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图洛书出处揭秘(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03:59
关于[河图洛书出处揭秘(上)]的字幕:
  • 今天讲河图洛书探秘之河图洛书出处揭秘(上)《易经·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并没有具体指明黄河和洛河的什么位置。后人出于对河图洛书的关注,不少人努力
  • 对“河出图,洛出书”的位置进行认定,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说法。河出图 洛出书当代,河南孟津县老城西北的黄河岸边被认定为“河出图处”,河南省洛宁县长水乡的玄沪河和洛河的交汇处
  • 被认定为“洛出书处”。由于河图洛书是古代河洛文化、中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一项重要成果,孟津、洛宁等地方政府的有关部门,以及许多专家学者,对于认定河图洛书的出处和具体位置,
  • 怀有极大的热情,诚恳地希望得到全国学术界的普遍认同。我认为,对于河图洛书的出处是不能简单地用“是”或者“不是”这样的判断词来回答的。因为,对于一种传统文化成果
  • 和一种文化观念的认定,比对其出处的具体位置的认定更重要。从狭义的角度来确定河图一定要出在某个具体地点,洛书一定要出在某个具体地点,是很难找出严格的历史依据
  • 和科学依据的。这是因为河图洛书的内容与形式本身是一个难解之谜,它是否一定由龙马和神龟从河水中驮负出来,也是一个难解之谜。河图洛书的内容与形式本身就是一个难解之谜,它是否一定由龙马和神龟从河水中驮负出来,也是一个难解之谜。那么,对于一种神话或者传说,
  • 一定要确定其出处的具体位置,本身就带有很大的虚拟性。把河图洛书看作一项古代著名的而且是重要的文化成果,把与河图洛书相关的现象看作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观念,认定它产生于河洛地区,把河洛地区的适当地点,认定为它产生的具体位置,以此作为进行纪念与考察的依托,这种做法是可行的。但是,如果把河图洛书看作一项古代著名的而且是重要的文化成果,把与河图洛书相关的现象看作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观念,
  • 而且认定它产生于河洛地区,因而把河洛地区的适当地点,认定为它产生的具体位置,以此作为进行纪念与考察的依托,这种做法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可行的。根据这样的认识,我赞成孟津老城河边
  • 为“河出图处”,认定洛宁长水乡的洛河边为“洛出书处”,但是,我们一定要清醒地看到,这样的地点,不是严格的历史意义的“出处”,而是假设的文化意义的“出处”。这个我觉得它的出处问题呢,
  • 首先说明这样一点认识。下面讲第一个问题,洛书出处“洛出书”的洛河,“洛”是洛河。历史典籍记载有两条洛河,一条在陕西,发源于定边县南,流经甘泉、富县、洛川、大荔等县,进入渭河,叫北洛河。发源于定边县南,流经甘泉、富县、洛川、大荔等县,进入渭河,这条河叫北洛河,
  • 现在仍然叫洛河。另一条洛河,发源于陕西省洛南县发源于陕西省洛南县西北部的冢岭山,往东流经河南的卢氏、洛宁、宜阳等县,至偃师境内接纳支流伊河之后又称为伊洛河,再到巩义汇入黄河。西北部的冢岭山,往东流经河南的卢氏、洛宁、宜阳等县,至偃师境内接纳支流伊河之后又称为伊洛河,再到巩义汇入黄河。
  • “洛出书”的洛河指河南的这条洛河,而不是陕西的洛河,这是没有疑义的。关于洛书出处,洛书出处的具体位置有三种说法:洛书出处的具体位置:◆洛河的上游,陕西省洛南县。◆洛河的中游,河南洛宁县长水乡。◆洛河的下游,不确定具体位置。一是在洛河的上游就是陕西省的洛南县,二是在洛河的中游,河南洛宁县的长水乡,三是在洛河的下游
