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的弥勒与圣经中的弥赛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52:06
来源:白云仙女 发布时间:2010-7-10 作者:
著名的国学大师、佛学家、翻译家季羡林以九十八岁的高龄逝世。季羡林大师和其徒弟钱文忠教授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发现了佛家与基督教之间的联系,那就是“佛家的未来佛弥勒佛和基督教的救世主弥赛亚是同一个人”。
我们汉语当中弥勒这个词语从何而来?这实际上蕴含着人类文明世界一个大谜。
弥勒和弥赛亚
弥勒是音译,不是意译。弥勒作为一个曾为古代文明世界所普遍信仰的人物形象,他最早的基本含义是两个:朋友,和平。这都跟太阳有关,弥勒是类似欧洲太阳神神话传说中阿波罗这样的神。虽然我们普遍认为弥勒信仰源于印度,但实际上,它是古代包括希腊罗马在内的所有文明世界里所共同接受的一个信仰,因而也是佛教当中的国际性极强的一个信仰分支。
弥勒和弥赛亚的关系紧密。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包括西亚、北非、小亚细亚、两河流域、埃及在内的广大地区流行着一种未来救世主的信仰,当时人们普遍相信,有这样一个神给人无穷的希望,它在未来会许诺、保证给你一种幸福。这种信仰就是基督教圣经《旧约》当中弥赛亚的信仰。
据季羡林大师和其徒弟钱文忠考证,早期佛经的原本大多是“胡本”,是用中亚和古代新疆的语言文字写就的,并不是规范的梵文。因此,“弥勒”很可能是从吐火罗语的metrak翻译过来的,这个字和梵文的maitri(慈悲,慈爱)有关。
而西方等待的神叫“弥赛亚”,英译文Messiah,是从希伯来文Masiah(有时写为mashiach)翻过来的。Maitri和Masiah二者音近,莫非东西方等待的是同一个神?
吐火罗语中的弥勒就是希伯来语当中的弥赛亚,同一个词,只不过在西方要读弥赛亚,而在我们这边就念弥勒,这样类似的情况在人类文明史上很多见。
公元前1000年 左右开始盛行的弥勒信仰,实际上就是汇聚了当时文明世界所有善良美好的东西。弥勒的几种精神内涵:一是慈悲,所以弥勒也叫慈氏,是慈氏菩萨,这个取的是意译;二是光明;三是希望。所以弥勒信仰从一开始就是人类整个文明世界的一个优秀文化凝聚体,在佛教当中找不到除此之外的第二个菩萨或者佛具有如此广阔而深厚的国际文化背景。
还有一个比较大的误区,就是人们认为弥勒菩萨只在大乘佛教才有。他们认为小乘佛教是没有菩萨的,小乘只有罗汉,菩萨是大乘佛教一个特殊的佛教思想。但实际上,弥勒信仰牵扯到整个一部佛教文化史。小乘佛教里就有弥勒,大乘佛教里当然有弥勒,在密宗佛教里面也有弥勒。在巴利文的最早的经典当中,就已经有关于弥勒佛的大量记载。
从小乘到大乘,弥勒佛逐渐地丰满和发展起来,实际上弥勒佛在佛教发展史上大概跟观世音的信仰一样,基本上是处在小乘和大乘转变的关键,他的成佛象征着佛教进入大乘阶段。可以说,弥勒佛吸取了当时文明世界,包括印度在内所有关于希望、未来、友谊、和平、光明这样的多种含义,通过中亚传入中国内地。传入后,它马上就在中国文化中拥有了自己非常特殊的生命。
弥勒和弥赛亚的相似之处
佛经与圣经都提到类在末劫时期会有救世主降世拯救众生。佛经认为末法时期会有未来佛弥勒下世救渡众生,而圣经认为末劫来临之时,会有弥赛亚降世拯救众生。
佛经中提到的弥勒与圣经所写的弥赛亚有不少相同之处,下面一一列出。
1.弥赛亚、弥勒发音相似,同为至尊

弥赛亚即Messiah,是天上的主神,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弥勒佛是梵文Maitreya的音译,弥勒是姓,译作慈氏,他的名字是阿逸多,译作无能胜,乃众王之王、众王之尊。

2.弥赛亚、弥勒的出现都有轮相伴,轮的形状相似

在唐三法师义净奉制译《佛说弥勒下生佛经》中有“ 处俗作轮王,出家成正觉”、“说法度众生,令离诸烦恼”等句;《长阿含经》卷十八:“转轮圣王出世……其时金轮宝忽现于前,轮有千辐,光色具足,天匠所造。轮径丈四,王召四兵此金轮宝,随所愿求向东,轮宝即向东转,转轮王率四兵随之,金轮宝前有四神引导,轮宝止时王驾亦止。时东方诸小王见大王至,皆捧珍宝以示归顺。余南、西、北三方亦如是。”

