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婚和不婚的新一代中国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9:28:25
案例1  上海一家健身俱乐部的雇员俞滨九月份去黄山旅游,火车上因为借打手机而认识了一位海南女子,两人一见钟情,游完黄山后携手返回上海,在国庆假期闪电完婚。不过他们结婚证书的“保质期”只有一周,在随新婚妻子去海南看望了岳父岳母后,俞滨结束了这段短暂的婚姻:“我和她的家人无法沟通,也发觉她有很多地方让我不能理解。”
案例2  三十二岁的IT公司经理林立是外型俊朗、收入优裕的“钻石王老五”,他的下属从没见他带过女朋友出现。林立有空的时候就和朋友去旅游或者泡吧,一直享受着自己的单身生活。他说:“我不喜欢受束缚,不喜欢和朋友去玩回来还要向女朋友汇报去向,我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
社会学家称,中国人的婚姻行为正在发生变化,一些新潮青年不愿再继承传统婚姻所承载的繁重义务,更排斥外力的影响,而强调婚姻中个人的感受,“闪婚”和“单身贵族”即是这场婚姻革命的最新表现形式。
婚姻家庭问题专家、全国妇联研究所副研究员陈新欣认为,21世纪中国婚姻呈现多元化趋势,家庭形式更为丰富,男人和女人都将不依赖他人而生存。婚姻质量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个人的权利受到尊重,生活也将趋于个性化和多元化。婚前性行为不再是忌讳,也有许多人开始回避婚姻过起了单身生活。而结了婚的也不再局限于一种生活方式,除了“同一屋檐下、同睡一张床”这一模式,还有很多方式,比如“周末婚姻”、“法式婚姻”,夫妻居住在同一套房子里,但是分室而居,各自有各自的房间。专家认为,这表明中国社会越来越走向世俗化、个性化、人性化。
婚姻观念渐趋多元化
在古代,结婚是被动的,社会倡导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人在婚姻观念上表现出浓厚的政治色彩、阶级色彩,扼杀了人性,过度地控制生理需求、经济需求,使得婚姻表现为绝对的国家化特征。改革开放后,婚姻被纳入私人生活范围,成为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生活体现。人们择偶时对职业、收入等经济因素及容貌、身材等生理因素的考虑在不断增多,对文化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不久前,两位千万富豪在广州几所高校征婚,立刻激起千层浪,女大学生争相应征。目前,有不少大学生现身婚姻介绍所,其中大部分为大三、大四女生,她们希望找到“经济条件丰厚、事业有成”的男士为伴,年龄条件可以放宽。“边找工作边找老公”的毕业生人群更加壮大,占征婚者一半以上。她们被称为“急嫁族”。一位大四女生说:“现在要找份理想的工作很难,不如赶快嫁个有钱的老公,能少奋斗十年呢。”据她说,到了大四,晚上宿舍就经常谈论某某女同学找了个成功男士做男朋友,大家都很羡慕。
婚姻变化最大之处可以说是“单身潮”了。中国有句古语: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然而,今天似乎是单身的时代,没有任何时候像现在这样把单身潮流吹得如此汹涌澎湃。当专家宣告中国正在经历第三个单身高潮时,广东却已进入第四次单身潮,未婚人口老龄化与离婚人口年轻化并存,未婚率和离婚率逐渐上升。如果说上个世纪人们对“单身”的定义还仅限于那些适婚、大龄未婚者,称谓里充满了对独身境况的焦虑和对二人世界、三口之家的向往,那么在今天,“单身”表达的是现代人对无拘无束的写意人生的洋洋自得,“单身贵族”似乎成了现代人这一身份的褒誉。
在北京外企担任高级翻译的樊芳说出了许多白领的看法:“我为什么要结婚?我才二十七岁,还有许多事情要做,我希望能通过读研继续深造,或者去国外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我的身边不乏追求者,但我想使事业更上一层。如果结婚了,可能不得不面对诸多家庭琐事。说实话,我不想为了婚姻放弃太多、投入太多,尤其在没有发现值得的对象的时候。”
婚姻观念变化折射社会变革
社会学家史然认为,目前婚姻观念呈现多元化有着深层的社会原因。19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生长于改革开放时期,社会给予他们更宽松的成长环境,他们更敢于打破传统观念。
也有学者分析,种种新的婚姻观念的出现,除了追求个性以外,也是对社会发展应变的无奈。例如对于“都市急嫁族”,广东南湖国际旅行社人力资源总监谢文韬就这样分析:“现在大学扩招,每年有大量大学毕业生涌入社会求职,就业的心理压力很大,不少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信心大受打击,急嫁族的出现可能是在这种压力下一部分女毕业生寻找避风港所导致的。”
