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礼记·礼运》里“大同”那一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01:00
关于《礼记·礼运》里“大同”那一段
作者:凹凸天空 提交日期:2009-11-17 11:01:00 访问:1095 回复:33     关于《大同》
  
  《礼记•礼运》里关于大同、小康的那几百字,是名段,各种教材里常选的。这学期讲大学语文,讲到了,于是有些想法。
  
  一、关于小康社会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共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孙希旦《礼记集解》怀疑这段有错简,“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一句,应该在“货力为己”之后。我看很有道理,这一来,所有负面的话就都集中到这段开头,文章的气脉才显得比较贯通。不像原来,一会儿骂,一会儿夸,更搞得话有些不能确定是骂是夸,也就有了两可的解释。
  看修改后的版本: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这是说,从大同社会到小康社会的转型期间,出现了很糟糕的状况。于是“大人”们拿出了这样三项对策:
  
  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世及以为礼”是承认“天下为家”的现实,然后提出治家的各种规范,或传弟,或传子。古人所谓亲亲,往往特指兄弟关系。“世”针对“各子其子”,“及”针对“各亲其亲”。这句中的“礼”,内涵较“礼义以为纪”的礼为小,理解为规范足矣。其实,这句写成“世及以为则”或者“世及以为制”,表述或者更不容易引起歧义。
  “城郭沟池以为固”是以军事力量消弭动乱,属于当务之急,主要针对“兵由此起”。
  “礼义以为纪”是狠抓意识形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首先针对“谋用是作”。
  当然,意识形态是最重要的,所以要详细阐发:
  
  大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这一段,倘不嫌叠床架屋,把句子成分都补齐,就应该写成:
  
  (大人)以(礼)正君臣,
  (大人)以(礼)笃父子,
  (大人)以(礼)睦兄弟,
  (大人)以(礼)和夫妇;
  (大人)以(礼)设制度,
  (大人)以(礼)立田里,
  (大人)以(礼)贤勇知,
  (大人)以(礼)功为己。
  
  也就是说,“功为己”的己,指的是大人。即这句的意思是:按照礼,把能为大人我效力的,当作有功之人。
  我用的教材的翻译:“把只为自己打算的人当作有功之人”恐怕不甚准确(这个译法,大概是依据的孔颖达的解释)。第一,不合事实,好像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哪个时代是如此鼓吹自私自利的;第二,也不合情理,小康社会毕竟也是好社会,而如此自私的社会,在儒家眼里也未免太糟糕了(当然,不能排除有人就此论证儒家不但跟杨朱一派相通,而且甚至已经有了亚当•斯密的主张)。
  
  二、关于《礼运》的主题
  
  从开篇到“是谓小康”,关涉的是三个时代而不是两个时代,因为第一段里还有个“仲尼之叹,盖叹鲁也”,隐含着对当下的不满。于是归纳下来是:
  
  上古——大同的社会(关键词是公)
  三代——小康的社会(关键词是家/礼)
  当下——崩坏的社会(关键词是乱)
  
