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评出十年影响力之民主法治人物 - 百家争鸣网 彰显良知、智慧和勇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5:13:13

中国新闻周刊评出十年影响力之民主法治人物

*t:nt!_ o,U  李金华的民主眺望

l'R7i3D,B&sj_C

-_U.hb$Pe s  新世纪以来,在审计并非完全独立于政府体系的情况下,李金华推动下的中国审计,把更多阳光打进政府各部门。由于他矢志不渝的坚持,审计的独立性不断得到加强。李金华所守护的最宝贵财产,其实不是国库的资金,而是一个政府的基本公信力。

vn J&W.tE百家争鸣网$C)aM;s.j&E8F t*g

  文/庞清辉百家争鸣网P!r!PCF"v

/|6c%DF*tx  “只有阳光、透明,才是有力量的表现,虽然可能不一定公平,但起码是公正的,不是偷偷摸摸的。”12月17日,《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见到了履新全国政协副主席近两年的李金华。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如今,在国家领导人的岗位上,他最关注的是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以及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另外,一直萦绕在他心间,并让他备感欣慰的还有中国政务的逐步公开和中国民主法治进程的不断前行。百家争鸣网~ ZE5K M%nG2Z(O

*g*YmCA0WV  审计风暴百家争鸣网6y*n S ^~

百家争鸣网 ]I1}[5Q

  李金华的全国闻名起缘于一轮又一轮的审计风暴。在一个为尊者讳的国度,他和他的团队顶着不可言传的压力,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揭开了挡在公众眼前的厚重幕布,将一个个财大气粗的部委和一项项巨无霸式的工程,解剖式地呈现在公众面前,让公众知道了资金运转过程中的巨大黑洞和随意浪费。

J5^!Z|"`g}Ee G

\0Hq|un |m t  1985年9月,李金华从陕西调任进京,担任审计署副审计长,在担任副审计长期间,李金华的政绩多为外界所不知。回顾起来,李金华在1988年参与的打击“官倒”、整顿“五大公司”(中信、光大、康华、工商、农信)是最有影响的事件。当时,根据中央指示,审计署兵分5路,李担任了其中一个小组的组长。百家争鸣网1LO`*SicGY C+w

百家争鸣网]B(qQZ(b+io'E

  1998年,李金华升任审计长。1999年6月26日,作为李金华第一次的公开审计报告,在《关于1998年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审计情况》中,审计署通过对国务院53个部门和直属单位的审计,发现43个部门挤占挪用财政资金31.24亿元。该报告被称为“多年来最好的一个审计报告”。作完报告,人大常委会各位委员掌声四起,经久不息。

^)E/g { QH\N

[_E6KnL  自此之后,每年一度的审计报告,总会引发一场令全社会沸腾的“审计风暴”。原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国家体育总局、国防科工委、国家电力公司等一批声名显赫的“国字头部门”和公司都名列其中,报告在用词上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含糊温和,而代之以“疏于管理,问题严重”等严厉字眼。百家争鸣网L%I;zx}

8|"ByJ`[)@*E  2004年6月23日,李金华代表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了一份更有分量的审计清单,报告中的18项内容,每一项都足够震撼。同时,也就是在这一年,审计署在审计报告公开的基础上,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最终目标是实现所有重大项目的审计结果向社会发布公告,使社会各界和公众不但了解审计情况,而且关注、参与、监督审计结果。百家争鸣网v K ^U!h@*Tv

百家争鸣网4k x|k;g\

  同样在李金华的力推下,2006年6月1日新《审计法》开始实施。中国审计不断地走向法制化、制度化,走向公众舆论的中心,同时也打上了李金华鲜明的个人化色彩。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六亲不认的耿直个性,对腐败丑陋的疾恶如仇,“你把所有的人都得罪了,也就谁都不得罪了”的坚定信念以及对当好国家财政“看门狗”的不遗余力,每一次审计风暴都让他锋芒毕露。以至于,在2004年一项民意调查中,76%的公众表示了对审计长的担心,认为“有人可能会打击报复”。

)kH+} Kz%ej@7g

g#g/I,Ux'N  2008年,李金华以审计长身份最后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他选择站在一塘盛开荷花的国画面前照了一张相。画的左上角,有他题写的“荷颂清风”四个字,他想说的话已不言自明。百家争鸣网 V%Zz&i6LX ev1|%S?