  • 不确定具体位置。一、洛南说一 洛南说关于洛书出处具体位置的确定,是从对玄扈水的认定开始的。《竹书纪年》记黄帝二十年的事,“帝黄服斋于中宫,坐于玄扈洛水之上。”——《竹书纪年》说“帝黄服斋于中宫,坐于玄扈洛水之上”。南朝沈约为《竹书纪年》作注,说黄帝“游于洛水之上……,
  • 得图书焉”。这里说得到河图洛书的不是伏羲和大禹,而是黄帝,其地点则是在玄扈洛水上。郦道元《水经注》有比较详细地记述,说洛水在源头处有条支流名叫龙余之水,同洛水会合后,“又东至阳虚山,合玄扈之水是也。”—— 郦道元《水经注》“又东至阳虚山,合玄扈之水是也”。由此可知,
  • 玄扈水是洛河上游的一条支流,发源于玄扈山,玄扈水旁边又有阳虚山,玄扈水流入洛河的地方称为洛汭。玄扈水既然在洛河源头附近,当即在今天陕西洛南县境内。查《中国地名大辞典》,玄扈山 在今陕西洛南县境。玄扈水 在陕西洛南县西,出玄扈山。“玄扈山”一条,
  • 释文说:“在今陕西洛南县境。”“玄扈水”一条释文说:“在陕西洛南县西,出玄扈山。”查《辞海》中玄扈一 山名 在陕西洛南县西,与阳虚山相对。二 水名 在洛南县西,源出于玄扈山,迳至阳虚山下。“玄扈”一条说:“一、山名。在陕西洛南县西,与阳虚山相对。二、水名。在洛南县西,源出于玄扈山,迳至阳虚山下。”
  • 不少古籍附和《水经注》,记载了黄帝在玄扈水得到洛书的事,并且把洛书出处定在陕西洛南县。像《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一“山南西道·商州”一节,记洛南县的古迹说:“元扈山在县西北一百里。”——《太平寰宇记》“元扈山在县西北一百里。”这里元扈山就是玄扈山。并且说,
  • 黄帝在这里得到了河图。《陕西通志稿》卷一百三十三,“古迹三”和《白水县志》也记载有这样的内容这是洛南说。洛宁说二 洛宁说如今河南省洛宁县境内,洛宁县境在秦汉时期分为宜阳、渑吃二县,南北朝的西魏时
  • 此地置北宜阳县,北周时期称熊耳县。隋朝恭帝义宁二年,就是公元618年,改称永宁县,民国三年就是1914年,改名洛宁县。民国年间纂修的《洛宁县志》当中
  • 收录了不少关于洛出书的资料,并且注明这些资料多采自旧县志。其中最早的资料“洛书先时堕禹腹,谓是天赐何其漓”——元·杜仁杰《题长水西洛书赐禹之地罗正之石刻》是元代杜仁杰的《题长水西洛书赐禹之地罗正之石刻》这首诗,诗中有一句:“洛书先时堕禹腹,
  • 谓是天赐何其漓”,歌咏的就是大禹得到洛书的传说。又有明代人张论,他有一篇《坛屋山赋》,也写到洛书的出处在永宁。张论即永宁人,明朝万历二十八年就是1600年举人,三十八年,就是1610年进士,
  • 明末官至四川巡抚。坛屋山在洛宁长水乡的洛河边上。相传大禹在这里得到洛书并且创立了《九畴》。还有清代雍正二年的一块碑文,这是浙江嘉善人沈育任永宁县令时立的,当时河南府知府是云南人张汉,
  • 沈育请他书写了碑文“洛出书处”四个大字。上面这些记载呢就是县志中的材料。《洛宁县志》的这些记述,其旁证是《明一统志》,《明一统志》记载说,《水经注》所谓的玄扈河、阳虚山都在永宁,
  • 并且说:“皇帝时仓颉随黄帝南巡,登阳虚之山,即此。”—— 《明一统志》“皇帝时仓颉随黄帝南巡,登阳虚之山,即此。”清代雍正十三年就是1735年,纂修的《河南通志》卷七“山川”部分,也沿用《明一统志》的资料,记载了永宁县有阳虚山、坛屋山及大禹得到洛书的传说。
  • 所以关于洛出书处的地点呢,在洛宁流传的比较广。我在写作《河图洛书探秘》这个书之前呢,曾经和朋友们一同去洛宁做了考察。刚才说的县志记载那些地方我都亲自去看了一下。
  • 在洛宁县长水乡西边的兴华乡,洛河南岸,有一处小山,上面有一块“仓颉造字台”的碑,这个仓颉与洛书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有些书中记载的,说仓颉随黄帝南巡,