  大同最好,小康其次,现在最坏。一代不如一代。
  第一个问题是,这种社会观点,和我们一般所认为的孔子的观点是否符合?
  答案是不尽符合。孔子从周,周的社会基础就是家,周的社会规范就是礼,孔子的理想社会其实是小康社会。
  本文只是借孔子之口发议论,未必代表孔子本人的观点。
  第二个问题是,即使是《礼运篇》的作者,他真的以大同社会为理想社会吗?
  其实,他热爱的也是小康。教材节选的这段之后的对话是,子游又问:“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与?”然后孔子嘡嘡嘡嘡,说了一大套礼的运行和重要性,——所以这篇才会叫《礼运篇》嘛。
  至于怎么样才能重新天下为公,他根本就丢开不管了。
  那么就出现了第三个问题,既然一心奔小康,他干嘛要加个大同的帽子呢?
  可能,这和当时的学术环境和社会空气有关。
  战国时儒家有个强劲的对手,就是墨家。——大同社会、天下为公、天子禅让,其实是墨家的理想(持这个看法的人很多,这里不引了)。
  当时,这个理想影响非常之大,牛皮也吹得非常之大。
  如郭店楚简中《唐虞之道》里说:“不禅而能化民者,自生民未之有也。”
  如上博楚简《子羔》(假托子羔与孔子的对话):“舜,人子也,而三天子(此天子指上天之子,与通常用法不同)事之。”
  这都是“天下为公”的思路的体现,在这个背景下,完全否定大同社会,恐怕是很难的。
  《礼运篇》的作者,大概是个儒家的温和派,他的办法很策略:表面承认你墨家的理想社会,也给捧一捧;但实际上认为你这个社会不可以实践,所以不多谈,把你架空。
  鼓吹天下为公搞禅让的思维,战国中期骤然衰落。因为有个书呆子国君燕王哙,真的把国家让给别人了,然后燕国大乱,几乎亡国。
  从此知识分子也就不大提禅让这茬了。
  孟子、荀子,都是儒家的强硬派。但孟子虽然骂墨子是禽兽,对禅让的主张,却也只能只羞答答的绕着弯子反对。荀子对禅让的否定就很直接,直接认为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了。这和两个人时代不同也有关系,孟子正赶上燕王哙的时候,荀子则到战国末期了。
  


作者:yiping1914 回复日期:2009-11-17 12:51:38
       大同最好,小康其次,现在最坏。一代不如一代。
  ================
   ^_^

作者:遥遥JOY 回复日期:2009-11-17 19:23:53
      @@

作者:二千后 回复日期:2009-12-25 16:58:08
      顶

作者:t20 回复日期:2009-12-25 20:46:21
      
  尧曰第二十
   本篇在《论语》中有特殊地位。第一章与《论语》全书的风 格都不一样,不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而是夏、商、周三代圣贤 的语录和历史资料。第三章所记与以前孔子的言论有所重复,带 有总结的意味。全篇原文3章,本书选3章。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原文】
   尧曰:“咨①!尔舜!天之历数②在尔躬,允执其中③。四海困 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
   曰:“予小子履(4),敢用玄牡⑤,敢昭告于皇皇后帝(6):有罪不 敢赦。帝臣(7)不蔽,简(8)在帝心。朕(9)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 罪在朕躬。”
   周有大赉(10),善人是富。“虽有周亲(11),不如仁人。百姓有过, 在予一人。”
   谨权量(12),审法度⑤,修废官(13),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 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所重:民,食,丧,祭。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悦。
   【注释】
   ①咨:感叹词。②历数:列次。这里指帝工相继的次第。之所以说 “无之历数”,是说这种帝玉传承的次第是由上天决定的。③允执其中: 允,信,忠实;执,执守,坚持;中,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即中庸。 (4)予小子履:履,商汤的名字。予小子是商汤的自称之词。⑤玄牡:黑 色的公牛。殷朝尚白色,这里商汤说自己用黑色公牛,是还未改变夏朝的礼 仪。(6)皇皇后帝:皇皇,光明而伟大;后帝,即上天。(7)帝臣:天 帝之臣,商汤自称。(8)简:阅,这里是明白的意思。(9)朕(zhen): 我。古人自称之词,自秦始皇以后才专用力皇帝自称。(10)赉(lai):赏赐。 这里指封赏诸侯。(11)周亲:至亲。(12)权量:权,秤,重量量具。量, 容量量具,如斗、斛等。(13)法度:长度。(14)废官:废缺的职官。
   【译文】
   尧帝让位给舜帝时说:“哦!舜呀!依次登位的天命已经降临 在你身上了,你要忠实地坚持中庸。如果搞得天下穷困,你这天 赐的禄位也就永远没有了。”舜帝也用这番话告诫大禹登位。
   商汤说:“我这个后辈小子履,谨用黑色的公牛来祭祀,谨明 告光明而伟大的天帝: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我自己的罪过 也不敢掩盖,因为您的心里早已是明明白白的。如果我自身有罪, 不要牵连天下万方;天下万方有罪,罪过都归在我一人身上。”
   周朝大封诸侯,使善人都富起来。周武王说:“虽然有至亲, 不如有仁人。百姓有什么过错,责任都在我一人。” 谨慎地审定度量衡,恢复废缺的官职,政令便四方通行了。复 兴灭亡的国家,接续断绝的世系,举用隐逸的贤人,天下的老百 姓便真心实意归服了。
   应该重视的是:人民,粮食,丧事,祭祀。
   宽厚就会得到大众拥护,诚信就会得到百姓信任,勤敏就会 取得功绩,公平就会使人高兴。
   【读解】
   这是整部《论语》中最独特的一章,不是记录孔子及其弟 的言行,而是尧帝禅让帝位时告诫舜帝的话,商汤王讨伐夏桀时 向上天祷告的话,周武王胜利后分封诸侯的话,等等。而且前后 文字不相连贯,一般认为有所脱落。编《论语》的人把这一章放 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一般认为带有全书总结的性质,主要说明 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中庸》)的意思,说明孔子的思 想都是才良源于尧舜文武这些古圣贤的。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8503655.html?si=9
  