4]lk9m2aLVv4~ WE  李金华身边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铁面背后的脉脉温情,是李金华更真实的魅力。“有时只是惊鸿一瞥,但让人回味无穷。”

U4a4f2S_}$z百家争鸣网d;hz6Th G v"h

  多年的审计生活,让李金华清楚地知道审计人员生存在怎样一个有无数潜规则支撑着的社会环境里。而他们的职责,却是要从内部敲碎那些注定与自己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东西。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他很心疼审计干部的艰难处境。

e7c8V6j-t-`t#NM1p百家争鸣网 nC%F wH(P(s?4rP

  在中央电视台2004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中,李金华赢得满堂彩,一个人赢得了两座奖杯。“您最想对全国审计干部说的一句话是什么?”面对这样一个提问,李金华意外地哽咽落泪。他回答:“我对不起他们。”这突如其来的泪水让全国观众震惊无比,一个掀起全国“审计风暴”的人,刹那间的柔肠竟如此令人感慨和怜惜。

%mG5xGD)P/P*yB#N/s

{j,TT;W  “我们的审计干部太艰难了,我懂他们,我也理解他们,因为共同的事业能够使人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我会跟他们在一起的,一直在一起。”李金华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他不会过问但会一直关注中国审计人和中国的审计事业。百家争鸣网{;Y3Nyt

@n |%g(X/a^,SZ  同时,李金华也表示了对审计人员能否抵挡外界诱惑的担心。李金华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在审计长任上时,他曾经努力和审计人员一起去努力去创造一个良好的审计环境,就是让审计在社会上有地位,有影响,工作有荣誉感。因此,在李金华卸任之后,除了留下了令人至今记忆犹新的审计风暴、卓有成效的审计制度之外,更留下了一支堪称铁军的审计队伍。百家争鸣网7w7CSA2iXV8i

Z:E"pw~n  审计是民主法治的产儿

;QA p _ W+o/_8D百家争鸣网vsoUK6W5~)~(c&U

  2008年,李金华即将卸任时,外界曾有一些担忧,“审计风暴”的力度会不会减弱?李金华斩钉截铁地说:“不会。可以肯定,我离开之后,审计风暴还会继续下去。”李金华对《中国新闻周刊》说:“现在审计已经形成了一种制度。”中国审计不会随着某一个人的卸任而弱化或退缩,但要实现独立审计,则需要几代人的努力。百家争鸣网xb$?w5o#Y-{

百家争鸣网%_X~r[Km

  李金华卸任时,给自己十年的审计工作打了70分。而对于剩下的30分,李金华对《中国新闻周刊》说,那30分就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特色审计制度还不完善,比如它的独立性、规范性、建设性等方面。同时他还说:“分数打得太高就没办法前进了,要留下更大的空间和余地,让后人去发展、提高和创新。”百家争鸣网$bC|4T T7g scR-]

f^&~6[D b%Z  李金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在当审计长期间写了四十本日记,现在经常翻翻看看,反思自己是怎么走过来的:“过去以为财政是政府的钱,政府在为老百姓掏钱,实际上是颠倒的,应该是老百姓委托政府花钱,所以政府必须要把你怎么花钱告诉老百姓,要对老百姓有个交代。”

$b*S'iv D9u百家争鸣网1E W:CFKln^*E]

  审计,在李金华的眼中,就是受纳税人的委托,把政府怎么花钱做个公正的评价。李金华谈到如何还原审计本来面目时,必须要把握两点:“第一,我们的权力是老百姓授予的,谁授你权,你就应该对谁负责任;第二就是求实。你宁可不说,要说,就一定要说真话”。百家争鸣网`cKE'X

Z*W/_JH@  正是这种从“财政监督”到“监督财政”的转变,激起了蕴藏在公众之中但久未迸发的良知和民主热情。而公众之所以如此敬重李金华,也不仅在于他一次次刮起审计风暴,更在于他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让公众可以像主人监督雇员一样监督政府花钱,在于他给公众带来了一种强劲的公民感和纳税人地位。正如李金华所说,审计是民主与法治的产儿,也是推动民主与法治建设的工具。

