株共进行了7种抗菌药物抑
菌试验,结果表明:除青霉素、环丙沙星、四环素外,
其余均敏感。其中呋哺妥因、红霉素效果最好,庆
大霉素、链霉素稍差。根据目前养殖行业抗生素滥
用的现状,本研究的结果仅提供一个用药参考,可
按照相关条文规定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但
最终解决还需进行免疫预防和环境控制等综合措
施。
参考文献-
[1] 马爱军,雷霁霖,陈四清,等.大菱鲆营养需求与饲料
研究进展[J].海洋与湖沼,2003,34(7):450-459.
[2] 邹玉霞,张培军,莫照兰,等.大菱鲆出血症病原菌的
分离和鉴定[J].高技术通讯,2004(4):89-93.
[3] 杜佳垠.海水养殖鱼类盾纤虫病[J].福建水产,2001
(2):65-68.
[4] 史成银,王印庚,黄健,等.大菱鲆病毒性疾病研究进
展[J].高技术通讯,2003(9):99-105.
[5] Novoa B,Nunez S,Femandez C,et a1.Epizootie study in
a turbot farm:bacteriology,virology ,parasitology and
histology[J].Aquaculture,1992(107):253-258.
[6] Home M T,Richaards R H,Roberts R J,et a1.Peraeute
vibriosis in juvenile turbot Scophthalmus maximus[J].
Fish Biol,1977(11):355-361.
[7] Gatesope F J,Lambert C,Nicolas J L.Pathogenicity of
V/br/o splendidus strains associated with turbot larvae,
Scophthalmus maximus[J].Appl Mierobiol,1999,87
(5):757-763.
[8] Villamil L,Figueras A,Toranzo A E,et a1.Isolation of a
highly pathogenic V/br/o pelagius strain associated with
mass mortalities of turbot,Scophthalmus maximus,larvae
[J].Fish Dis,2003,26(5):293-303.
[9] 姚志刚,丁天宝.大菱鲆育苗期的细菌病研究[J].海
洋科学,2004,28(9):1O-12.
[10]Gatesoupe F J.Experimental infection of turbot,Scoph—
thalmus maximus,larvae with a strain of Aeromonas bydrophila[
J].Fish Dis,1991(14):495498.
[11]郑福寿,陈绍铭.水生微生物学实验法[M].北京:海
洋出版社,1985:22-34.
[12]东秀珠,蔡妙英.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1:106-127.
[13]周德庆.微生物学实验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社,1986:14-137.
[14]王斌,孙岑,刘永波,等.养殖大菱鲆出血性败血症病
原菌致病性研究及鉴定[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6
21(2):100-104
[15]陶保华,胡超群,任春华.副溶血弧菌对斑节对虾和日
本对虾的致病力研究[J].中国水产科学,2000,7(3):
117.119.
[16]王小玉,喻达辉,黄桂菊.副溶血弧菌对南美白对虾
致病力及黄酮抗菌作用初步研究[J].水利渔业,
2006,26(3):89-91.
[17]樊景凤,宋立超,王斌.一株引起凡纳滨对虾红体病
的病原菌一副溶血弧菌的初步研究[J].海洋科学,
2006,30(4):40 .
[18]王金霞,李士虎,王笃彩.中华绒螯蟹苗种生产中副溶
血性弧菌病的诊断与防治[J].淮海工学院学报,
2003,12(1):52-54.
[19]陈信忠,龚艳清.我国鲍养殖病害研究进展[J].福建
水产,2002(2):8-13.
[2O]吴后波,潘金培.弧菌属细菌及其所致海水养殖动物
疾病[J].中国水产科学,2001,8(1):89-93.
[21]许斌福,林能锋,杨金先,等.大黄鱼副溶血弧菌的分
离、鉴定及致病力分析[J].福建农业学报,2002,17
(3):174-177.
[22]李清禄,陈强.海水网箱养殖大黄鱼细菌性病原鉴定
与感染治疗研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1,7
(5):489493.
Identification of Pathogenic Bacteria in Turbot Scophthalmus maximus
HU Liang,ZHAO Feng—mei,YU Lan—ping,LI Yan,WANG Bin
(Key Laboratory of Marieulture and Bioteehnology,Agriculture Ministry,Dalian Fisheries University,Dalian 1 16023,China)
Abstract:Five bacterial strains numbered L 一0603314,L 一0603442,L 一0603431,L —O6O3121 and L —
O6o324 1 were isolated from diseased turbot Scophthalmus maximus by musclular injection at a dose of 0.5 ml per
fish containing 3.0×10 cels/ml and 1.0×10 ceils/m1.The sensitive test of antibiotic was done by using sensi—
tive scrip of antibiotics including penicillin,tetoacyclinum,nitrofurantoinum,erythromycinum ,gentamycinum and
streptomycinum.The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thogenic bacterium that had been con—
firmed revealed that the strain L一0603121 made several individuals showed slight symptoms in 3.0×10 cell/,m1.
but led to an infection rate of 1oo% and a mortality of40% in 1.0×10 cell/,m1
. indicating山at the strain L一
0603 1 2 1 was identified as V/br/o parahaemolyticus in pacini in naceae veron.Sensitive test of antibiotic man—
ifests showed that the strain L —O6o3 1 2 1 was sensitive to gentamycinum

erythromycinum ,strptomycinum an d ni—
trofuran toinum.
Key words:Scophthalmus maximus;suthenticate;Vibrio parahaemolyticus
(责任编辑:小舟)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