  

作者:晓暮 回复日期:2009-12-25 21:00:04
      战国时儒家有个强劲的对手,就是墨家。——大同社会、天下为公、天子禅让,其实是墨家的理想
  
  ——————————————
  
  对这段有疑问。

作者:t20 回复日期:2009-12-25 21:04:10
      
  《道德情操论》
  
  内容简介
    《道德情操论》共分七部分,修订过六次。在书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相比《国富论》,《道德情操论》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对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而它对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对处于这场变革中的每个人更深层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编辑推荐
    温家宝总理五次推荐的大师巨著。台湾著名学者、《国富论》译者谢宗林的权威全译本。
    温总理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各位都很熟悉,他所着的《道德情操论》同样精彩。”
  
   ——《温总理荐书企业家,<道德情操论>同样精彩》,《重庆晚报》两会报道,2005年3月10日
    
  温家宝总理最近在跟文学艺术家的一次“谈心”中,特别提到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一书里所说的话,即如果一个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里,那么它在道义上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
    ——《从“小康”到“和谐”》,《人民日报》2007年2月10日第8版
  
  作者简介
    亚当·斯密(Adam Smith),18世纪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1723年6月5日出生于苏格兰法夫郡;1737年进入格拉斯哥大学学习哲学;1740年被选人牛津大学深造;1748年,任爱丁堡大学讲师;1751年任格拉斯哥大学教授;1763年,任英国财政大臣养子的伴游导师;1778年任爱丁堡关税局长;1790年7月17日辞世。
    斯密一生奉献了两部传世经典:《道德情操论》(1759年)和《国富论》(1776年)。前者为伦理学著作,它的出版使斯密享誉学术界;后者为经济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也成就了亚当·斯密作为“经济学之父”的不朽名声。
  [编辑本段]
  媒体评论
    不读《国富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
    ——[美]197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米尔顿·弗里德曼
    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由于人们只看到斯密在其《国富论》中论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重视经济人的谋利心理和行为,强调“自利”,却相对忽略了其在《道德情操论》中所重视的社会人的伦理、心理、法律和道德情操,从而曲解、误读了亚当·斯密学说。
    ——[英]199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阿马蒂亚·森
    我们目睹了金钱欲爆发之后的种种罪恶,会感到斯密称《道德情操论》比《国富论》更基本的含义。市场经济应该是一个讲道德的经济。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
    ——着名经济学家 梁小民
    斯密自己比起重视《国富论》来似乎也更重视自己的《道德情操论》。《道德情操论》不仅是他出版的第一本主要着作,也是他在逝世前的最后几年里竭尽全力进行修订的一本书。他在身患重病、知道自己已经时日无多的情况下,对这本书进行了最重要的一次修订,这说明了伦理学在斯密心目中的地位。对于道德真理的探讨在斯密那里是贯穿始终的。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沉思录》译者 何怀宏
  http://baike.baidu.com/view/1249414.htm?fr=ala0_1_1#6
   