1ad3H)f"P百家争鸣网 ^Ati O9xqJ PI

  另一方面,审计署要被审计,也是李金华之前反复强调的。李金华没有沉浸于审计风暴给他和审计署带来的道德声望,没有利用舆论对审计的力挺而理直气壮地扩张审计权力,而是想到自己手中这种凌驾于其他部门之上的监督权,天然地隐藏着一种滥用的风险,于是他一次次地要求审计风暴刮向审计署。

xz|8W3S5HC4dK.s百家争鸣网(H/u H N o/IBBy

  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一个国家,一个政府,哪怕是一个团体,一个单位,他的生命力都在于阳光和透明。”李金华深深明白,权力的合法性只能存在于“自缚”中,一种受到外部监督的权力才拥有公信力和权威性。这种把自己的权力置于监督之下而不是凌驾于制度之上的政治品质,在中国当下的语境中显得尤为可贵,公众寄希望它能刷新中国官场的政治风气,传播一种“以受到监督为荣”的政治品性。      百家争鸣网M"Y~d"@kdv

%kJ l#Z(c C  人物简介:

0be&n'Oo+o

o7r,I$r|V:G2[  李金华,1943年出生在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拼茶镇,童年在兵荒马乱中度过。1962年,19岁的李金华考取了中央财政金融学院(中央财经大学前身)金融系。1968年至1971年,李金华任西北财经学院财金系教师。1971年至1985年在航空部五七二厂工作。

\ u;I:pd%Y百家争鸣网Kr,bKN g1w

  1985年,李金华上任陕西省对外经济贸易厅厅长不到一年,调任审计署副审计长,时年42岁,是“当时最年轻的副部级干部”。百家争鸣网C8A2K.K G-g6AL

$~)qQY*Bt  1998年,李金华升任国家审计署审计长,至2007年,李金华担任两届共10年的审计长。十年间,一轮又一轮的审计风暴,让审计署和李金华闻名全国。百家争鸣网%qXZ)h\K

3j]m/f g4k  2008年,李金华当选全国政协副主席。新华网在显要位置推出原创评论《国家重用李金华是正义的胜利》一文。

~ X_M U)GG]+E/e

c;g"TP"wl t8c  言论:百家争鸣网O-w^f!k Bo5b"O

百家争鸣网 |7\AY_M(nMG[]

  “审计就是国家财产的‘看门狗’。

#^%S \w3]"r#@4V百家争鸣网1O ^O|Tv8y:x4c7l

  转变政府的职能,不仅要建立一个廉洁的政府,还要建立一个廉价的政府,政府的成本太高,你就是再廉洁也是浪费了纳税人的钱。百家争鸣网&JE,P1wdq"Qq

百家争鸣网R-iZ7y'E?

  审计要成为一种制度,一年到头都要进行,我希望审计是一种和风细雨的、风调雨顺的,热带风暴都要带来灾难,风暴不一定是好事。

0?n9S/W5w| O

p/Hac L`|O  惩治腐败也好,惩治官僚主义也好,最好的办法就是公开透明,实行阳光政策。”——李金华百家争鸣网.|} \;hGV!L

B!f,Ij+v$X;[1~  百家争鸣网MvE@ V*D&l

百家争鸣网]]6V9DU[ `7` V1g)f

  江平:布道中国法治百家争鸣网p&O/t4{ g G EV2~

百家争鸣网8EB [7\!\7\

  他奠定了当代民法的基石,在乱世之后的法治启蒙中,他堪称中坚。他的法学造诣和人格魅力获得广泛尊重,被视为法学界的良心。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仅两年有余,却被称为“永远的江校长”。他参与起草并鼎力推动《物权法》的颁行,践行了民生至上的理念。