在《圣经》《以西结书》(1:15-21)写着:“我正观看活物的时候,见活物的脸旁,各有一轮在地上。轮的形状和颜好像水苍玉。四轮都是一个样式,形状和作法好像轮中套轮。轮行走的时候,向四方都能直行,并不掉转。至于轮辋,高而可畏;四个轮辋周围满有眼睛。活物行走,轮也在旁边行走;活物从地上升,轮也都上升;灵往哪里去,活物就往那里去;活物往 上升,轮也在活物旁边上升,因为活物的灵在轮中。那些行走,这些也行走;那些站住,这些也站住。那些从地上升,轮也在旁边上升,因为活物的灵在轮中。”

由此我们知道不论佛经还是圣经,一致描写了这样的情景,即:救主的出现伴有轮。并且轮也极类似:一个是四个兵相随,有四神引导;另一个是四个轮辋,四活物引导轮辋,活物的灵在轮中。一个是“轮径丈四”;另一个是“至于轮辋,高而可畏”。一个是“随所愿求向东,轮宝即向东转”“轮宝止时王驾亦止”;另一个是“那些行走,这些也行走;那些站住,这些也站住”。

3.弥赛亚、弥勒降世救人的最初阶段都不被人认识

世传布袋和尚为弥勒化身,他在后梁贞明二年(916年)三月三,示寂于奉化岳林寺东庑下石凳,留有辞世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 ,时人自不识”。

《圣经》《约翰福音》(1:10-11):“他在世界,世界也是藉着他造的,世界却不认识他。他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圣经》《路加福音》(17:24-25):“因为人子在他降临的日子,好像闪电从天这边一闪,直照到天那边。只是他必须先受许多苦,又被这世代弃绝。”

布袋和尚的辞世偈告诉我们,弥勒降世救度世人时,尽管他不断告知我们他在救度世人,可是世人却不能认识;而圣经中讲救主降世救人时,他的光要瞬间照亮世界,如闪电从天这边一闪,直照到天那边,说明神的道传播速度是极快的,可是世人却并不能辨识出我们的救主,并且他要先受许多苦,遭到世人弃绝。由此我们知道,弥勒与弥赛亚在世间拯救众生,会先经历苦难,起初并不被世人认识。

4.最终要归向神
《长阿含经》卷十八:“转轮圣王出世……时东方诸小王见大王至,皆捧珍宝以示归顺。余南、西、北三方亦如是。”
《圣经》《启示录》(7:9-10):“此后,我观看,见有许多的人,没有人能数过来,从各国、各族、各民、各方来的,站在宝座和羔羊面前,身穿白衣,手拿棕树枝,大声喊着说:‘愿救恩归与坐在宝座上我们的神,也归与羔羊。’”

尽管最初人不认识神,可是最后人都要归向神,这些人来自各国、各族、各民、各方。在这点上,佛经与圣经的描写也是一致的。

5.要迎来新天新地

佛经与圣经都描写了救主降世拯救众生之后,我们会迎来新天新地。

《弥勒下生经》:“国土咸富盛,无罚无灾厄;彼诸男女等,皆由善业生。地无诸棘剌,唯生青软草,履践随人足,喻若睹罗绵。自然出香稻,美味皆充足。诸树生衣服,众彩共庄严;树高三拘舍,花果常充实。时彼国中人,皆寿八万岁,无有诸疾苦,离恼常安乐”。

《圣经》《以赛亚书》(65:19-20):“其中必不再听见哭泣的声音和哀号的声音。其中必没有数夭亡的婴孩,也没有寿数不满的老者;因为百岁死的仍算孩童,有百岁死的罪算被咒诅。”《以赛亚书》(65:23-25):“他们必不徒然劳碌,所生产的,也不遭灾害,因为都是蒙耶和华赐福的后裔,他们的子孙也是如此。他们尚未求告,我就应允;正说话的时候,我就垂听。豺狼必与羊羔同食,狮子必吃草与牛羊一样,尘土必作蛇的食物。在我圣山的遍处,这一切都不伤人、不害物。这是耶和华说的。”《圣经》《启示录》22:2这样描写新天新地:“在河这边与那边有生命树,结十二样果子(注:“样”或作“回”),每月都结果子,树的叶子乃为医治万民。”

佛经与圣经对新天新地的描写都提到进入新天新地的长寿,常安乐,无罚无灾,花果充实,美味充足,物与物之间极为和谐,没有争斗。

复活节在西方叫“Easter”,其真正的含义是“东方人”,那是否就是上帝在启示人们,神再来时将在“东方(East)”的国度“复活”?
东、西方人苦苦等待神的回来,很可能是同一个人,倘若如此,这场涉及整个人类的大救度将超越一切人类的文化与宗教,是神在兑现自己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