作者:一地清霜 回复日期:2009-12-31 12:27:08
      刚好翻到这一篇,记得楼主有文,故翻出来。
  
  我是这样理解的:礼其实是类似于教条性的东西,它一定会引起纷争。在大道既行的社会,是不会存在礼这种东西的,一切都应它本身该有,该如此的面目存在(大概就是自然吧),而今大道既隐,人们需要用礼这种教条性的东西来规范社会了,所以就会引起纷争。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所以这句还是放在这里比较恰当。
  
  而真正的求道者,所必须明白的,应该是本然的大道,而不是拿某种教条性的规范来取代道。
  再说礼这种教条性质的东西,它本身也无法取代道,人这种存在本然地,有一种求道的自然性,它本身就是人的一部分,就象人要吃饭一样,也要思想。
  至于墨家,我还没读呢。我猜墨家提出的制度,也不过一些教义类的东西吧。
  
  我是半猜测半理解,因为并没有读多少相关的书。

作者:凹凸天空 回复日期:2009-12-31 13:09:20
      这个解释当然比较深刻。但这么长一篇文章,基本都是捧教义性质的礼的。这么解,这段貌似和全文脱节了。
  
  说“大同”是墨家理想,确实草率了点。

作者:一地清霜 回复日期:2009-12-31 13:46:13
      嗯,怎么说呢,譬如说法治,仍然有类于教义化的,也许是协调现实的一种方式吧。
  但“大道”会与这种现实形成一种张力吧。
  这个我再看看书吧。

作者:凹凸天空 回复日期:2009-12-31 13:50:23
      恩,貌似在许多中国法律史的教材上,往往认为礼就是法了。
  
  介乎习惯法和成文法之间的一种法。

作者:一地清霜 回复日期:2009-12-31 13:52:59
      我完全是因为这次的杨元元之争才想起了楼主的文章,才去翻原文来看的。也算是一点疑惑吧。

作者:一地清霜 回复日期:2009-12-31 13:58:18
      我疑惑的是,为什么要求大道,既然礼已经被这么推崇了。
  我想是因为,唯有如此才不会使礼脱离实际不远吧,才不会过于扭曲人的本性去适从它。
  我猜的。

作者:一地清霜 回复日期:2010-01-01 21:34:40
      楼主原来是老师。
  
  想跟楼主请教个问题:论语学而里的“人不知而不愠”,一般都解作别人不理解自己而不抱怨,而我认为知的意思是智,即整句话的意思是人家不懂得道理,或者没有懂得道理的能力,或没有这种欲望,但我不因此而愠怒。我查了很多资料,却几乎看不到哪一本支持我这个想法的,就算朱子也看起来也算不上,但又实在疑惑。
  你说的杨伯峻定了一本,不知道他怎么说的。
  
  另,我认为把大同社会当作理想,致力于实现,肯定有问题,因为孔子说的大同仅是大道既行的一种社会的现象,所以我认为该追求的是道而非大同社会。而在小康的社会,礼之离道尚不远,求道而使礼不至于偏离道。如果“礼”偏离道太远甚至不复为礼,即大道不行,那就是崩坏的社会了。

作者:一地清霜 回复日期:2010-01-01 21:40:50
      所以当局定义的“小康”就很有问题了,根本就虚置了礼与道。
  

作者:上海滩123 回复日期:2010-01-01 21:49:20
      作者:凹凸天空 提交日期:2009-11-17 11:01:00 访问:474 回复:14
  那么就出现了第三个问题,既然一心奔小康,他干嘛要加个大同的帽子呢?
    可能,这和当时的学术环境和社会空气有关。
    战国时儒家有个强劲的对手,就是墨家。——大同社会、天下为公、天子禅让,其实是墨家的理想(持这个看法的人很多,这里不引了)。
    当时,这个理想影响非常之大,牛皮也吹得非常之大。
    如郭店楚简中《唐虞之道》里说:“不禅而能化民者,自生民未之有也。”
    如上博楚简《子羔》(假托子羔与孔子的对话):“舜,人子也,而三天子(此天子指上天之子,与通常用法不同)事之。”
    这都是“天下为公”的思路的体现,在这个背景下,完全否定大同社会,恐怕是很难的。
    《礼运篇》的作者,大概是个儒家的温和派,他的办法很策略:表面承认你墨家的理想社会,也给捧一捧;但实际上认为你这个社会不可以实践,所以不多谈,把你架空。
  