#}6~c&gs2q百家争鸣网]9N7L.P*o `8Be_y

  江平十年来的主要贡献,除了参与一些重要的立法外,还在于他矢志做一个法治的“布道者”百家争鸣网9L-~"U @ F7nbA m-N

zj?]9HQm7l  本刊记者/ 韩永

0L ph | p'?4kP

#G1sV {&q*~L  由“制”到“治”百家争鸣网 Q+Uiq^x u-\`

d(G Ly9y4|6w Qc PS  江平说,自己以前曾有一种想法,认为制定了法律,有了“法制”,自然就会有“法治”。百家争鸣网 Q,VKS U$w:Q

OHx,o!?6i  他说,这源于自己在改革开放之前对法律虚无主义的深切体会。1957年,刚从苏联学成归国的江平,因响应号召,带头写了一张大字报,在那场“引蛇出洞”的运动中被划为“右派”,从此开始了22年的曲折生涯。在这段颠沛流离的漫长岁月里,他常常想一个问题:“中国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想到的一个答案是,在中国沿袭了几千年的人治传统,会轻而易举地破坏秩序。而解决之道,在于制定法律。

f7R,?,p.u t

b;`'q}#nm!v+v  “文革”中,江平原来任教的北京政法学院被解散。他挖空心思从苏联带回来的几箱法律书籍,也在他彻底对前途感到绝望之际,被当作废纸卖掉。

7v+z4F/P,Gakk? z"`

I8javXZA N7D  1978年,北京政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前身)复课。讲课颇受好评的江平开始在政法大学声誉鹊起,并最终在1988年获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百家争鸣网#[q,I%z _#x6A+y2~

百家争鸣网J#?_w*h

  从1986年开始,江平参与了很多重要的立法工作。包括《民法通则》《行政诉讼法》《合同法》《国家赔偿法》《公司法》《证券法》《票据法》《合伙企业法》《独资企业法》《信托法》等,并在《行政诉讼法》《合同法》等法律的起草小组中担纲组长。百家争鸣网-a+i3y#m^

u(TAsuN_5A2lw  2007年10月1日,《物权法》在全民瞩目中开始实施。该法的颁布,让作为这一法律起草小组组长的江平,对中国财产性法律的贡献尤为凸显;在中国另一部重要的财产性法律——《合同法》的起草中,他同样担任起草小组的组长。有学者评价说,近几年私权在中国大张旗鼓,如论功行赏,江平居功至伟。

${7k3y!c.k9Yx3e c百家争鸣网D\ ]Mw

  但这些近距离参与立法的经历,并没有从根本上提升江平对中国法治的信心。他在由自己和吴敬琏共同创办的上海法律经济研究所的一次年会上表示:我们搞法律的人,在改革开放的时候有一个天真的想法,经过20多年的法律虚无主义之后,我们认为只要有了法律,就可以解决国家治理的问题了。但二三十年过去了,我们发现法律有好的也有坏的,有了法律不见得就有法治。

]T7tt6ndS百家争鸣网hf0\.vTH3BI

  江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很多法律的最终定稿,与专家拿出的最初的草案早已大相径庭。北大一位行政法学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变化主要有两块,一个是部门之间的权力分配,另一个是权力与权利之间的平衡。他说,这两种变化都不取决于专家,前者取决于相关部门在利益上的搏杀,搏杀的结果往往是破坏了后者的平衡,而民众的权利往往因此成为牺牲品。“有些法律刚一颁布,其部分条款已是恶法。”

"j&lqhD vB2]百家争鸣网 rbVOL4@3r qw9}7t

  而那些良法可能又会面临执行的问题。与此相关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在中国,一部法律制定后,并不像国外一样同时宣布其他与其相冲突的法律或法条无效。而在多法并存的情况下,很多部门还是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法律执行。“比如《物权法》通过后,与其相冲突的《拆迁条例》并没有被宣布无效,而拆迁主管部门又多选择后者来适用。与《立法法》相冲突的《劳动教养条例》在前者颁布很多年后仍在适用,也是一个例子。”百家争鸣网it(IyFN

5C B;Jgm$XfT  江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法制”与“法治”巨大落差的背后,是一个理念问题。其中最重要的理念,是宪政理念。而宪政理念的核心,在于民主和自由。百家争鸣网(p(he/m5G-O

百家争鸣网 LXW?-Ty

  江平说,如果要找一个能贯穿自己一生的东西的话,就是民主和自由。从18岁起,江平就参加了中共地下组织,“一为追求物质上的富强,二为追求政治上的民主自由。”在一次讲座的提问环节,有人提及江平在60年前和60年后为了同一个目标而不懈努力时,现场一片唏嘘。

snb7PewB,Lm百家争鸣网6}pRC'C"P/c?