而单身阶层的出现,则显示出当代人内心复杂的情感。“如果没有经济独立,也就根本不可能出现这个单身女性阶层,正是职业女性逐步在社会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才使她们有能力去思考自己婚姻的走向。”白领樊芳说自己是上进心很强的人,从不希望依赖其他人,即使爱情到来,也将是一个平等的,理性与感性并存的婚姻。
但有的单身白领却是由于工作繁忙,交友面狭窄而没有合适的对象。他们认为相亲、婚介等方式很尴尬,每次被亲友拉着去相亲,往往得不到好感觉。很多人抱着“宁愿空白,绝不将就”的态度,在严格的筛选中,自己的年龄也慢慢变大,结婚问题也就一拖再拖。
“事实上,虽然当代中国人面对婚姻的心态各有不同,但可以说,每一种心态都是一种社会处境的折射”,樊芳说,“学业,工作,社交,都会影响到婚姻观念。”
婚姻质量正下降
专家认为,中国的婚姻质量正在下降。因为观念的变化,由婚姻维系的中国家庭正在发生剧变,城乡的结婚率自1981年达到最高峰20.8%之后即开始回落,从1987年至今就没有上升过。至2002年,全国共结婚786万对,结婚率为12.2%,已超过三十余年来的历史最低纪录——1978年的12.4%。
之所以这样,专家认为,是经济发展造成了社会群体流动增多,在农村城市的流动过程中,很多结婚的必要条件都不具备了,因此产生了被动不婚。此外,选择性独身也可能导致结婚率下降。自197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离婚率持续上升,民政部的数据表明,到2003年底,全国共离婚133万对,粗离婚率达到2.1‰。
性观念对结婚率下降也有巨大的直接影响。计划生育专家张汉湘指出,婚姻关系、家庭关系和性观念的急剧变化,导致非婚同居、非法结婚、非婚生育的人数直线上升。在性关系问题上,年轻人、文化程度较高者持更加开放的态度。这在对大学生性观念的调查中反映得更加明显。此外,零点公司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大连、西安六城市的调查也表明,80%的人认为未婚同居现象将会继续增长。
上海是结婚率下降、离婚率上升明显的城市之一,当地年轻居民普遍认为婚姻已非感情惟一出路。因此,中国的婚姻质量下降,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还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相关资料:未来中国婚姻十大变化趋势
 
●家庭结构小型化。每家三至四人。婚姻的期望随着小康生活的来临而变化,比如对收入的多少,对家务的投入,是否生育不再重视。双方更注重的是:保持亲热,遵守婚姻协议,互相谅解,创造舒坦、静逸的安乐窝。
●晚婚晚育人数增加。单身不婚者增加,自愿不育者有上升趋势。
●性教育更科学普遍。年轻人因好奇心导致的轻率性体验减少,但是婚前性行为不会减少,同居数量有可能上升。
●择偶更注重情趣相投,经济条件重要性降低。男女青年更希望对方与自己同属一个社会阶层。女青年心目中的理想伴侣,是富有幽默感,懂得尊重人,生活充满乐趣,而政治观点、宗教信仰、家庭背景的影响将淡化。
●婚姻质量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多数家庭不再凑合,婚姻调适能力的提高,将使家庭生活更丰富、新鲜、幸福。婚姻中男女更加平等,家庭暴力减少,丈夫与妻子共同承担家庭义务。
●家庭理财方式将由一人为主向AA制过渡。婚前财产公证,婚后夫妇双方在银行开设账户,独立进行经济核算。按婚姻协议,夫妻各自承担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的经济义务。
●家务劳动强度降低,夫妻因家务劳动导致的矛盾减少。家务劳动将社会化,家用电器普及化缩短家务时间。
●协议离婚、试离婚成为理智分手的首选方式,但离婚率仍会呈上升态势。知识、文化水平越高的人,情感丰富的人,对爱情要求就越高越多,因此离婚的可能性越大。
●社会对婚外恋继续保持理性态度。人们对婚姻的责任感更多的来自于自我认识、自我约束、自我修正,而不是迫于外在压力。人们要求婚姻的质量和情感,要求性的权利和享受,有了更多选择的自由和自主意识。
●婚姻自由度增加。婚姻不再是从众行为,结婚与否是个人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单身不婚、“丁克家庭”等生活方式可能成为多样化选择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