  作者:凹凸天空 回复日期:2009-12-31 13:09:20 
    这个解释当然比较深刻。但这么长一篇文章,基本都是捧教义性质的礼的。这么解,这段貌似和全文脱节了。
    
    说“大同”是墨家理想,确实草率了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点都不草率,楼主主贴说的对,大同那是墨家思想,儒家的大同那是受墨家的影响。

作者:一地清霜 回复日期:2010-01-01 22:06:30
      我认为主帖理解完全错误了呀。
  
    上古——大同的社会(关键词是公)
    三代——小康的社会(关键词是家/礼)
    当下——崩坏的社会(关键词是乱)
  ————————————————
  这个应该是:
  上古——大道既行的社会
  三代——礼得以执行的社会
  当下——礼崩乐坏的社会
  这样才比较恰当。
  而孔子,求索的当然是道啦。
  
  我读论语孟子,很多地方与人家解读的都不一样啊,可我不相信我错了。因为觉得那样解释没道理。但是,还是有点心虚。

作者:一地清霜 回复日期:2010-01-01 22:20:19
      如果墨家以大同社会为理想的话,那墨家是错误的,就象以共产主义社会为理想的共产主义理论一样。
  因为这是为了达成“大同社会”而制造一套虚幻的理论,而它的根本,不是求事物本然的道,世界本来应该有的样子,这就使它的理论成了骗人的谎言。
  这所以就使得,它必然得使用手段,把一个领地圈起来,把一部分人集中在这个领地里,来完成它的构想。否则谎言会被击穿。而也使得它必然得用强制的手段,来使它的理想达成。因为这个理想,说到底需要的还有财富,没财富就没有共产主义社会——所以才会要用强力使人去劳动,并把劳动果实收归国有,把财富积累起来,使共产主义社会成为可能。我想这大概就是以前的一些制度的原因吧。
  墨子是怎样的,我还没看。因为现在在看论语集注,得看很久很久吧。但如果是楼主说的这样,我觉得古人拒绝它实在太聪明了。

作者:一地清霜 回复日期:2010-01-01 22:43:53
      我认为这些话肯定是孔子说的。我想不出除了孔子谁还会有这么高的智慧与这么宽大的胸怀(知行合一吧,有那么善的胸怀)。孟子与他相比,要差一些了。眼界没有他大。——我感觉的。

作者:一地清霜 回复日期:2010-01-01 22:53:16
      钱穆先生提出文化即人生,在他的理论体系中,物质人生对应的是生存,社会人生对应的是安乐,精神人生对应的是崇高。
  ——————
  搜到一段这个。钱穆真的是这样的吗?这种把人割裂开来的说法,把整个存在割裂开来的说法,我觉得很有问题。
  既所谓大道,就是一个整体。人,是整体之中的。
  

作者:一地清霜 回复日期:2010-01-01 23:00:07
      并把劳动果实收归国有,把财富积累起来,使共产主义社会成为可能。
  ——
  统一分配,制造一种大同的假象。为什么说假象,因为只是表面的大同,实际是背离了道。
  
  很抱歉,跟这么多帖,因为边看边想,也有很多没说清楚。

作者:野航 回复日期:2010-01-01 23:48:56
      有见地,顶一个

作者:上海滩123 回复日期:2010-01-02 08:16:48
      为什么说大同是墨家思想?
  
  第一:儒家思想的老祖宗孔子他梦萦魂牵的社会是什么?是周代的礼制社会,而不是什么大同。“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克己复礼”等都说明了这一点。
  
  第二:墨家“兼爱”、“尚贤”、“尚同”、“有余力以相劳,有余财以相分”;“老而无妻子者有所待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看看这些思想那点不符合《礼运篇》中所说的“大同”理想?
  