  放不下的“江湖”

L"Gg2P_9i+N8e%A \2S

J%],Is.H/b  在中国从“法制”走向“法治”的过程中,江平多年来一直在做两项工作,一个是个案监督,一个是法治布道。其实现的渠道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媒体,一个是讲座。

d z4N1S*~ b9z百家争鸣网3r0Z+y bt!U

  在多起在外界看来非常敏感的事件里,常能看到江平为受害者请命的签字。业内人士的共识是:这些事件的参与,除了充分的勇气外,还要有非同寻常的智慧,否则有可能一脚不慎,自己也跟着落水。

p*Y k~3H XCL6T1F百家争鸣网C.D#`4?fh1b c"z]Tp

  在另一些不甚敏感的公共事件上,江平则努力秉持法律的公正逻辑,既不谀上,也不媚下。在重庆“钉子户”事件中,他因“逆潮流而动”,说吴苹一家拒绝拆迁的理由“不涉及公共利益”不能成立,遭致网络围攻。在许霆的案件上,他也曾有过不顺应“民意”的表态。百家争鸣网i9H] [U U-r-C

百家争鸣网,Y)MT AQ^ Wnu

  这种表现,已被业内很多人视为一种重要的个人魅力。他自己对此的解释是:“做法律的人要公正,但是不是一切都以群众的感觉作为最高的感受呢?恐怕不行。”百家争鸣网)\:D*V+{ a4T#G!p)R

V?)tT B{9@7B/b,v'J  理论上的“布道”,江平则主要通过强调中国法治的两个特点来实现:一个是中国的法治总的来说是“进两步,退一步”,另一个是中国法治的实现,要靠官方和民间一起来推动。

/FVq5T4a4H}w百家争鸣网8]l$qH1I4o

  江平说,前一个特点,决定了中国法治的推动不能借助于拔苗助长式的过激方式,而应该把握各种政治的底线。张星水与江平在私下里聊天,有时江平会提到,做事要讲究方法和策略。与江平常相往来的贺卫方有时也会收到这样的劝导。百家争鸣网 J z| n%L K%d-a K

百家争鸣网4H6hK{'I;L}Y

  在法治的两个推动力上,江平认为,随着网络的大行其道,民间的力量越来越处于难以被压制的地位,官民之间的博弈越来越向着有利于民间的方向转换,这将有利于改变公权力与私权利之间的严重倾向前者的状态。百家争鸣网"bc/H F$zv0n

G R'j%` Ld i  江平说自己是一个喜欢讲台远胜于喜欢写作的人。很多业内人士表示他的讲座总是一票难求。张星水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江平的几乎每一个讲座,都会讲到法治。百家争鸣网m3ush!?+Q

6~swOc:|  从2008年年底因中风住了两个月医院后,江平说自己已经“保命第一”了。他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在凌晨两三点钟爬起来,看那些让他心潮澎湃的欧洲足球联赛。“生了一场大病后,连呐喊的精神都没了。”他说。

"K'[#eY9h百家争鸣网 v T5gh$h,D

  但一说起近期引发热议的北大5教授上书全国人大,要求修改《拆迁条例》一事,江平的语气却突然激越起来,生出一种如由己出的神采意气。

4XD!LuR-Bf7x百家争鸣网w{f)l.b6Z

  在中国法律界起伏激荡半个多世纪后,年近八旬的江平,终究还是放不下这个“江湖”。                      

T*r i1l4K!VB0Q6HO百家争鸣网WqB}"^`Rx:[r

  人物简介:百家争鸣网 fy#` t8qD{F%y9me-U

(\ r3{nRy p]  生于1930年的著名法学家江平,最初的理想是做一名新闻记者。这来源于他1948年~1949年就读于北京燕京大学新闻系的经历。但在新中国成立不久之后的1951年~1956年,江平被选为新中国第一批赴苏留学生学习法律,并于1957年回国后在北京政法学院任教。百家争鸣网`:g&byFQ ah qc K