  • 在南巡的时候呢,得到了洛书。得到了洛书也得到了河图,这是一种说法。所以仓颉造字台这个地方呢遗迹呢就是和洛出书这个事有一定的关系。在仓颉造字台遗址不远处,有一条洛河的支流,就是所谓的玄沪河了,这就是《竹书纪年》所记的,“黄帝坐玄扈之水”这个玄扈河。
  • 也就是陕西的县志中记载的洛南县的那个玄扈河,这就有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说法。玄扈河和洛河的交汇处,这个地方呢有一处遗址叫做“黄帝受图台”,这个台现在已经没有了。顺着这条河往里走,
  • 当地人把这河道分为下涧槽、中涧槽、上涧槽三段。走一里多远到了中涧槽,河边有一处突出的石头,很像一只大龟,作爬行状,被称为“灵龟石”,传说这就是背负洛书的神龟的化身。再往前走不远,
  • 河边山崖上有一块摩崖石刻,刻诗一首,题为《游龟窝至此偶成》,落款为“广东道进士西蜀刘武臣题”。刘武臣是四川宜宾人,明朝弘治六年就是1493年进士,曾官广东道监察御史。这说明在那个时候,
  • 就是明朝弘治年间,这里就有关于洛出书处的传说了。所谓“龟窝”,就是神龟负书而出的地方。我们再往前走就到了这个龟窝了,所谓“龟窝”,是一道狭窄的石沟,叫“龟藏沟”。长约六十多米,宽约二三米,水深可以达到四五米,
  • 里面有个洞口,幽深难测。当地人传说,远古时期的神龟就藏在这里,它顺河而下进入洛汭,被黄帝得到。从玄沪河返回来到了距长水镇不远的洛河边上,有一座龙头山,这就是县志记载的坛屋山,这个“坛屋”两个字有不同的写法
  • 或者写成天坛、地坛的“坛”,坛屋 (檀坞)或者写成檀树的“檀”。屋呢,或者写作房屋的“屋”,或者写作一个土字旁加一个乌鸦的“乌”。这个山不高,大概从山脚到山顶不到一百米,山顶上有空地平坦如台,有一块雍正十三年,立的重修禹王庙碑。这是重修禹王庙碑的照片。
  • 就是这里原来有一座禹王庙。《河南通志》记载禹王庙、叙畴坪都在这里,传说大禹就在这里据洛书创立了《九畴》,所以叫“叙畴坪”。元代杜仁杰的题诗碑原来也就在这座庙中。这座庙在上个世纪70年代被拆毁了,
  • 原来的石刻碑也都不存在了。在龙头山下附近的西长水村,我们看到了两块石碑,这两块碑呢都有“洛出书处”的字样。一块就是刚才县志上,刚才所说县志上记载的那个
  • 清代雍正二年沈育立的那块碑。上面写“洛出书处”。这块碑镶嵌在一处墙壁中,只显露碑面。碑顶部为半圆形,碑额中间竖行有“大清”二字,两旁为龙纹图案。碑面正中为行书“洛出书处”四个字,
  • 右一行为“河南尹张汉书”左一行为“雍正二年腊月”,“永宁令沈育立”。还有一块更古老的石碑,这块碑呢顶部为半圆形,碑额刻有圭首图案。
  • 这块碑呢石质是比较差,这个是砂石,年深日久风化严重,这个图当中的方形线条已经脱落了。好像是洛书的图样,正面的碑文呢只剩下一个“洛”字。这块石碑所在的农家小院的房东叫符建林,
  • 原来是洛宁县供销社的干部,已经退休在家,2005年78岁今年已经81岁了,据他介绍,他年轻的时候曾经看见这个“洛”字下面还显出一个“出”字,后来连这个“出”字也看不出来了。当代有考古专家鉴定,认为这是一块汉魏时的古碑,
  • 也有人说是唐宋时期的碑,没有定论。但据今人分析呢,这块碑上的文字可能是“洛出书处”四个字。在长水乡后湾村的另一处农家院中,我们还看到一块破裂为几块的残碑。这块碑是1996年修建长水洛河大桥
  • 开挖地基时推土机推出来的,出土地点在龙头山下东侧。残块拼起来的是碑的下半段,从碑面文字可以看出是两个人的题诗。由于碑的上半段缺失,这两首诗不能读出全文,从现存文字可以看出“洛图书迹尚留”、“神女古碑字尚留”其中有“洛图书迹尚留”、
  • “神女古碑字尚留”等字样,这说明这两块碑的诗意,所写的诗的诗意同洛书有关系。以上这些古迹,是洛宁县。刚才说这残碑的照片呢,就是这个照片。这三块碑,这三块把它拼成一起是一块碑,
  • 它是一块碑。上面的显示的文字呢,是与洛书有关系的这种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