  第三:《礼运篇》为战国末期所做,晚于墨子。
  
  第四:既然大同为墨家思想,为啥儒家也唱?原因很简单,主贴也说了,“这和当时的学术环境和社会空气有关”,“当时,这个理想影响非常之大,牛皮也吹得非常之大”,“在这个背景下,完全否定大同社会,恐怕是很难的”。也就是说墨家占领了当时的“道德制高点”,儒家怎么能反对?唯一的办法就是把他吸收进来,高高拱起,敬而远之,我还是大谈礼制,大谈礼的运行,让人感觉还是礼制切实可行,很亲切,而大同离人太遥远了。
  

作者:一地清霜 回复日期:2010-01-02 08:58:17
      可是,就算论语也不是这样说的呀!
  礼运篇成书晚不晚,不是问题,看孔夫子的整个思想,他求索的根本,也是道啊。
  墨子我没看。如果墨子是你指出的这种有专门的规则的,我觉得是错误的。
  其实礼记的其它篇章,如大学或中庸,已经把所有的意思都讲明白了。我本想提请斑竹把我所有的发言都删了,因为,孔夫子及其弟子已把我说的东西,我想到的东西都讲完了,我装模作样来讲一遍是很可笑的事情。
  中庸里面应该也算有对贤者智者的批判。我觉得很有道理。
  

作者:一地清霜 回复日期:2010-01-02 09:14:48
      我发现一个人,秦喜清,她关于大学中庸的白话译文非常好。手上还有她的译的孝经,没看。
  

作者:kanishka 回复日期:2010-01-02 10:41:25
      一言以蔽之:
  国家机器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春秋战国之前是中国国家机器发育的童年时代,
  春秋战国是青春期,秦始皇16岁,汉武帝18岁。

作者:野生丽质难自弃1 回复日期:2010-01-03 12:34:17
      记号。
  “大学语文”课讲解《礼记》怕更多是从语言文字角度讲解分析呢吧?
  楼主本文看起来更像一篇备课手记。

作者:一地清霜 回复日期:2010-01-03 16:08:18
      为什么说大同是墨家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
  这应该是对的吧。根据两位上面的言论判断。
  
  我保是认为这种理想是错的。
  看来中国曾经有过类似共产主义思想的东西。
  
  对这些,对儒家学说没兴趣了。上来跟楼上那位道个歉。我很固执。
  

作者:一地清霜 回复日期:2010-01-03 16:17:04
      我倒不认为墨家的问题出在吹牛皮上,而是,舍本逐末了。

作者:凹凸天空 回复日期:2010-01-04 07:59:57
      现在想想,要说得严谨一点,大同理想,墨家肯定有,儒家未必无(如西汉中后期儒生的乌托邦狂热,我们不能断言在原儒中找不到根源)。但一般说来,墨家对大同更热衷,这个应该没什么问题。
  
  一地清霜兄的态度似乎该算新儒家了,这就进入信仰层面了。

作者:一地清霜 回复日期:2010-01-04 10:50:00
      楼主误会了。我看孔孟,只是本着要看看孔孟到底说什么的态度。我谈不上信仰儒家。
  
  我不认为因为后来的儒生的错误就要批评原儒。如果要批判原儒,要找他们的错误,只能在他们自己的学说中找。
  我觉得要批判乌托邦的狂热可能要明白乌托邦到底是怎么回事,到底是基于人的一种怎样的思想脉络。而批判原儒式的作法,显然太合道理。

作者:香流 回复日期:2010-01-04 22:37:06
      明天接着看

作者:晓暮 回复日期:2010-01-05 01:17:22
      这本是道家的一贯主张:言则称三代,以为贤。然有更胜于贤者,大同也。三代之不及,遑论周公?
  
  《论语·泰伯》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
  
  而《庄子·人间世》里颜回说:“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
  
  这两段对孔子相反的言论的叙述,表现了儒、道能力之别。借用《内经》的话说就是上古之真人“提挈天地,把握阴阳”,现在的贤人则是“法则天地,逆从阴阳”。因此中土历史上,由治及乱,必祸于儒;由乱及治,必得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