O!zy3FA Mf  但回国之后的江平迅速被划为“右派”。在北京政法学院解散后,江平曾在北京延庆中学教过英语和政治;1978年~1990年,才得以重返北京政法学院(1984年改名为中国政法大学),并先后任民商法教研室主任、副校长、校长。百家争鸣网 A'c}R nR,`*Z`

Z/Y`R z$IH l  1990年,江平被免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职务。百家争鸣网:^lfg.QU-J-j

百家争鸣网)o1kx7U5t7Zv}`

  1988年~1992年,担任中国法学会副会长。

D I$hWe6iFo百家争鸣网9N9h2[%X#rk3Z.gf

  1995年至今,任北京仲裁委员会主任,并为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民商法博士生导师。新世纪以来,江平等法学家推动了《物权法》起草等多项法律的基础性工作。百家争鸣网5x%x&NSJD6z*\X

n@h\4C2l9s-H  言论:

3[J5cwN@(c"nU#D百家争鸣网J},n;o xp7S

  “中国的民主建设和政治建设,必然要走曲折的道路。我还是相信,现在中国总的情况是,进两步退一步。百家争鸣网'SR$AP |v;`0y*@)A

百家争鸣网YDO8WF

  有人问我,为什么法律规定得不到贯彻实施?我说如果法律都能够那么容易得到实施,那还要法律工作者干什么?甚至法律都不必规定了。百家争鸣网H^A'O6\#Y8s[J

3Z#T?-vY6i  我们国家不能只有一种声音,各种不同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才叫和谐,英文上的“交响乐团”这个词就是这样来的。” ——江平

k0JZ.Jc,zbG0?百家争鸣网"i"LK6yXR|

 百家争鸣网vs5ej5Eq

2o+l(T6I"P3tm  俞可平:民主的思想推手百家争鸣网z$_+}u2\0OX;B]}

百家争鸣网y([2M+Nm!h9xOp,d

  责任意识与政治智慧,完美结合于一身。作为政府机构的高级官员,他精妙拿捏话语分寸,“开启官智”,点拨常识,其发表于主流媒体的“民主是个好东西”之论,引发遍及全国的对民主话题的公开探讨,将政治民主提上公共议程,打开一扇虚掩太久的窗。

Q*O Bq+p,TJ(s百家争鸣网T9IiY K ~.[

  上世纪90年代,俞可平说了一句实话:人权应该被视为人类的基本价值。2006年,他又说了一句实话:民主是个好东西。俞可平由此被卷入了民主的风暴眼。他所描绘的“增量民主”,成为过去十年中最动人、最现实,实践中又最难精准把握的中国民主路线蓝图

/h(Nx+O"Qm百家争鸣网|'CtT.?%J@

  本刊记者/ 罗雪挥百家争鸣网~BCo#r*A M"H!]

`U0Sw |3W&[3yD  “民主肯定是个好东西!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追求目标。”俞可平在2007年3月接受媒体专访时再度表示。此时,《民主是个好东西》一文早已经洛阳纸贵,这是一本俞可平同名访谈集的自序,2006年9月15日就上传至中国政府创新网,同年10月23日,《北京日报》在争鸣版刊发了这篇文章后,12月27日又被《学习时报》文摘版转载,同日,人民网、新华网也全文转载。这篇走了“正常的流程”的稿件,因为俞可平的官员身份,被海外媒体解读为中国最新政治风向标,被视为是对传统意识形态的重大突破。虽然之后有读者感叹,这不过是中国共产党五六十年前就已经讲过无数遍的常识,一贯号召民主正是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治党治国的法宝,比如著名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她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她实行了民主好处多”,而《团结就是力量》唱到,“让一切不民主的制度死亡!向着太阳,向着自由,向着新中国,发出万丈光芒!”百家争鸣网!@n k v ?

?DF1R,V1@1pK  民主是个坏东西?

p Cw{\:KUX百家争鸣网9n?5j(^'a w~

  俞可平,作为新一代的学者型官员,突然借助着民主这个“好东西”进入了公众的视野。而此时,民主这个词及其关联词,早已经在一代中国人的记忆里淡出。美国汉弥尔顿大学政治学教授李成在《让民主造福中国——评俞可平的民主思想》里表示,“正如某些中国学者已观察到的,俞需要特意提出‘民主是个好东西’这件事本身就已暗示这个国家许多人持相反的意见‘民主是个坏东西’”。

b;F!p0u(nx8suL百家争鸣网_a `LTTT k*H

  作为新世纪十年涌现出的最有影响力的“中共理论新秀”,与上一代理论家们不同,俞可平在文革期间长大成人,他是中国过去30年巨大社会变迁的一名参与者和见证人,也是直接的受益者。俞可平积极地参与了改革时期的学术讨论,思想活跃。在俞可平看来,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或根本命题,是“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早在1994年,俞可平在美国期间,就发表了关于毛泽东思想的文章,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编辑对此极为赞赏,称“他用的是我们对外广播的语言,而不是《人民日报》的用语”。他还是中国最早提出公民社会概念并对之进行深入研究的学者之一,俞的研究曾被攻击为“自由化”。百家争鸣网2H`,K,z6\:H`

"Gk _3~wo{/O  2006年,当著名的《民主是个好东西》文章出炉时,据说只花了两个小时,但这却是俞可平多年的心得。该文迅速流传,受到追捧的同时,也引发了巨大争议。俞可平曾向媒体坦然表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批判,“分别来自两个极端。第一种批判说,我写的这个东西,就是为共产党的‘专制统治’作辩护,是‘伪民主’或‘假民主’。另外一种正好相反,说俞可平的《民主是个好东西》,“鼓吹超阶级的抽象民主观,是用资产阶级的理论来否定共产党的理论,其险恶用心就是想推翻共产党的领导。”俞可平认为,这正是他所期望的,既有来自极右的批判,也有来自极左的批判,“缺少一个,我都感到很遗憾。这说明了我的文章避免了这两种极端。”

7JiD.Um!TU2J ~

%iNRLT]h?P  俞可平以颇具传奇的方式在中国完成了一场“民主是个好东西”的扫盲和普及。也因此而受到了海内外媒体及学界的广泛关注。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史天健认为,“从原来说这个东西不好,到现在说是好东西,这是个很大的飞跃”。不过,他认为俞可平的这个说法不一定代表中共党内在这方面有很大的突破,而很可能是兴起一种新思潮的体现。

y&C S!l7r-C,t_!WW百家争鸣网 v"O3dZp5j-KC!n

  民主的中国模式百家争鸣网 DVi#E!s H&G

百家争鸣网%}Nr2G9a-^#Od;u

  而无论被动或主动,俞可平都已同“民主”绑定。如何得到民主这个好东西?俞可平提出了“增量民主”的概念,即在当前的社会和环境下,中国的民主不应也不会通过激进的方式来实现。应该渐进达成,并且在规模上是可控的。“增量民主”的路径包括党内民主、基层选举、行政改革和公民社会的成长。俞可平认为,突变式的休克疗法,对于中国政治将是一场灾难。他强调党内民主,“从权力核心向外围推进”,表示在一个有着长期中央集权传统的大国推行民主,上下结合才是正确的道路。百家争鸣网]r`(XFP3a

百家争鸣网W1u ^]O

  俞可平坚持民主在中国是可行的,中国能够找到以最小的政治和社会成本走向民主的道路。为此,俞可平正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推动着民主试验的进行。2000年,他发起创办了“中国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研究与奖励计划”,其中的获奖项目就包括“两票制”选举村党支部书记、“公推公选”乡镇领导、“民主”恳谈等。俞可平曾经说:民主就像陀螺,只有运转起来才有意义。这是他的生存状态,也是理想。与他同窗的金高品回忆,俞可平尚在厦门大学读研究生期间,就对政治哲学产生了兴趣。这个变化曾使他惊奇不已。后来金高品与之促膝畅谈,终于明白了俞可平学术兴趣变化的原因。原来,“俞可平对中国的政治体制及民主进程怀有一种巨大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种雄心,使我隐然感到俞可平的前程将不可限量。”

}}8EpyZGfpL&I百家争鸣网%jk6rm2AA/QKQ}'tm

  而俞可平选择的,绝非是一条康庄大道。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心目中的“民主”,指的是无须征求臣民的意见就可以事事替民作主的君王。而公元前431年,古希腊的政治家伯里克利已经宣称:“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百家争鸣网w7x'o9_9ZgH c:i

百家争鸣网+Y4?1vL%}&J t

  2009年,俞可平再度推出了访谈录《让民主造福中国》,与早年《民主是个好东西》一书相比,无论在中国模式的探讨还是实践总结上都更进一步。美国汉弥尔顿大学政治学教授李成所著的评论文字,成为该书最后的压轴之作。文中说,“一个屡次被提出的疑问是:俞可平的民主概念是否同世界上大多数人,尤其是西方人的民主概念相似?”李成提醒,中国的思想家们如俞可平,有着充分的理由相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主形式,必将有而且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但它若想要被认为本质上是民主的,就必须具备一些共性,比如“制度上的分权制衡、政治选择权、宪政、新闻媒体的独立、确定的公民自由权”。  

8v9aCd5Y!q&L)Ho百家争鸣网XGa$|4i;ZK]0A%gk

  人物简介:

gF8Hs?(h(L#`

9rIN#hO0\G  俞可平,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1959年生于浙江诸暨。中学毕业后,俞可平成为一个年轻的农民,生平的第一个官职,是诸暨农村一个生产队的干部,负责植保。他与他的同辈中人,那些在今天掌控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命运的许多重要官员、著名公共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一样,均在青年时体验了农村劳动的艰辛。这种经历丰富了他的人生历程,也造就了这代人诸如“忍耐力、批判性思维、谦逊”的品质。百家争鸣网 C.V6P,{p

百家争鸣网0w"xt4O `Ib

  1977年,俞可平作为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考入浙江绍兴师专。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俞可平也是中国大陆首次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的两名学生之一。

0Q)]u(J"X M

S?OAWT.}5qxk,L  2001年起,俞可平担任中共中央中央编译局副局长,该局是中共中央领导下的马克思主义文献翻译和理论研究机构,也是中国领导层的智囊机构之一。

[*I U`U?0L百家争鸣网.oK+n{O

  言论:

a\Ek'g,p}百家争鸣网*X6S}`#Ys:lfr

  “在可见的将来,中国民主政治将沿着三条路线稳步向前推进。第一,以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唯一的执政党,通过扩大党内民主,推动全社会民主,是推进中国民主的现实道路。第二,逐渐由基层民主向高层民主推进。一些重大的改革将通过基层试验,逐步向上推进。第三,由更少的竞争到更多的竞争。人民在政治选择方面的自由程度将逐渐提高,竞争性选择的机会将日益增多。”——俞可平

中国新闻周刊评出十年影响力之民主法治人物 - 百家争鸣网 彰显良知、智慧和勇气 盘点2009年度十大悲情人物 - 百家争鸣网 彰显良知、智慧和勇气 古今之辩:2000年以来中国思想界的现代性之争 - 百家争鸣网 彰显良知、智慧和勇气 《中国站起来》的“敌意”和“荒唐” - 百家争鸣网 彰显良知、智慧和勇气 中国新闻周刊评出十年影响力之商界人物:马云 2010,期待有尊严地活着 - 百家争鸣网 彰显良知、智慧和勇气 马立诚:交锋——当代中国的八种思潮 - 百家争鸣网 彰显良知、智慧和勇气 当今文化的“七宗罪” - 百家争鸣网 彰显良知、智慧和勇气 曾荫权、余若薇电视辩论实录(全文) - 百家争鸣网 彰显良知、智慧和勇气 2010年 有多少大师可以重来? - 百家争鸣网 彰显良知、智慧和勇气 唐骏“学历门”事件升级 牵出一群造假老总 - 百家争鸣网 彰显良知、智慧和勇气 中国新闻周刊十年影响力之知识界人物——秦晖 十年影响力人物之江平:布道中国法治 十年影响力人物之俞可平:民主的思想推手 十年影响力人物之俞可平:民主的思想推手 中国新闻周刊评2010影响力人物:微博公民入选 “局长日记”轰动中国民众反应彰显理性和法治 十年影响力之知识界人物——秦晖 十年影响力人物之饶毅:批评性的建设者 勇气,度量和智慧 智慧和勇气 入股巴克莱彰显中国影响力 中国法治十年反思 中国法治十年反思